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湖北省鄂西南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卷第页)鄂西南三校高二年级三月联考语文试卷命题人:审题人:鹤峰一中高二语文组本试题卷共8页,四大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与试题卷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这一代上了年纪的人,在人格成熟期大多会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哺育与熏陶,至于受到哪部文学名著的影响更多,因人而异。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我八九岁时读《聊斋》,具体说是聊斋连环画《王六郎》,竟影响了我的一生。从那时起,《王六郎》的故事已经融化在我的血脉里,“善良”、“厚道”、“真诚”、“友爱”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已经在我心中暗暗萌生,成为我内心深处始终固守的人生基石。我读《聊斋》,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真诚善良应是人的本性。我重读《聊斋》,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定的生态观念。所以,在我的视野里,《聊斋》的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的生态内涵。《聊斋》就是一部传统乡土社会的百科全书,而传统乡土社会,即农业社会,或曰“前现代”,在我看来是一个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时代。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文学研究总是要对时代精神做出回应。以往,国内学者大多以社会学、政治学的目光,将注意力集中在蒲松龄的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方面。而莫言等一些知名作家凭着自己内心敏锐的直觉感悟到了《聊斋》的生态学意蕴。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一书中,将蒲松龄的生态精神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类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有灵,禽兽可以拥有仁心,人类有时也会丧失天良;善待万物,并不单以人类的价值尺度衡量万物存在;钟情荒野、扎根乡土、守护人类质朴、本真、善良、厚道的天性;尊重女性,视女性与自然为一体,赞美女性的独立、自由。与中国古代文学所谓“四大名著”相比,《聊斋》中的生态内涵显得特别丰富。这与在蒲松龄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生态人格”相关。蒲松龄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孔尚任、洪昇、曹雪芹、纪晓岚都不相同,他命中不属于庙堂、台阁,19岁上得中秀才后,一蹶不振。为养家糊口做了一辈子“乡先生”,即“乡村民办小学教师”。但他又不是一般的乡先生,同时还是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先生,除了教书课徒,他情系万物、用心世情、热衷乡治、关注民生!《聊斋》也并不是专为揭露、批判官场而作,作者更多的用心是面向底层,向人民大众普及文化、彰显伦理、提升情怀、完善人性。除了创作《聊斋》,蒲松龄还为乡民编纂了《农桑经》《药祟书》《家政编》《婚嫁全书》《日用俗字》等乡村生产、日常实用的普及读物,从种桑养蚕、纺花织布到偏方治病、强身健体,到炼铜冶铁、脱坯烧窑,无所不包,为乡土做了大量改良生产、改善民生、开发民智、净化民风的事情。《聊斋》全书近500篇,我在《天地之中说聊斋》这部书中仅仅选了十多篇,是按照我所接受的生态哲学的原则挑选的:其中“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是生态立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善待万物”是生态涵养,其他则是具体表现。“善良”本是人类伦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准则。我在本书中选取的舍己救人的王六郎、舍身救世的柳秀才、天真无邪的小翠、洒脱善良的翩翩、行侠仗义的狐女阿绣、憨厚诚挚的阴府陆判、仁慈宽厚的白家庄老汉,都是一些具有中国农业时代善良美德的常人。蒲松龄本人就是一位心地良善、博爱万物的文化人,在他的笔下“蛇”、“蠋”、“老鼠”这些为现代人视为寇雠、务必扑杀的动物,都成了他给予同情、怜悯、赞美的对象!读者可以看看我在本书中选取的《蛇人》、《蜗客》、《义鼠》、《阿纤》诸篇。基于“万物一体”,蒲翁已经破除了“人类中心”,将人类社会伦理学扩延到生态伦理学的领域。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视野看,这是很了不起的!与此同时,蒲松龄还在《九山王》、《遵化署狐》中对那些利欲熏心、独自尊大、虚伪奸诈、冷酷无情、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恶人、螽人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与鞭挞。“善良”,在接人待物中表现为“厚道”。《易经·坤卦》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的就是“厚道”。做人应该像大地一样质朴、宽厚、诚挚、本真、仁爱、谦恭、包容万物,善待万物,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厚道”,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应该着力加以宣扬的当代人必备的“生态人格因素”。遗憾的是在当下日常生活中,人们变得越来越不“厚道”,变得越来越虚伪矫情、冷漠刻薄,甚至残酷无情。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让那些隐身的恶人变得越发猥琐、怯懦、卑劣、无耻、冷酷、残暴。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暴戾之气弥漫于天地间,将会销蚀我们民族的机体,破坏我们社会的健康与稳定。生态无国界,优秀的生态文明总是属于全人类的。对待我们自己的古代文明,以往我们常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在文化商品化的浪潮中,许多时候竟变成“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鉴于此,我希望大家换一种心态重读《聊斋志异》,学习蒲松龄,做一个厚道人。