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上)开学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五中高三(±)开学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无人

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北斗系统

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效益不断显现。

2020年6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进入预

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20年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向祖

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摘编自王胜等《44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4日)

材料二:

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从

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月球探

测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年12月8日)

[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材料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续,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

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

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

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嫦娥三号落

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区,实现了多个

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稳步向前,为人类探

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

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北斗”,

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动人

篇章。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火星,

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等,《人民日报》202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_

A.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

B.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

C.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

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2.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

不合理的一项是—

A.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

B.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

C.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

D.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

3.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

C.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D.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

4.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

5.“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搬家不如搬石头

范稳

南山村在老鹰山下,一些山头高过了鹰的翅膀。老鹰山很多年都没有见着老鹰了,不只鹰恨

山高,而且人穷了,连鹰都不愿来。外面的人到南山村,大多也会这样感叹:这样的山音兄里,

怎么活人?

南山村曾经有一个很光荣的名字一一南山营盘,几百年来这里都是戍边将士们的守关之地。

在村庄的上方老鹰山上,清朝时就有一块界碑,现在叫198号碑。明洪武年间,朱元璋的手下大

将平定云南,兵锋所指,乾坤奠定。走得最远的一支队伍一路随军征战,直到在南山村驻扎了下

来。他们奉大明皇帝之命屯田戍边,新的家园便在先祖的解甲处建立。

百户长曹应征被南山村的曹姓人家奉为一世祖,年年清明节曹氏家族男性无论老幼都要去老

祖先的坟上祭祖。朝代更替,沧海桑田,曹姓人家在岁月的深处为国家守关卡,距今已传了二十

四代。有他们在,国家的版图上所标记的这块土地就有了炊烟宁静的飘拂,有了牛羊悠闲的啼叫,

有了人欢马嘀、鸡鸣狗吠,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伴随着苦难但也充实的岁月。

每年带领族人祭祖的人是村长曹前宽。在新世纪来临的那个祭祖日,曹前宽在列祖列宗的坟

前上了香,摆上供品,念了祭祖文,带着大家三拜九叩,然后杀了一只大红公鸡,鸡血滴到一个

酒桶里。血酒先敬了祖先,然后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一人一碗,一饮而尽。大家都知道,族长有话

要说了。

他说前天我到乡里跟乡长说,我们要开一条路。乡长说,你们的村庄得癌症了,水流光土流

光,庄稼树木不长,只剩下石头。这叫“生态癌症”,你懂不懂?县上不会给你们修路的钱,那

样不如把你们搬下来。

参加祭祖的男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族长那一天在列祖列宗面前动感情了,发火了。他的大嗓

门把山风都挡回去了,林中的鸟儿也吓得噤了声:

“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没办法守

住老鹰山上那块碑!没有一条路,我们就活该受穷!现在拿出打仗时的劲头来,就是用指头抠,

我们也要从岩壁上抠出一条公路来!”

这一番话,得到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的共鸣,他们说,我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

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啥叫“生态癌症”我们不认

得,我们穷死饿死也不搬家!

而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则纷纷说,你们这些老辈子也不想想我们的日子不好过,看看我们

的村子,现在哪里还有点人气?山下有现成的大马路,做个生意打个工都方便,哪样不比山里好?

人挪活,树挪死,这些道理你们难道不晓得吗?

曹家后人们在先祖面前吵翻了天,最后还是族长曹前宽一锤定音:“父老乡亲,老少爷们儿,

自古修路架桥,是功德无量的大事。老祖先看着我们哩。你们年轻人要出去打工讨生活,我们不

反对。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心。路修通

了,我就不信我南山村过不上好日子。我们就是搬走石头,也不搬家!”

