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葛亮(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葛亮(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葛亮(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葛亮(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葛亮(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一葛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满西楼

葛亮

这时节的广州,已将入夏。茶楼的生意,往年将将淡下来。而此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虚浮

的和平,是在战乱中画囹而生的画皮。本地人或以吃来麻木自身,回归到了民生的基本。而有

一些人,便也想进入民生,刺探这画皮下的血肉。他们穿着本地人的衣服,虽则与本地人面目

相若。但是他们的神态里,过分繁冗的细节与矜持,暴露了异族的痕迹。因此他们的到来,被

人察觉。往往窃窃私语,有人埋首默然,有人昂然离开,是一种行将打破的和平临界。

于是,那些为得月阁的盛名所吸引的,便走入了二楼的包厢。品尝这里出名的点心,并以

另一种复杂的情绪,进行观伺与交易。

在这个国家,他宣称自己姓赵,赵守智。一个出奇本分的名字,他很满意。在慕众大厦爆

炸案之前,他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在“谷机关”更是如鱼得水。他觉得这是他可以施展智力的地

方。他不喜欢血肉横飞的战场,而更倾向暗潮涌动的博弈。他在心里冷冷一笑,想,盛传得月

阁是华南著名的情报集散地。

他于是,便将自己钉在了得月阁。守株待兔向为聪明人所不屑,但他反其道而行之,来个

大巧若拙。此刻日本人最不该在的地方,他偏就驻扎下来,坚若磐石地等着。

阿响提着一篮月饼,回到太史第,竟还带着余温。远远地听见有胡琴声,清越地从暗夜里

穿过来,软软在他心上划了一道,是熨帖的。七少爷锡基看到阿响手中的篮子,说,这是什么,

响仔给我们带了好宵夜来。

赵守智,或河川守智,在旁边微笑着,看锡翌与宋子游吃下了整只月饼,他才佯装收拾好

了胡琴,开始小心品尝。

有一种味道在他的舌尖上打击了一下,齿颊间忽而流出了津液。他心里暗暗吃惊,他想,

这种感觉,似乎在他的童年记忆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了。毫无疑问,这是一只非常好吃的月饼。

来中国这些年,他吃过不少月饼。稻香村的京式自来白、自来红,知味观的苏式鲜肉酥皮,乃

至潮式膀饼、清油饼、广式月饼,更是遍尝五仁、金腿、豆沙、蛋黄到枣泥。可是,第一次,

第1页/总17页

他被一款看似普通的莲蓉月饼所震动。他想,七少爷说缺了一味,是缺了什么。他将月饼吃完,

甚至将掉在膝盖上的饼渣捡起来,也吃下去。他微笑地接了莹少爷的话,这月饼太好吃了,还

会欠什么呢。

事实上,河川守智已在太史第盘桓了许多时日,并无实质性收获。至此,他未看出任何蛛

丝马迹,却开始习惯于这大宅里信马由缰的日常。而在这日常中,他却被另一种东西所渗透,

浸泗,挟裹。

在这寻找的过程中,或者旷日持久,他发现自己渐投入于赵大哥这个角色。甚至在这些青

年亲热地唤他时,竟有些享受。就在刚才,他用天生外翻的右手,艰难而熟练地举着琴弓,奏

罢一曲《鸟投林》。这些青年,看着他的手,没有嘲笑与同情,只有钦羡,甚至是一种可称为

挚爱的神情。爱,这个字眼,离他非常遥远。即使在自己的家庭,在兄弟姐妹中,他只是一个

庶出的残疾的孤儿。可在刚才,七少爷递给他一块月饼,微笑着,极其自然地,叫他一声,大

哥。

得月阁失传了数十年的双蓉月饼,随着当家大师传叶凤池失踪,在广府销声匿迹。在往后

的日子里,阿响曾经无数次地回想起韩师傅对他说的:盐是百味之宗,又能调百味之鲜。莲蓉

是甜的,我们便总想着,要将这甜,再往高处托上几分。却时常忘了万物有序,相左者亦能相

生。孩子,应承我。这一回,别让你师父又拣错了人。

于是,他站起身,将那暗门打开,取出一个陶罐来,那是师公叶凤池留下的天山岩盐。那

罐子粗杨,表面却闪着晶莹的光。他想,再打一炉月饼,带回太史第去。大中秋的,都等着呢。

这些天的日子,河川守智试图在得月阁与太史第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却长久无果。此时,

