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中学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中学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中学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中学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泰安市新泰中学高二年级下册期中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二年级考试

语文试题

2023.04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尽管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成就了很多经典之作。作家们对

于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构成了巨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温情浪漫的田园、淳朴善

良的人性美,也有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五四”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辉煌成

就,也映照出艺术家们对乡土中国的回应和思索。

上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

和评判者,而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在乡土剧变中产生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

动机,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日益多元使乡土文学叙事呈现出新的特征。乡土文学不仅

能够观察具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开始把审美焦点投向人的思想、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专注

于人的情感历程和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写作视角也转向人的精神层面和主体性探究。作家们用文学的方式

实践着他们对现实、对历史进行思考的责任。

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为乡土文学带来了一些误解,有人认为乡土文学会萎缩,乡土

题材作品也会逐渐被替代。事实上,乡土文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从“五四”开

始直至脱贫攻坚的当下,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关注着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问题。在当今

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时代,乡土文学所蕴藏的思想动力和文化景观,以及它在流行文化中形成的投射都是中

国乡土文学在新时代的流变。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大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

选择和实现,用真实灵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新时代乡土精神和农民品格赋义,如热播剧《马向阳

下乡记》。

在后现代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背景下,乡土题材作为现实主义创作转向的重要表征也展现出新的趋势,

书写当代农民自身的情感渴望、价值诉求和生活愿景,描述乡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探索流行文化

样式与乡土题材创作的融合成为创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大江东去》等作品成为网文IP转化的优质样本,

不仅全景式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生的巨变,更展示了乡土文化语境中的城市发展,为中国文学关

于“城与乡”的表达赋予了时代意义和历史特征。同时,乡土文学彰显出思想和故事的独特魅力,为网络

文学题材的优化贡献了重要力量,也在产业意义上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摘编自王文静《乡土文学的启示和未来》)

材料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中国百年现代文学的“乡土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以鲁迅先生的小说为开端的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性的一个标志,也是中国

现代文学观念更新的发端。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

故事叙述中去抒写,即恩格斯强调的“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

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呈现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

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典型性格”。所以,鲁迅的乡土小说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文学理论研究的视角来看,中国百年乡土文学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帆:中国百年乡土小说的黄金时代有两个较为突出的时期,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前者

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尽了一个行将走向灭亡时代的悲剧,大量的小说在启蒙意识中实现着审美

的变化;后者却是在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诸多引进的新方法基础上,呼唤:着一个新生时代的到来,林林总

总的审美技术融入了乡土小说的实脸之中。到了世纪之交,由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我们面临的乡土世界再也不是费孝通所说的那个乡土中国了,场景变了,如何书写中国乡土小说就成

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间”。

《中国社会科学报》:回顾中国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史,每个时代的震荡是否也通过文学得以表征?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在每一个社会文化大动荡的时间段中,都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从

文学史的角度看,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乡土文学是以启蒙为旗帜、以反封建为核心内容的主旋律创作;30

年代的乡土小说是在启蒙向无产阶级文学转向的过程中成长的;40年代的乡土文学是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

变奏和无产阶级文学不断壮大的多重变奏中成长的。而当下的乡土文学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新乡土

文学”何去何从,是关系到乡土文学能否凤凰涅槃的新生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有人认为,中国的乡土文学也逐

渐式微。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乡土文学将走向消亡。您如何看待现代文明处境对中国乡土文学的重塑?

丁帆: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

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让作家不能自已。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

能产生好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乡村振兴、时代巨变为关注焦点的新时代乡土文学,应该如何接力老一辈作家

宝贵的乡土文学创作经验?

