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_第1页
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_第2页
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_第3页
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_第4页
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制造业对零件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速切削技术因其高效性和优异的加工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关键因素,并探索优化策略以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和一系列实验验证,本文详细探讨了切削参数、刀具材料和几何形状、工件材料特性等因素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同时,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先进的表面粗糙度测量和评估方法,为实际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还讨论了高速切削技术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通过优化表面粗糙度以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和提高产品性能的潜在价值。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本文期望为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该段落简洁明了地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重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进一步细化和调整。二、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概述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业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通过提高切削速度来显著提升材料去除率和加工效率。与传统的低速切削相比,高速切削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工时间和提升加工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段落将对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表面粗糙度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概述。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高切削速度和适当的切削参数来实现对工件材料的高效去除。这种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切削力、热量的产生以及工件表面的弹性变形,从而获得更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要素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这些参数的合理选择和调整对于实现高质量的加工表面至关重要。随着材料科学和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最初的实验性研究到现代工业应用,高速切削技术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控机床和高性能切削工具的发展,高速切削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对高精度和高效率加工需求的增加,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在表面粗糙度控制方面,高速切削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通过优化切削参数和采用先进的切削策略,可以有效降低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值,从而提高产品的表面质量和性能。研究表明,高速切削在减少表面粗糙度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特别是在加工难加工材料和复杂形状工件时。高速切削还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和毛刺,进一步提升加工表面的整洁度。高速切削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提高切削速度和优化切削参数,实现了高效、高质量的加工目标。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高速切削技术在表面粗糙度控制和提升加工质量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刀具几何参数:刀具的几何形状及其相关参数,如刀尖圆弧半径、主偏角、副偏角等对表面粗糙度有显著影响。刀尖圆弧半径越大,切削过程中产生的残留面积越小,有利于获得较低的表面粗糙度。而主偏角与副偏角的合理选择能够改变切削层的剪切状态,减小切削变形,从而降低表面粗糙度。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直接影响着切削区的热量积累、塑性变形的程度以及刀具与工件间的接触面积。高速切削时,适当提高切削速度有助于抑制积屑瘤的形成,而减小进给量则能减少单位长度内切削层的厚度,这两者都有助于改善表面质量。机床动态性能与精度:机床的振动、刚性和定位精度对表面粗糙度也有重要影响。高速切削时,机床的任何微小振动都会被放大,导致工件表面出现波纹或不规则痕迹。机床的良好动态稳定性和高精度是保证良好表面粗糙度的前提条件。工件材料特性与切削条件:工件材料的硬度、韧性、导热系数以及切削条件下的切削液选择和冷却效果,均关系到切削过程中的切屑形成和刀具磨损情况。对于铝合金等易加工材料,合理的切削液可以有效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切削热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并且防止因材料软化或粘附造成的表面粗糙度恶化。刀具磨损与耐用度:刀具的磨损状况直接影响其切削刃的实际几何形状和锋利程度。刀具磨损会导致切削刃钝化,增加切削阻力和工件表面的塑性变形,从而加大表面粗糙度。保持刀具良好的刃磨状态和适时更换新刀具对控制表面粗糙度至关重要。优化高速切削工艺参数组合,采用高性能刀具材料,提升机床运行稳定性,以及科学管理切削条件,是有效降低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关键途径。通过深入研究四、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在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表面粗糙度是衡量加工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准确评估和控制加工表面的粗糙度,需要采用合适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本段落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表面粗糙度测量与评价技术。