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_第1页
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_第2页
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_第3页
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_第4页
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19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第一部分催眠药作用机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2第二部分受体亚型差异:作用于不同受体亚型 5第三部分药效学效应: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焦虑 7第四部分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0第五部分催眠药的临床应用:失眠、焦虑、癫痫 11第六部分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催眠药疗效和安全性 13第七部分不良反应:耐受性、依赖性、呼吸抑制 15第八部分用药注意事项:剂量调整、避免长期使用 17

第一部分催眠药作用机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关键词关键要点催眠药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1.催眠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产生催眠作用。

2.常见的催眠药靶点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组胺和褪黑素等。

3.不同催眠药作用于不同神经递质系统,产生不同的催眠机制和作用。

GABA能系统

1.GABA能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对睡眠调节起重要作用。

2.催眠药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递质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催眠效果。

3.常见的GABA能催眠药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和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等。

谷氨酸能系统

1.谷氨酸能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在睡眠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催眠药通过抑制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的作用,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产生催眠效果。

3.常见的谷氨酸能催眠药包括氯丙嗪、吗氯贝胺和唑吡坦等。

组胺能系统

1.组胺能系统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和睡眠调节,对睡眠-觉醒周期起重要作用。

2.催眠药通过拮抗组胺受体,阻断组胺能神经递质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产生催眠效果。

3.常见的组胺能催眠药包括苯海拉明、异丙嗪和多西拉敏等。

褪黑素能系统

1.褪黑素能系统在睡眠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昼夜节律的调节。

2.催眠药通过增加褪黑素的释放或增强褪黑素受体的作用,促进睡眠的发生和维持。

3.常见的褪黑素能催眠药包括褪黑素、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等。#催眠药作用机制: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1.概述

催眠药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水平,发挥其催眠作用的。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它们有助于调节睡眠和觉醒周期、情绪和认知功能等。催眠药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些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影响睡眠模式。

2.GABA能系统

伽玛-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催眠药通过增加GABA的水平或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发挥催眠作用。

*苯二氮卓类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三唑仑等)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催眠药之一。它们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促进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催眠作用。

*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如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等)也是常用的催眠药。它们通过选择性作用于特定的GABA受体亚型,发挥催眠作用。

3.谷氨酸能系统

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觉醒和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催眠药通过减少谷氨酸的水平或抑制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发挥催眠作用。

*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如唑吡坦、扎来普隆、右佐匹克隆等)通过抑制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发挥催眠作用。

4.其他神经递质系统

除了GABA能系统和谷氨酸能系统外,催眠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系统发挥作用。

*5-羟色胺能系统: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在情绪和睡眠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催眠药(如曲唑酮)通过增加5-HT的水平或增强5-HT受体的活性,发挥催眠作用。

*多巴胺能系统:多巴胺(DA)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运动和奖赏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催眠药(如氯丙嗪)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发挥催眠作用。

*组胺能系统:组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觉醒和认知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催眠药(如苯海拉明)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催眠作用。

5.临床应用

催眠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症。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情绪低落等症状。

催眠药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然而,催眠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因此,催眠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6.结论

催眠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水平,发挥其催眠作用。催眠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症,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的症状,提高睡眠质量。然而,催眠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受体亚型差异:作用于不同受体亚型关键词关键要点伽马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型差异:作用于不同受体亚型

1.GABA受体亚型多样性:GABA受体分为GABA-A、GABA-B和GABA-C三种主要亚型,每种亚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基组成,如GABA-A受体可分为α1、α2、α3、α4、α5、α6、β1、β2、β3、γ1、γ2等亚基,不同亚型和亚基的组合决定了GABA受体的特异性药理作用。

2.催眠药作用于不同GABA受体亚型:催眠药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效果。

3.催眠药对不同GABA受体亚型的选择性:不同类型的催眠药对不同GABA受体亚型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和选择性,这决定了它们各自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范围。

谷氨酸受体亚型差异:作用于不同受体亚型

1.谷氨酸受体亚型多样性:谷氨酸受体分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两大类,iGluR包括NMDA受体、AMPA受体和咔因受体,mGluR包括mGluR1至mGluR8亚型。

