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7章 区域城市化和城镇体系_第1页
区域经济学 第7章 区域城市化和城镇体系_第2页
区域经济学 第7章 区域城市化和城镇体系_第3页
区域经济学 第7章 区域城市化和城镇体系_第4页
区域经济学 第7章 区域城市化和城镇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城市、城市化和城镇体系第一节城市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动力机制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第一节城市概念城市的概念字面意思英国经济学家K.B.巴顿马克思的观点

第一节城市概念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其他相关概念经济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效劳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效劳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开展的城市。第一节城市第一节城市概念城市的概念城市的其他相关概念世界城市(1)拥有与世界主流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经济体系(2)是所在国及其更大区域的首位城市(3)拥有足够多的人口,特别是大量的人才(4)是跨国公司的集聚地(5)具有在较大经济区域协调国际资本流动个生产活动的能力,特别是在提供生产性效劳方面(6)是国际主要工商业区的核心城市(7)与全球其他大城市有着密切联系(8)拥有良好的根底设施,特别是在国际交通和国际通讯方面(9)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吸引所需的经济活动和专业人才(10)制造业产品和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声誉(11)是创造新时尚、新价值观和新文化的中心,具有引领各种潮流的魅力。第一节城市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中国设市标准县级市标准〔1993年〕第一节城市县级市标准〔1993年〕第一节城市县级政府驻地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400100-400<100非农业人口(万人)12108其中具有非农业户口人口876自来水普及率%656055道路铺装率%605550全县非农业人口15128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02520乡镇以上工业产值(亿元)15128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0706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1086第三产业占NDG的比重%202020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总值(万元)600050004000人均(元)1008060承担一定的上缴任务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中国设市标准县级市标准〔1993年〕地级市标准〔1993年〕第一节城市地级市标准〔1993年〕第一节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25市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万人)20工农业总产值(亿元)30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0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25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35%以上,并大于第一产业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中国设市标准县级市标准地级市标准中国设镇标准世界局部国家的设市标准第一节城市世界局部国家的设市标准——大多数以居民点总人口的数量为标准(City-Town)英国:居民点总人口>3500人美国:居民点总人口>2500人丹麦:居民点总人口>200人加拿大:居民点总人口>1500人澳大利亚:居民点总人口>1000人原苏联:居民点总人口>20000人日本:居民点总人口>50000人,其中60%以上人口从事工商业或其他城市职业,60%以上户数形成统一的市街地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中国设市标准县级市标准地级市标准中国设镇标准世界局部国家的设市标准联合国建议人居中心的建议:人口>10000人的居民点,可设城市区域开发中心建议:人口>20000人的居民点都以城市看待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中国设市标准县级市标准地级市标准中国设镇标准世界局部国家的设市标准联合国建议中国城市分类及分类标准第一节城市城市分类及分类标准第一节城市1.我国分类标准——依据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人口规模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200万100-20050-10020-50<20万

2.世界局部国家标准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美国>10万2.5-10<2.5前苏联>10万5-10<5东欧>10万2-10<2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中国设市标准县级市标准地级市标准中国设镇标准世界局部国家的设市标准联合国建议中国城市分类及分类标准城市和城镇的异同〔City与Town〕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的地位政治、军事中心经济中心流通中心文化、科技中心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的地位城镇在区域经济开展中的功能根本功能聚集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第一节城市辐射功能Mass——群众一体化Maturity——开展稳固化Modernity——区域现代化Mutuality——交流双向化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的地位城镇在区域经济开展中的功能根本功能聚集功能创新功能辐射功能协调功能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的地位城镇在区域经济开展中的功能根本功能城镇功能的差异小城镇特有的职能——城乡联系的中介1.集散农用生产资料并聚集农牧产品2.接纳大城市外溢的产业3.截留一局部从农村流往大城市的人口4.区域行政中心职能较为突出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的地位城镇在区域经济开展中的功能根本功能城镇功能的差异小城镇特有的职能——城乡联系的中介大城市的组织与指挥功能越来越突出原因是跨国公司在组织与指挥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超越了行政地域的界线

