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_第1页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_第2页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_第3页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_第4页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1.本文概述《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一文旨在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婚姻习俗文化内涵,通过对古代婚礼仪式、嫁娶礼制、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社会变迁对婚俗影响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深刻的社会功能。文章首先从宏观角度介绍中国古代婚俗的整体框架与发展脉络,进而细致剖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婚俗习惯,如六礼成婚、纳采问名、迎娶过门等环节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同时,结合不同地域及民族的特色婚俗,阐述了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结构,亦可窥见传统婚俗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传承与变革,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更为全面的认识。2.古代婚姻制度概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悠久且复杂。从最早的群婚制,到逐渐形成的一夫一妻制,每一种制度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人口数量的稀少,群婚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婚姻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开始寻求更为稳定的家庭结构,以确保财产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夫一妻制开始逐渐形成,并成为主流的婚姻制度。在周朝时期,婚姻制度更加规范和严格。《礼记》中就有“六礼”的规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这六个步骤构成了古代婚姻的基本流程。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在婚姻的成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尊重父母和家族利益的传统观念。古代婚姻还特别强调门当户对,即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应当相当。这种观念不仅有助于维护家族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矛盾。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婚姻制度中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形态,如多妻制和指腹为婚等。多妻制主要是在社会上层阶级中存在,反映了男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而指腹为婚则是父母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就为其定下婚约,这种形式的婚姻更多地体现了家族之间的联盟和利益交换。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它既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基础,也体现了上层建筑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通过对古代婚姻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演变。3.古代婚俗的基本流程与仪式古代中国的婚礼流程通常遵循“六礼”制度,这一制度起源于周朝,历经各朝代沿袭并逐渐完善,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核心组成部分。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提出婚事的阶段。男方家庭会派出使者,携带礼品前往女方家中,表达男方的婚事意愿。女方若同意,双方便会交换婚书,确立婚约。问名阶段,男方会进一步了解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信息,以供占卜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这一过程称为“合八字”。若八字相合,双方婚事便得以继续进行。纳吉是男方根据占卜结果,选择吉日并通知女方的仪式。男方会准备礼品,如金银首饰、衣物等,送给女方,以示吉祥和诚意。纳征又称“过大礼”,是男方向女方赠送较为丰厚的聘礼,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对婚姻的重视。聘礼通常包括金银、布匹、家畜等物品。请期是男方再次选择一个吉日,与女方商定婚期的过程。双方家庭会根据选定的日子,开始准备婚礼的各项事宜。亲迎是婚礼当天,新郎前往新娘家中迎接新娘的仪式。新郎通常会骑马或坐轿,由伴郎陪同,前往新娘家。新娘家会举行一系列送嫁仪式,如“哭嫁”等,表达对女儿离家的不舍。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被迎接到新郎家中,进行“拜堂”仪式,即新人对天地、祖先及双方父母的敬拜,象征着新人正式成为夫妻,并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随后,新人会进入洞房,进行“合卺酒”仪式,即共饮交杯酒,象征着两人的心灵和生活的结合。4.古代婚俗中的特殊现象与习俗在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中,存在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现象与习俗。这些特殊习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婚姻的安排往往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影响,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家族血脉和门第的重视。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通常考虑的不仅是双方的品貌和德行,还有家族背景和社会地位。媒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牵线搭桥,促成婚姻的联姻。嫁娶仪式中的“六礼”流程是古代婚俗中的一大特色。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到亲迎,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严格的礼仪规范。这些仪式不仅展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重视,也体现了古代人对于天命和宿命的信仰。除此之外,古代婚俗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三书六礼”中的“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和“六礼”中的各种礼物交换,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双方家庭的联系和对婚姻的承诺。同时,诸如“洞房花烛夜”、“挑红盖头”等习俗,不仅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气氛,也富含了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在一些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婚俗现象,如“抢亲”、“跳月”等,这些习俗往往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展现了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代婚俗中的特殊现象与习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5.地域性婚俗特色及其影响因素在探讨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多元内涵时,地域性婚俗特色及其影响因素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疆域广阔,各地风俗习惯因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交融等因素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地域性婚俗特色尤为显著,它们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地方社会的独特性格。