就这样,南山村的挖路战争开始了。那时南山村算上曹前宽只有三个党员,都和曹前宽差不

多年龄。他们提了钢钎大锤,率先站在了山岩子下。开工前,曹前宽动了点心思,他没让大家将

路从村口修下山,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挖。他说,路挖不到家门口,谁也别想当逃兵。村里连一台

凿岩机都没有,全靠汉子们抡起大锤干。他们不是专业的筑路队,要种地养家糊口,还要外出打

工挣钱,经常在工地上的,就只有六七个像曹前宽这样的老僧。他们上午做完地里的活计,下午

靠钢钎、铁锤、凿子、锄头、十字镐、背匏、撮箕、绳索等最简单的工具,像与时代不合拍的老

愚公,年年挖山不止,干得连掌心都是一层层厚厚的老茧。每个月能把路挖出去一二十米,都让

人心生希望。

曹前宽经常说,没有哪个比我更懂这些石山了,它就是一本书,就看你读得烂不烂。人家读

书,这个倔老借读石山。曹前宽仿佛读书破万卷,开山如翻书。

当然也有他读不懂的时候,路挖到鹰爪岩子时,曹前宽说我们半年就可以把它干通了。可是,

他们干了整整三年,鹰爪岩子还是锋利地悬在人们的头顶,就像一团啃不动的骨头,令人恨得牙

痛。

连曹前宽也没有想到,这区区五公里的出村道路,全村人竟然一挖就是十二年!而曹前宽就

像一头和大山较劲的不知天高地厚、不管不顾的老牛。

这几天,省里来了两个电视台的记者在南山村采访,他们跟随曹前宽在筑路工地上来来回回

地拍了两天,还去拍了198号界碑。记者说,老曹你真不容易,不等不靠、不伸手不叫苦,干一

条公路干了十多年,干出了一种精神。难能可贵啊!曹前宽对记者说,带村人修路,不过是在大

山围堵中找一条出路,在贫困的煎熬中找一条生路。不然年轻人就不愿回来了嘛,村庄就守不住

了嘛。

王记者说,你知道不,已经有人把你老人家“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话报到省里去了,老曹,

你要当典型了。曹前宽说,当年支前时生死不管,为国家守边疆,我当过典型;现在又不打仗,

我算个什么典型?

王记者反问道:“这么大一场脱贫攻坚战,不算打仗?我看比当年打仗还艰难。”

(节选自长篇小说《太阳转身》,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曹前宽是族长,也是村长、党员;他有远见,懂民情,能吃苦,带领村民打挖路战,是新

时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B.小说结尾,借省电视台记者的话,侧面烘托了曹前宽的形象,展现了这场修路战的艰苦卓

绝和伟大意义。

C.小说既有弥漫着烟火气的地方文化特色,也饱含厚重的古典文化底蕴,焕发着时代史诗般

的文学色彩。

D.小说以悬念构造曲折跌宕的情节,在村民要修路的强烈愿望和面临的诸多困难阻力的矛盾

中展现了脱贫攻坚的主题。

7.关于文中写到的南山村的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以南山村多年不见老鹰来写这里山高人穷,交代了南山村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贫困

的生活状态。

B.文中村长曹前宽带领族人上香、杀鸡、喝血酒祭祖,借此仪式统一村民修路的思想,鼓舞

士气。

C.鹰爪岩子,村民干了整整三年也没打通;五公里的出村道路,全村人挖了十二年,作者以

此表明“生态癌症”之说的来源。

D.198号界碑,记录着南山村的古老历史,标记着国家疆界的寸土必守,也见证着南山村民挣

脱大山束缚的坚定脚步。

8.以曹前宽为代表的一批南山村人,为什么宁肯搬走石头也不搬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

贫史上的奇迹。文本是怎样以小见大折射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

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

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本学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

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

从之。群柯太守朱褒、越禹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

关息民。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

更惠良规。”谡日:“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

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康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

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祥柯入,击破诸晕,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

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

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

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于是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

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亮不复反。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一

A.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B.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C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D.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殂:“天子死日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日死。”“殂”同“崩”。

B.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C.县:三国时期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行政区划为州、郡、县三级制。

D.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B.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马谡亲往送行,并献良策,给出了“攻心”建议。

C.诸葛亮七擒孟获,让他心服口服,归顺蜀汉。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不再反叛。

D.诸葛亮率众平定南中,兵分两路出击,平定南中各县,最后胜利会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②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14.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采纳了马谡的“攻心”建议,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永嘉别张子容(D