“谷机关”截获了一封密电,电文为“姮娥遇天皓,谈笑照汗青。”文中所隐为,“中秋太史第见面。

,,

当他收到来自锡基的邀请,稍假思索,便答应了下来。

“赏心乐事谁家院,菊黄蟹肥正当时。”宴到兴时,他甚至串了一出《贵妃醉酒》。梅博士蓄

了须,不给日本人唱戏。他未领教过那曼妙的身段,可是他听过唱片。里头是个幽咽而任性的

贵妇人,唱出了繁花似锦,如水夜凉。

此时,不约而同地,锡基和阿响都想起了那个夜晚,在唱完这出戏后,一张生命静止的、

第2页/总17页

美艳不可方物的脸。他们同时闻到了若有若无的,荔枝的气味。

旻伯微笑着,将阿响打好的月饼,端了上来。

河川照例是最后一个吃。这晚震重,看不到月亮。但他吃下去这月饼的时候,仿佛看到一

轮满月,从富士山巅缓缓升起。蓝色的月亮,冷而大。

其他人,先是笑着,然后看到一滴血,从河川的嘴角流了出来。河川看不清他们的面目,

也听不见他们说什么。他只看见这枚冷而大的蓝色月亮,升起来了。当他倒下的时候,看着阿

响,外翻的手掌抖动了一下,僵直地向一个方向使了一下劲,便垂了下来。

在那个中秋,市面上忽然出现了久违的得月阁的月饼。其中一些,上面点着很大的血红的

圆点。人们咬开,发现里面藏着一张纸条,用小楷写着激烈的抗日标语。每一张纸条的背面,

同样以极敦厚的小楷写着一个名字,韩世江。

(节选自葛亮《燕食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7月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时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虚浮的和平,是在战乱中圆冏而生的画皮”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

小说由此展开了对河川守智、阿响、韩世江等人物故事的叙写。

B.“有一些人,便也想进入民生,刺探这画皮下的血肉”“他们穿着本地人的衣服,虽则与本地

人面目相若”等为下文日本人河川守智的出现作了巧妙的铺垫。

C.“看锡菊与宋子游吃下了整只月饼”“才佯装收拾好了胡琴”“开始小心品尝”展现的是河川守

智从对周围的人或物具有戒备心理到逐渐放下戒备心的过程。

D.在河川守智第一次品尝月饼的情节中插入对京式、苏式、潮式、广式月饼的描述,体现了

作者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关注,小说展现了中国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

2.关于“中秋太史第暗杀河川守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赏心乐事谁家院,菊黄蟹肥正当时”的宴饮中,暗流涌动,埋藏着正义的杀机。

B.小说结尾两次提及冷而大的蓝色月亮,其作用都是为了表达河川守智对家乡的思念。

C.成就这场中秋正义暗杀的,是失传已久的得月阁莲蓉月饼中所蕴含的食物精妙之道。

D.阿响、韩世江等人用个人的孤勇的方式,参与到抗战中,表现了小说救亡图存主题。

3.本文以“月满西楼”为题有什么妙处?