接触式测量法是最直接的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触针法和刮板法。触针法通过一个带有尖锐触针的测量装置,直接与被测表面接触,通过测量触针的位移来获取表面粗糙度信息。刮板法则是利用一个平整的刮板在表面上滑动,通过测量刮板与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变化来评估表面粗糙度。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测量结果直观可靠,但缺点是对表面有一定的破坏性,且测量速度较慢。随着技术的发展,非接触式测量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光学测量法、激光扫描法和原子力显微镜法等都属于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光学测量法通过分析从被测表面反射的光线来评估表面粗糙度激光扫描法则通过激光束扫描表面并分析反射信号来获取表面形貌信息原子力显微镜法则利用探针与表面之间的原子力作用来测量表面微观结构。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对被测表面无损伤,测量精度高,且可以实现高速测量。除了实验测量方法,计算模拟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表面粗糙度评价手段。通过建立高速切削加工过程的数学模型,结合材料特性、切削参数等因素,可以预测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计算模拟法的优点是可以在切削加工前预测表面质量,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但需要准确的模型参数和复杂的计算过程。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综合多种评价方法来全面评估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例如,可以将接触式测量法与非接触式测量法相结合,利用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同时,也可以将计算模拟法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综合评价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加工表面的实际情况,为高速切削加工质量控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五、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优化策略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等切削参数对表面粗糙度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找到适合被加工材料的最佳切削参数组合,可以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同时降低表面粗糙度。优化刀具结构:刀具的结构设计对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切削热有直接影响。通过改进刀具的结构,如增加切削刃的锋利度、优化刀具的几何形状等,可以减少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切削热,从而降低表面粗糙度。使用合适的切削液:切削液在高速切削加工中起到冷却、润滑和清洗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切削液,可以减小切削过程中的摩擦力和切削热,减少切削力对工件表面的影响,从而改善表面粗糙度。提高机床精度和刚度:机床的精度和刚度对高速切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有重要影响。提高机床的精度和刚度,可以减少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和变形,从而提高表面质量。控制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和振动等也会对高速切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产生影响。通过控制加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振动干扰,可以进一步降低表面粗糙度。六、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在“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针对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实验设计、执行过程以及所得关键数据和结论。在实验设计阶段,我们选用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金属材料样本,并使用不同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切削深度等工艺参数进行高速切削加工试验。通过精密的数控机床设备,确保了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和重复性。同时,采用高精度的三维表面形貌测量仪对加工后工件表面的粗糙度进行了定量检测。实验过程中,记录并对比了不同切削条件下得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变化趋势。初步发现,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表面粗糙度呈现出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特性而过高的进给速度则可能导致切削热增加和刀具磨损加剧,从而引起表面质量恶化。适当减小切削深度有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但过度减小可能影响生产效率。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存在一个优化的切削参数组合,在保证加工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控制和改善高速切削加工的表面粗糙度。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和相关理论模型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切削参数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比实验前后的表面微观结构特征,证实高速切削条件下优化的工艺参数能够显著提高工件表面完整性,这对于提升零部件使用寿命和性能至关重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高速切削领域的理论基础,也为实际生产中精确控制和改进表面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策略。