例如,在江南水乡地带,由于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往往形成了水上迎娶新娘的习俗,如浙江绍兴地区的“坐花轿过河”,这与北方平原地区马车迎亲的习俗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在西南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一些民族则盛行走婚或阿注婚等独特的婚姻形式,体现了对地理环境的高度适应。同时,地域性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也深深烙印在当地的婚俗之中。比如福建沿海及台湾等地深受妈祖文化影响,婚嫁礼仪中常有向妈祖祈福的环节而在藏区,则融入了佛教文化和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婚礼仪式显得庄重且神秘。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等自然因素亦对婚俗产生直接影响,如华南地区四季温暖,婚礼多选择在农闲季节举行,而北方寒冷地带,婚期常常选择在秋收后或者春耕前,以便于筹备和庆祝。中国各地域性婚俗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制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创新演变,这些独特的地方婚俗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6.古代婚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反思传统婚俗的现代价值:探讨古代婚俗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如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等价值观的传承。文化传承与变迁:分析古代婚俗如何影响现代婚礼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批判性反思:对古代婚俗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性别不平等、包办婚姻等,并探讨现代社会的改进。现代婚姻观念的对比:将古代婚俗与现代婚姻观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差异与联系。对未来婚俗的展望:基于古代婚俗的现代价值和反思,对未来婚俗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现在,我将基于这些要点生成“古代婚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反思”段落的内容。在探讨古代婚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反思时,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尽管时代变迁,古代婚俗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仍然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尊老爱幼、家庭和谐等观念,不仅在传统婚礼中得到体现,也是现代家庭生活的基石。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有助于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稳定。古代婚俗中的一些元素,如性别不平等、包办婚姻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受到批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婚姻自主和个人选择的权利。现代婚姻观念强调男女平等,尊重个人意愿,这与古代婚俗中的某些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反映出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变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古代婚俗中的一些传统仪式和习俗,如婚礼的隆重仪式、对家庭的重视等,仍然在现代婚礼中得到保留和发扬。这些传统元素不仅为现代婚礼增添了文化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家庭和婚姻的尊重。批判性反思古代婚俗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也能促进我们对现代婚姻观念的深入思考。通过对古代婚俗的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哪些传统是值得保留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改进和摒弃的。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婚俗文化将继续演变。在保留传统价值的同时,现代婚俗将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性别平等,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古代婚俗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反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7.结论历经千年演变,中国古代婚俗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且深具礼制意蕴的特点。从周代的六礼婚制到明清时期的诸多习俗,无不反映出婚姻不仅是个人间的结合,更是家族、社会乃至国家秩序的重要维系手段。古代婚俗中的门当户对观念、媒妁之言的作用、婚礼仪式的繁复与庄重,均体现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和等级制度的影响。古代婚俗中蕴含的孝道思想、和谐共生的家庭理念以及对于子孙繁衍的重视,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陈规陋习逐渐被淘汰,如过于严苛的包办婚姻和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现代得到了批判与反思。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婚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既扮演了传承与凝聚族群文化认同的角色,也经历了适应时代需求的革新。其内在的精神内核与形式表现,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结构与人文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镜鉴,并对构建当代和谐家庭关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当今社会,我们既要尊重并传承那些体现人性尊严和亲情伦理的婚俗精华,也要与时俱进,摒弃落后于时代的糟粕,从而实现古代婚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参考资料: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希腊的文化繁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其独特的光芒。当我们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时,我们可以发现多个重要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独特的文化繁荣。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半岛上的城市和岛屿众多,这种地理环境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随着贸易的繁荣,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频繁,从而催生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希腊的气候宜人,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文化活动。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也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古希腊实行城邦制度,这种制度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这种参与不仅提高了公民的文化素质,还激发了人们对知识和艺术的热情。城邦之间的竞争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为各个城邦都希望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成就来赢得民众的支持和尊重。