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42群落及其演替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42群落及其演替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42群落及其演替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42群落及其演替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备战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课时规范练42群落及其演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42群落及其演替必备知识基础练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在生活着多种生物的一个草原中,研究人员对其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下图是根据研究结果绘制的曲线,阴影部分表示两种生物取食生物种类相同的部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只有捕食B.物种乙的取食地范围大于物种甲的C.食物短缺时,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会变小D.a种食物减少时,物种乙的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2.(2023·河北沧州联考)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C.觅食部位不同减弱了四种林莺的种间竞争D.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3.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①同一海洋的海葵与寄居蟹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②同一草原的非洲狮和斑鬣狗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③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④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⑤若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A.一项 B.两项C.三项 D.四项4.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如生活在同一块林地中的杂色山雀和大山雀,通过选择密集程度及高度不同的乔木筑巢抚育后代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A.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B.为躲避狐狸,兔子选择与狐狸不同的区域活动C.同一水域中的鲢鱼和鳙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D.喜好不同温度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的灌木栖息5.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一类草原,其中的植被属于旱生类型,植物群落主要由旱生小禾草、小灌木与葱属植物组成,可作为羊和骆驼等动物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类草原中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食物不足导致羊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该类草原的外貌和结构可发生规律性的变化D.该类草原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发生改变6.(2023·广东深圳二模)研究人员对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被进行调查。三个群落的优势种都为细叶青冈(一种常绿阔叶树种),用K甲、K乙和K丙表示优势种的K值,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甲>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都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C.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有利D.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考点二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7.(2023·福建联考)科研人员对鄱阳湖周围森林不同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土壤动物群落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Ⅰ层Ⅱ层Ⅲ层Ⅰ层Ⅱ层Ⅲ层茶林2111820127阔叶林1814921139注:鄱阳湖周围森林不同环境土壤动物的分布。(Ⅰ.0~5cm;Ⅱ.5~10cm;Ⅲ.10~15cm)A.土壤动物类群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B.三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C.常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是因为其具有避光、趋湿、避高热的特性D.取样器取样后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某些种群的密度考点三群落的演替8.通过人工输水来恢复已干涸50多年的青土湖,对阻隔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联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青土湖的演替顺序为荒漠→盐化草甸→草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青土湖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人为因素引发了青土湖的演替C.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D.严重缺水时青土湖无法形成顶极群落9.(2023·河北邯郸统考)下图是某丘陵山地群落演替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相同B.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相对稳定C.在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和乔木阶段物种组成完全不同D.与灌木阶段相比,乔木阶段垂直结构复杂,光能利用率高10.(2023·重庆联考)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图1(1)图中S2代表的生物量。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演替,原因是。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逐渐增加。

(2)植被类型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条件,若要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重建群落。

(3)自然保护区内某池塘在地震中也遭到了破坏,在30年的时间里该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图2所示。图2通过图中分析可知,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顺序为。

关键能力提升练1.(2024·湖北孝感摸底)从事候鸟研究的人员将某大型湖中的水鸟划分为4个类型,每个类型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生态位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类型觅食行为生境利用A1间歇型啄食(100%)草滩(68.6%),泥滩(15.4%)A2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浅水区(44.2%),泥滩(39.1%)A3多种觅食行为中水区(41.3%),深水区(30.4%)A4潜水取食(99.3%)深水区(74.7%),中水区(17.1%)A.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A1~A4各类型间的相互竞争B.越冬水鸟类型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C.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D.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2021·辽宁卷)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见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是气腔。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3.(2024·广东惠州统考)如图表示大兴安岭天然林三个演替阶段天然白桦纯林(先锋阶段)、天然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过渡阶段)、天然兴安落叶松纯林(顶极阶段)不同树种的数量随龄级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图1图2图3A.大兴安岭天然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在过渡阶段,图中三个树种的数量随着龄级的增大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C.三个演替阶段兴安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D.演替不同阶段优势种不同,不适应环境的树种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4.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20世纪末进入该水域,目前已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1)柏桉藻与本地藻的种间关系为。

(2)研究人员用两个较大的水箱模拟该水域环境,向其中一个水箱中添加8只水虱。每个水箱用纱网(该纱网不能阻止水虱活动)平均分隔成四个区域,依次加入甲、乙、丙三种本地藻和柏桉藻各0.5克(如图1),十天后对海藻称重,海藻重量增加值结果如下表(单位:g),该实验结果说明水虱更喜欢取食(填“柏桉藻”或“本地藻”)。

图1组别海藻种类甲乙丙柏桉藻无水虱组0.40.50.070.1有水虱组0.010.2-0.20.3(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进一步开展如下实验: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因变量为。在盛有等量海水的五个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其中对照组应放入。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2,该实验结果说明①;

