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草案(0314)可编辑_第1页
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草案(0314)可编辑_第2页
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草案(0314)可编辑_第3页
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草案(0314)可编辑_第4页
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草案(0314)可编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运输部物联网工程专项课题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研究与制订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标准草案)目次TOC\o"1-2"\h\z\u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及定义 14 交通运输领域标识编码体系选择原则 25 OID标识体系介绍 36 交通运输领域标识体系建设方法 67 交通运输领域业务需求分析 78 交通运输领域的对象分类 99 标识编码分配方案 1010 OID标识在不同载体中的存储方式 1411 交通领域的标识编码管理规程 14参考文献 17前言本标准由……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引言根据中国智能交通物联网系统发展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建设实践经验,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标准。为规范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制定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术语及定义,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对象标识符(OID)编码等。本标准由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具体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交通运输标识编码规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交通运输领域的标识原则、标识体系建设方法、对象分类分析、分配方案、解析系统和管理规程等。本标准适用于对交通领域的组织、人员、车辆、车载通信设备、基础设施等的标识编码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应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918.1-1989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GB918.2-1989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非机动车GB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4657-2009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GB/T26231-201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OID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注册规程GB/TXXXXX信息技术开放式系统互连对象标识符解析系统GB/TXXXXX信息技术开放式系统互连解析系统运营机构的操作规程GA329.2-2005车辆档案号GA3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YD/TXXXX-XXXX基于泛在网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字体框架YD/TXXXX-XXXX泛在网络标识、解析与寻址体系YD/TXXXX-XXXX汽车信息服务业务需求和整体框架YD/TXXXX-XXXX物联网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YD/TXXXX-XXXX物联网的需求技术报告3术语及定义GB/T17969、GB/T18391和GB/T2623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智能交通(intelligenttransport)智能交通是指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3.2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通过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计算、执行和通信等能力的各种设备,获得物理世界的信息或对物理世界的物体进行控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人与物通信、物与物通信的网络。3.3标识(identifier)在一定范围内唯一地识别各种智能交通应用环境中物理、逻辑实体或信息的一种属性。OID(ObjectIdentifier,对象标识符)是与对象相关联的用来无歧义地标识对象的全局唯一的值,可保证对象在通信或信息处理中正确的定位和管理。交通运输领域标识编码体系选择原则建立交通运输领域的标识编码体系有助于实现各类对象的统一管理,在交通运输范围内实现无歧义地标识对象,经由解析,提供适宜的对象信息,满足各类交通运输业务需求。交通运输领域的标识编码体系建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4.1技术方面4.1.1兼容性强,易于灵活扩展交通运输领域已存在有多种标识方案,往往互不兼容、甚至相互矛盾。这些标识方案长期使用,在行业内部管理中已经应用成熟,很难用一种新的标识方案进行完全取代,因此,标识编码体系应具备很好的兼容性;为便于将未来新出现的新领域、新事物、新对象纳入到标识编码体系中,标识编码体系需要具备灵活扩展性;标识编码体系不仅适用于对我国交通运输领域对象进行自主管理,同时根据应用需求,实现全球范围内对象的统一标识管理,因此需要具备国际兼容性。4.1.2行业自主可控,分布式解析标识编码体系应采用开放式、松耦合的标识注册解析和管理方式,允许交通领域根据行业现状,开展适宜的注册、解析和管理模式,在行业内部自主可控,与行业外部能够互连互通。