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热处理课件_第1页
第六章-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热处理课件_第2页
第六章-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热处理课件_第3页
第六章-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热处理课件_第4页
第六章-表面改性技术-表面热处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热处理的概念

通过对材料进行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1精选课件ppt

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热处理

表面淬火:火焰加热、

感应加热、电接触加热、

表面热处理

激光加热、等离子体加热

化学热处理:渗碳、氮化、

渗V、渗B、渗Nb

热处理的分类2精选课件ppt第二节

表面热处理

承受交变载荷、冲击载荷的零件,表面比心部承受较高的应力,且表面由于受到磨损、腐蚀等,故零件表面失效较快,需进行表面强化,使零件表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极限、耐腐蚀性;而心部仍保持足够的塑性、韧性,防止脆断,即具有“外硬内韧”组织。

3精选课件ppt一、表面淬火的概念

表面淬火是通过对钢件表面快速加热与立即冷却相结合,在零件表面获得淬火马氏体层的热处理方法。表面淬火用钢的含碳量以

0.40%-0.50%为宜(中碳钢)4精选课件ppt二、表面淬火的分类

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电接触加热表面淬火

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等离子体加热表面淬火

工业上使用最多的是

①②5精选课件ppt1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通过使零件表面产生一定频率的感

应电流,将零件表面迅速加热到淬火温

度,然后迅速喷水冷却的一种表面淬火

方法。

6精选课件ppt(1)感应加热的原理

零件放在感应器(空心铜管绕成)中,感应器中通以中频或高频交流电(500-300000Hz)以产生交变磁场,于是零件表面就有感应产生同频率的感应电流。

这种感应电流在零件表层电流密度很大,离开表层则很快衰减,零件内部感应电流几乎为零━集肤效应,且频率越高,电流集中层越浅。7精选课件ppt

由于零件本身存在电阻,因此集中于表层的电流,可使零件表层迅速被加热,在几秒钟内升温到

800-1000℃,而心部温度接近室温,经迅速喷水淬火冷却,使零件表层淬硬,心部仍保持较好的塑性、韧性。8精选课件ppt(2)感应加热频率的选用

感应电流集中层的厚度取决于电流频率,频率越高,集中层越薄,即淬透层越薄,因此可通过控制电流频率来控制淬硬层深度,非常方便。

高频加热:100-500KHz,常用200-300KHz

中频加热:500-10000Hz,常用2500-8000Hz

工频加热:50Hz

9精选课件ppt(3)感应加热的方式

同时加热:将欲淬硬的工件表面同时感应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然后冷却淬火。同时加热法生产效率高,设备功率足够大时应尽量采用。

连续加热:采用感应器与工件作相对运动,使工件表面逐次得到加热,随后逐次冷却淬火。连续加热淬火后,硬化层分布均匀,感应器通用性大,大多采用连续加热法。10精选课件ppt(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点

优点:

①加热速度极大,使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转变温

度升高,转变时间极短(不需保温),转变速度

极快。

②淬火后,可使零件表层获得极细的“隐晶马氏体”

组织,零件表层具有比普通淬火稍高的硬度(高

2-3HRC),较低的脆性,较高的疲劳强度。

③零件不易氧化、脱碳,且变形小。

④零件淬硬层深度易于控制,操作易实现自动化,生

产率高。11精选课件ppt缺点:

设备投资大,只适用于外形简单的零件,形状复杂的零件,感应器不易制造。(5)表面淬火的预热处理

为了保证淬火质量,改善零件心部机械性能,表面淬火前,可进行正火或调质预热处理。

12精选课件ppt2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用氧-乙炔、氧-煤气混合气体燃烧产生的火焰,喷射在零件表面,使之快速升温,当温度达到淬火温度时,迅速喷水冷却,从而获得表面淬硬层的淬火方法。

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层一般为2~6mm,若要获得更深的淬硬层,则会引起零件表面过热,且易淬裂。13精选课件ppt优点:简单,不需特殊设备,操作灵活,尤适合

局部表面淬火。缺点:生产效率低,淬火质量不稳定,表面易过

热。14精选课件ppt3盐炉加热表面淬火将工件放入温度较高的盐浴中进行加热,以较快的速度,在较短时间内使其表面层温度超过高的临界点,然后冷却淬火的工艺,称为盐浴加热表面淬火。盐浴快速加热常用KCl+NaCl混合盐。盐浴的加热速度要比高频感应加热和火焰加热缓慢得多,所以淬硬层较深。并且由于常用浸液冷却,没有喷射冷却强烈,故淬火工件的表面硬度较低。15精选课件ppt4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

