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高2023届第一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有言:“俭,约也。”《玉篇》亦言:“约,束也缠也。”意即用绳子进行捆

绑、缠束。由缠束而引申出抽象意义的约束、节制,就是俭德的本义。进而,又由约束、节

制义引申出在消费财物上的具体要求:节俭、节约和不浪费。节俭节约之重点就在于少用、

减用,“少”“减”所呈现的是一种内向回缩的收敛趋势,故古人亦以“敛”释俭,如“俭

者,敛也”。这一消费上的收敛趋势,因能直观展示出个体的节俭力度和决心而较易得到外

界的关注和赞誉,个体由此获得的强烈认同感和愉悦感,又推动其在后续行为中坚持和强化

这一趋势。久之,就会形成对物欲的良好管理,使之处于一个合理范围,有效防止物欲泛滥。

正是基于“俭则寡欲”的认识,人们确信“俭以养德”,甚至认为“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

俭德是养成廉德的必要前提。至于其中的缘由,古人认为“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

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俭德的最低标准就是不浪费,其实质是对劳动果实的爱惜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首先,

劳动果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无数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对劳

动果实的爱惜中,就包含着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认可与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可直接观察到“稼稽之艰难”以及劳动果实之不足,从而更易于生发

和强化对劳动果实的珍视情感;而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劳动产品日益丰富,劳动形式

也发生转变,故有些人对劳动艰辛的认知以及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开始弱化,客观上造成了毫

不在意的浪费。其次,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储备,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果对自然资源不节制使用,即使数量充足最后也会枯竭。不仅如此,无法预知的天灾人祸

还会突然打断各类资源的生成链条,可能造成物资的严重短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俭德并不追求无限节俭,而是主张量入为出。即根据自身实际经济能力规划开支,在满

足生活需要的基础上鼓励“日常有余”,以为“意外横用之备”;反对超出能力的消费。不

过,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巨额金钱就可以追逐奢华,肆意消费。一方面,个体金钱虽有明确归

属权,但是通过金钱消耗的资源则属于所有人;另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本身就与节

俭要求相背离。因此,人们赞誉那些贵而持俭、富而居俭的典范,这些人虽身居高位或家境

富足,但都崇俭戒奢。

俭德并不以对财富的绝对占有为至善,而是主张不吝不啬。吝、啬、俭三字的引申义都

有强调爱惜外物的意思,但又具有本质的区别。俭的核心是“节己不节人”,要节制和控制

的乃是自身的物欲和财物消费;至于对他人的救济援助,则尽可慷慨大方,并不需要刻意节

制;但吝啬则不同,由于对财物过度爱惜,所以根本不舍得花钱救助他人,节己亦节人。因

此,我们在道德实践中要崇俭戒吝,积极弘扬自身虽节俭质朴但却能恤贫救苦的美德和行为。

崇俭反奢,始终是中华民族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导向之一。深入理解俭德意蕴,有助于人

们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俭德。

(摘编自王颖《俭德的三重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俭德的重点是少用、减用,这样消费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地使物欲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B.俭则寡欲,节俭有助于君子养成廉德,但是对节己亦节人的小人则难以产生多少影响。

C.虽然现代社会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节制使用,依然要居安思危。

D.古人和现代人对劳动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程度不同,决定了古今人俭德方面的差异很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

B.文章多次引经据典,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也表明个人高度重视“俭”文化。

C.文末通过对比论证,分析了俭与吝、啬的区别,得出要对己节俭、救济贫苦的观点。

D.文章通过俭以养德、爱物惜物、崇俭戒吝三个方面诠释“俭德”的意蕴,层次分明。

3.以下不能印证原文中关于俭德最低标准的实质的体现的一项是()

A.唐朝颜仁郁《农家》中的“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B.唐诗《悯农》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所写“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D.清朱柏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答案】LC2.A3.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中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

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

排放总量的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年贡献了约11.51亿t的碳汇,相当于抵

消了当年约9%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而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则占全年温室

气体排放总量的7九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和氧

化亚氮排放仍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总量的40%和60%0这与中国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

如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地利用方式转变频繁、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紧密相关。

【注】①碳中和:国家、企业、活动等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

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摘编自林斌《中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现状及展望》)》

材料二:

农业是温室气体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甲烷的农业排放源主要包括:一是稻田

长期处于淹水条件下,产甲烷细菌分解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产生甲烷,进而排放到大气中。

稻田淹水时间越长、投入的新鲜有机物料越多,甲烷排放则越多。二是动物(主要是反刍动

物)采食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特殊微生物发酵会产生甲烷,然后通过打隔和肠道排放到大气

中。三是畜禽粪便在贮存和处理过程中也会产生甲烷。

农田土壤是最大的氧化亚氮释放源。农田土壤氧化亚氮是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过程的中间