②。

图2进一步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因此水虱更偏好附着在柏桉藻上。(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是:柏桉藻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密度,而且。

5.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6.(2023·广东卷)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红树林群落(林龄)群落高度植物种类树冠层郁闭度林下互花米草密度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2m-2)无瓣海桑群落(3年)3.23703000无瓣海桑群落(8年)11.038015100无瓣海桑群落(16年)12.5290000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5.74900019回答下列问题。(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

答案:必备知识基础练1.D解析由曲线图可知,两种生物取食生物种类存在相同的部分,说明甲、乙两种生物间存在种间竞争,A项错误;图中物种乙取食的食物种类大于物种甲,但无法说明物种乙的取食地范围大于物种甲,B项错误;食物短缺时,竞争变得激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会变大,C项错误;a种食物减少时,物种乙取食其他食物,种群数量可能基本不变,D项正确。2.C解析该地所有云杉、林莺以及其他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一个生物群落,A项错误;四种林莺的觅食部位在图中并不相同,因此在云杉林中处于不同的生态位,B项错误;四种林莺觅食区域不同,所以它们之间的种间竞争较弱,C项正确;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本实验是研究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因此不需要用标记重捕法,D项错误。3.C解析寄居蟹和海葵生活在一起,海葵用触手保护寄居蟹,寄居蟹更换环境给海葵带来更多食物,两者属于原始合作关系,①错误;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的非洲狮和斑鬣狗都是肉食动物,可以以小动物为食,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②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③正确;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④正确;生态位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某物种占用资源的情况,即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不代表生态位完全相同,⑤错误;综上所述,一共有三项错误。4.B5.A解析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即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而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减少,A项错误;食物不足导致羊种内竞争加剧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种间竞争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项正确;该类草原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某些种群甚至会灭绝,D项正确。6.C解析三个群落的优势种均为细叶青冈,其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另外群落中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也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项正确;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故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B项正确;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就越大,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不利,C项错误;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D项正确。7.B解析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说明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动物群落出现分层分布,具有垂直结构,不同土壤环境土壤动物类群数不同说明土壤动物类群也具有水平结构,A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表中数据只能看出阔叶林中土壤动物种类最少,不能说明阔叶林中的物种丰富度最小,B项错误;可利用小动物的避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C项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D项正确。8.D9.D解析过程①②均为次生演替,决定两者演替方向的因素不同,后者体现了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项错误;演替的本质是物种优势取代的过程,据此可推测,在演替过程中,各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变化,B项错误;在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阶段和乔木阶段物种组成并不是完全不同,因为有些物种在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木阶段都会一直存在,C项错误;与灌木阶段相比,乔木阶段垂直结构更加复杂,生物对群落中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更高,因而乔木阶段光能利用率更高,D项正确。10.答案(1)恢复群落次生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丰富度(2)土壤土壤微生物(3)丁→甲→丙→乙解析(1)由于S2群落生物量普遍低于S1,所以图中S2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2)山体滑坡后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植被类型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土壤条件,若要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可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3)群落演替的规律是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关键能力提升练1.C解析因觅食行为不同,不同深度水域由不同种类的生物利用,故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A1~A4各类型间的相互竞争,A项正确;越冬水鸟类型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B项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食物是影响水鸟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特征是镶嵌性,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正确。2.A解析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项错误;四种植物生活在水体—河岸带,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项正确;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遵循协调原理,C项正确;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D项正确。3.B解析大兴安岭天然林具备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因此大兴安岭天然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项正确。图中其他乔木树种的种类不确定,图中树种不一定是三种;分析图2可知,过渡阶段随着龄级的增大,不同树种的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各演替阶段的兴安落叶松均表现为幼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因此其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项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三个演替阶段,优势种分别是白桦、白桦和兴安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群落演替过程中适应环境的树种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环境的树种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D项正确。4.答案(1)种间竞争(2)本地藻(3)海藻的种类水虱的存活率隆头鱼和水虱海藻会降低隆头鱼对水虱的捕食柏桉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最大(4)增加水虱更喜欢捕食本地藻解析(1)柏桉藻与本地藻均是生产者,因此柏桉藻与本地藻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2)根据表中数据,有水虱组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不明显,甚至有所下降,说明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3)本实验是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自变量为海藻种类,因变量是水虱的生存率。对照组应不加入海藻,放入隆头鱼和水虱即可。根据实验结果,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可知,海藻的加入降低了隆头鱼对水虱的捕食,比较几组实验组可知,加入柏桉藻对水虱的存活率影响是最大的。(4)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能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种群密度增加,又因为水虱更喜欢捕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5.答案(1)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一种草履虫数量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2)时间或位置(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