4.阅读下面的访谈文字,结合文本,谈谈“宏大的叙事”与“日常的精微”在小说中的体现及它

第3页/总17页

们之间的关系。

葛亮:父亲给予我的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他将自己的兴趣对我进行传

达,但是这个过程又非常的自然,比如说文学这一块,我父亲早年是学俄语的,所以他特别喜

欢读旧俄的小说。对我而言,这些建筑了我最早的文学观轮廓。

俞敏洪:从你的小说中可以读出俵国的影响,那种叙事的风格和把人物命运放在历史大场

景中叙事的这样一个东西。因为俄国小说读起来需要有耐心的。

葛亮: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帕斯捷尔纳克。实际上他们一方面建构宏大的叙事,另一方

面其实也还是有些日常的精微,比如说屠格涅夫。我觉得我父亲最早给我建筑了有关于文学的

一种格局感,是润物无声的。那时我还年幼,就情节而言远谈不上体会什么写作的技巧,实际

上就是一种本然的阅读兴趣,也似懂非懂。其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愫,或者是您刚才提到的

个人和时代命运之间的关联,当时还未建立起这种知觉。当我很久之后,成为了一个写作者,

我才发现我的父亲给我建构了最早期关于文学的审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笙

葛亮

因为去工人夜校,文笙与码头的工友们,渐渐熟识。一开始,他并不很习惯。但是,渐渐

地,混迹于他们之间,竟给他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他们的粗鲁与生猛,构成了文笙经验之外的

生活,并且潜移默化。

在那个仲夏的夜晚,教室里厚积的暑热包裹着他。

周遭的沉寂,令这份热更为确凿与煎熬。有两个工友,被日本人带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是课堂上最为活跃的两个年轻人,他们的热情,经常使得这课堂沸腾起来。此时,思阅走到了

人群中间,以一种克制的眼神,望着大家。

一个年长的工友,终于站起来,说,我不赞成罢工。没了我们,他们可以再找人。兵荒马

乱,都在争这一口饭吃。到时候,家里的老婆孩子谁来养活。再说了,就靠我们几个,日本人

果真就能放了人?

半晌,终于有一个大胡子,以低沉的声音说,谁不是拖家带口?现时是我们几个。我们出

了声,难保也不被捉进去。可真是动静大了,也难保没有更多的人跟上来。老师上课教我们,

第4页/总17页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娘的,谁又是谁好欺负的。

思阅走到讲台前,回转过身,说,为什么,为什么认定自己只是被踩、被人烧的草?为什

么我们不能去做燎原的火。

人们沉默了。这时候,突然响起了一个明亮清澈的声音,好,就让我来放这头一把火!这

份请愿书,我带头签一个。

叫做浦生的青年,挤过了人群,走到思阅面前。他拿起笔,在一张纸上,一笔一画地写。

写好了,恭敬地递给思阅,说,老师,我的名字,是你教我写的。如今总算有了用处。

更多的人,举起了手。那张纸在一片臂膀的丛林中传递。到了老工友面前,他愣了愣神,

说,奶奶的,豁出去了。也在请愿书上签了字。

递到了凌佐手里,他似乎并未犹豫,龙飞凤舞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又递给文笙。文笙在激

情的挟裹下,也签了。

请愿书回到思阅手中,她看着密密麻麻的签名,神色凝重。忽然间,她无声地举起了拳头,

唇间轻轻翕动。文笙看到,更多的人举起了拳头,口中念念。他知道,这是暗语,也是口号。

本应响彻云霄,但此时却在这教室里造就了无声的声浪,膨胀、充盈,引而不发。

在这如同静默的仪式中,这一天的课堂结束了。工友们三三两两地向外走,谁也没有说话。

文笙和凌佐也转身离开,这时候,他们却听到了思阅肃穆而清晰的声音,卢文笙,凌佐,你们

留下来。

他们俩面对着思阅。在这已然空旷的房间里,思阅的声音忽而也放大了,渺渺地传过来。

你们知道,在请愿书上签字,意味着什么。这是很严肃的事情,不是儿戏。你们是学生,不能

参加。

凌佐轻轻地说,我已经不是学生了。思阅说,你们来上课,父母并不知道。你们的行为,

要对父母和家里负责。

凌佐抬起眼睛,定定地看着思阅,说,我无父无母。

思阅的脸色黯然,她轻轻问,卢文笙,你呢?