产物。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可提高硝化和反硝化率,进而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同时,

土壤氧化亚氮排放还与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淹水稻田在中

期落干会大大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类似,粪便贮存和管理过程中其所含的氮也会在

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氧化亚氮。

除上述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还有一些“隐藏”的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化

肥、农药等,这些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饲料

的生产、养殖场日常水电消耗等也会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

(摘编自程琨《农业与碳中和》)》

材料三:

常见的生物质废弃物主要是生物体死亡、收获、加工利用后残余的生物质。生物质废弃

物可能存在各种有害物质,所以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应基于农业固碳减排和环境健康风险

的双重考量。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工艺技术符合有机质转变以及去除有害物质环境风险的

要求。它的基本原理是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生物质在250〜750℃发生热化学反应,生物

质中碳化合物发生热解反应,通过固液气分离而产生生物质炭、木醋液和可燃气。

生物质热解炭化工艺的核心是实现生物质中有机碳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其中,

产生的可燃气可作为能源用于生物质原料的烘干和热解炭化系统热源,剩余能量可代替化石

燃料用于外部能源供给。经过冷凝获得的液体产物即木醋液是一种兼具药和肥特性的生物活

性物质,通过根施和叶面喷施稀释后的木醋液,可促生、抑病和增产。生物质热解炭化的主

要产物是生物质炭,一种富含稳定有机质并包含矿质养分的固体炭质。它能产生有益效果,

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结构,在高温无氧条件下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中有机质发生崩解

和炭化,但大部分物理结构被保留,形成了疏松多孔性的特征。炭质稳定、多孔疏松特性、

环境友好是生物质炭的主要特征。

(摘编自卞荣军《生物质废弃物处理与农业碳中和》)

4.下列有关“生物质废弃物热解炭化原理与产物应用途径”的图解中,最符合材料三的一

项是()

A.

可燃气炭基肥料

环境材料等

(去除污染物与病菌)I

生物质废弃物一热解炭化窑>木醋液»[供热供暖

并网发电等

(转变有机质与养分)1

生物质炭[叶面调理剂

1天然杀菌剂等

B.

可燃气一>供热供暖

并网发电等

(去除污染物与病菌)1

叶面调理剂

生物质废弃物A热解灰化备A木细故---►

天然杀菌剂等

(转变有机质与养分)

'生物质炭f1炭基肥料

[环境材料等

C.

jr可燃气一炭基肥料

环境材料等

热解炭化窑

生物质废弃物----->(提供高温、足量一―A木醋液一3,供热供暖

氧气等特定条件)并网发电等

f生物质炭.f叶面调理剂

-A天然杀菌剂等

D.

供热供暖

可燃气

并网发电等

热解熨化窑

叶面调理剂

生物质废弃物■>(提供|W]温、足量-----A木醋液--->

氧气等特定条件)天然杀菌剂等

炭基肥料

'生物质炭

环境材料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既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吸收部分人为碳源排放,又在其生产活动中排放

温室气体,故农业部门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

B.2014年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贡献的碳汇能够抵消当年中国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碳

排放,可见我国已达成了碳中和的目标.

C.农业化学品投入过量、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传统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业生产

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

D.农田土壤释放的氧化亚氮要多于动物蓄养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但动物蓄养过程中产

生的甲烷则多于稻田淹水环境中产生的甲烷。

6.“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或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请

结合材料,以水稻为例,简要说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有哪些。

【答案】4.B5.A

6.(1)直接排放:①稻田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活性有机物质被分解而产生的甲烷的排放。

②稻田土壤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的排放。③稻田中化学氮肥和有机肥的投

入,增加的氧化亚氮的排放。④淹水稻田在中期落干刺激氧化亚氮的排放。⑵间接(“隐藏”)

排放: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向延安

石钟山

赵大刀和十几名青年学生一同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革命根据地一一延安。那时,从全

国各地投奔到延安的进步青年不计其数,延安就像燃亮在黑暗中的一座灯塔,人们奔着那亮

光,前赴后继地涌去。

他们的第一站是西安,那里也有八路军的办事处,到了西安,延安也就不远了。一路上,

日本人和伪军设了许多道封锁线,日本人早知晓了延安在中国的影响,他们要封锁中国的红

区,不让抗日的烽火蔓延。铁路两旁的交通要道,也立起了鬼子的炮楼。想通过敌人一道又

一道的封锁,任务还是很艰巨的。

从武汉办事处出发时,他们被编成了几个组,毕竟十几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了。有时

他们也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路线是办事处的人早就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的交通

员接应,那些交通员就像在进行一场接力赛,一站站地把他们传递下去。

赵大刀和赵果分在了一组。赵果的样子有些瘦小,穿在身上的衣服大了一号,看着像个

稻草人。赵大刀一看见赵果就笑了,在赵果瘦弱的肩头上捣了一下道:你小子长成这样,还

想当八路,能打动枪吗?