丁帆:从中国当代文学史来看,周立波写过一北一南两部地域文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得过“斯

大林文学奖”,《山乡巨变》虽未获奖,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前者还要高。究其缘由,除了文学本质的人

性描写的艺术魅力外,就是对历史的思考超越了当时一般作者对时代的盲从性。如今,这样的叩问仍会再

次浮现,这就是作家如何“从历史链条看乡村世界”的书写逻辑。作家应该具有观察这一历史巨变中的多

层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还乡村巨变中的历史和当下一个真实的面貌,其文学史的意义一定是指向未来的,

其文学的“史诗性”就是让作品一直活着,让它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文学作品需要作者置身于外,从读者的层面考虑历史和现实世界的耦合性,同时,也需要置身于内,

这就要求叙述者成为戏中人,用亲历者的“我”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独特的

“我”。这样的叙述者,才是既尊重历史又面对现实,还面向未来的作家。唯有如此,其“史诗性”作品

的历史逻辑才能实现艺术的回归。

创作“史诗”并非只是唱诗和颂诗,作品能够站在现实大地上向前看,无疑是构成“史诗”的重要元

素。另一种构成“史诗”的重要审美元素则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对话语境中。“像山那样思考”是

作家思想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其中所漫溢出的人文意识和审美意识,才是作家最宝贵的财富。

如何面对当代巨变下的乡村书写?这是这一世纪文学给作家提出的历史诘问。没有一种恒定的价值观

去统摄作品。作家仅仅依照人性的视角去构建自己笔下的故事、人物和风景,也能够写出好作品。在乡村

巨变面前,我们不能兼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但至少应该学会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丁帆的专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40年代之后,乡土文学作家们变成了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不再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

判者。

B.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不仅始终关注人的解放,还关注人的物质和精神贫困的问题。

C.城市化进程使得乡土文学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而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导致作家们创作不出优秀的作

品。

D.《山乡巨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高,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对文学本质的人性描写和对历史的理性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认为城市化进程虽然给乡土文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不会致使其走向消亡。

B.《马向阳下乡记》为新时代乡土精神和农民品格赋义,反映出市场和观众对乡土题材的关注。

C.《大江东去》等作品是网文IP转化的优质样本,说明新时代乡土文学能以流行文化的样式呈现。

D.丁帆认为当下的乡土世界再也不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了,根本原因是中国的乡土性变弱了。

3.下列不属于鲁迅小说“乡土性”特征的一项是()

A.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

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B.“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

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C.“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

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D.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

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4.如何将上世纪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运用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土文学创作中?请根据材料二进行概括。

5.校报上要开设《乡土文学》专栏,请结合两则材料,梳理不同时期乡土文学作品的特点。

【答案】1.D2.D3.B

4.①具备观察历史巨变的能力,关注乡村的现实变化。

②既要置身作品之外,又要置身作品之内。

③从现实取材,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语境中体现审美元素。

④依照人性视角去构建故事,并会思考。

5.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启蒙为旗帜、以反封建为核心内容,表达对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批判。

②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着力表现乡土变革。

③上世纪八十年代,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引进新方法,关注人的思想、尊严、生存意义。

④本世纪初,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表现新时代乡土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再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错误.由原文“上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

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而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

们在乡土剧变中产生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动机,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可知,原

文说的是“不再仅仅是”,而不是“不再是”。

B.“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错误。由原文“事实上,乡土文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

潮,是因为它从‘五四’开始直至脱贫攻坚的当下,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关注着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

和精神贫瘠的问题”可知,应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

C.“而价值观的游移和眩惑导致作家们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错误。由原文“城市化进程把乡土中国推向

了一个新的历史语境中,如何表现这样的乡土社会,作家面临着种种创作危机,特别是价值观的游移和眩

惑,让作家不能自己。然而,越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可知,原文说的是“越

是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就越能产生好作品”,而不是“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故选D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根本原因是中国的乡土性变弱了”错误。由原文“到了世纪之交,由于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面临的乡土世界再也不是费孝通所说的那个乡土中国了,场景变了,如何书写中国乡

土小说就成了一个‘哈姆莱特之问’”可知,原因是“中国乡土文学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

不是“中国的乡土性变弱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鲁迅小说的“乡土性”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将乡土中国的整体背景搁置在故事叙述中去抒写,即恩格