第一节城市概念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城市的地位城镇在区域经济开展中的功能根本功能城镇功能的差异小城镇特有的职能——城乡联系的中介大城市的组织与指挥功能越来越突出不同性质城市的专业化职能突出第一节城市第二节城市化概念定义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概念定义城市性状特征1、它具有社会化大生产和兴旺商品经济的内涵2、它是人口高度集中的社区系统3、它是与地区开展息息相关的中心地4、它是高效的经济社会组织形式总之,城市化过程就是人类生活方式、景观特征、文化和价值观由农村性状特征向城市性状特征转变的过程。第二节城市化概念定义数量特征1、社会农业人口迅速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或城市人口;2、一定地域内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3、绝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在一定时期内迅猛增加和升级;4、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区域不断形成和扩大;5、城市人口在全国〔或地区〕人口中比重不断增加,总之:城市化过程从数量上讲,主要是指非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大规模集中的历史过程,即狭义的城市化概念。第二节城市化概念定义城市化质量特征1、城市建设现代化:不仅有高楼大厦、宽广的道路,向代化开展的趋势是: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生态卫生、生态平安、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生态文化等〕、健康城市。2、城市经济高效化3、城市社会文明化4、城市环境优质化5、城市管理科学化第二节城市化概念定义城市化质量特征城市化的数量过程有一个饱和点,城市化的质量过程是没有饱和点的,即当全国的人们都享受到了城市化的某些要素时,那么这个国家的城市化质量的最低标准就到达了,但是城市的质量、文化还将不断开展演变。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第二节城市化城镇集镇农村迁移过程低高迁移本钱农村用地城镇用地用地非农业人口兼业人口农业人口人口一般农业基地化农业〔城郊农业〕经济类型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

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城市化速度=〔P1–P0〕/n城市成长力系数=(1/10)∑(xi/yi〕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依据内涵划分〕经典的城市化过程:既有人口和非农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地域的扩大,城市景观的推进,又有城市文化、城市质量的提高,二者之间协调开展。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是水到渠成的过程。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依据内涵划分〕假城市化或过量城市化过程:只有城市化的数量过程,而缺乏城市化质量水平提高的过程。非洲一些国家的城市这个特征明显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依据内涵划分〕逆城市化过程:只有城市化的地域扩展,即城市数量、地域规模的不断扩大,但是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甚至大量城市经济和人口向外扩散。也称离心型城市化、反城市化。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异同点第二节城市化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不同点城市郊区中心城区乡村或小城镇郊区化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迁移方向中心城区郊区城市乡村、小城镇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减少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增加举例静安区嘉定区上海嘉兴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依据内涵划分〕农村城镇化差异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依据内涵划分〕农村城镇化差异问题第二节城市化问题1〕资源的巨大浪费,特别是耕地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浪费巨大。2〕资源配置效率低3〕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4〕从就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有序开展〞。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规律曲线特点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规律

曲线特点第二节城市化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率时间城市化率<30%〔25%〕30%~70%>70%城市化规律曲线特点清华大学谢文蕙在清华版的?城市经济学?中,建立了S型曲线的数学模型