再者,古希腊的教育制度也是其文化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古希腊,教育是免费的,而且几乎每个男性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具备了批判和创新的能力,还对人类的知识和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古希腊的教育体系还注重体育和音乐的教育,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古希腊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古希腊宗教信仰多元,每个城市和岛屿都有自己的神祇和祭祀活动。这种宗教多元性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艺术的创新,因为人们希望通过献祭和艺术来表达他们对神的敬仰和尊重。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宗教信仰都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支持和推动。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古代希腊的文化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成为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欣赏和学习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在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描绘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是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创作领域。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散文流派、著名作品和现代意义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价值。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背景复杂而多元,既受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变革的影响,又与历史传承、地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纷呈,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相继涌现,其代表作品《论语》、《道德经》、《孟子》等对中国古代散文的风格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散文流派众多,包括楚辞、唐诗、宋词等。楚辞是古代散文的源头之一,以其瑰丽的想象、浓郁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唐诗、宋词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另外两个高峰,两者在表现手法、形式和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唐诗以格律严谨、意境高远著称,宋词则以婉约柔美、清新淡雅见长。这些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相互辉映,为古代散文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古代散文的著名作品繁多,以下仅列举部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以其富有哲理、文笔优美的特点而备受推崇;《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阿房宫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神话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充满了幽默和想象力;《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心理描绘、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揭示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散文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古代散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启示作用。例如,《庄子》中的“无为而治”、《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古代散文在表达手法、修辞技巧等方面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借鉴作用。许多现代作家在创作中汲取古代散文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代散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散文文化和艺术瑰宝。这些古代散文作品不仅在思想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独具魅力,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散文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推进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古时候,“婚姻”二字写作“昏因”。男子在黄昏时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来,所以叫做“昏因”。婚姻两字,古代写作“昏因”,“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嫁,谓女适夫家;娶谓男往娶女。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际,谓之婚姻”,这些都是古人对婚姻的解注。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家君获此,固其宜耳。”隗默然不能屈。帐外听者为惭。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琬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行上头仪式。这种仪式须由“好命佬”及“好命婆”(分别是男女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在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一对新人均要穿上睡衣,女方应选择一个看见月亮的窗口案上,燃起龙凤烛,点起清香一炷,连同莲子、红枣、汤丸三碗,每碗六个或九个、生果、烧肉及鸡心向天参拜。男女双方并要准备尺、镜、剪刀、即所谓“龙头镜、较剪尺”,取其光明继后之意,让“好命佬”及“好命婆”替新人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现今,接新娘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郎在戥串石的陪同下,携着花球迎接新娘。当抵达女家后,第一关便是“入门”。若要顺利接得美人归,必须经过一连串智力及体能测试,必要时还加上歌情话,但最重要的还是丰厚的“开门利是”,众姊妹满意后才开门。入门后须留意的地方包括:姊妹接过开门利是后,应从中抽出一成至五成封回利是给男家兄弟,上写“姊妹茶点金”。开门后,新娘应由大姐或伴娘带领出来交给其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正式行夫妻见面礼。新人再向双亲奉茶跪拜(若依照旧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见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是新人应站着奉茶给岳父岳母。不过现时已没有这么讲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在露天地方,由大姐或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意指开枝散叶。大姐及众姊妹一边行,一边向上空、伞顶及花车顶撒米(可加红绿豆),用来“喂金鸡”,意思指鸡啄米后便不会啄新娘。吉时,女子出门时须由大姐背着上花轿,据说新娘双足是不可沾地的,否则便会带来麻烦。但现时即使有大姐陪同,也是自行步上花车的。最后上花车前,新娘子应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示谢意。出门后,如果在送亲的路上,遇到了另一拔新娘,无论门第贵贱,这两个新娘必交换手帕,结拜为姊妹,其时,鞭炮齐鸣,贺之,谓为缘分。三朝回门指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中国古代婚俗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