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碳循环与农业环境_第1页
土壤氮碳循环与农业环境_第2页
土壤氮碳循环与农业环境_第3页
土壤氮碳循环与农业环境_第4页
土壤氮碳循环与农业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土壤氮碳循环与农业环境土壤碳氮循环与农业和环境的

基础科学问题Ⅰ土壤碳氮循环Ⅱ土壤碳氮与农业Ⅲ土壤碳氮与环境Ⅳ土壤碳氮与农业和环境的热点研究课题第2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Ⅰ土壤碳氮循环Ⅰ-1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的碳氮循环固定矿化分解淋洗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土壤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碳分解腐殖质形成关键过程降水蒸发入渗径流大气第3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土壤碳氮循环

.土壤腐殖质的分离(P46)

.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作用(P50)第4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Ⅰ土壤碳氮循环Ⅰ-2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微生物(原动力、推进器和转换器)土壤碳库(稳定性)物理化学环境因子(P40)矿质化腐殖质过程第5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Ⅰ-3土壤氮素循环有机氮矿化NH4+微生物吸收或同化成腐殖质植物吸收转移NH4,NO3工、农业副产品(NH4+,NO2,有机N)化肥(NH4+,NO3-,尿素)降雨(NH4,NO3)生物转化NO3-N氨挥发NH4+—NH3矿物固铵NH4+硝态氮淋洗NO3-生物氧化NH4+—NO3-作物残留生物固氮侵蚀,径流地表水矿质化腐殖化释放固定硝化作用反硝化第6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Ⅱ土壤碳氮与农业Ⅱ-1现代农业必须在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种种矛盾中作出选择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高产—高效—高质(三高农业)WTO—全球经济一体化成功的调控土壤C、N及氮素肥料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的主要手段

194919982030总产1.13亿吨5.12亿吨6.4亿吨单产1.0t/ha4.5t/ha5.6t/ha第7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Ⅱ-2氮素转化、去向及利用土壤是作物生产的氮素供应库.不同土壤、作物氮素生产效率与土壤供氮效率是变量土壤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单位面积作物N收获量产量kg/Nkg氮素生理生产效率=施氮区产量—无氮区产量施氮区N收获量—无氮区收获量产量kg/Nkg氮素利用效率=施氮区N收获量—无氮区N收获量单位面积施氮量产量kg/Nkg氮素农田生产效率=施氮区产量—无氮区产量单位面积施氮量产量kg/Nkg第8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Ⅱ-3矿化作用(过程)—物质循环重要环节概念: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碳、氮、磷、硫转变为矿质态的过程有机碳→CO2+H2O+能量→嫌气CO2、CH4等有机氮→NH4+,NO3-有机磷→H3PO4有机硫→SO42-→嫌气H2S适度的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作用如何调控?第9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Ⅱ-4腐殖质化作用(过程)—物质循环重要环节概念: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一系列复杂过程总称,是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腐殖质形成的阶段—途径—产物及产物转化等仍只了解它的一般轮廓,其内容很不清楚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氨基化合物多酚木质素分解产物糖类木质素醌醌腐殖物质第10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Ⅲ土壤碳氮与环境Ⅲ-1土壤氮与水体氮污染(径流、淋失、渗滤)七大水系:黄河、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长江、松花江主要河段—N污染湖泊:131个主要湖泊调查,N、P造成富营养化67个:滇池>巢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赤潮:1970年前共3次,1972-1994共256次,1998年22次饮用水:

苏浙沪76个井调查,硝、亚硝超标38.2%,57.9%;京津唐69个井调查,硝、亚硝超标50%以上,高达300mg/L(国家环境公报1997,1998)第11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Ⅲ-2土壤碳氮与“温室气体”效应(反硝化、挥发)农业活动(土壤)对“温室气体”的贡献10—20%CO270%CH490%N2O第12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Ⅲ-3“温室气体”组成贡献量:CO2>CH4>N2O增温势:1:56:280第13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Ⅳ.土壤碳氮与农业和环境的前沿研究

Ⅳ-1.1土壤碳氮周转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土壤碳氮周转: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物和化学转化所构成的物质流称为土壤有机碳氮周转.水稻土壤的碳氮周转、循环在国际更是日益升温.水稻土壤与旱地土壤的本质区别—淹育环境.第14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Ⅳ-1.2土壤碳氮周转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水稻土壤碳氮周转的传统观点-有机碳氮积累>分解量(与旱地土壤比较)

水稻土有机碳分解速率下降,利于积累的解释是-

土壤微生物数量少,且生长速度慢.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受体主要是有机质本身降解产物和无机体系中的Fe3+、Mn4+、SO42-、CO2等.氧化还原过程中释放能量低,提供微生物合成的能量自然亦少.糖酵解产物不是通过三羧循环氧化CO2,而是通过积累的有机酸、醇类、H2S等,这些物质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第15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Ⅳ-1.3水稻土碳氮周转的生物学机理研究