(摘编自《鲁枢元:读<聊斋>,做一个厚道人》)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聊斋》中体现出的生态观念,与其故事发生在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传统乡土社会有关。B.以往学者对《聊斋》的文学研究都是从人民性、斗争性、反封建、批科举等方面进行的。C.鲁枢元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为标准,从《聊斋》中选取了十多篇来入书。D.如今人们本应从中国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操作时却是反其道而行之。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枢元幼时阅读《聊斋》的经历及受到的影响,为他后来写作《天地之中说聊斋》奠定了基础。B.鲁枢元本身就具有坚定的生态观念,所以才能继承莫言等著名作家对《聊斋》的研究成果。C.《聊斋》的生态内涵比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更丰富,这与作者蒲松龄本身的经历有关。D.蒲松龄《聊斋》中的篇目对“善”大加赞扬,在他笔下“善良”并非人类所独有的伦理美德。3.(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首段开门见山,鲁枢元以幼年读《聊斋》的经历引出了自己的观点。B.材料从《聊斋》的作者和《聊斋》的内容两方面具体对观点进行了论证。C.材料列举了当下不“厚道”的现象以及带来的后果,从反面论证了观点。D.材料尾段与首段呼应,表明当代人应吸取《聊斋》的精华,做一个厚道人。4.(4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的关键字是“土”,即“泥土”。而“泥土性”正是蒲松龄的生态人格体现,是他文学生命的基因,请简要分析这样说的原因。5.(6分)《聊斋》的字里行间充盈着鲜活生动的生态内涵,请阅读下面对《聊斋》中《婴宁》篇的主人公婴宁的介绍,分析这一人物是如何体现《聊斋》的生态内涵的。婴宁为狐狸和人所生,被托付给鬼母抚养。她长于山野之间,娇憨活泼,天真爱笑,无所顾忌。上元节外出踏青,与王子服相遇,后与其成婚。由于恶作剧害死觊觎她美色的西邻之子,引起了官司而受到婆母训斥,婴宁就发誓不再笑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三边贾平凹往陕北远行,三千里路,云升云降,月圆月缺,旅途是辛苦的,过了金锁关,山便显得愈小,羊便见得更多,风头一日比似一日强硬,一日比似一日的思亲情绪全然涌上心头了。当黄昏里,一个人独独地走在沟壑梁上,东来西往的风扯锯般地吹,当月在中天,只身卧在小店的床上,听柴扉外蛐蛐忽鸣忽噤,便要翻那本塞外古诗,以为知音,是体会得最深最深的了。但我仍继续北上;三边,这是个多么逗人神思的神秘的地方啊。穿过延安,进入榆林地区,车子在沟底里钻,七拐八拐的,光看见那黄天冷漠,黄山发呆。到了县城,天已擦黑,城外三里便进了绿的世界,要不是赶驴人提醒,谁能想到这不是树林子而是一座县城呢?于是得知,在这三边,有一丛树,便有一户人家,有一座树林,就该是镇子或是县城了;原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这便是三边的特点了。待了几日,新结识了几位伙伴,他们主动提出做我的向导,要往北边的沙漠里去走走。“一定要去看看,那又是另一个世界呢。”兴趣撩拨,就三人越过了长城,徒步往北行。沙地上,行走委实艰难,浑身汗水淋淋。沙丘起起伏伏,望之如海中浪涛。沙丘过去,又是成片的盐碱地,树木是不长的,只可怜巴巴生些盐蒿。一把蒿守着一抔土,渐渐便成了一个小包。再往后却又是沙丘,但已经植了树:沙柳、红柳、小叶杨、沙枣。沙盖了盐碱,树又守住了流沙。三天过后,我们走到一个镇落里,这个镇落显得很大,有回民,有汉民,分两片屋舍:一处汉民,建筑分散中但有联络;一处回民,建筑对仗里却见变化。伙伴讲,再往北去不远,还有蒙民哩。夜宿镇里,当地老人给我一个手抄本,有这么一段:三边地区蒙民,昼意干粮,晚就道旁,有水草处卸鞍驮,撑帐支锅,取野薪自炊,其牛纵食原野,人披裘轮卧起,以犬护之,不花一钱。汉民亦有效之。读此书,方知三边地域民族竟是这么亲善!更不曾想,这个镇子在两日之后,便是汉、回、蒙一年一度的盛大交易会。交易会,其场面可谓热闹,有北京王府井的拥挤,却比王府井更气势;有上海南京路的嘈杂,却比南京路更疯野。那一排一摆小吃,荞面拉条、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酸、辣、煎,五味俱全;那菜市上一筐一车,二尺长的白菜、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六色尽有;那农具市上的铜的挂铃、铁的镢、钢的锨,叮、咣、铿、锵,七音齐响。还有那骡马市上,千头万头高脚牲口,黄乎乎、黑压压偌大一片,蒙民在这里最为荣耀,骡马全头戴红缨,脖系铃铛,背披红毡,人声喧嚣,骡马鸣叫,气浪浮动得几里外便可听见。在羊肉市上,近乎一里长的木架上,羊肉整条挂着。更有买卖活羊的,卖主用两只腿夹住羊头,大声与买主议价。汉、回、蒙民似乎都极富有,买肉就买整条,买果就买整筐。末了就涌进那菜馆酒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直要闹到月上中天方散。在酒馆里,几句攀谈,我们便成了极熟的人,兴致高涨,开怀大饮。半个月匆匆过去了,临走前两天,正好是阴历八月十五,夜里在长城根下一个村子吃了月饼、香梨,喝了花茶、葡萄酒,看了一阵房东大娘的剪窗花,兴致还未尽,便同房东小儿登长城望高。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离,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时候,一坐落在这里,沙再没有埋住,风再没有刮走,它给了沙漠之骨,沙漠也给了它的雄壮。如今烽火台没有了狼烟传递,但每一座台下,都住了人家,牛羊互往,亲戚走动。生着,在这大漠上添着活气;死了,隆起沙堆,又生起一堆绿色。一道长城,是连接千家万户的一条线,流动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和人与人的情感。玩到天明,晨曦里看见天地相接的地方,柳树林子长得好茂,那树都是桩干粗壮,一人多高,就截了顶,聚出密密的嫩枝,枝形呈圆,叶子全红了,像无数偌大的灯笼高高举着,似乎这天之光明,完全是这些灯笼照耀的。树林子前面,端端一柱白烟长上来了,走近去,是放蜂人燃的。这里还能放蜂,犹如春天里的一个童话!相坐攀谈,放蜂人来自江南,年年都来,来数月方去。他说外人以为三边无色无香,其实那是错了。“你瞧,绿的沙柳、红的盐蒿、粉的牛儿草、白的盐、黄的沙,这三边的土地是最有五颜六色,是最有香有甜的。”尝尝那蜜,果然上品,荔枝蜜没有它香醇,槐花蜜没有它味长。告辞了放蜂人,突然之间,几天来混混沌沌的思想,沉淀的沉淀了,清亮的清亮了,一时觉得有角度来做我的文章了。往回边走边构思,眼光偏又盯住了一片一片不知名的荆棘,开着丸子一般大的白绒花团,顺枝而上的,如挂纸钱串,就地而生的,又如围起的花环。