Y——城市化水平C——常数,表示城市化起步的早晚。C值越小,城市化起步越早t——时间r——常数,表示城市化开展速度的快慢r值越大,城市化开展速度越快第二节城市化1Y=1+Ce-rt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规律曲线特点阶段特征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规律阶段特征初期阶段:从奴隶社会到产业革命特点是城市开展缓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原因:生产力不兴旺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规律阶段特征中期阶段:又称为加速开展阶段。各国开始的时间不一致1、中前期特点:〔1〕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具有递增的趋势〔2〕大城市超前开展第二节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1000200030001900年1950年2000年人口<50万城市人口50—100万城市人口100—500万城市人口500—1000万城市世界各级规模城市人口指数增长趋势〔以1900年为100〕 城市化规律阶段特征中期阶段:又称为加速开展阶段。各国开始的时间不一致2、中后期特点:〔1〕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具有递减趋势;〔2〕城市分布和城市规模也开始发生扩散和缩小的变化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规律阶段特征中期阶段:又称为加速开展阶段。各国开始的时间不一致2、中期特点:〔1〕大城市化是该期的普遍现象〔2〕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0%,并持续下降〔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第三产业持续增长〔4〕大城市区域或特大城市区域不断扩张,总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化规律阶段特征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70%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十分缓慢,城乡差异近于消除,区域空间一体化。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规律城市现代化第二节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一〕定义——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二〕城市现代化历史进程City〔城市〕→Civitav〔城市生活〕→Civization〔城市文明〕〔三〕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1、住宅和卫生问题2、交通与平安问题3、环境污染4、社会问题第二节城市化概念阶段城市化的测度城市化的类型城市化规律城市现代化中国的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历程1、城市化水平上升时期〔1949-1957年〕2、城市化曲折时期〔1958-1965年〕3、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8年〕4、城市化正常开展时期〔1979年-〕第二节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历程叶嘉安等(2006)从经济社会全面城市化的质变过程,将中国城市化分为4个阶段:①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城市被定位为生产中心而非消费中心,城市化率长期低于20%;②改革开放至1980年代末,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离土不离乡〞的乡镇工业化模式与小城镇迅速开展时期;③90年代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时期,10年间全国城市化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以单位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混杂的城市功能结构逐步瓦解,新的城市社区模式开始涌现;④21世纪以来以效劳业作为主要推力的、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都市圈的开展第二节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历程

我国关键年份的城市化指标第二节城市化城市座)城镇(座)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指数194969约2000576510.6480.481952716312.46100196517131461304517.98182.12197819128501724517.92240.751991479124553054326.37240.751999667191843889230.89542.962000668196944584436.22640.0120055621242.99783.4820096066746.6846.95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历程202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为46.6%。最高的广东63.4%,最低的贵州29.9%。全国划分为四类:一类:上海、北京、天津、广东,>60%;二类:江苏、浙江、辽宁,50-60%;三类:大局部中、西部地区,40-50%;四类:城镇化滞后地区,<40%第二节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特点〔1978年以来〕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镇数量大幅度上升中小城市的数量增长快于大城市城镇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各省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第二节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意义理论意义1、城镇是区域的增长中心、核心区和创新区2、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市化水平是建立区域经济开展的骨架3、推行区域非均衡开展的途径4、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扩散第二节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意义实践意义1、有利于化解有效需求缺乏的矛盾2、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和就业人口增加3、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4、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5、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第二节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经济综合开展与城市化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农村和农业经济开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和根底1、农业的开展是城市开展和城市化进程第一位的产业条件〔1〕农业提供根本生活资料〔2〕农业是其他产业劳动力的来源〔3〕为轻工业提供原料来源〔4〕农业是工业的重要市场和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5〕是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农村和农业经济开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和根底1、农业的开展是城市开展和城市化进程第一位的产业条件2、农业作为城市化产业根底具有间接性〔1〕农业开展与城市开展不存在空间共存性〔2〕农业的主体不能成为城市的主体〔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是依赖于农业开展的直接结果〔4〕农业作为城市化的产业根底,在开展中与城市化水平呈反方向变动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农村和农业经济开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和根底农业在经济开展的不同阶段对城市化的作用变化1、在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快速开展阶段,农业的最主要作用是提供粮食等食物保障。2、农业提供原始资本积累的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开展阶段完全丧失3、在农业和工业取得一定开展水平后,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的关系变为大力开展工业吸纳剩余农业产品的关系4、在当代大多数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缺乏不再是制约工业化、城市化的因素5、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和城市化的趋势看,农业开展的市场作用和意义,要比重工业宽广、深远得多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农村和农业经济开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和根底农业在经济开展的不同阶段对城市化的作用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化水平的数量关系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化水平的数量关系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人均抚养人口)104050607080203080604020各国城市化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比较(人)中国波兰前苏联民德西德法国英国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化水平的数量关系回归方程Y=14.89+18lnXr=0.8953结论:农业开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农业开展是城市化的外部动力,也是城市化的制约条件。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要求劳动的集中