孟浩然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②倾。

【注】①永嘉,今浙江温州。张子容,孟浩然同乡好友,其时被贬乐城尉(乐城地近永嘉)。

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他因思念家乡藤菜、妒鱼的美味,辞官回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的赠别之作,当时诗人正启程返乡,而友人也即将远行。

B.颔联中的“愁”点出了诗人归途中的心绪,“恋”则突出了二人临别的不舍。

C.颈联融情于景,诗人心中归乡的情思有如汀洲春草滋生,渲染了思乡的迫切。

D.尾联借“一杯酒”寄托诗人深情,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写法与情感相同。

16.本诗“重与季鹰倾”一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尽西风,季鹰归未”均

用到了张翰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两句,刻画了英雄美人的佳偶形象,给我

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倘若如此,国家必会灭亡。这是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向

我们发出的警示。

(3)古代诗文中常出现描述简陋物质条件的句子,如“—,—”,但因为有了高远的精

神追求,原本物质上的困难才容易被克服。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社牛”“社恐”成为网络热词。“社牛”是“社交牛人”的简称,形容那些在社交

方面和谁都能游刃有余地交流沟通的人。反之,称为“社恐”。

正青春的你对此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体验或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四大名绣早已名扬海内外,精致、雅洁、诗情画意。苗绣则不然,它神秘的气息,朴

拙的造型甚至有些萌萌的幽默,一下子扩充了我们的审美视野。

苗绣的身份很特殊。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明传承不能通过书写来完成,因此,这份责任

只能落在口传文化和各种形象记载上。苗绣①_______,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着一根小小绣花

针的绣娘们就是重要的传承人。苗绣,它既是苗家山乡村寨的女人们几乎天天要做的女红,是生

活中普普通通的实用品,又是重要的艺术品。绣娘们的一双巧手既绣出了苗家人平凡的世俗生活,

也绣出了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对未来的渴望,苗绣把苗族人的物质世界和

精神世界展示得绮丽多姿,五光十色。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

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包括对神话、对宇宙天体的解读,林林总总,②。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

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

慧,都隐臧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

读图时代几乎同步,显然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③o神秘的气息,

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①,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

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

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

②,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

状,出现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

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

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③,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

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

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

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

一个朔望月周期。

①下弦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23.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

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

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时称为“满月”。

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D、A、C、、

【解析】(I)D.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不需要卫星导航,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故选:D。

(2)A.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不够现实。

故选:Ao

(3)C.“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错,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丰富了文章内容,使

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为航天探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故选:Co

(4)材料三通过三个分论点来论述航天精神的内涵,分别是:

“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

心”,“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然后对以上三点进行概括整合。

(5)由材料二[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I》:'羿请不

死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

蕴和人文情怀。

由材料三,,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

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

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

名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答案:

(1)D

(2)A

(3)C

(4)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

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

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5)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②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

确所问,还要理解文本内容,结合语境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

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然后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与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分清论

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要理解文本内容,结合语境做出判断,

筛选信息。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行文脉络,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9.【答案】D、C、、

【解析】(1)D.“小说以悬念构造曲折跌宕的情节”有误,小说没有设置悬念,情节也谈不上曲

折跌宕,大多是靠生活细节和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展现主题。

故选D。

(2)C.“作者以此表明‘生态癌症’之说的来源”理解有误,“鹰爪岩子”和“五公里的出村道

路”施工困难是说南山村石头多且硬,表现开山修路艰难;而“生态癌症”之说是指水土流失导

致村庄不宜居,村民生存条件差。

故选C。

(3)根据“我们南山村就要守不住了!守不住老祖先创下的这点基业,也守不住老祖宗的坟,更

没办法守住老鹰山上那块碑”“这一番话,得到村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汉子们的共鸣,他们说,我

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

可知,以曹前宽为代表的一批南山村人宁肯搬走石头也不搬家是因为这里是祖先征战开垦出的家

园,后辈要守住家园守住根脉,不能丢掉祖宗基业。

根据''朝代更替,沧海桑田,曹姓人家在岁月的深处为国家守关卡,距今已传了二十四代”“我

们的老祖先从洪武年间就来到这里给国家守卡子,老祖先的坟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咋个能搬走”