水稻土碳氮周转的新看法-淹水土壤有机碳分解量高于好气土壤分解量.温室排放研究也发现CO2排放随稻田淹水延长而上升.为什么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问题出在何处?是实验方法、技术?是理论推导?还是其它?一是有机碳本身二是土壤碳氮周转驱动力-微生物第16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Ⅳ1.4土壤碳氮周转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土壤有机碳(氮)库(NCSOIL)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库Ⅰ活性有机碳库库Ⅱ稳定性有机碳库库Ⅲ碳、氮在三个库中是怎样转化、流通的?怎样表征活性有机碳库的指标?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水溶性有机碳(WSOC),热水溶性有机碳(HWC),轻组有机碳(LF-C),重铬酸钾易氧化有机碳(K2Cr2O7-ROC)第17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Ⅳ1.5土壤碳氮周转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研究的总体思路土壤淹水过程中氧化还原稳定性(pH-pE)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和活性的动态变化土壤有机碳在各碳库中的分配、流通,尤其是活性碳库中的分配、流通情况.第18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水稻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与循环机理研究的总体思路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土壤三个有机碳库间的流通及周转(微生物生物量C、N及其周转及土壤CO2,CH4释放积累量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其周转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稳定性(Eh,pH,Fe3+/Fe2+,NO3-/NH4+(多样性及活性,如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电子运输系统活度,基础呼吸第19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Ⅳ-1.6土壤碳氮周转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技术路线)土壤稳定有机碳库(库Ⅲ)测定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培养期间土壤微生物生态特性变化(PLFA法、BIOLOG法、基础呼吸及其代谢商等)培养期间土壤氧化还原稳定性(土壤pH、Eh、Fe3+/Fe2+、NO3

-/NH4+等指标)培养期间土壤有机碳氮在各分库中的库存和流通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库Ⅰ)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及标记的生物量C14、N15非生物活性有机碳库(库Ⅱ)测定标记及未标记的CO2、CH4释放量,WSOC、HWC、LF-C含量等第20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2.1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与亚硝酸盐积累研究土水环境的亚硝酸(NO2-)污染.来源:硝化作用:NH4+→NO2→NO3

反硝化作用:NO3→NO2→N2O→N2水质标准:

地表水质<0.06mgNO2--N/L(中国)

淡水鱼类保护标准<0.003.0.09mg/L(欧盟)环境积累传统认为亚硝酸盐不会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积累,近年研究表明:在河流、地下水湖泊、海湾中大量积累.污染状况(中国):北方地表水严重.18断面检测到68.5%受污染,最高2.365mgNO2-N/L.

南方地下水污染严重,太湖76口井查57.9%超标,最高量0.58mgNO2-N/L.第21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2.2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与亚硝酸盐积累机制参与硝化过程AOB和NOB是二类系统发育不相关的自养型细菌,一般认为只在有氧环境下存在,与异养型细菌相比.AOB和NOB对氧的竞争能力弱.硝化造成亚硝酸积累.pH是怎样对AOB和NOB影响的?不同类型土壤AOB和NOB组成和生理特征?土壤环境因子是怎样影响的?除AOB、NOB外甲烷氧化菌又怎样影响亚硝酸盐积累的?……硝化过程Nitrification氨氧化过程(AmmoniaOxidation)亚硝酸氧化过程(NitriteOxidatoin)AOBNOB第22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2.3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与亚硝酸盐积累反硝化过程:NO3-→NO2→N2O→N2反硝化作用是厌养条件细菌的一种异化代谢过程.反硝化细菌在种类发生上有广泛的多样性→包括除肠细菌、专性好养细菌和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外的所有生理类型.什么环境影响反硝化细菌?淹水土壤水土界面,水稻根系分泌氧.土壤碳氮组成如何影响反硝化细菌活动?第23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2.4硝化、反硝化过程与硝酸积累机制研究硝酸盐异化还原为氨的过程,是在极端无氧环境中产生的,是在发酵代谢功能细菌作用下完成的.硝酸盐同化还原过程.是在生物利用NO3-N同化过程中产生的NO3-N还原为NO2-N的过程.土壤中微生物代谢也存在这一过程.第24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3.1硝酸盐淋失和氨挥发损失研究植物当季利用的肥料氮(收获物带走氮)只有30-40%未被植物利用氮去向怎样?生长季节后,有多少氮固定在作物秸杆中?多少氮最终被矿化、硝化、淋失、反硝化?土壤科学回答这些科学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对现代农作制及替代制作出评价.第25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4.1土壤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吸收的过程研究土壤是温室气体(CO2、CH4、N2O)的主要源(Source)和汇(Sink),水田土壤尤其值得关注.土壤中CH4和N2O单独排放/吸收过程.Keller(2000)认为人为活动(大量施氮,森林砍伐等…),已使N2O排放增加35-800%Borken(1997)酸性森林土壤施用石灰可大幅度减少排放量N2O下降6%,CH4吸收量增加26-580%第26页,共30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Ⅵ-4.2土壤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吸收研究温室气体CO2,N2O,CH4的综合增温潜势.Robertson(2000).CO2,CH4,N2O的增温潜势存在巨大差异.综合增温潜势主要由N2O排放量和CH4吸收量决定.Mosier(1991)报导N2O排放和CH4吸收间存在耦合关系.SITANUL(1993).N2O排放速率和CH4吸收速率显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