2.催眠药作用于不同谷氨酸受体亚型:一些催眠药可以与谷氨酸受体结合,调节谷氨酸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从而影响睡眠-觉醒周期。

3.催眠药对不同谷氨酸受体亚型的选择性:不同类型的催眠药对不同谷氨酸受体亚型具有不同的亲和力和选择性,这决定了它们各自的药理特性和临床应用范围。受体亚型差异:作用于不同受体亚型

催眠药与GABA受体亚型结合后,可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GABA受体亚型主要分为α1、α2、α3、α4、α5、α6、β1、β2、β3、γ1、γ2、γ3、δ、ε和ρ等亚型,其中α1、α2、α3、α4、α5和β2/3亚型是催眠药的主要靶点。

1.α1亚型

α1亚型是GABA受体中最常见的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丘脑、基底神经节、小脑和脊髓。α1亚型介导的GABA能突触传递在焦虑、抑郁、癫痫、疼痛和成瘾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催眠药通过与α1亚型结合,可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惊厥等效应。

2.α2亚型

α2亚型主要分布于丘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参与调节睡眠、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理功能。催眠药通过与α2亚型结合,可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产生镇静、催眠、镇痛和降温等效应。

3.α3亚型

α3亚型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参与调节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催眠药通过与α3亚型结合,可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等效应。

4.α4亚型

α4亚型主要分布于丘脑、下丘脑和脑干,参与调节睡眠、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理功能。催眠药通过与α4亚型结合,可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产生镇静、催眠、镇痛和降温等效应。

5.α5亚型

α5亚型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参与调节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催眠药通过与α5亚型结合,可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和抗抑郁等效应。

6.β2/3亚型

β2/3亚型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丘脑、下丘脑和脑干,参与调节睡眠、体温、血压和心率等生理功能。催眠药通过与β2/3亚型结合,可增强GABA能突触传递,产生镇静、催眠、镇痛和降温等效应。

总之,催眠药通过与GABA受体亚型结合,可产生不同的药理效应。不同受体亚型差异决定了催眠药的不同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第三部分药效学效应: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焦虑关键词关键要点药效学-镇静催眠

1.催眠药通过增加GABA神经递质的活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镇静和催眠作用。

2.催眠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有: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抑制谷氨酸受体的活性、调制离子通道的活性等。

3.催眠药的镇静催眠作用在不同类型和剂量的药物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催眠药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而另一些则具有较强的催眠作用。

药效学-抗惊厥

1.催眠药具有抗惊厥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等惊厥性疾病。

2.催眠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惊厥发生的可能性。

3.催眠药的抗惊厥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增强GABA受体活性、抑制谷氨酸受体活性以及调制离子通道活性有关。

药效学-抗焦虑

1.催眠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2.催眠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缓解焦虑症状。

3.催眠药的抗焦虑作用与抑制杏仁核和海马体活性有关。#催眠药的临床药理分析:药效学效应:镇静催眠、抗惊厥、抗焦虑

镇静催眠

镇静催眠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其进入抑制状态,产生镇静和催眠作用。催眠藥的作用主要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元兴奋,从而产生镇静和催眠作用。催眠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小剂量时产生镇静作用,大剂量时产生催眠作用。

抗惊厥

催眠药具有抗惊厥作用,常用于治疗癫痫。催眠药的抗惊厥作用主要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和减少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而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抗焦虑

催眠药具有抗焦虑作用,常用于治疗焦虑症。催眠药的抗焦虑作用主要是抑制神经元的兴奋和减少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从而减轻焦虑症状。

#镇静催眠效应

催眠药的镇静催眠效应是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催眠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减少神经元放电的频率和幅度,从而产生镇静催眠作用。催眠药的这种作用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似,但其作用强度较弱,通常需要较大的剂量才能产生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催眠药的镇静催眠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诱导睡眠:催眠药可缩短入睡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维持睡眠:催眠药可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