可知,不搬走,是因为这里是国家边疆的关卡,南山村二十多代人自觉传承,有为国守边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

根据曹前宽的话“我们这辈人,不给你们修一条路出来,你们就只有走出去的脚,没有走回家的

心”“不然年轻人就不愿回来了嘛,村庄就守不住了嘛”可知,他们修路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是

祖祖辈辈曹姓人的家园,要为后代留下乡愁,不能让走出去的年轻人失去精神皈依。

(4)“南山村打赢修路战”是千千万万个脱贫战的代表,是“小”;“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是全

社会的行为,是“大”。南山村打赢修路战是中国在当代进行的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缩影,体现

“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从人物塑造角度看,本文以个别人物形象代整体形象,本文的主要形象是当代愚公式的村长曹前

宽,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带领村民修路,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走脱贫之路,他是当代扎

根基层、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无数党员干部的代表。

从情节角度分析,本文讲述的是南山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历尽十二年艰难开山修路的事件,这个事

件是南山村的脱贫事件,它也代表着打脱贫攻坚战的无数事件,它是当代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艰难历程的缩影,一个片段。

从表现主题来看,本文写了在脱贫攻坚战中南山村人凭着“搬家不如搬石头”的信念和决心来开

山修路事件,体现了脱贫攻坚中南山人敢于向极端贫困、恶劣环境挑战,不畏艰辛、攻坚克难、

永不言败的精神,南山村人堪称当代“愚公”,他们身上精神是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真实具体的

写照。

答案:

(1)D

(2)C

(3)①这里是祖先征战开垦出的家园,后辈要守住家园守住根脉,不能丢掉祖宗基业。

②这里是国家边疆的关卡,南山村二十多代人自觉传承,有为国守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这里是祖祖辈辈曹姓人的家园,要为后代留下乡愁,不能让走出去的年轻人失去精神皈依。

(4)南山村打赢修路战是中国在当代进行的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缩影。

①小说塑造的当代愚公式的村长曹前宽的形象,是扎根基层、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无数党员干

部的代表。

②小说展现的南山村历尽十几年艰辛、修路走向开放的过程,就是当代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

难历程的缩影。

③小说呈现的南山村人“搬家不如搬石头”,向极端贫困、恶劣环境挑战,不畏艰辛、攻坚克难、

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写照。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环境描写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

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A、B、D、、

【解析】(1)句意: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

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

“为”在句中表被动,因此“为夷汉所服”的宾语对象应是前面的主语“获”,而“亮”则是后

一分句中“募生致之”的主语,排除BC。

“使”在句中是动词,引出后文“观于营陈之间”这一宾语从句,中间省略了宾语从句的主语“孟

获”(或指示代词“之”),因此应在“使”前断开,据此可排除D:

故选A。

(2)B.“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错误,汉魏时,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州一

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刺史。

故选B0

(3)D.“兵分两路出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亮由越入,斩雍闿及高定。使糜降督益州李恢由

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群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可知,应是兵分三路,诸葛亮从越常

进兵,斩杀雍闿和高定,派原降督益州人李恢由益州进兵,门下督巴西人马忠由群柯进兵,击溃

南中各县叛军之后,再与诸葛亮会合。

故选D。

(4)①“以",因为;“大丧”,国丧;“抚”,安抚,抚慰;“讨”,讨伐;“殖”,种植;

“息”,使动用法,使……休养生息。译文:诸葛亮因为刚刚遇到国丧,都抚慰而不征讨,发展

农业,种植谷物,坚守关隘,使百姓休养生息。

②“不去”,不走,不离开;“天威也”,是有天威的人,用“也”表判断;“复”,再。译文:

孟获留下没有离开,(对诸葛亮)说:“您是有天威的人,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5)根据原文“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可知,诸葛亮要集中力量准备北伐,对付北方强敌曹