4.1.3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标识标识编码体系应涵盖交通运输领域的各类对象,覆盖范围广泛,可标识领域内不同物理实体和逻辑对象。4.1.4具备必要的安全机制除了满足交通运输领域信息管理的安全需求外,标识编码体系还需要具备必要的安全机制,以提供对象在注册、解析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4.1.5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做到标识体系和信息载体相独立标识编码体系需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交通领域的业务为导向,建立独立于各种承载技术的标识方案,并根据应用需求、管理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载体。4.1.6技术体系完整标识编码体系应包括对象分类、标识分配、系统解析、管理机构与管理规程等内容,应当具备完整的技术体系,技术成熟,才能够保障交通领域各种应用的顺利展开。4.1.7快速解析、快速信息传输在交通运输领域,车辆、船舶等运载工具的管理是其重要的业务内容,需要实时地提供运行状态信息,因此标识编码体系需要具备快速解析和快速信息传输的能力,满足业务快速反应的需求。4.1.8支持人读、机读等多种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输带宽快速提升,使得在网络传输中对于数据格式和类型的限制要求越来越低,因此标识符应当既能满足机器交换的要求,又能满足人们的信息读取习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灵活地实现数字和文字标识的互补使用。4.2管理方面4.2.1除了技术层面的内容外,标识编码体系的实施,应具备清晰、权威的管理机制。4.2.2在我国,应由政府批准的标识管理机构进行全国范围的统一管理和规划,并与各行业应用具有良好的管理衔接关系,保证在全国范围内各行业顺利应用实施。4.2.3为了保证全球兼容性,该标识编码体系应得到ISO、IEC、ITU等权威机构认可,并在全球范围内采用统一的管理规则,在各个国家中推广实施。4.3应用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迅速发展,一个对象往往涉及到多种不同的应用,对应不同的标识方法。标识编码体系应为对象分配唯一标识符的同时,建立关联机制,使得标识符能够在交通运输领域内部和其他相关应用中使用。标识编码应能够存储于RFID、传感网络、二维码等各类物联网载体中,有助于在各类不同场景和应用中推广应用。OID标识体系介绍依据标识编码体系所遵循的原则,以下将从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应用层面针对OID标识体系进行分析:5.1技术层面5.1.1具备兼容性强,易于灵活扩展等特点OID是国际权威标准组织ISO/IEC、ITU共同提出的标识机制,具有树状分层结构、不定长、扩展灵活等特点,可作为各种标识技术间相互转换的元标识机制,具备很好的国际兼容性和扩展性。5.1.2行业自主可控,分布式解析OID遵从分布式的部署架构和解析方式。国家OID注册中心负责国内顶层OID规划和分配,各个行业设立下级注册机构,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自主可控的标识规划、分配,具体对象的信息并不需要提交到国家OID注册中心,而是通过灵活、分布式的解析系统,实现对象信息查询。各行业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标识对象信息是否公开、是否由本地服务器管理维护、是否允许上级节点进行解析等解析方案,满足各行业自主可控的要求。5.1.3技术体系完整OID标识体系以多项标识注册、解析、管理和编码等相关国际国家标准为基础,技术体系完整,适用于标识交通运输领域的各类对象,不仅包括人、物、基础设施、车辆船舶等实体对象,还可以包括各类虚拟信息资源。5.1.4具备必要的安全机制OID的国际标准中规定上级节点到下级注册机构之间使用DNSSEC保证解析指向的安全性。根据应用情况,可在行业内部建立不同级别的安全机制予以保障。5.1.5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做到编码体系和信息载体相独立OID是一种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与载体相对独立的标识方案,根据相关标准,转化为二进制,存储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各类载体中。目前,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各类载体管理组织均已经在国家OID注册中心下注册,因此OID标识体系与各类载体存储管理具有良好的衔接性。5.1.6快速解析、快速信息传输OID采用分布式解析方式,解析速度取决于国家层面到交通领域的解析以及交通领域内部的解析。在实际解析时,首先在本地服务器解析,无解析结果后到上一级服务器解析,因而能够满足快速解析的要求。在后续应用中,可以根据交通部的应用需求,探讨更为快速的解析方式。5.1.7支持人读、机读等多种方式OID有两种标识方式:数字型和字符型,能够支持人读、机读等多种方式。5.2管理层面OID标识体系具备清晰、权威的管理机制。OID标识体系由ISO/IEC、ITU组织联合提出,具有明确、多个国家和组织统一的管理流程。我国在2007年成立国家OID注册中心,负责管理“ISO分支”和“ISO-ITU联合分支”下的中国OID分支,负责国内OID注册、管理、解析、维护以及在国际上的备案工作,依据图1的机构管理流程,建设有成熟的分布式解析系统,并发布了相关注册管理规程的国家标准,管理规程清晰。图1国家OID注册中心机构管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我国可以充分利用国家OID注册中心的技术优势和分支机构调动资源的优势,逐步形成覆盖全国、分布运行、安全可控、国际兼容的统一标识编码体系。5.3应用层面分配给对象的OID标识符,可在对象的各个应用环节中使用。OID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信息安全、医疗卫生和网络管理等不用领域已有很好的应用。5.4小结综合以上众多实际因素考虑,基于OID的标识编码体系是目前最为适用和首选的标识技术,因此建议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标识编码技术使用。交通运输领域标识体系建设方法基于OID的标识编码体系建设应遵从以下的设计思路,分为对象分类、统一标识编码分配、解析系统建设、管理机构和规程建设四部分内容,具体参看图2。图2标识编码体系总体建设思路6.1对象分类交通运输领域进行统一标识编码体系建设时,首先应针对交通部门的业务需求展开分析,对需要进行统一标识的对象进行梳理和分类。交通领域所管辖的对象包含以下两大类:6.1.1统一的管理性文件这些对象包括交通领域的国家或者行业公文、标准、文档或者统一的数据等,适用于整个交通部层面的全局性管理工作。