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要求劳动的集中

不同规模城市经济效益比较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项目单位城镇人口规模(万人)>200100-20050-10020-50<2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48893657364525481459%335251250175100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km210974581699723%47701990735422100职工人均工业总产值元/人3460726268256442401321641%160121118111100百元工业资金创造利润元/百元21.520.417.214.816.3%13212510691100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要求劳动的集中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直接产业作用主要表达1、工业化是通向现代化的物质根底,但是中间必须通过城市化来实现2、工业的主体就是城市社会的主体3、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开展趋势4、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是一个社会过程的两种表现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要求劳动的集中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直接产业作用主要表达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条件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二:产业结构的梯次演进条件三: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充分开展条件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工业化充实城市化的经济根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递次升级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群众广泛参与其中轻工业重工业城市的规模化开展完善工业化环境第三产业第一次浪潮城市化第二次浪潮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逻辑框架1234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要求劳动的集中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直接产业作用主要表达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世界主要地区工业劳动人口比重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关系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950年1970年工业劳动人口比重城市化率工业劳动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世界18.8134.0524.1741.84东非3.665.56.3210.69温带拉美31.0664.7731.1277.87北美36.5463.8434.1970.45西欧39.7463.9244.4974.38大洋洲31.1761.2430.3870.77日本23.6250.2034.4871.30苏联21.6239.3037.6556.70中国6.0012.518.1817.40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回归方程Y=2.997+1.798Xr=0.9404结论: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部拉动力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开展,意味着城市产业的扩大和城市就业的增加。是继工业之后的第三动力第三产业离开工业化不可能支撑现代化大城市。效劳业开展的最低临界值原那么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的关系区域经济综合开展与城市化我国学者周一星教授回归分析:Y=40.55logX–74.96r=0.96S=7.15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我国学者周一星教授回归分析:Y=40.55logX–74.96r=0.96S=7.15

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人均GDP与城市化率的关系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806040100人均GDP(美元/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和它的经济开展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呈共同增长的趋势;随着经济开展的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速度将逐步放慢,呈现出阶段性特征:1〕在经济开展的初期阶段,各国的经济开展水平的绝对差异不大,但对应的城市化率可能差异较大;2〕在经济开展的中期阶段,人均GDP的差距拉大,但城市化率相差不大;3〕在兴旺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更小。上述分析,从宏观上着眼,说明生产力的开展是城市和城市经济形成开展的动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根底上,大力开展二、三产业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城市化将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1.第三产业的开展对工业化的要求2.非农产业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对工业化的要求3.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对工业化的要求加速城市根底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指在一定范围内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既有分工,又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城镇体系的特征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一、规模结构体系〔一〕城镇规模体系理论:顺序—规模法那么〔级别—规模法那么〕F.Auerbach〔奥尔巴斯〕的公式K=Ri*Pi〔齐夫〕的公式Pr=P1/r后人改写为Pr=P1/rq美国学者〔贝利〕的检验绝大多数兴旺国家完全符合这一规那么开展中国家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①②③城市比例人口规模对数正态概率分布曲线图我国城市的研究