斯强调的“典型环境”;其次,把批判性的哲学思考融化在人物和故事的叙事中,像巴尔扎克那样深刻地

呈现恢弘的时代;再次,就是在审美的创造中,突出人物描写“这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

“典型性格”。

B.没有“体现恢弘的时代”,不属于鲁迅小说“乡土性”特征。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作家应该具有观察这一历史巨变中的多层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还乡村巨变中的历史和当下一个真实

的面貌,其文学史的意义一定是指向未来的,其文学的‘史诗性’就是让作品一直活着,让它成为一个时

代的见证”可知,具备观察历史巨变的能力,关注乡村的现实变化。

结合“文学作品需要作者置身于外,从读者的层面考虑历史和现实世界的耦合性,同时,也需要置身于内,

这就要求叙述者成为戏中人,用亲历者的‘我‘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超越时空局限的独特的

‘我’”可知,既要置身作品之外,又要置身作品之内。

结合“创作'史诗'并非只是唱诗和颂诗,作品能够站在现实大地上向前看,无疑是构成‘史诗’的重要

元素。另一种构成'史诗'的重要审美元素则体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对话语境中”可知,从现实取材,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语境中体现审美元素。

结合“作家仅仅依照人性的视角去构建自己笔下的故事、人物和风景,也能够写出好作品。在乡村巨变面

前,我们不能兼做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但至少应该学会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可知,依照人性视角去构

建故事,并会思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尽管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成就了很多经典之作。作家们

对于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构成了巨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温情浪漫的田园、淳朴

善良的人性美,也有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痼疾,‘五四’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辉煌

成就,也映照出艺术家们对乡土中国的回应和思索”可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启蒙为旗帜、以反封建

为核心内容,表达对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批判。

结合“上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

者和评判者,而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在乡土剧变中产生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的动机,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可知,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变奏中,着力表现

乡土变革。

结合“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日益多元使乡土文学叙事呈现出新的特征。乡土文学不

仅能够观察具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开始把审美焦点投向人的思想、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专

注于人的情感历程和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写作视角也转向人的精神层面和主体性探究。作家们用文学的方

式实践着他们对现实、对历史进行思考的责任”可知,上世纪八十年代,继承传统创作方法和引进新方法,

关注人的思想、尊严、生存意义。

结合“越来越多的创作者着眼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时代大势,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用真实灵

动的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新时代乡土精神和农民品格赋义,如热播剧《马向阳下乡记》”可知,本世

纪初,关注农民对价值理想的选择和实现,表现新时代乡土精神。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千里

杨若鸿黄辛舟

①中秋佳节将至,家家户户盼团圆。此时,新疆军区某团中士陈琳正在海拔5200多米的喀喇昆仑高原

驻训。在他的记忆深处,总伴随着那一缕剪不断的月饼香。

②陈琳的家乡在江西吉安。孩提时,每逢中秋节,他都会与家人一起“迎龙灯”“烧瓦塔”。皓月当

空时,一家人还会围坐在一起,边闲聊,边赏月,平淡的日子里充满幸福。

③那时候他还会和父母一起做月饼,亲手做的月饼不如买来的精致,却有更浓厚的人情味儿、节日味

儿。早上起来,母亲会先将加入了花生油的面胚子揉好。父亲把红枣、瓜子、杏仁等一股脑儿炒熟,用研

钵压成碎丁做馅儿。陈琳第一次做月饼时,学着家人的样子戴上手套,先取一小块面团,专心致志地揉了

多次,再用擀面杖擀平,抹上馅儿,慢慢把边缘往上推,就像包包子一样把馅裹在里面,收口后揉圆,再

把揉好的面团放到模具中用力一压,一个月饼就成型了。

④当然,“露馅”对于陈琳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母亲这时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麻利地取来一小块