*改善睡眠结构:催眠药可改善睡眠结构,增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减少浅睡眠的时间。

#抗惊厥效应

催眠药的抗惊厥效应也是其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催眠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灶的过度兴奋,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催眠药的抗惊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催眠药可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

*减轻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催眠药可减轻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减少癫痫发作引起的损伤。

*预防癫痫发作:催眠药可预防癫痫发作,降低癫痫发作的风险。

#抗焦虑效应

催眠药的抗焦虑效应也是其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催眠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焦虑反应的产生,减轻焦虑症状。催眠药的抗焦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焦虑症状:催眠药可缓解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恐惧等。

*改善睡眠质量:催眠药可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夜间觉醒次数,缓解焦虑引起的失眠。

*降低焦虑发作的风险:催眠药可降低焦虑发作的风险,预防焦虑发作的发生。

结论

催眠药的镇静催眠、抗惊厥和抗焦虑作用是其主要药理作用。催眠药的这些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癫痫和焦虑症。催眠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小剂量时产生镇静作用,大剂量时产生催眠作用。催眠药的药理作用也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有关。第四部分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关键词关键要点【吸收】:

1.大多数催眠药在口服后迅速被胃肠道吸收,Tmax一般为1-2小时。

2.催眠药的吸收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脂溶性、胃肠道内的pH值、食物的存在以及胃肠道的蠕动速度等。

3.高脂溶性催眠药如咪达唑仑、氟硝西泮等,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而水溶性催眠药如水合氯醛、异丙酚等,吸收较慢。

【分布】:

催眠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吸收

*口服吸收:绝大多数催眠药都可口服给药,口服后在胃肠道吸收。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脂溶性、胃肠道内容物、胃肠道蠕动速度等。

*直肠吸收:部分催眠药可通过直肠给药,直肠吸收速度较快,但生物利用度往往低于口服吸收。

*注射给药:部分催眠药可通过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可迅速达到血药峰浓度,生物利用度高,但注射过程有一定风险,需谨慎使用。

#2.分布

*脂溶性催眠药:脂溶性催眠药易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在脑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浓度。

*水溶性催眠药:水溶性催眠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分布较少,在脑组织中的浓度低于血浆浓度。

#3.代谢

*肝脏代谢:催眠药主要在肝脏代谢,肝脏代谢酶系统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系、UDP-葡萄糖苷酸转移酶等,催眠药在肝脏代谢后转化为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活性或无活性。

*肾脏代谢:部分催眠药可在肾脏代谢,肾脏代谢酶系统包括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和UDP-葡萄糖苷酸转移酶等,催眠药在肾脏代谢后转化为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活性或无活性。

#4.排泄

*尿液排泄:催眠药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尿液中排泄的药物或代谢产物数量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剂量和个体差异。

*粪便排泄:部分催眠药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粪便排泄,粪便中排泄的药物或代谢产物数量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剂量、肠道蠕动速度和个体差异。第五部分催眠药的临床应用:失眠、焦虑、癫痫关键词关键要点【催眠药在失眠中的临床应用】:

1.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

2.催眠药是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

3.催眠药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长期依赖药物。

【催眠药在焦虑中的临床应用】:

催眠药的临床应用:失眠、焦虑、癫痫

#1.失眠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差,导致日间功能损害。催眠药是治疗失眠的一线药物,适用于短期或长期失眠的治疗。

*优点: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缺点: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耐受性、反跳性失眠等。

#2.焦虑

焦虑症是一组以过度和不适当的焦虑和担心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催眠药可用于治疗焦虑症的急性发作或慢性症状。

*优点: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缺点: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耐受性、反跳性焦虑等。

#3.癫痫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或癫痫综合征为特征。催眠药可用于治疗癫痫发作,特别是部分性癫痫发作。

*优点: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缺点: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耐受性、癫痫发作加重等。

催眠药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适应症:催眠药仅适用于短期治疗失眠、焦虑或癫痫发作。

*剂量:催眠药的剂量应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

*疗程:催眠药的疗程应尽可能短,一般不超过2-4周。

*不良反应:催眠药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口干、视力模糊、肌肉松弛、共济失调、认知功能损害等。