七、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针对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一系列实验和理论分析,我们发现高速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率和切削深度,对加工表面粗糙度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提高切削速度和适当减小进给率可以有效降低表面粗糙度值。工件材料的类型和切削工具的几何形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优化,我们能够显著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合理选择切削参数,优化加工工艺,从而获得更好的表面质量。同时,对于高速切削技术在精密加工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研究其在高速切削过程中的表面粗糙度特性将具有重要价值。智能化制造的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切削参数优化方法,以实现更加精准和自适应的表面粗糙度控制。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如结合机器学习和数值模拟技术,将为深入理解高速切削过程中的复杂现象提供新的视角。环境友好型切削液的开发和应用也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旨在减少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提高可持续性。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工业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制造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参考资料:表面粗糙度(surfaceroughness)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通常把波距小于1mm尺寸的形貌特征归结为表面粗糙度,1~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波纹度,大于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过程中刀具与零件表面间的摩擦、切屑分离时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以及工艺系统中的高频振动等。由于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迹的深浅、疏密、形状和纹理都有差别。表面粗糙度与机械零件的配合性质、耐磨性、疲劳强度、接触刚度、振动和噪声等有密切关系,对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我国国家标准有GB/T131-2006《表面结构的表示法》,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适用于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和图样标注;GB/T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评定,也可用于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设计模具等。为研究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和度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需要,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一些专家设计制作了轮廓记录仪、轮廓仪,同时也产生出了光切式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等用光学方法来测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仪器,给从数值上定量评定表面粗糙度创造了条件。从30年代起,已对表面粗糙度定量评定参数进行了研究,如美国Abbott就提出了用距表面轮廓峰顶的深度和支承长度率曲线来表征表面粗糙度。1936年出版了Schmaltz论述表面粗糙度的专著,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数值的标准化提出了建议。但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数值的使用,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还是从40年代各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以后开始的。首先是美国在1940年发布了ASAB1国家标准,之后又经过几次修订,成为现行标准ANSI/ASMEB1-1988《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和加工纹理》,该标准采用中线制,并将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作为主参数;接着前苏联在1945年发布了GOCT2789-1945《表面光洁度、表面微观几何形状、分级和表示法》国家标准,而后经过了3次修订成为GOCT2789-1973《表面粗糙度参数和特征》,该标准也采用中线制,并规定了包括轮廓均方根偏差Rq在内的6个评定参数及其相应的参数值。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大多是在50年代制定的,如联邦德国在1952年2月发布了DIN4760和DIN4762有关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术语等方面的标准等。我国在2007年发布了GB/T131-2006《表面结构的表示法》,在2009年发布了GB/T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有关表面粗糙度的术语与评定参数标准等。在幅度参数常用范围内优先选用Ra。在2006年以前国家标准中评定参数“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用Rz表示,轮廓最大高度用Ry表示,在2006年以后国家标准中取消了“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不再使用Ry,采用Rz表示轮廓最大高度。当采用现行的技术文件和图样(GB/T3505-2000)时必须小心慎重,因为用不同类型的仪器按不同的规定计算所取得结果之间的差别不可忽略。用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表示。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微观不平度间距的平均值。微观不平度间距是指轮廓峰和相邻的轮廓谷在中线上的一段长度。Rsm需要辨别高度和间距。若未另外规定,省略标注的高度分辨力为Rz的10%,省略标注的间距分辨力为取样长度lr的1%。用轮廓支承长度率Rmr(c)表示,是指在给定水平位置c上,轮廓支撑长度与取样长度的比值。轮廓支承长度是取样长度内,在一个给定水平截面高度c上用一条平行于中线与轮廓相截所获得的各段截线长度之和,用Ml(c)表示.取样长度lr是评定表面粗糙度所规定一段基准线长度。取样长度应根据零件实际表面的形成情况及纹理特征,选取能反映表面粗糙度特征的那一段长度,量取取样长度时应根据实际表面轮廓的总的走向进行。规定和选择取样长度是为了限制和减弱表面波纹度和形状误差对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结果的影响。