魏。

根据原文“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可知,南中人如果没有真心归

顺蜀汉,就会趁蜀国空虚而随时反叛。

根据原文“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可知,如果将南中人全部杀

光,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短期内也不能做到。

答案:

(1)A

(2)B

(3)D

(4)①诸葛亮因为刚刚遇到国丧,都抚慰而不征讨,发展农业,种植谷物,坚守关隘,使百姓休

养生息。

②孟获留下没有离开,(对诸葛亮)说:“您是有天威的人,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5)①诸葛亮要集中力量准备北伐,对付北方强敌曹魏。

②南中人如果没有真心归顺蜀汉,就会趁蜀国空虚而随时反叛。

③如果将南中人全部杀光,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短期内也不能做到。

参考译文:

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宫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

成都,由李严任中都护,留下来镇守永安。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

后,大赦天下,改元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

葛亮。

当初,益州郡的豪门大姓首领雍闿杀死太守正昂,通过(交趾太守)士燮向吴国请求归附,

又把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抓住献给吴国,吴国任命雍阎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

率领官吏和士兵封锁边界,坚守城池。雍闿不能前进,派同郡人孟获诱惑和煽动各族,结果各少

数民族纷纷随着叛乱。群柯太守朱褒、越辐夷族酋长高定,都起兵叛乱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刚

刚遇到国丧,对叛乱之人只是抚慰而没有派兵征讨,一心发展农业,种植谷物,坚守关隘,使百

姓休养生息。

魏文帝黄初六年春季二月,蜀汉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等人,参军马谡送行到数十里之外。诸

葛亮说:“虽然我们共同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还是请您再次提出良策。”马谡说:“南中依恃险

要的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叛乱不服己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破,明天他们还要造反。如今

您正准备集中全国之力进行北伐,以对付强敌魏国,他们知道朝廷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

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者的情怀,也并非仓促之间可以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只希望您使他们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

建议。

魏文帝黄初六年秋季七月,蜀汉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何进兵,

斩杀雍闿和高定,派康降督益州人李恢由益州进兵,门下督巴西人马忠由群柯进兵,击溃南中各

县叛军之后,再与诸葛亮会合。孟获收编雍闿残部,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

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

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

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诸

葛亮把孟获放回七次,生擒七次,最后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是具

有天威的人,南人不会再造反了。”诸葛亮于是网罗孟获等当地豪杰,任命为地方官吏,让他们

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来供给军队和朝廷使用。从此以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地区少

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

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

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

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

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D、

【解析】(I)D."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写法与情感相同”分析错误。“劝君更尽一杯酒”是

实写,寄寓了作者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而本诗中“何时一杯酒”则是虚写,是对未来的希望,寄

寓的是作者对未来与朋友重逢的期待之情。

故选D。

(2)本诗“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倾”,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与朋友相逢,再次同饮美酒。联系

前联”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这是以典故含蓄地告诫友人若仕途坎坷,不如同张翰一样辞

官回乡。作者用晋朝吴地人张翰,他因思念家乡纯菜、鲸鱼的美味,辞官回乡的典故,表达对友

人的宽慰和期许。

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意思是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

而归。此处用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不会弃官还乡,而是要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收复中原贡献

自己的力量。所以此处作者反用典故,旨在表达抗敌到底、收复中原的雄心。

答案:

(1)D

(2)①本诗以典故含蓄地告诫友人若仕途坎坷,不如同张翰一样辞官回乡,用典主要是表达对友

人的宽慰和期许。

②辛词反用典故,说明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弃官还乡,用典旨在表达抗敌到底、收复中原的雄心。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

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运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

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理解诗歌的方法: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

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

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

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

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17.【答案】【小题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小题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小题3】一箪食,一瓢饮

【解析】故答案为:

(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重点字:初)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重点字:拂)

(3)一箪食一瓢饮(重点字:箪)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

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I.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

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俩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嘘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他T“蝇”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

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

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

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

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18.[答案]有“牛”无“恐”,有“恐”方“牛”