6.1.2人、实物等其他管辖对象这些对象包括交通车辆、车载通信设备、票据、人员、资格证书、摄像头、站点及停车场等重要地理位置、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运输货物和集装箱、交通事件等,是交通部直接或者委托各分支机构管理的对象。6.2总体标识分配总体标识分配是指从交通部层面所制定的标识分配方案,用以明确各分支机构以及各类直接管辖对象的标识分配。6.3解析系统建设解析系统遵从分布式部署原则,允许在交通领域建立多个分支注册机构,进行层次化的管理,实现对于具体对象的精确定位与解析。下级注册机构向上级机构提交解析服务器地址和接口信息,上级机构维护相应的信息,在解析过程中,实现解析地址自动跳转与连接。解析系统的部署与标识分配方案密切相关,在建设过程中,考虑标识对象是否需要解析、是否需要物理承载技术予以支持、解析信息是否需要相关的授权才可访问等因素。6.4管理机构和规程建设在对象分类和总体标识分配的基础上,应考虑交通运输领域整个标识编码体系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程建设。管理机构是指根据行政区划所设置的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管理规程是各级管理机需要明确的管理权限、管理范畴以及管理流程等内容。对于隶属于交通领域统一管理的对象,纳入到交通部管理机构中进行统一管理;对于隶属于地方管理的对象,纳入到各省市县等地方管理机构中进行管理。为使交通管理、监察和控制达到最佳效果,标识编码体系进行整合性的系统建设,由国家及各省市等分支管理机构共同运作,形成一个整合性的系统,实现政府和交通管理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交通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效、实时地解决交通监察和控制遇到的问题。交通运输领域业务需求分析与对象分类交通运输覆盖范围广泛,涉及交通规划、基础建设、设备应用、运营管理与维护等各方面。随着信息建设的不断推进,交通领域所涉及的对象,例如公文文件、运输车辆、车载通信设备、票据等正呈现出统一管理的发展趋势,具体业务需求和对象分类分析如下:7.1统一管理性文件统一管理性文件是指在整个交通部层面,用于全局管理的国家或者行业公文、标准、文档或者统一数据等文件。7.2交通车辆交通运输领域的车辆分为出租车、公交车、货车、客车等营运车辆,以及私家车、消防车、救护车等非营运车辆,目前已有相应的国家标准针对车牌号、车辆档案号、车辆识别代号(VIN)等进行统一标识管理。具体可参看GB918.1《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机动车》、GB918.2《道路车辆分类与代码非机动车》、GB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GA329.2-2005《车辆档案号》、GA3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号牌》。交通车辆是交通运输领域的核心要素。标识编码体系应在兼容现有机制的基础上,将交通车辆纳入进来,建立分级管理机制,由各省级单位自行管理。7.3车载通信设备车载通信设备主要是针对营运车辆所要求强制性安装的设备,主要实现对于行驶车辆的GPS定位、车辆运营状态、计费情况、与服务总站的直控式通信等内容。针对车载通信设备进行统一标识,有助于后台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当前运营车辆的运营状态,包括车辆行驶地点、行驶速度、是否空载、驾驶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时获取道路通行状态的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内掌握突发事件、降低安全隐患;有助于及时下发路况信息和调度信息等,并为下一步的车路通信、车车通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交通运输领域的标识编码体系很重要的一部分研制内容是对车载通信设备统一管理,通过对车载通信设备进行统一注册管理,标识分配,后台数据信息管理等的研究,为下一步的车路通信、车车通信奠定基础。车载通信设备应在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下,由各省级单位自行管理。7.4票据针对飞机票、火车票、长途客运票、智能公交卡等不同票据进行统一的标识编码管理,有助于人们实现网络购票,有助于各种交通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和资源调度,提高交通信息的公开透明度,大大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飞机、火车、长途汽车的交通运输工具往往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运营,因此,无法由单个省市进行自行调度或者管理,而是需要从国家或者全球层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直接管理。其票据应是交通领域直接管辖的对象,由交通部根据OID标识编码体系进行统一分配和管理。7.5人员汽车驾驶员培训分为职业驾驶员培训和非职业驾驶员培训,要求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获取相应的资格证。每类驾驶人员的资格证上面都有唯一的编号与之对应。为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人员进行管理,降低安全隐患,交通领域的驾驶人员应在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下,由各省级单位进行职业驾驶人员和非职业驾驶人员的统一资格管理。7.6资格证书交通运输领域涉及公交、道路、水运等多家运输运营企业,因此存在着《车辆登记证书》、《车辆行驶证》、《道路运输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多种资格证书,用于对企业运输资格进行管理。每种证书都有唯一的编号与之对应,从而保证证书的有效性。随着交通运输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加快,运输运营资格管理书应在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下,由各省级单位自行管理。7.7摄像头在交通运输中,摄像头对于路况的实时监控、行驶车辆的实时取证,事后处理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道路、水路、车辆等信息,应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地区对所管辖区域的摄像头进行唯一编号和管理。