评定长度ln是评定轮廓所必须的一段长度,它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由于零件表面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不一定很均匀,在一个取样长度上往往不能合理地反映某一表面粗糙度特征,故需在表面上取几个取样长度来评定表面粗糙度。评定长度ln一般包含5个取样长度lr。理论上最小二乘中线是理想的基准线,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获得,因此一般用轮廓的算术平均中线代替,且测量时可用一根位置近似的直线代替。表面粗糙度代号要求标注如:粗糙度参数值、测量时的取样长度值、加工纹理、加工方法等。代号和参数的注写方向如图1所示。当零件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符号、代号可统一标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两字,统一标注的代号及文字高度,应是图形上其它表面所注代号和文字的4倍。不同位置表面代号的注法,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向表面,代号中数字的方向与尺寸数字方向一致,如图2所示。比较法测量简便,使用于车间现场测量,常用于中等或较粗糙表面的测量。方法是将被测量表面与标有一定数值的粗糙度样板比较来确定被测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方法。比较时可以采用的方法:Ra>6μm时用目测,Ra6~Ra4μm时用放大镜,Ra<4μm时用比较显微镜。比较时要求样板的加工方法,加工纹理,加工方向,材料与被测零件表面相同。利用针尖曲率半径为2微米左右的金刚石触针沿被测表面缓慢滑行,金刚石触针的上下位移量由电学式长度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计算后由显示仪表指示出表面粗糙度数值,也可用记录器记录被测截面轮廓曲线。一般将仅能显示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测量工具称为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同时能记录表面轮廓曲线的称为表面粗糙度轮廓仪。这两种测量工具都有电子计算电路或电子计算机,它能自动计算出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轮廓最大高度Ry和其他多种评定参数,测量效率高,适用于测量Ra为025~3微米的表面粗糙度。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可用作Ry与Rz参数评定,测量范围5~50。利用光波干涉原理(见平晶、激光测长技术)将被测表面的形状误差以干涉条纹图形显示出来,并利用放大倍数高(可达500倍)的显微镜将这些干涉条纹的微观部分放大后进行测量,以得出被测表面粗糙度。应用此法的表面粗糙度测量工具称为干涉显微镜。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Rz和Ry为025~8微米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情况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表面粗糙度数值小,会提高配合质量,减少磨损,延长零件使用寿命,但零件的加工费用会增加。要正确、合理地选用表面粗糙度数值。在设计零件时,表面粗糙度数值的选择,是根据零件在机器中的作用决定的。总的原则是在保证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选用较大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具体选择时,可以参考下述原则:(2)摩擦表面比不摩擦表面的粗糙度数值小。摩擦表面的摩擦速度越高,所受的单位压力越大,则应越高;滚动磨擦表面比滑动磨擦表面要求粗糙度数值小。(3)对间隙配合,配合间隙越小,粗糙度数值应越小;对过盈配合,为保证连接强度的牢固可靠,载荷越大,要求粗糙度数值越小。一般情况间隙配合比过盈配合粗糙度数值要小。(4)配合表面的粗糙度应与其尺寸精度要求相当。配合性质相同时,零件尺寸越小,则应粗糙度数值越小;同一精度等级,小尺寸比大尺寸要粗糙度数值小,轴比孔要粗糙度数值小(特别是IT8~IT5的精度)。(5)受周期性载荷的表面及可能会发生应力集中的内圆角、凹稽处粗糙度数值应较小。影响耐磨性。表面越粗糙,配合表面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摩擦阻力越大,磨损就越快。影响配合的稳定性。对间隙配合来说,表面越粗糙,就越易磨损,使工作过程中间隙逐渐增大;对过盈配合来说,由于装配时将微观凸峰挤平,减小了实际有效过盈,降低了连接强度。影响疲劳强度。粗糙零件的表面存在较大的波谷,它们像尖角缺口和裂纹一样,对应力集中很敏感,从而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影响耐腐蚀性。粗糙的零件表面,易使腐蚀性气体或液体通过表面的微观凹谷渗入到金属内层,造成表面腐蚀。影响密封性。粗糙的表面之间无法严密地贴合,气体或液体通过接触面间的缝隙渗漏。影响接触刚度。接触刚度是零件结合面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接触变形的能力。机器的刚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零件之间的接触刚度。影响测量精度。零件被测表面和测量工具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都会直接影响测量的精度,尤其是在精密测量时。表面粗糙度对零件的镀涂层、导热性和接触电阻、反射能力和辐射性能、液体和气体流动的阻力、导体表面电流的流通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表面光洁度是表面粗糙度的另一称法。表面光洁度是按人的视觉观点提出来的,而表面粗糙度是按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的实际提出来的。因为与国际标准(ISO)接轨,中国80年代后采用表面粗糙度而废止了表面光洁度。在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GB3505-GB1031-83颁布后,表面光洁度的已不再采用。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有相应的对照表。粗糙度有测量的计算公式,而光洁度只能用样板规对照。所以说粗糙度比光洁度更科学严谨。在现代制造业中,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加工手段,其加工速度和效率远高于传统的切削加工技术。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的粗糙度问题一直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旨在研究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减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主要是由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屑和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振动等因素引起的。在高速切削加工过程中,切屑的形成速度非常快,而且切屑的形状和大小不规则,导致切削力波动较大,从而引起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振动。