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4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试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2一、选择题1.[2018·河南洛阳期末]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这表明()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清政府统治基础发生动摇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由于清政府的压迫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民反抗,说明清政府统治基础发生动摇,为辛亥革命爆发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武昌起义的信息,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2.[2017·太原期中]1910年6月立宪派第三次请愿被拒绝后,“同人各返本省,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这主要表明()A.清政府固步自封拒绝政治改革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D.立宪派顺应潮流转而支持革命答案D解析材料“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并即以各谘议局中之同志为革命之干部人员。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表明立宪派顺应潮流转而支持革命,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2018·浙江嘉兴期末]下表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报在第一时间以头条新闻形式发表的消息和评论。对这一历史现象,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各家报刊虽争相报道,但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B.《盛京时报》立场反动,不可能真实报道武昌起义事实C.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D.各家报刊报道不尽相同,反映民国初期文化环境宽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图表信息的准确解读,再联系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表中可知,不是所有报刊都从不同侧面谴责武昌起义,故A项错误;《盛京时报》虽立场反动,但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报道武昌起义的部分事实,故B项错误;从表中可知各报观点、态度彼此相异,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各不相同,故C项正确;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元旦,故D项错误。4.[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A.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B.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可知这符合革命派的诉求,不能算是北洋集团的胜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可知这是北洋集团的胜利,与革命派的诉求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符合革命派的诉求,“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是北洋集团的胜利,说明该规定体现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主张,是斗争和妥协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湖北派的意志,故D项错误。5.[2017·福建莆田一中期中]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这些省份的社会群体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情况见下表。由此可见()A.共和制度正式确立B.地方势力割据自立C.民主政治渐成潮流D.南方力量走向联合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4个省参与公推本省都督的社会群体中,大部分是革命党人和各界代表,反映了民主政治渐成潮流,C项正确。武昌起义时共和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B项材料反映不出;表格信息涉及南北方各省情况,没有体现南方力量走向联合,排除D项。6.[2017·湖南雅礼中学模拟]著名历史学家秦晖著文指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所要实现的是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而不是什么宗教、学派和思想的至高无上地位”。这说明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意志”()A.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为目标B.着重培养国民意识C.促进各种宗教、学派和思想的发展D.将人权与主权独立相结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中“每个国民的利益、自由、公民权利和国民整体(国家)的对外主权”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秦晖认为辛亥革命时期“民族意志”指的是对于个人权利和整个国家权力的追求,即同时追求个人人权和国家主权,D项正确。其他各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7.[2018·浙江温州十校联合]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资产阶级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各界言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不出A项,错误;从舆论上反映不出B项,错误;据材料“官府”“政党”“报章”“街巷”“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可知,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D项,错误。8.[2018·长春模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后来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进行定期选举,限制总统权力,这体现了民主的意识。当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并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等,这又是专制独裁的标志,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故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故排除;专制与民主斗争激烈,证明专制独裁的传统受到冲击,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9.[2018·四川德阳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部分研究成果表材料二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答案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说明:政治角度——②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经济角度——①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思想角度——⑤: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视角:近代化。解析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