和小时候的打打闹闹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我们的交际圈变得更广且复杂。

与陌生人的交际能力似乎将人们分成了“社牛”“社恐”两派。两派似乎旗帜鲜明,水火不容,

实则大谬一一“社牛”与“社恐”都值得我们尊重与珍惜。

“社牛”源于对陌生外物的好奇与热爱。

社交是人类生存的本能,正是因为一个个个体走出“交际”的一步,才形成了族群,进而族

群组成了社会,人类得以发展。而将这种处世基本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人,我们称之为“社牛”-

可以有效把握聚会氛围、谈话节奏、情感交通的积极分子.他们有些活跃全场、主持得融融其乐;

有些幕后组织,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些踊跃参与,发言时落落大方……他们乐在其中,他们乐此

不疲。这样游刃有余的状态是种难能可贵的能力,这样的人内心也一定是被爱充盈,才会洋溢出

外放的光芒,驱动着社交能力,散发着人格魅力,让身边聚集来各种各样的好朋友。

而“社恐”源于对自我内心的珍视与保护。

相对,,社牛,,的豪气自在,“社恐”们显得拘束、紧张,甚至有些“坏气氛”,似乎是社交

能力低下者。其实不然,由我观之,除去确实因“不自信”和“厌聚集”的情况,很多看起来“社

恐”的人只是不喜欢在人群注视下说话,内心更倾向静静倾听、默默观察。也许是因为少有锻炼

的机会不习惯公开讲话,也许因周遭陌生而感到羞涩难言,但这并不影响慢热的他们用自己的方

式结交朋友一一不在乎话语的一时符契,只等待心灵的稳定磁场。“社恐”的羞怯不是易碎的“玻

璃心”,而是玲珑的“琉璃心”,会更通透和细腻地品味身边的人,找到灵魂上的朋友。

哪有天生“社牛”,不过是选择用热烈与勇气拥抱天地;哪有从来“社恐”,不过是习惯用

静默与温柔牵手世界。

可以说,二者并无高下之分,甚至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

“社牛”以真诚与热情为“社恐”提供安全感。

除却细腻内敛的性格,还有一些“社恐”确实因自信不足、对陌生环境感到不适而恐惧社交,

这时“社牛”及时的解围和抛出话题,或许将为“社恐”们缓解压力,搭建熟悉的沟通环境,更

快融入群体。当有一个“社牛”朋友在身边维护与鼓励时,“社恐”也会卸下防备更有安全感地

走向人群。

“社恐”以细腻与敏锐为“社牛”弥补边界感。

“自来熟”“气氛组”“话唠”……似乎是“社牛”经常遭到的诟病,即过度社交时不能把握好

分寸,不经意间触碰到他人的“逆鳞”,言多而失。彼时便不是“情商高”,而是“不礼貌”,

其尴尬的“社死”程度不亚于让一位“社恐”登台献唱。而看似“社恐”的朋友往往会用细致的

观察弥补缺失的边界感,恰到好处才最舒适。

世界因多元而精彩,沟通方式也不一而足,社交的魅力正是在见识、结交不同的人。有“牛”

无“恐”,有“恐”方“牛”,兼而有之,才•是和谐。

“社牛”“社恐”不该成为划分人的“标签”。无论朋友是“社牛”还是“社恐”,都请一定珍

惜;无论自己是“社牛”还是“社恐”,都请一定好好地爱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给的是两个网络热词一一“社牛”

和“社恐”,并对这两个热词给出了简单的解释。考生首先要明确这两个网络热词的概念,进而

联系''社牛”“社恐”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谈自己的看法。“社牛”“社恐”是在社交方面截然

相反的两种表现,有人这样总结,如果说“社恐”喜欢“独自美丽”,那“社牛”就是“绽放美

丽”;如果说“社恐”是自己瑟瑟发抖,那么“社牛”则是让别人瑟瑟发抖。可见,这两种表现

都有着优势,也都有着弊端,考生要有自己正确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体验或看法。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均可。

立意提示:

1.不要“社牛”,摒弃“社恐”,正常社交。

2.社交是必要的,但“社牛”或“社恐”均有悖于中道。

3.撕掉“社牛”或“社恐”的标签,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