也就是从那时起,赵大刀发现赵果这孩子爱脸红,不管说什么话,都先红了脸,两只眼

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赵大刀就用两只大手,爱抚地摩拿着赵果的头说:你小子,不是当兵

的料,我看唱个歌、跳个舞啥的还行。

赵果听了,自然又红了脸道:我能行,不信咱们到了延安比比看。

赵大刀就笑了,笑过了,就拍着胸脯说:兄弟,我可是老资格了,当年在苏维埃,我参

加过的战斗数都数不过来。

这时,他又想到湘江边无名高地的那一战,一个连的弟兄壮烈牺牲的场面,他不再说话

了,眼里有晶莹的东西在涌动。战友们永远地留在了无名高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觉得

他是代表着十三连的弟兄们,一起在寻找主力部队,他经常做梦,每次都会梦见阵亡的战友

们,站在他面前,一声声地问他:连长,我们啥时候归队呀,我们想红军主力呢。

每次做这样的梦,他都会流下热泪,从梦里哭到梦外,醒来后,他就呆呆地望着天上的

星星,在心里铿锵地说:弟兄们,放心吧,我一定带着你们归队。

一路上,赵大刀的心情兴奋而又迫切,他不断地催促着身后的赵果,跟上他的脚步。赵

果看样子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气喘吁吁,小跑地跟着这十几人的队伍。赵大刀不时地停

下来等赵果。在这之前,赵大刀早就把赵果身上带的干粮和一个布包背在自己身上,就是这

样,他还要不停地等赵果。

赵大刀就说:兄弟,要不我背你一程吧,你的小身板,我看快不行了。

赵果人小志气高,他听赵大刀这么说,小脸又涨红了,汗珠晶亮地挂在额头和鼻翼上,

他赌气地说:大刀哥,别小瞧人,我行。

赵果自从认识了赵大刀,就一直把他喊作大刀哥。因为俩人都姓赵,彼此间就多了一份

亲近。赵大刀称赵果兄弟,要么就叫他一声“一家子”,赵果爽快地答应了。

几日之后,赵大刀就了解了赵果的一些情况。赵果在投奔延安前是汉口一家师范学院的

学生,别看他长得小,每次的抗日游行,他都是组织者之一呢。在学校读书时,就参加了大

学的进步青年诗社,油印小报宣传抗日的思想,还被警察抓去过。

赵大刀听了赵果的经历,就伸出手指头在赵果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个小鬼,还不简单

啊。

赵果也向赵大刀打听红军队伍上的事。跟着赵大刀一起出发的学生们,这时已经知道赵

大刀曾经是红军的连长,对他都是一脸的敬仰。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赵大刀的话就收不

住了。每次休息的时候,赵大刀都会声情并茂地给他们讲述红军和苏维埃。讲这些时,他似

乎又看到了满眼的红旗,还有那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他一遍遍地描述着,似乎在完成一次又

一次的思念。他又讲到了湘江西岸无名高地上的阻击战,还有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们0学生们

倾听时都噤了声,一脸的崇敬与肃穆。

赵果是个感情脆弱的孩子,赵大刀每次讲到十三连六天六夜惨烈的阻击战时,他都会流

泪,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流下,然后“吧嗒吧嗒”地掉在了地上。

赵大刀一见赵果的眼泪,心就软了,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他身体里弥漫着。赵大刀冲赵

果说:兄弟,等到了延安,我找到部队后,你就给我当通讯员吧,那样咱们就不会分开了。

赵大刀无疑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他有时走在队伍的前面,有时走在最后。过敌人

的封锁线时,他总是率先冲过去,把赵果带到安全地方,然后再回来接其他的人。一趟一趟

的,总是有惊无险。这里的交通员早就摸好了情况,有时还打通了伪军,那些伪军不过是鬼

子的走狗,给当官的塞几块银元或是点鸦片,伪军也就睁只眼、闭只眼,朝天上胡乱放上两

枪,装模作样地从炮楼里追出来,然后骂骂咧咧地回去向日本人交差去了.