文笙低下头。突然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他抑克着涌动的情绪,慢慢说道:入寇未灭,何以

家为。

这时他的耳边突然响起掌声。他回过头,看见一个花白头发的中年人,立在自己眼前。这

第5页/总17页

男人穿着长衫,眉宇清俊。脸庞却是劳力人才有的黑红色。

他对文笙伸出了手,嗓音中气十足,小兄弟,说得好。

文笙便也握住了那只手。这手握得十分有力,感觉到掌心粗标,生着厚厚的老茧。

思阅看见是他。态度也很恭敬,唤道,韩先生。

又说,他还是个孩子,是我朋友的学生。

男人朗声大笑,说,学生,学生怎么了。五年前,你也不过是个学生。这国家的天翻地覆,

靠得正是学生。没有学生,何来“五四

男人顿一顿,又说,现如今,队伍需要的,正是像你,像两个小兄弟一样有文化的人。

思阅沉默了一会,终于说,我经过几年的历练,也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始终未离开

过校园,于眼前你我的事业,至多是纸上谈兵。

男人的面色沉郁下来,吴思阅同志。你读的书多,纸上谈兵也分境界。《三国》里有马谡,

也有大败关羽的陆逊。书生藏龙卧虎,小看不得。

思阅勉强对他笑了一下,说,先生对他们两个,真是抬爱了。

中年人也笑了,作了个揖,说,吴老师,先走一步。

文笙与凌佐向思阅告辞。天已经黑透了。两个人走在海河边上,都没有说话。近在身侧的

巨大货轮,猛然响起了汽笛,轰隆地塞进了耳鼓。

这时,却听见有人唤他们,小兄弟。是男人浑厚的声音。

凌佐走过去,似乎有些惊喜。他犹豫了一下,学着思阅叫这人,韩先生。

男人笑一笑,说,我在等你们。

凌佐有些意外,他看一看文笙。文笙问他,先生,你是什么人。

男人又笑,笑声在这夜里的空气里波动起来。他反问,你们看我是个什么人。

凌佐想一想,认真地说,我看你是个做大事的人。

那人依然笑,笑罢问道:那么,你们可想跟着我干一番大事。

这时候,他们听到擦火柴的声响,火光里头,他们看见男人点燃了一支烟。这人脸上的轮

廓,在夏夜里头,是红亮的熔岩颜色。

文笙终于问,先生,你从哪里来?

那人依然笑,笑容却在无知觉中清淡,他面对两个年轻人,神情渐渐肃然,答,延安。

第6页/总17页

(节选自葛亮长篇小说《北莺》)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阅既是在夜校教授知识和文化、关爱学生的好老师,也是党的地下工作者、进步思想引

领者。

B.年长的工友不赞成罢工也没有签名,他认为家里都有老婆孩子要养,而且这么做也不一定

有用。

C.浦生一笔一画带头在请愿书上签名,体现了工人阶级在夜校学习中,思想上正不断变化和

觉醒。

D.思阅和韩先生对学生是否应该参加请愿活动的观点并不一致,主要是因为两人阅历、见解

不同。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二、三小节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天气的闷热,又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气氛,烘托出人

们内心的压抑。

B.“臂膀的丛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受到进步思想感染而积极响应解救工友行动的夜

校工人之多。

C.小说通过外貌、动作与心理等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韩先生这一革命者形象,表现他对进

步学生的引领。

D.小说结尾点明“延安”后戛然而止,却又余味悠长。既暗示了小说主题,也给读者留下丰富

的想象空间。

7.小说中出现了工友与工友、思阅和学生、思阅和韩先生、文笙与韩先生等多重人物对话,

这种写法有怎样的作用和效果?