这种振动会导致切削刃的微小位移,使得切削深度和切削宽度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刀具材料和几何形状是影响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刀具材料的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就越低。同时,刀具的几何形状也会对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和切屑的形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工件材料的硬度、韧性等力学性能也会对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产生影响。工件材料的硬度越高,切削过程中的切屑越容易形成,而且形状越不规则,导致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加。切削参数和冷却方式也会对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产生影响。切削速度、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等切削参数的选择,以及切削液的种类、流量和喷射方式等冷却方式的选择,都会影响切屑的形成和刀具的磨损,从而影响加工表面的粗糙度。为了减小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需要选择硬度高、耐磨性好的刀具材料,如硬质合金、陶瓷等。同时,需要设计合理的刀具几何形状,如刀具的前角、后角、刃口半径等,以减小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和切屑的形状。合理的切削参数选择可以有效减小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需要根据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和几何形状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最优的切削参数组合。采用合适的冷却方式可以减小刀具的磨损和抑制切削过程中的热量,从而减小加工表面的粗糙度。表面涂层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减小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方法。通过在刀具表面涂覆一层耐磨、耐热的硬质涂层,可以提高刀具的硬度和耐磨性,减小切削过程中的振动和热量,从而减小加工表面的粗糙度。本文对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减小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工件材料、刀具材料和几何形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减小高速切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方法,以提高加工表面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钛合金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机械性能和抗腐蚀性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由于其硬度高、加工难度大,钛合金的加工过程往往面临着切削力大、表面粗糙度高等问题。对钛合金高速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建模及参数优化,对于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切削力是评价加工过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刀具材料、工件材料、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建立切削力模型,为优化加工参数提供依据。表面粗糙度是评价加工表面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加工表面凹凸不平的程度。在高速切削过程中,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刀具磨损、切削温度、进给速度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建立表面粗糙度模型,为优化加工参数提供依据。为了优化钛合金高速切削过程中的参数,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了不同的刀具材料、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条件,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找到最佳的加工参数组合。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都与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切削力逐渐增大,但当切削速度达到一定值后,切削力反而会降低;进给速度的增加会导致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我们还发现刀具材料对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也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最佳的加工参数组合。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参数来实现对钛合金高速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以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对钛合金高速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进行建模及参数优化,得出了以下在钛合金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刀具材料、工件材料、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都与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切削速度的增加,切削力逐渐增大,但当切削速度达到一定值后,切削力反而会降低;进给速度的增加会导致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我们还发现刀具材料对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也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最佳的加工参数组合。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切削速度、进给速度等参数来实现对钛合金高速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控制。