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_第1页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_第2页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_第3页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_第4页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附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教师总结:内容影响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5.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三、课堂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❸板书设计戊戌变法戊戌变法(1898年)过程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激化背景过程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激化背景序幕发展高潮公车上书办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失败百日维新序幕发展高潮公车上书办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失败百日维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变革❹教学反思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历史小口诀:(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第6课戊戌变法》课堂教学实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难点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学生:没有。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学生:(讨论、整理)地点报刊人物主张上海《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天津《国闻报》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天演论》中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学生:(讨论、整理)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教师:(分析、总结)变法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教师:(展示材料)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失败了。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师:(提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学生:“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教师: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学生1:不值得,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学生2:值得,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沉,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历史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2)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4)结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第6课戊戌变法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剧2.时间:1895年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会试的举人4.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造势)1.《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2.《国闻报》,天津,严复,《天演论》三、百日维新(高潮)1.人物:光绪帝、康有为2.内容: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四、戊戌政变(失败)1.原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2.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导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总结归纳提升能力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内容及结果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达标测评巩固新知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A.鸦片战争的炮声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甲午战争的惨败D.中华民国的成立2.如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A.“自强”“求富”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曾国藩,B.康有为,C.邹容,D.陈独秀参考答案【导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