*注意事项:催眠药不应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合用,如酒精、镇静剂、麻醉剂等。催眠药不应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催眠药不应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使用。

催眠药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催眠药的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的催眠药不断涌现,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催眠药的临床应用也在不断探索,如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阿片类药物戒断综合征等。

结论

催眠药是治疗失眠、焦虑和癫痫的重要药物,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然而,催眠药也存在依赖性、耐受性、反跳性失眠等缺点。因此,催眠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第六部分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催眠药疗效和安全性药物相互作用:影响催眠药疗效和安全性

催眠药在临床使用中,常与其他药物合用,因此药物相互作用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催眠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可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影响催眠药的吸收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催眠药的吸收而影响其疗效。例如,抗酸药可降低苯巴比妥的吸收;食物可延迟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吸收,降低其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酒精可增加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吸收,提高其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2.影响催眠药的分布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催眠药的分布而影响其疗效。例如,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以与催眠药竞争蛋白结合位点,导致催眠药的血清游离浓度增加,从而增强其药理作用和毒性作用。

3.影响催眠药的代谢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催眠药的代谢而影响其疗效。例如,CYP450酶的诱导剂可以加速催眠药的代谢,降低其血药浓度,从而降低其疗效;CYP450酶的抑制剂可以抑制催眠药的代谢,升高其血药浓度,从而增加其药理作用和毒性作用。

4.影响催眠药的排泄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催眠药的排泄而影响其疗效。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催眠药的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出现毒性反应;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催眠药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容易出现毒性反应。

5.其他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通过其他机制影响催眠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例如,酒精可增强催眠药的中枢抑制作用,增加呼吸抑制的风险;咖啡因可拮抗催眠药的镇静作用,降低其疗效。

临床意义

催眠药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可导致催眠药疗效降低、毒性作用增加或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使用催眠药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或减轻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

1.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信息,并注意是否存在禁忌合用或慎用药物。

2.避免同时使用多种催眠药或其他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

3.避免同时使用催眠药和酒精。

4.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调整催眠药的剂量,以降低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5.对于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催眠药,并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6.定期随访患者,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相互作用。第七部分不良反应:耐受性、依赖性、呼吸抑制关键词关键要点【催眠药的耐受性】:

1.催眠药耐受性是指患者对催眠药的疗效逐渐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的疗效。

2.催眠药耐受性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催眠药的患者,尤其是在高剂量使用的情况下。

3.催眠药耐受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到药物代谢、受体改变、神经适应等因素。

【催眠药的依赖性】

耐受性

催眠药长期使用后,可产生耐受性,即维持原有催眠效果所需的剂量逐渐增加。耐受性的发生与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不同药物的耐受性发生率不同,短效巴比妥类药物的耐受性发生率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越大,耐受性发生率越高。使用时间越长,耐受性发生率越高。

耐受性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代谢、受体下调、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药物代谢加快可导致药物血药浓度降低,从而降低药物的催眠效果。受体下调是指长期使用催眠药后,大脑中的催眠药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降低,从而降低药物的催眠效果。神经递质失衡是指长期使用催眠药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从而降低药物的催眠效果。

依赖性

催眠药长期使用后,可产生依赖性,即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不同药物的依赖性发生率不同,短效巴比妥类药物的依赖性发生率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越大,依赖性发生率越高。使用时间越长,依赖性发生率越高。

依赖性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代谢、受体下调、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药物代谢加快可导致药物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导致戒断症状。受体下调是指长期使用催眠药后,大脑中的催眠药受体数量减少或亲和力降低,从而导致戒断症状。神经递质失衡是指长期使用催眠药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戒断症状。

呼吸抑制

催眠药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抑制。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使用时间等因素有关。不同药物的呼吸抑制发生率不同,短效巴比妥类药物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越大,呼吸抑制发生率越高。使用时间越长,呼吸抑制发生率越高。

呼吸抑制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药物对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等因素有关。药物对呼吸中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