标准型江苏、浙江等

首位型湖北、陕西、甘肃

次位型安徽、河南等首位城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多,经济、社会、文化地位高。城市首位度——一般是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总量之比。〔二〕最正确城镇人口规模确定最优城市规模的方法——美国的理查森采用平均收益、平均费用、边际收益和边际费用指标确实定P4P3P2P1人口收益与费用ACMCARMRHCED城市规模与损益曲线图行政管理准那么下增长中心合理人口规模〔万人〕文献增长中心合理人口规模贝克(Baker,1910)9巴尼特住房委员会(Barnett,1938)15~25洛马克斯(Lomax,1943)10~15克拉克(Clark,1945)10~20邓肯(Duncan,1956)50~100赫希(Hirsch,1959)5~10大伦敦地方政府皇家委员会(1960)10~25斯韦美兹(Svimez,1067)3~25英国地方政府皇家委员会(1969)25~100增长中心最小合理规模——美国汤普森的城镇规模棘轮说认为,20~25万人为最优规模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区域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规模和地位相差无几的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初始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成熟阶段城市化率小于30%,增长速度不快30——50%增长速度最快50——70%增长速度稳定70%以上城市动态发展区域人口规模200万人200——500万人500——1000万人大于1000万人首位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首位度高超大城市出现大城市多个巨型城市出现超大/特大/大城市较多逆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中心城镇规模较大城镇体系不完善城市密度很低较为完善城市密度较高完善密度继续提高完善城市密度最高城市作用力集聚作用占绝对优势集聚为主辐射为辅集聚与辐射动态平衡辐射力稍占优势城市郊区化区域产业结构二三一或二一三型,三大产业比例差别不明显二三一或三二一二、三产业比例差别不大三二一型三产占较大优势三、二、一型服务业占绝对优势,一产比例很小区内发展差异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别明显二元结构较突出城乡差别开始缩小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国外城市集群不同开展阶段的根本特征表〔三〕我国的城镇规模体系从各种类型城市规模分析超、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数量374820537818000以特大为111.295.5410.21486K=3的比较1261854K=4的比较131248192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4224.63094.23000.85951.44548.1以超大为110.730.711.411.07从城市非农人口规模分析〔万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数量(亿元)12905.38546.59298.622009.322387.5以超大为110.660.721.711.73从经济规模分析〔以工业总产值计,不包括市辖县〕〔四〕我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全国超、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总数(个)个数(个)比重(%)个数(个)比重(%)个数(个)比重(%)个数(个)比重(%)195215374.685.22113.711776.51978192136.82714.16031.29247.92000668375.5487.220530.737856.6二、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影响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人口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历史因素城镇宏观空间分布城乡空间结构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筑景观区域社会生态居民生活方式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地区城市化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地区城市化水平(%)北京84.33安徽37.10四川34.30天津75.73福建48.00贵州27.46河北38.44江西38.68云南30.50山西43.01山东46.10西藏28.21内蒙古48.64河南32.47陕西39.12辽宁58.99湖北43.80甘肃31.09吉林52.97湖南38.71青海39.26黑龙江53.50广东63.00宁夏43.00上海88.70广西34.64新疆37.94江苏51.90海南46.10全国43.90浙江56.50重庆46.70我国城镇宏观空间结构差异城镇中观空间结构:初期呈聚集向心型开展;中期呈分散离心型开展;最后形成城市群和区域性城镇连绵带。指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总面积(万Km2)130.5287.8541.8市区面积(万Km2)45.266.462.4城市总量(个)298245123城市密度(个/万Km2)2.280.850.23市区人口密度(人/万Km2)587253131市区GDP密度(万元/Km2)668.2175.483.8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圈〞可以定义为,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与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的假设干腹地城市所构成的环状经济区域。由此,我们给出“城市经济圈〞的三大要件或特征:第一,有一个首位度较高的城市经济中心。作为一个经济圈,必然要有一个经济中心,才有凝聚力和集聚功能;经济中心的首位度越高,其凝聚力和集聚功能越强,该经济圈的开展规模和经济效能也越大。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中,上海的经济首位度2002年到达2.6〔苏州为第二位城市〕,居大城市经济圈之首。围绕上海中心城市的周边相近等级的城市有14个,包括江苏省的8个和浙江省的6个。据测算,上海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指数依次为:苏州19.5;南京5.6;无锡11.9;常州4.4;杭州8.6;湖州3.0;嘉兴7.1;镇江1.6;宁波7.0;扬州1.0。南通6.1;这与空间经济引力模型较为吻合。珠三角地区没有真正具有核心地位的经济中心和明显的“极化——扩散〞效应,应当看作是“环珠江口城市经济带〞,其地理学意义大于经济学意义。然而,如果放大到香港特别行政区范围,考虑到香港具有的辐射扩散作用,香港作为大珠三角地区经济中心,其首位度到达5以上〔广州为第二位城市〕;在实施区域一体化的实质性步骤后,其经济学意义将会凸现出来。环渤海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地理概念,既无首位度高的经济中心,圈内各城市之间也无紧密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它是由“京津冀北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济〔南〕青〔岛〕城市带〞三个独立局部构成的大面积、多面向的区域,其中“京津冀北城市群〞的密集度较高,经济规模较大,初步形成以首都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或称为“西渤海湾城市圈〞。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城市化城镇体系2、简述中心地理论。3、简述城市以及城市体系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4、加速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世界局部国家的设市标准——大多数以居民点总人口的数量为标准英国:居民点总人口>3500人美国:居民点总人口>2500人丹麦:居民点总人口>200人加拿大:居民点总人口>1500人澳大利亚:居民点总人口>1000人原苏联:居民点总人口>20000人日本:居民点总人口>50000人,其中60%以上人口从事工商业或其他城市职业,60%以上户数形成统一的市街地联合国建议人居中心的建议:人口>10000人的居民点,可设城市区域开发中心建议:人口>20000人的居民点都以城市看待第三节城市化规律城市化规律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开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开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我国学者周一星的回归分析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806040100人均GDP(美元/人)(%)人均GDP与城市化率的关系Y=40.55logX–74.96r=0.96S=7.15城市化规律城市化规律呈S形开展曲线,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城市化率时间城市化率<30%〔25%〕30%~70%>70%1000200030001900年1950年2000年城市人口指数〔%〕人口<50万城市人口50—100万城市人口100—500万城市人口500—1000万城市世界各级规模城市人口指数增长趋势〔以1900年为100〕城市化的五阶段论第一阶段:K<0.5,前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第五节区域多层次城镇网络系统设计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条件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R1R2R3P1P7P4P2P3P6P5P6P7P5P3P1P4P2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市场网络〕ABCABCK=3(市场组织原则)中心地体系模式市场区序列1,3,9,27,81…中心地序列1,2,6,18,54…K=4〔行政组织原那么〕中心地体系模式市场区序列1,4,16,64,256…中心地序列1,3,12,48,192…K=7〔行政组织原那么〕中心地体系模式市场区序列1,7,49,343…中心地序列1,6,42,294…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模式中国江淮平原贸易中心分布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廖什的开展现实社会中市场区网络和中心地是多样和不规那么的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动和网络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市场区形成矩形艾萨德的进一步完善二、职能结构体系城镇职能着重表达为城镇在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所具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M.Aurousseau〔奥隆索〕描述性城镇职能分类体系类型城镇类型行政城市首都、税收城市防御城市要塞城市、驻军城市、海军城市文化城市大学城市、教堂城市、艺术中心、朝圣中心、宗教中心生产城市加工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采集城市、运输城市、贸易城市娱乐城市疗养胜地、旅游胜地、度假胜地〔哈里斯〕统计法城镇职能体系城市(镇)体系类型号总量(个)比重(%)加工工业城市M'11819.50制造业城市M14023.14综合性城市D13021.49零售商业城市R10417.19交通运输业城市T325.29批发商业城市W274.46娱乐修养城市X223.64教育城市E172.81矿业城市S142.31行政城市P10.17总计605100〔纳尔逊〕统计分析结果加工工业零售业专门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私人服务业公共行政批发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矿业全国均值M27.0719.2311.097.126.24.583.853.191.62标准差