面团,迅速将豁开的缺口补上。因为面皮擀得太薄,这块刚补上,那块又露了出来,馅儿也四处''逃窜”。

眼看着母亲手中的面团越补越多,陈琳的心也跟着上下翻飞。最终,月饼就变成了胖嘟嘟的“大肚将军”,

惹得家人捧腹大笑。

⑤随着月饼烤熟,独特的香气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月饼出锅后,带着金黄色的花边,甚是好看。陈琳

顾不上烫嘴,赶紧咬上一口,酥酥的,甜甜的,这是家乡的味道。

⑥戍边六载,离家千里。陈琳许久没和家人一起过节了。在军营的每个中秋,陈琳的脑海中总是会浮

现和家人一起做月饼的温馨画面,浓浓的感动,满满的幸福。昔日的“家书抵万金”变成现在的“隔空常

相见”,陈琳一家人的中秋节通常是在手机屏幕中共度的。想家的时候,陈琳就望望那天边的圆月,咬上

几口月饼,思念在心中静静流淌。想起父母亲那期盼的眼神,陈琳转身又重新投入到工作岗位。守卫在祖

国的边防线上,陈琳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只有自己坚守岗位,才能有更多和自己家庭一样的

小家安心感受节日的氛围。

⑦今年中秋节前夕,为了缓解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连队组织官兵亲手做月饼。陈琳和战友们在阳光板

房内围坐一桌,和面、擀面皮、做面球……一步接一步,忙得不亦乐乎。战士们平时摸惯了钢枪,此时却

要与小小的面团周旋到底,确实富有挑战性。有的战友面团捏大了,做出来的月饼圆鼓鼓,胖乎乎的,着

实憨态可掬;有的战友面皮擀薄了,加上内馅轻轻一捏,馅儿直接从中间位置“破土而出”。虽然月饼做

得并不漂亮,却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

⑧做月饼过程中“压型”最富边关特色。炊事班准备的模具中分别镶嵌着“热爱边防”“艰苦奋

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16字喀喇昆仑精神。战士们把做好的月饼放进模具中,用手轻轻一压,

“昆仑牌”月饼就此诞生。很快,样式各异的月饼就装满了烤箱。大约半个小时,一屉屉新鲜出炉的月饼

就呈现在官兵眼前,俨然军人列队般整整齐齐。拿起月饼较轻咬上一口,甜在嘴中,美在心头。这种滋味

是家的滋味,和战友一起吃月饼,也能品尝出团圆的味道。

⑨家人是军人心中最柔软的牵挂。陈琳和战友们把早就准备好的家信和月饼小心分装,用牛皮纸仔细

包好,通过下山运送物资的车辆,将无尽的思念送给远方的亲人。当天晚上,陈琳特意给父母拨通了视频

电话。看着一家人挤在一块小小的屏幕里,他满足地笑了。

⑩头顶边关明月,身后万家灯火。一阵急促的哨声划破高原的宁静与祥和,陈琳和战友们即刻全副披

挂,紧急出动,按时到达集结地域。节前战备演练,对于陈琳来说意义重大,他和战友们一样期盼团圆,

却选择坚守——迎风飘扬的国旗下,伫立的是边防军人挺拔的身影。

⑪清辉映照下,高原的夜显得格外静谧。当晚,陈琳在哨位执勤,凝望着挂在天边的那一轮明月,陈

琳想起了远方的家乡与亲人,也想起了那些和自己一样,在同一片月光照耀下扎根高山海岛、大漠雪原的

边防哨兵。此刻,他深切地体会到“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深刻内涵。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好长,也将他的

思绪无限延伸……(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那一缕剪不断的月饼香”将记忆深处的中秋节与边疆的中秋节给结起来,写出了陈琳身在千里之

外的浓浓乡思。

B.文章多次描写“吃月饼”,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小小的月饼将文章“一家团圆”到“一家不圆万家

圆”的主题得以升华。

C.第⑥段中“昔日的'家书抵万金’变成现在的‘隔空常相见’”,以小见大,体现了当今科技的腾飞,

视角聚焦强军梦。

D.第⑩段“全副披挂”“紧急出动”“按时到达”等一系列娴熟的动作,既营造了演练紧张的氛围又体现

了战士们训练有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回忆”与“现实”交织,让陈琳的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突破了时空的界限。