哦,我明白了,这类花的开放是对三边荒凉的送葬吗?是对三边的富有和美丽的礼赞吗?天黑回到村子,房东已为我准备好了送别酒菜,菜饱酒足,席上拉起了二胡。二胡的清韵又勾起了我思亲的幽情,仰望天上明月,不知今夜亲人们如何思念着我,可他们哪会知道今夕我在这里是多么欢乐啊!一时情起,书下一信,告诉说:明日我又要继续往北而去,只盼望什么时候了,我要和我的亲人、更多的朋友能一块再走走三边,那该又是何等美事呢。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结识的当地人“主动提出”做向导,酒馆里几句攀谈“便成了极熟的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三边地区的淳朴民风。B.以“天和地平行,树和人同长”来概括“三边的特点”,承接初见县城时的感受,凸显了三边地区人民的生存境况。C.文章以“三千里路”开篇,以“继续往北而去”作结,以“我”的思亲与孤独贯穿全文,呼应了标题“走三边”。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显著的地域色彩,与文中所写的西部自然人文相得益彰,是这篇游记散文的典型特征。7.(3分)关于文中写交易会时使用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豆面揪片、黄米干饭、羊肉粉汤”和“淡黄的萝卜、乌紫的土豆、半人高的青葱”分别写出美食和物产的丰富。B.采用渲染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起到强调的作用,有较强的感染力。C.描写交易会时所用的大量堆叠同类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蒙、汉、回各民族热闹的交易景象。D.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交易会上物品种类的丰富,表现了当地民族的融合,物华民阜的世俗生活景象。8.(4分)文中引用手抄本内的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6分)为什么“我”告别放蜂人之后觉得“有角度来做文章了”?请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注]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节选自《史记·楚世家》)[注]昭雎,楚国的将领。10.(3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寡人A愿与君王B会C武关D面相约E结F盟而去G寡人之H愿也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从相亲久矣”与“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从”意思不同。B.“欲往,恐见欺”与“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两句中“见”意思相同。C.因,趁着的意思,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中的“因”意思相同。D.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谷是立国之本和立政之基,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家。12.(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太子与秦国的大夫斗殴,杀死秦大夫后逃回楚国,秦发兵攻楚,楚怀王惊恐,就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解。B.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想不去,内心犹豫不决。C.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还是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会见秦昭王,结果被秦国扣留。D.齐湣王想扣留楚太子求取楚国淮北,国相认为此举会失义于天下,有人认为可以“杀太子”威逼太子横达成交易。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14.(3分)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本文,从史学性与文学性的角度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1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追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思家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徘徊的步伐久久不忍离去的迷离之景。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16.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伶官传序》中,用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引申出:“,”的道理。(2)孔子在《论语•里仁》中阐释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两句是“,”。(3)“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时是淡泊世事的承载,有时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这时正是盛夏。我们下船后,借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了一缕新凉了。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18.(4分)“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中加点的“着”字短语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请分别对两个“着”字短语结合文本进行分析。19.(6分)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那边让人感觉郁丛丛、阴森森的,又藏着无边的黑暗”,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二)语言文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