δ16.043.635.894.582.073.482.161.255.01M+δ43.1122.8616.9811.78.278.065.994.447.63M+2δ59.1526.4722.8716.2810.3412.548.135.6912.6M+3δ75.2630.1228.1620.8612.4116.0210.276.9417.7美国城市九个部门就业比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第七节我国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奉献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乡结构转换的经济分析中国正在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换城乡结构转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奉献我国从业人员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情况GDP(亿元)从业人员(万人)劳动生产率(元/人)1978121124015230171990341206390953392000894047115012566平均年增长率(%)1978~19909.03.94.91990~200010.11.18.91978~20009.52.66.7我国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年份从业人员构成(%)每一从业人员生产增加值(以2000年价格计算,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70.517.312.2120284045860199060.121.418.52407103789033200050.022.527.539962842615170200349.121.629.31985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较表

年份农民收入

(元)市民收入(元)城乡比

乡为1农民消费(元)市民消费

(元)城乡比

乡为1农村市场(%)1985397.6739.11.86317.4673.22.1256.51990686..31510.22.20538.11278.92.4053.219951577.74280.02.711310.43537.62.7040.020002253.46280.22.791670.04998.02.9938.220012366.46859.62.901741.05309.92.9937.420022475.67702.83.101834.36209.93.2936.720032622.08472.03.231943.36510.93.3535.0我国的人均产出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人均产出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1978~1990177.0148.1119.51990~200023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