8.有人评价本文是一篇“成长小说”,讲述了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故事。请以卢文笙为例,简要分析这一人物的成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生

葛亮

汤圆长到一星期大时,小姨带回家一只花坛边捡来的小奶猫,黑白相间,背上有一个黑色

第7页/总17页

的“T”形的花纹。小姨说,毛毛,你看,这像不像个榔头。

于是,这只小猫,从此被命名为“榔头

榔头是一只很壮健的小猫。这一点,同时体现在它的性格和生长。相对于汤圆,它长得更

快。并且,它有天然的争取的欲望。它吃奶的时候,就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占据最优越的

位置,还时不时地把汤圆往旁边挤。而汤圆呢,则有些逆来顺受的性情,当然,也可称之为随

遇而安,似乎并不介意榔头侵占了它的母爱。榔头有时会爬到芒果的肚皮上,四仰八叉地,还

打起了呼噜。小姨就嘲笑地说,它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这时候,芒果就默默地将汤圆用嘴巴叼起来,放在离自己更近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舔它,

彷佛以示爱的公平。

汤圆两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才看出了它的异样:一直艰难地爬行。准确地说,是用两只前

腿在爬,拖着后肢,努力地爬行。你可以体会到它对世界的好奇,体会到它站起来的盼望。可

是,后面那两条腿,却软软地使不上力气。看它努力地昂起头来,像是一条在岸上喘息的鱼,

这模样十分让人心疼。

这时候,我们都很清楚,汤圆是一只先天残疾的小猫。

但是与行动不便相对照的是,汤圆是一只极其热爱洁净的小猫。它从不会随便便溺。所以,

总是要非常艰难地爬到猫砂盆,安静地解手,然后用猫砂细细地盖上。这让我们都十分惊异,

为它的自律,也因为它没有因残疾而放弃自己,这更为让人心疼。

而榔头则走向了另外一极。它大小二便,都要跑到外公的小花园里解决。偶然也会在床底

下不羁地撒上一泡,当有尿骚味弥漫上来,必然是它的作品。外公叹一口气,在它脑袋上拍了

一记,假装呵斥它:怎么说都不听。

长大以后,我在科学画报上读到,猫科动物,总是用便溺来做出记号,对其他动物表明自

己的势力范围。也许这个家,对于榔头而言,就是一座丛林吧。

这年的秋天,芒果死了。榔头在芒果死后的第五天,失踪了。吃饭时,也没有出现。外公

隔一段时间,就去猫窝里看一看。只看到汤圆静静地卧在那里,不吃也不喝。小姨抚摸它一下,

要把它抱出来喂食。它挣扎着,用前脚抵住箱子的边缘,不愿意出来。

外公叹一口气,说,由它吧,这窝里有它娘的味儿呢。

我们都觉得,榔头不会再回来了。

第8页/总17页

但是隔了两天,看到堂屋里黑影一闪。我们赶紧走进去,看到猫窝里放着大半条红烧鱼。

隔了一天,我们又发现,汤圆正在窝里啃一只酱猪躇。

终于有邻居上门投诉,话说得很不客气,说你们家的猫,干什么不好,老来偷我们家的菜,

就真少它一口吃的吗?