B.“馅儿直接从中间位置‘破土而出’”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摸惯了钢枪”的战友们与面团的

“周旋”。

C.尾段的“清辉”“那一轮明月”“月光”,既照应题目中的“明月”,也呼应文中的“皓月”“圆月”,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D.文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观察军旅日常生活和观照军人的精神世界,叙述灵活自由,描述真实客观。

8.本文的语言“简净典雅而又诙谐幽默”,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9.文中前后有两处“做月饼”的描述,请分析内容上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6.C7.B

8.简净典雅:①善用对偶,如“戍边六载,离家千里”“甜在嘴中,美在心头”“头顶边关明月,身后万

家灯火”等,使文章句式整齐匀称,语言凝练。②善用叠词,如“酥酥的,甜甜的”“胖嘟嘟”“圆鼓

鼓”“沉甸甸”等,读起来音韵优美。诙谐幽默:③如“馅儿也四处‘逃窜"月饼就变成了胖嘟嘟的

‘大肚将军’”等,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初学月饼时的欢乐。

9.不同点:前者重在写月饼制作流程,侧重营造一家人“做月饼”其乐融融的氛围;后者重在写战友们制

作月饼时的“窘态”和“压型”边关特色,侧重表达战友间亲如兄弟的真挚情感。

作用:①既丰富文章内容,又能相互映衬;②前者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者突出边防官兵为了国家和

人民而保家卫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体现了当今科技的腾飞,视角聚焦强军梦”错。古今比较体现守边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选项过度

解读。

故选C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拟人”错,描写“馅儿”直接从中间位置“破土而出”应为“拟物”,“破土而出”,从土里冒出来,

一般指植物生长。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简净典雅: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善用对偶,如“戍边六载,离家千里”“甜在嘴中,美在心头”“头

顶边关明月,身后万家灯火”“高山海岛、大漠雪原”等,使文章句式整齐匀称,语言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

善用叠词,如“酥酥的,甜甜的”“胖嘟嘟”“圆鼓鼓”“沉甸甸”“一屉屉”“整整齐齐”等,语言生

动形象,读起来音韵优美。

诙谐幽默:如“馅儿也四处‘逃窜"月饼就变成了胖嘟嘟的‘大肚将军’”“馅儿直接从中间位置

'破土而出’”等,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学做月饼时的欢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不同点:“早上起来,母亲会……父亲把……陈琳第一次做月饼……先取……再……月饼就变成了胖嘟嘟

的‘大肚将军',惹得家人捧腹大笑”,前者重在写月饼制作流程,侧重营造一家人“做月饼”其乐融融

的氛围;

“有的战友面团捏大了,做出来的月饼圆鼓鼓,胖乎乎的,着实憨态可掬;有的战友面皮擀薄了,加上内

馅轻轻一捏,馅儿直接从中间位置“破土而出”。虽然月饼做得并不漂亮,却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

做月饼过程中‘压型’最富边关特色……大约半个小时.,一屉屉新鲜出炉的月饼就呈现在官兵眼前,俨然

军人列队般整整齐齐。拿起月饼轻轻咬上一口,甜在嘴中,美在心头。这种滋味是家的滋味,和战友一起

吃月饼,也能品尝出团圆的味道”,后者重在写战友们制作月饼时的“窘态”和“压型”边关特色,侧重

表达战友间亲如兄弟的真挚情感。

作用:详细描述前后做月饼的过程,既丰富文章内容,又能相互映衬,做的过程都有差错,月饼出来都欢

欣鼓舞;

前者是守边战士陈琳在部队回忆在家乡时一家人做月饼的过程,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后者是“今年中

秋节前夕,为了缓解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连队组织官兵亲手做月饼”,“一家不圆万家圆”,战士们为了

守卫边疆,中秋佳节也不能和家人团圆,只能在部队做月饼以解乡思,突出边防官兵为了国家和人民而保

家卫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

对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俨,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

