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8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8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8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8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检测8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检测(八)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宁夏银川一中高二期末)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答案A解析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A项正确。B、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且表述有误,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属于外因,关键在于民众自身的觉醒,C项错误。2.(2019·沈阳市高三教学质监三)梁启超在1921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A.实业救国思潮 B.民主科学思潮C.三民主义思潮 D.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探索和追寻,故选D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泛传播,故排除A项;民主科学思潮在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兴起,故排除B项;三民主义在1905年提出,故排除C项。3.(2019·安徽屯溪一中月考)陈独秀加入国民党后,以国民党员的身份,批评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建立反直“三角联盟”的传统做法,期望他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上来。陈独秀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B.推动国民革命的正确开展C.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D.避免国共两党合作的失败答案B解析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开始实行党内合作,“期望他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的正确开展,故B项正确。此时中共并没有意识到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权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此时还没有开始进行北伐战争,故C项错误;陈独秀的做法很难避免国共合作的失败,故D项错误。4.(2019·成都市高三三诊)有人说:1901年的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曙光。关于这句话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①《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③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人民的悲惨境遇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⑤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1901年的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指的是《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与人民的悲惨境遇;“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曙光”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表明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故①②③④⑤均正确,故选D项。5.(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民族资产阶级背叛革命的联合战线。资产阶级在革命的初期,是参加革命的,这一事实早已伏下它必然要退出革命战线的叛变。民族资产阶级的叛变,暂时削弱了革命势力,而加强了反革命的联盟。”中共这一决议提出的背景是()A.国民大革命兴起 B.土地革命战争兴起C.全民族抗战开始 D.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党代表大会决议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非常不可靠的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持否定态度,反映了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也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共产党革命的抛弃。结合所学知识,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不认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没有把民族资产阶级纳入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全民族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都被纳入统一战线,民族资产阶级是被团结的力量,A、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6.(2019·湖南期末)“自九一八事变后,各中间政派便积极呼吁团结抗日;华北事变后,他们仍然坚持抗日民主立场,一方面抨击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另一方面响应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推进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和抗日民族团结的进程”。这主要反映了()A.中共抗日主张被各派接受B.中日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C.中国各个政派的团结抗日D.中国对日本全面抗战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中间政派支持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批判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实质上反映了在日本加紧侵华的形势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中间政派支持中共主张,未体现中共抗日主张被各派接受,排除A项;材料反映国民党实行内战独裁政策,各个政派并未团结抗日,排除C项;中国对日全面抗战始于七七事变后,排除D项。7.如图是某一时期十八集团军的臂章。其出现反映了()A.“打倒军阀,除列强”成为时代的呼声B.国共对峙时期,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国共在军事上合作,共同抗击日军D.解放战争时期主张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三十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军队被划入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反映了国共两党在军事上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A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B项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均排除。8.(2019·黑龙江哈尔滨月考)有数据统计,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使中国丧失了三分之一的森林、铁矿和煤矿,五分之二的铁路,十分之七的大豆产量,五分之二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黄金。这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A.造成我国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C.严重阻碍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D.引发列强抢占中国资源的狂潮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侵华期间,掠夺了大量的中国资源,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日本对东北三省的资源掠夺,故无法说明会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D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排除。9.(2019·重庆市二模)从1941年起,国民政府规定田赋一律改征谷麦等实物,后又将征购改为征借,不付现金。到1945年6月,全国征收的谷麦折合法币约为1700亿元。评价上述举措,主要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发展民族工商业C.稳定持久抗战大局 D.遏制日寇经济掠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1年”“国民政府规定田赋一律改征谷麦等实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所有政策措施都是以是否有利于此矛盾的解决为核心,而这一措施有利于保证政府税源和军队供给,稳定大后方的经济社会秩序,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抗战时期与其他时期的农民负担状况比较,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故排除。10.(2019·江苏高考)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车夫的话中能够看出,此时已经是民国时期,而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中国没有领事馆,C项正确、D项错误。1840-1894年及1895-1911年,都处于清朝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国尚未成立,车夫不可能会说“只拉我国的大国民”,A、B两项错误。11.(2020·河北衡水摸底)阅读下面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内容比例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27%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21.6%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26%A.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B.中国抗击日军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人数都多C.所有中国人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D.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没有占领整个中国,排除A项;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反法西斯军队人数的比例为21.6%,并非绝对优势,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也有汉奸卖国分子,排除C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项。12.(2019·大连市高三二模)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性提高,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支援中共的解放战争,故B项正确。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排除A项;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踊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项;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18分,14题22分,共40分)13.(2019·福建莆田月考)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材料三日军侵华暴行,没能摧毁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爱国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在各地燃烧。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沈祖炜《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这场革命”的终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其对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6分)答案(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目的: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分)(2)终极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建立民主国家。(2分)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4分)(3)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2分)影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了民族团结,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方面分析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终极任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方面思考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民族,唤起了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新的民族觉醒”即可概括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取得抗战完全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团结等方面分析作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7月中共一大时,党员50余人;1922年7月中共二大时,党员195人;1923年6月中共三大时,党员432人。此后至1924年5月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召开,即国民党改组前后一年时间,党员基本上没有增加,一些地方还明显减少。——摘编自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材料二1927年初,中共中央通过决议声称:我们过去有一个根本错误,就是在国民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以为今天只能做国民革命,仿佛多做了一点便违反了革命铁律。现在知道,革命就必须超越这个限制,不仅要努力争取无产阶级的实际领导权,而且要“做到工人农民及其他被压迫阶级的民主独裁制,集中铁路、航业、矿山、大工业于国家机关支配之下,以行向社会主义”。——摘编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对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体会议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材料三莫斯科支持中国共产党按照俄国革命的模式发动苏维埃革命,从政治方针一直到具体政策文件的制定,从决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到选派代表亲临上海,甚至到苏区就近帮助工作和指导作战,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几乎一包到底。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惨重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迅速崛起,或可谓一种必然。——摘编自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1-192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做出此决议的原因及影响。(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毛泽东的崛起是“一种必然”。(6分)答案(1)情况:1921年7月到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1923年6月到1924年5月,中国共产党党员没有增加。(2分)发展壮大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更广泛人民的利益,具有吸引力。停止增加的原因: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忽视了组织和革命的独立性。(4分)(2)原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急于求成心理的作用;共产国际的影响。(6分,任答三点)影响:“左”倾思想抬头;对第一次国共合作产生不良影响。(4分)(3)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教训,“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及成功运用;党内“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