外公叹一口气,狠狠心,将堂屋大门底下那个供猫出入的小门,给封上了。

有天半夜里,我们听到了“咯吱咯吱”抓门的声音。走出去一看,果然是榔头。

不理它,它就在外面抓个不停。它抬着前脚,支起身体站着,将门使劲抓得更响了。锲而

不舍,足足抓了半个小时。

外公终于为它开了门。它刺溜一声冲了进去,径直冲到了猫窝跟前,松了口,把一只麻雀

送到了汤圆的嘴边,然后拱一拱它。

那应该是它的猎物。

然后,榔头自己退到了墙角里,卧了下来。再看我们,是一脸浑不吝的神情。

外公远远看着,对我说,娘没了,它知道要照顾弟弟啊。

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声音也有些酸楚。外公回了房间,拿出工具,蹲下身,将堂

屋封住猫洞的木板给拆掉了。

以后,榔头仍然经常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外面流浪。它慢慢长成一只大猫了。有一

次,在附近的公园里,我看到了蹲踞在一个水泥两成的乒乓球台上的榔头,身边有其它一些野

猫,围绕着它。在环视中,它看到了我和外公,猛然站起身,摇摇尾巴,向我们致意。

榔头每次回家,照例会带“礼物”给汤圆。

汤圆也长大了。虽然行动不便,依然安静,但可以看出它的乐观。虽然无法蹦跳,但它的

前脚因为使用得更多,变得发达,可以拖着后腿飞快地前行,曳嫁到处溃蓼妇型。

每次榔头回来,它就目光闪亮,十分兴奋。它们在院落中打闹,如同小时候一样。当它们

累了,就窝在一起,相互舔舐。这时榔头的眼光,温柔而涣散。

每次,榔头都不会逗留很久。有时它听到风吹草动,耳朵立即警觉地支棱起来。然后站起

身,毫不犹豫地跳上屋顶,飞檐走壁地消失了。

过了这一年的暑假,我要上小学去了。

临走时,我抱起汤圆,才发现它已经很重了。我说,汤圆,你要好好听外公的话,我会再

第9页/总17页

回来看你的。汤圆对我叫了一声,然后轻轻地舔一舔我的手。

亲戚们把我送到门口。我回过头,忽然看到,墙头上有道黑影一闪,就不见了。

我希望,那是榔头吧。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出儿童对于家中动物成员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使故事显

得真实可信。

B.“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一句中,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有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细微

而复杂的感情。

C.小说对母猫“芒果”虽然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也生动描绘出它对于残疾小猫“汤圆”的偏

爱和疼惜。

D.小说文字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日常生活的独到观感,平和而温暖,真

切而动人。

10.小说前后两次将“汤圆”比作“一条鱼”,有何作用?

H.萧伯纳曾说过“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入秋的时候,父亲接到了金陵大学古藏部龙主任的电话。

龙主任说:“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藉修复研讨会,请了业界许多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

列席,介绍业务经验。结果,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省里来了本清雍

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被烧毁了一多半。那书皮用的是清宫内府蓝绢,给

修复带来很大难度。本来想染上一块颜色相近的,用镜拼织补的法子。也不知怎的,那蓝色怎

么都调不出来,把我们急得团团转。省外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

第10页/总17页

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还是修旧如旧那套陈词滥调,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

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愤愤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

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

“你说说看,这个老董,明明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再想保他,

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攥着一把乌里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我曾亲眼见过老董修书。他用一支毛笔,蘸上粮糊,将一个虫眼儿润湿,然后覆上了同样

焦黄的宣纸。再用毛笔蘸水沿着虫眼边缘画水纹,将多余的毛大纸捻断。对于大点的虫眼儿,

浆糊润湿后,他边修补,边用镶子或针锥小心地挑干净毛边儿,然后用个小木槌轻轻地把虫眼

儿捶平整,我迎着光看看,竟然一点都看不出补过的痕迹。老董说,这一行不只靠眼力,还要

有坐定了板髡不挪窝的耐力。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

都很接近内府绢。只可惜,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你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淡然一笑,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本草纲目》里写着呢,无非是法、蓼、马、

木、觉。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我没见着老董,听说这篮染得并不顺利。白天和夜里他几乎都待在图书馆里。傍

晚时也跑染厂,听说是在和工人请教定色的工艺。听父亲说,染出来看还行,可是一氧化,颜

色全都变了。

老董家里的沙发套、桌布和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老董说:“今天放个假,我带你赏秋去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自行车,把我放在前面大杠上坐着,穿过了整个金陵大学的校园。

这时候的南京很美,沿着大街两边,是遮天的梧桐。阳光洒到梧桐叶子上,穿透下来,在

第11页/总17页

人们身上跳动着星星点点的光斑。隔了一条街区,是整条街的银杏,黄蝴蝶般的叶子在风中飘

舞,在地上堆积,自行车辗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

墙边停下来。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我听到了不知

名的鸟在鸣唱,从远处的山那边传来。山脚一棵红得像血一样的枫树,簌簌响了一阵,就见鸟

群扑啦啦地飞了出来,在空中盘旋,将蓝色的天空裁切成不同的形状。老董长满皱纹的脸上,

有了一丝笑意。

我们渐渐走近一个水塘,清冽腐败的气息来自浮上水面经年积累的落叶。这是一处死水,

水是山上落雨时流下来的,积成了水塘。沿着水塘,长着许多高大的树。树干在很低处,已经

开始分杈;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他接着说:“这是寿数长的树。我刚到南京的时候,修书的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