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布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

桧意愈恨。桧尝谓逵目:“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徐日:“当以百金为

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中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

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多学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谓曰:“卿知之

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

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王府教校。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

之气”帝嘉纳之。

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胡,帝又日:“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目:“受陛

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

中。

未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南渡后所未有也。帝语王纶日:“赵逵纯正可用,朕于蜀士

未见其比。"帝曰:“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因论荐无由得知。前此蜀中宦游者多隔绝,不

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自桧颛权,深抑蜀士,故帝语及之。卒年四十一。

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故称为“小东坡”,未

及用而逵死,惜其论建不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

【注】①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言A路B久C不D通E乞F广G赐H开I纳J勿K以L微M贱N为O间P庶Q几R养S成T敢U言

V之W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桧意”中,“希”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鼓瑟希”的“希”含义不同。

B.“礼部”负责祭祀、典礼、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与藩属和外国往来事务,主持乡试。

C.“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始于宋代,负责讲解经义、掌管课试。

D.“入谢”中“谢”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逵在对策考试中论及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时真挚诚恳且对答适合帝意而独占鳌头,因此得罪秦桧。

B.秦桧碍于高宗器重赵逵,虽对赵逵心存芥蒂甚至恼恨,但不敢造次,只好采取威迫且拉拢的方式。

C,宋高宗非常赏识赵逵,不但屡次提拔他,并且和他倾心交谈,甚至当面称赞他是“天子门生”。

D.秦桧专权后,极力压制蜀中贤士,致使许多精通文献经典、躬行仁义能堪大用的蜀人没被任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

(2)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

14.《宋史》评价赵逵“皆一时之良”。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答案】10.EJP11.B12.B

13.(1)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赵逵不答复,秦桧更加愤怒,

想要陷害(排挤)他,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

(2)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在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阻挠,我很久见不到你。

14.①不阿附秦桧(不附权贵);

②革旧弊并公正选拔人才;

③才华横溢,时称“小东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言路很久不通了,请求您恩准广泛采纳意见,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低微卑贱而形成障碍,希望养

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

“言路久不通”为完整的结构,故“通”的后面E处需加句读;

“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都作“乞”的宾语,故在“纳”的后面J处需加句读;

“庶几”放在句首,表示希望语气,故在P处需加句读。

故选EJP。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希”,迎合/通“稀”,稀疏。句意:迎合秦桧的心意/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B.“主持乡试”错。应是主持会试。

C.正确。

D.正确。“谢”,感谢/道歉。句意:入宫感谢/明天早上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威迫”错。原文“又遣所亲中前言,讽逵往谢”意思是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

赵逵去感谢秦桧,文中没有秦桧对赵逵进行威迫。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讽”,劝告;“谢”,感谢;“滋”,更加;“挤”,排挤。

(2)“擢”,提拔;“为”,表被动;“沮格”,阻挠。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由原文“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可知,赵逵不阿附秦桧(不附权贵);

②由原文“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可知,赵逵革旧弊并公正选拔人

才;

③由原文“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故称为‘小东坡'"可知,赵逵才华横溢,时称“小东

坡”。

参考译文: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人,安家在资州。(赵逵)对策考试谈论君臣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恳切,

被提拔为第一名。当时秦桧心中有别的人选,可是赵逵对答偏偏适合皇帝的心意,秦桧不高兴。秦桧立刻

罢免了知贡举(主考官)王俨,授赵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高宗曾经询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

如实相告。过了很长时间,高宗又问(赵逵在哪里),赵逵拜官校书郎。赵逵只乘一辆车赴朝廷任职,征收

关税的人迎合秦桧的心意,搜查赵逵的行囊发现里边全是书籍,只有少数的金钱罢了。赵逵就职以后,不

曾私下拜见秦桧,秦桧内心更加怨恨。秦桧曾对赵逵说:“你在馆阁中俸禄少,能把家迂来吗?”赵逵说:

“我的父母年迈不能走险远的道路。”秦桧缓了缓说:“我会用百两银子来资助你。”赵逵只是连声应答

敷衍罢了。秦桧又派他亲信的人重申前面的话,暗示(劝告)赵逵去感谢秦桧,赵逵没有答复,秦桧更加

愤怒,想要陷害(排挤)他,还没来得及做就死了。

皇帝参加了秦桧的丧礼回来,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代理礼部员外郎。皇帝去景灵宫,秘书省入

见皇帝的只有赵逵一个人。皇帝对他说:“你知道吗?始终都是我自己提拔你。自从你中进士后,被大臣

阻挠,我很久见不到你。秦桧每天推荐人,不曾有一句话提到你,凭这个就知道你不依附权贵,你真是天

子的门生啊。”下令赵逵充任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言路很久不通了,请求您恩准广泛采纳意见,

不要因为进言的人身份低微卑贱而形成障碍,希望养成人们敢于说话的风气。”皇帝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

见。

绍兴二十六年,赵逵被提升迁为著作郎,不久被任命为起居郎。赵逵入宫感谢,皇帝又说:“秦桧权

势显赫,不依附他的只有你一个人。”赵逵说:“接受陛下的官位和俸禄却奔走在权贵的门下,我不仅不

敢这样做,而且也不忍心这样做。”第二年赵逵任同知贡举,完全公正地考核考生,来革除旧弊,选到了

王十朋、阎安中。

不久,赵逵拜官中书舍人。考中进士第六年就担任外制官,这是南渡以后所从未有过的先例。高宗对

王伦说:“赵逵淳朴正直可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皇上说:“蜀人道路

遥远,他们当中有许多精通文献经典、躬行仁义能堪大用的人,不通过推荐,我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

去那些蜀中做官的人大多与世隔绝,不能都到朝廷中(任用),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把持朝政以后,

极力压制蜀中贤士,所以皇帝言谈中提到这个问题。赵逵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

当秦桧权势正盛时,敢于反抗秦桧的确实不仅仅是赵逵一人,但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

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他被称为“小东坡”,但未等到重用赵逵就死去了,可惜他的许多议论、

建议都没有流传后世。

(节选自《宋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鸥。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久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①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瑶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瑶草一何碧”两句,词人开篇采用幻想的镜头并巧妙用典,把读者不知不觉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B.“我欲穿花寻路”三句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想化作虹霓,一吐胸中浩然之气的想法。

C.“红露湿人衣”从王维诗《山中》脱化而来,词人把“空翠”换成“红露”,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D.“长啸亦何为?”表达了作者春行游览之时终于得以探得真意后的仰天“长啸”的欢欣之情。

16.世人评论黄庭坚继承苏轼词风更以“超逸脱俗”为高标,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15.D16.作品中游历桃源是非现实的,流露出作者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诗人通

过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寄托理想,借托武陵桃源、白云、玉石、玉枕、金徽来表达自己欲脱离世俗羁绊,追

求高洁的理想境界之念,流露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愿与谪仙为知音的情感。此外,词末的“醉舞”明

月逐人归”等也都表现出作者超逸脱俗的创作风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仰天‘长啸’的欢欣之情”错。“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并不涉及

“欢欣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风格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通观全词,词人运用想象,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

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

开篇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

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

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春入武陵溪”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感

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鹏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从,

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自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

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由折地表现他

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三句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

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

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我

为灵芝仙草”两句,表明他到此探索的真意。词人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

草,不做趋时逢迎的桃花。表达了不必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的感情。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描写词人酒醉后摇摇晃晃,东倒西歪及其下山翩翩起舞的形象,体现了其

独处无友,唯有相随的孤寂心境。

由此可知,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

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在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

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善用对比手法,其中将陈涉与诸侯国兵力加以对比的两句是

(2)《燕歌行》中描写战阵云层浓重,更声在深夜阵阵传来的两句是“

(3)舟作为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渴望自由的情感,如

【答案】①.谪戍之众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③.杀气三时作阵云④.寒声一夜传刁斗