即便是这样,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没参加革命前,无数次地把革命的浪漫想象过了,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单调而又惊险,革命的过程是用一双脚,一步步地走过来的,这也就

有了许多的艰辛和苦难,甚至是流血和牺牲。这是青年学生在参加革命前没有想过的。

(摘自长篇小说《最后的军礼》,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往延安的路线是办事处人早设定好的,每到一站都有当地交通员接应,这表明红军对

前往延安的新生力量的重视。

B.赵果“有些瘦小”“爱脸红”“两只眼睛水汪汪地盯着人看”,却有一定能当好兵的决

心,也有杀敌斗争的经验。

C.赵大刀提起红军和红色根据地就有很多话,给青年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红军和苏维埃,

一遍又一遍的描述中满含思念。

D.赵大刀讲十三连的狙击战,听得赵果泪流满面。见此情景,赵大刀的心中因革命艰辛被

年轻革命者理解而感到温暖。

8.有评论说,石钟山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兵趣、兵味和人性美。请结合赵大刀的形象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有人说小说结尾“这些学生还是受惊不小”不够积极,建议改写成“这些学生却是临危

不乱”。原文和改文文学效果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B8.①兵趣指军人也充满生活趣味,具有风趣幽默的一面。如赵大刀打趣

赵果,说他太瘦弱扛不动枪,不是当兵的料。②兵味指军人勇敢、富有责任意识。如赵大刀

是这十几个人的精神领袖,率先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接应保护其他人。③人性美指英雄外柔

内刚,具有人性的光辉。如赵大刀经常梦见阵亡的战友,从梦里哭到梦外,决心带兄弟们归

队,再刚强的战士也有柔软的内心,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善良。

9.原文的文学效果更好。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受惊不小”更符合只想象过革命的青

年学生的形象特征,而“临危不乱”夸大了青年学生面对单调而又惊险的革命的心理状态。

②从情节安排上看,原文更符合情节的发展。青年学生并没有经历过革命的艰辛和苦难,甚

至是流血和牺牲,遇到危险“受惊不小”合乎情理。③从主题上看,“受惊不小”的青年学

生通过经历革命会逐渐成长,主题会更加深刻;如果一开始就临危不乱,无法展现青年学生

的成长,不能更好地表现青年学子在革命中不断成长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

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筑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

其可得乎?"王珪日:“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

兴。彼其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

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日:“公言是也。夫安人宁

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臼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日:“人以谷为命,

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

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日:“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

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

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琨奏言:“准阳明枣,用二月

为胜。"太宗日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

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

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泄度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

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蜴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匕匕

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

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

【注】①东作:春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

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

B.太宗日/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

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

C.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

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

D.太宗日/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

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中的“致”与“彼于致福者”中的“致”用法、含义不同。

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白丁、黎元等。

D.“比屋”的“比”意为并列、挨着,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含义相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

节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

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反对萧理认为太子行冠礼“二月为胜”的理由是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

泥于阴阳之说。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贵,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

使他们守礼谦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其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

(2)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答案】10.B11.C12.C

13.(1)民力耗尽之后,祸患灾难就产生了。他们难道不想让百姓安定吗?只不过没有找

到用来让百姓安定的正确方法罢了。

(2)只要让天下人都这样,我不欣赏音乐,不带着人打猎,快乐已在那里面了。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

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

才能做到。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

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人力已经用尽,灾祸于是发生。

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

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

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

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

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

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

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

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

不可。”唐太宗说:“我只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说完便一口将蝗

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

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

事。”于是下令将礼仪改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

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

话去办,不顾天理道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

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因

此,他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

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只希望能够

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

少赋役,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

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

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祁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团月新碾渝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夜行于大运河上的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5.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手法有同有异,请结合诗歌简析。

【答案】14.C15.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异:第一首先抑后扬。前三句借寒霜、

清冷的水面、寒星、茂密的菰蒲表现寂静凄清的秋夜,是抑。最后一句是扬,顿时表现了生

活的温暖带来的欣喜之情。第二首在生活情景中寄寓情感。先用品茶、课读表现淡泊闲适,

后写景观秋景强化了意趣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拍打着船舷应声高歌,",”两句写出了

泛舟月下的美景。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嘈杂的音乐声

“”,房屋上的椽子“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两句,用王国维话说就是“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答案】①.桂棹兮兰桨②.击空明兮溯流光③.多于市人之言语④.多

于机上之工女⑤.采菊东篱下⑥.悠然见南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如开车,一个好司机,一定是性情稳定,不慌不忙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

控制好车,让人开车,而不是让车开人。人生做事也是一样的,①一—由人左右

事,不能由事左右人。我们一旦被事左右,就会处处被动、左右为难,很难把事做好。该停

时则停,该转弯时要转弯,该倒车时要倒车,该掉头时要掉头。②,不撞南墙不

回头。停车、转弯、倒车、掉头,也一样是为前行,而且是更好地前行。在做事过程中,要

保持合适的速度,该加速时加速,该减速时减速。及时踩刹车,及时止损也是人生一大智慧。

③o先选择方向,也就是目的地,再选对道路,这样才能开车到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