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

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密匝匝的叶子。那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一片片小巴掌

似的,层层地堆栈在一起。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收橡碗啊。”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

像个海胆。

老董用大拇指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亮也爆开了,

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橡树,树干呢,能盖房子、打家具;檬子能吃,还能入药……”

我问:“那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说:“橡碗对我们修书人,可派得上大用场。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

那汤就是好染料啊。无论是宣纸还是皮纸,用刷子染了,晾干。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

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忙蹲下身来说:“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

第12页/总17页

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近乎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富有波澜,前半部分叙述了老董毛遂自荐,在染蓝工艺上遇到挫折,后半

部分叙述了老董执意按照传统工艺,成功染出蓝绢。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细致描写了老董修书补虫眼的过程。用词丰富,其中“随”“润”“覆”

“画”“捻”“补”“挑”“捶”等动词传神生动。

C.文中“修旧如旧”“近乎完美”等词,虽然可以表现出老董坚守传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但是也暴露出其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

D.小说描写了郊外的落叶、水塘和橡树等景物,渲染了静谧清幽的氛围,与南京城内的景色

形成对比,为下文老董捡拾橡碗、染好蓝绢作了铺垫。

13.小说中的“我”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4.当今社会呼唤“工匠精神”,你从老董身上读到了这种精神的哪些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第13页/总17页

答案:

1,c”……展现的是河川守智从对周围的人或物具有戒备心理到逐渐放下戒备心的过程”分析

错误。“看锡安与宋子游吃下了整只月饼”“才佯装收拾好了胡琴”“开始小心品尝”能够展现河川

守智从对周围的人或物具有戒备心理,“整只”“才”“佯装”“小心”等词更是突出表现了这种戒备

心理,但“逐渐放下戒备心”无从体现。

2.B“其作用都是为了表达河川守智对家乡的思念”说法错误。第一处“蓝色的月亮,冷而大”

指的是富士山上的一轮满月,表达了河川守智思念家乡的感情,也为暗杀河川守智的情节提供

了典型环境,暗示在中秋月圆之夜河川守智被暗杀;第二处“冷而大的蓝色月亮”是河川守智被

暗杀,失去意识时看见的,凄冷的色调,宣告着人物死亡的结局,并非对家乡的思念。

3.①从小说环境的角度看,月满之夜,即中秋之夜,为在太史第暗杀河川守智的事件提供了

典型环境,渲染了冷寂的氛围。

②从小说情节的角度看,小说围绕“月饼”展开叙事,突出了河川守智在月满的中秋之夜品尝

月饼被暗杀的主要情节。

③从小说人物的角度看,中秋月满之夜暗杀了河川守智的情节,塑造并丰满了阿响、韩世江

等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平民百姓在抗日救亡图存运动中展现的可歌可泣的勇气与魄力和深沉

的家国大义。

④从小说主题的角度看,阿响、韩世江等人以月饼为诱饵顺利暗杀河川守智,表现了小说抗

战救亡图存主题。

⑤“月满西楼”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小说标题对宋词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

文化韵味。

4.①宏大的叙事:小说的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以河川守智为代表的日本间谍潜入我国境内,

刺探情报。阿响、韩世江等人用自身的无穷智慧、传统手艺,甚至以个人孤勇的方式,参与

到救亡图存的历史中,暗杀间谍,取得胜利。

②日常的精微:小说中阿响提一篮月饼回太史第,河川守智演奏胡琴、品尝月饼、串演《贵

妃醉酒》,韩世江将久违的得月阁月饼散发于广州民间等情节皆是对日常精微的书写。

③关系:“宏大的叙事”与“日常的精微”展现的是时代命运和个人之间的关联;以食物反映烽

火硝烟的抗战历史,便是以日常烟火建构起大时代的根本。得月阁月饼就是一种象征,既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