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以保证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表面粗糙度(surfaceroughness)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通常把波距小于1mm尺寸的形貌特征归结为表面粗糙度,1~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波纹度,大于10mm尺寸的形貌特征定义为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一般是由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和其他因素所形成的,例如加工过程中刀具与零件表面间的摩擦、切屑分离时表面层金属的塑性变形以及工艺系统中的高频振动等。由于加工方法和工件材料的不同,被加工表面留下痕迹的深浅、疏密、形状和纹理都有差别。表面粗糙度与机械零件的配合性质、耐磨性、疲劳强度、接触刚度、振动和噪声等有密切关系,对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我国国家标准有GB/T131-2006《表面结构的表示法》,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表示方法,适用于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和图样标注;GB/T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规定了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适用于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评定,也可用于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设计模具等。为研究表面粗糙度对零件性能的影响和度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需要,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国的一些专家设计制作了轮廓记录仪、轮廓仪,同时也产生出了光切式显微镜和干涉显微镜等用光学方法来测量表面微观不平度的仪器,给从数值上定量评定表面粗糙度创造了条件。从30年代起,已对表面粗糙度定量评定参数进行了研究,如美国Abbott就提出了用距表面轮廓峰顶的深度和支承长度率曲线来表征表面粗糙度。1936年出版了Schmaltz论述表面粗糙度的专著,对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数值的标准化提出了建议。但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数值的使用,真正成为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还是从40年代各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发布以后开始的。首先是美国在1940年发布了ASAB1国家标准,之后又经过几次修订,成为现行标准ANSI/ASMEB1-1988《表面结构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和加工纹理》,该标准采用中线制,并将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作为主参数;接着前苏联在1945年发布了GOCT2789-1945《表面光洁度、表面微观几何形状、分级和表示法》国家标准,而后经过了3次修订成为GOCT2789-1973《表面粗糙度参数和特征》,该标准也采用中线制,并规定了包括轮廓均方根偏差Rq在内的6个评定参数及其相应的参数值。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大多是在50年代制定的,如联邦德国在1952年2月发布了DIN4760和DIN4762有关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和术语等方面的标准等。我国在2007年发布了GB/T131-2006《表面结构的表示法》,在2009年发布了GB/T1031-2009《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有关表面粗糙度的术语与评定参数标准等。在幅度参数常用范围内优先选用Ra。在2006年以前国家标准中评定参数“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用Rz表示,轮廓最大高度用Ry表示,在2006年以后国家标准中取消了“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不再使用Ry,采用Rz表示轮廓最大高度。当采用现行的技术文件和图样(GB/T3505-2000)时必须小心慎重,因为用不同类型的仪器按不同的规定计算所取得结果之间的差别不可忽略。用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表示。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微观不平度间距的平均值。微观不平度间距是指轮廓峰和相邻的轮廓谷在中线上的一段长度。Rsm需要辨别高度和间距。若未另外规定,省略标注的高度分辨力为Rz的10%,省略标注的间距分辨力为取样长度lr的1%。用轮廓支承长度率Rmr(c)表示,是指在给定水平位置c上,轮廓支撑长度与取样长度的比值。轮廓支承长度是取样长度内,在一个给定水平截面高度c上用一条平行于中线与轮廓相截所获得的各段截线长度之和,用Ml(c)表示.取样长度lr是评定表面粗糙度所规定一段基准线长度。取样长度应根据零件实际表面的形成情况及纹理特征,选取能反映表面粗糙度特征的那一段长度,量取取样长度时应根据实际表面轮廓的总的走向进行。规定和选择取样长度是为了限制和减弱表面波纹度和形状误差对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结果的影响。评定长度ln是评定轮廓所必须的一段长度,它可包括一个或几个取样长度。由于零件表面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不一定很均匀,在一个取样长度上往往不能合理地反映某一表面粗糙度特征,故需在表面上取几个取样长度来评定表面粗糙度。评定长度ln一般包含5个取样长度lr。理论上最小二乘中线是理想的基准线,但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获得,因此一般用轮廓的算术平均中线代替,且测量时可用一根位置近似的直线代替。表面粗糙度代号要求标注如:粗糙度参数值、测量时的取样长度值、加工纹理、加工方法等。代号和参数的注写方向如图1所示。当零件大部分表面具有相同的表面粗糙度时,对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符号、代号可统一标注在图样的右上角,并加注“其余”两字,统一标注的代号及文字高度,应是图形上其它表面所注代号和文字的4倍。不同位置表面代号的注法,符号的尖端必须从材料外指向表面,代号中数字的方向与尺寸数字方向一致,如图2所示。比较法测量简便,使用于车间现场测量,常用于中等或较粗糙表面的测量。方法是将被测量表面与标有一定数值的粗糙度样板比较来确定被测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方法。比较时可以采用的方法:Ra>6μm时用目测,Ra6~Ra4μm时用放大镜,Ra<4μm时用比较显微镜。比较时要求样板的加工方法,加工纹理,加工方向,材料与被测零件表面相同。利用针尖曲率半径为2微米左右的金刚石触针沿被测表面缓慢滑行,金刚石触针的上下位移量由电学式长度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计算后由显示仪表指示出表面粗糙度数值,也可用记录器记录被测截面轮廓曲线。一般将仅能显示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测量工具称为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