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谪”“戍”“刁”“鉴”“着”“匏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油菜花绝对登不上①。油菜花是最平民最草根的,但它热烈,奔放,并不②

也不孤芳自赏。油菜花在田野里,热热闹闹,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色彩,常引来翩翩彩蝶、嗡嗡蜜蜂,

还有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子飞舞于花间,平添了乡间田园缤纷的景致。

春天,百花齐放,桃李争艳,这么一大堆花花草草中,油菜花还真的③»小花儿你开了我

开,他开了她开,热闹着,起伏着,翻滚着,晃着你的眼睛。细看,油菜花四片小小的花瓣,整齐地围绕

着花蕊,朴实个性。花片质如宣纸,嫩黄微薄的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

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坚韧的根,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0.请结合文本提取有关油菜花特点的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

【答案】18.①大雅之堂②妄自菲薄(自惭形秽)③不同凡响

19.①拟人,“你开了我开,他开了她开”赋予油菜花人的动作情态,表现了油菜花争相绽放的特点。②排

比,“热闹着,起伏着,翻滚着”结构相似,增强了画面感,表现出油菜花的热烈奔放。③比喻,“花片

质如宣纸”,将油菜花的花瓣比喻成宣纸,写出了油菜花微薄、纤柔的特点。

20.①平民(草根)②热烈(奔放、粗犷)③金黄(嫩黄)④朴实(淳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指油菜花最平民最草根,平凡普通,不是高雅的,可填“大雅之堂”。大雅之堂:形容某些被人看

重的、不“粗俗”的事物,高雅的事物:或指高尚雅致的地方。

②此处和“孤芳自赏”对比,是说油菜花不自卑,可填“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过分看轻

自己,形容自卑。自惭形秽:原义是因在相貌方面不如他人而感到惭愧,泛指惭愧。

③此处指油菜花与众不同之处,可填“不同凡响”。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你开了我开,他开了她开”,以“你、我、他”称呼油菜花,运用拟人修辞,以次第开放描述其盛放的

状态,赋予油菜花人的动作情态,表现了油菜花争相绽放的特点。

“热闹着,起伏着,翻滚着”结构相似,为排比修辞,三种状态接连呈现,增强了画面感,表现出油菜花

开得热烈奔放。

“花片质如宣纸”,运用比喻修辞,本体为“花片”,喻体为“宣纸”,比喻词为“如”。将油菜花的花

瓣比喻成宣纸,写出了油菜花微薄、纤柔的特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压缩语段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①结合"油菜花是最平民最草根的”可提取出平民、草根;

②结合“它热烈,奔放”“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可提取出热烈、奔放、粗犷;

③结合“金黄的色彩……嫩黄微薄的花瓣”可提取出金黄、嫩黄;

④结合“朴实个性”“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可提取出朴实、淳朴。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种典型的盐生植物,互花米草的叶片细长似飘带,上面布满了能分泌盐分的细孔①O

根部吸收的盐分大多数都由盐腺排出去,叶面上会出现白色粉状的盐霜。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互花米草

对盐的适应性都比较强,抵抗盐的能力也强。

另外,互花米草还具有十分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以输送氧气,②。所以,互花米草能够忍

受每天潮涨潮落以及潮水淹没长达6个小时,还不影响正常生长。

互花米草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种子成熟时,每稳粒数可达600多粒,每平方米能收获几百万粒种子。

成熟的种子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一旦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③,接下来通过根状茎繁殖,

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一片“草的海洋”。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

2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的称谓。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D.聂赫留朵夫奔走于法庭、监狱、乡下、彼得堡上层社会,这条“复活”之路是痛苦和艰辛的。

【答案】21.①被称为盐腺;②能够缓解水淹导致的缺氧;③种子就能生根萌芽22.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根部吸收的盐分大多数都由盐腺排出去”,可知本处意在引出“盐腺”的概念,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