16精选课件ppt第三节

化学热处理

表面淬火,钢材的合适含C量为0.4~0.5%。由于表层性能与心部性能矛盾——“外硬内韧”,只能选用中碳钢来制作,虽然既照顾了“外硬”,又兼顾了“内韧”,但“外硬”与“内韧”的水平都不高。17精选课件ppt

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化学热处理的方法。

化学热处理与物理热处理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改变了钢的化学成分。一、化学热处理及分类18精选课件ppt1、化学热处理

将零件置于一定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零件表层,以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使零件表层具有所需的特殊性能。19精选课件ppt2、分类

按渗入元素的不同,化学热处理分为:

渗碳、氮化、碳氮共渗、渗金属(钒、铌…)。3、化学热处理进行的必要条件a、材料本身对欲渗的活性原子具有一定的溶解

度,或具有与活性原子形成化合物的能力。b、渗入的原子必须具有化学活性和较大的扩散

能力。20精选课件ppt4、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a、将钢材和介质加热到高温,以提高对活性

原子的溶解度,提高活性原子扩散能力;

同时介质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活性原子。

b、活性原子被钢吸收,并由表及里扩散,在

表层(扩散层)形成固溶体或化合物21精选课件ppt二、钢的渗碳1、渗碳:是向钢表层渗入碳原子的过程。2、渗碳目的:

提高钢表层的含碳量,经热处理后,

使表层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心部

仍保持一定的强度,较高的塑、韧性。

22精选课件ppt3、渗碳钢材:

采用低碳钢,低碳合金钢

(零件心部塑、韧性很好)

如:15、20、20Cr、20CrMnTi4、渗碳工艺的分类

按所用渗碳介质的不同,分为:气体渗

碳、固体渗碳、液体渗碳、等离子体渗碳。23精选课件ppt5、气体渗碳a、原理:

900~950℃

CH4[C]+2H2

2CO[C]+CO2

CO+H2[C]+H2O

活性[C]溶入高温奥氏体(面心立方),然后向内部扩散。24精选课件ppt井式气体渗碳电阻炉结构示意图1-风扇2-废气出口3-炉盖

4-砂封5-电阻元件6-耐热罐7-工件8-炉体9-渗剂入口25精选课件pptb、影响渗碳过程的因素①加热温度

加热温度越高,渗碳速度越大,扩散层厚度越大;但温度过高,会引起晶粒长大,零件变形严重。一般为Ac3+50~80℃,即:

900~950℃。26精选课件ppt②保温时间

保温时间越长,获得的渗碳层厚度越大,但达到一定厚度后,渗碳层的厚度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c、渗碳后的热处理零件渗碳后,应进行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27精选课件ppt6、固体渗碳采用固体渗碳剂:碳粒+碳酸盐原理:

900~950℃

BaCO3BaO+CO2

C(碳粒)+CO22CO

2CO[C]+CO228精选课件ppt

与气体渗碳相比,固体渗碳速度慢、生产率低,且质量不易控制;但设备简单,适用于小型零件。29精选课件ppt三、钢的氮化(渗氮)1、氮化是向钢的表层渗入氮原子的过程。2、氮化的目的:提高钢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耐腐蚀性。3、氮化用钢:含有Al、Mo、V、Ti等合金元素的钢。

最典型的:38CrMoAl,35CrMo,18CrNiW4、氮化组织:钢件表面形成一层陶瓷层AlN、

MoN、VN、TiN。30精选课件ppt5、气体氮化①原理:

400~600℃

2NH33H2+2[N]

活性[N]原子被钢吸收后,在表层形成氮化物。

31精选课件ppt②氮化处理的特点

a、氮化处理前零件先调质,保证心部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氮化层很薄,氮化常作为

零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

b、零件氮化后,无需进行淬火,表层便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因为表层形成一层坚硬的氮化物(氮化物颗粒很细、均匀分布)。

32精选课件pptc、零件氮化后,可显著提高疲劳强度。因为氮化层产生了较大的残余压应力,可显著降低疲劳载荷下产生的拉应力水平。d、氮化后零件具有较高的热硬性(600~650℃仍有较高的硬度)e、氮化后零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因为表层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氮化物(陶瓷)

f、氮化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