摄像头应在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下,由各省级单位自行管理,并建立安全权限管理机制,根据需要与上下级单位或者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拍摄信息实时调度与信息共享。7.8站点及停车场位置信息为了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应对城市内的停车场、公交站点、地铁站点、客运货运站点等重点交通位置进行统一标记,通过LED指示牌、智能发布系统软件、电视台或者电台的交通信息服务、电话语音服务等获取周围停车场位置和车位信息、获取各站点运营车辆的运行状态,并通过周围的电子站牌实时进行发布,从而为人们提供实时、准确地出行信息。重要交通位置信息应在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下,由各省级单位自行管理,通过各种发布手段及时为人们提供出行参考,尽可能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7.9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庞大的公路、桥梁、隧道、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养护管理,是交通运输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有基础设施的养护、检测工作主要划归于地方交管部门,并由地方交管部门进一步下放养护职责,往往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管理漏洞,监管不利。为了更好地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对于基础设施、道路的运营和养护检测工作,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对道路、桥梁、隧道航道、航道、港口交通枢纽等进行统一管理,完成基础设施数据采集,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一路一档”、“一桥一档”,实现基础设施的实时定位,对当前的设施状态进行监控,定期检测维护,对恶劣天气条件下,重点路段、桥梁等进行重点监控,对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有效实时更新。基础设施不适于由各省市自行维护,而应从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管理,属于交通运输领域直接管辖的对象。统一标识编码体系应对其管辖的道路、桥梁、隧道、航道、港口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标识和精确定位,并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考虑与RFID、传感器、GPS等感知设备的应用结合。7.10运输货物和集装箱在国际经贸往来中,交通运输业通过中国电子口岸实现进出口货物运输,电子口岸通过公共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向政府管理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申请人和运输货品进行唯一标识,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大通关。同样,由于货物或者集装箱运输往往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无法由单一的省市进行自行管理,应从国家层面,作为交通部直接管辖的对象范畴纳入到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中来。7.11交通事件交通运输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种突发事件,例如交通拥堵、车辆逆行、车辆行驶、行驶缓慢、行驶超速、违章变道、车辆横穿、行人出现、行人横穿、烟雾火灾等,需要进行实时地监控、预警和处理。为保证交通运输的可靠性,降低交通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对交通事件进行梳理,对每一项交通事件和所使用的检测、监控技术予以规范。交通事件应在统一标识编码体系下,由各省级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监控和管理。综上所述,交通运输领域是一个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所涉及的管理对象复杂繁多,而且现在已存在多种针对不同对象的标识编码分类标准,因此需要在兼容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在交通管理部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灵活、可扩展标识编码体系建设。交通领域标识编码分配方案8.1标识编码技术原理8.1.1标识按树状分级结构编码,每个节点对应于相应的类级码或对象码。编码空间如图3图3智能交通对象标识空间示意图8.1.2标识由根节点到当前节点路径上所有节点的级联组成,类级码和对象码之间以点分隔。例如:<智能交通对象标识>.<类级码1>.<类级码2>…<类级n>.<对象码1>8.1.3标识各节点编码由数字0-9和符号a-z组成每个节点编码数值应为大于0小于n的正整数;字母数字值是一个不少于1个字符且不大于100个字符,首字符小写的可变长度字符串。8.2标识编码技术方案依据GB/T26231《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OID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注册规程》和GB/T4657《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建议交通部申请OID(1.2.156.348)作为交通领域标识编码的前缀,成立交通部OID注册中心,为其所管辖的对象进行标识分配,顶层分配标识建议如表1和图4所示。交通部OID标识二级OID标识管辖对象标识 (建议)1.2.156.348注:参见GB/T49570用以统一管理的交通部公文、国家或者行业标准、规范性文件、数据等。可用标准号,发文批号等作为管辖对象的标识。1-199交通部省级分支机构1:交通车辆2:车载通信设备3:人员4:资格证书5.:摄像头6:站点等重要位置7:交通事件200-999交通部直属机构1000-XXXXXX交通部其他管辖对象8:票据9:基础设施10:运输货物和集装箱注:交通部省级分支机构分配参见GB/T2260,司局级单位和直属机构分配参见附录B(建议)表1对象标识符组成部分图4交通部统一标识分配方案8.交通部OID注册中心可在1.2.156.348.0分支下为其公文、标准、规范性文件、数据结构等具有统一管理特性的对象等分配唯一的标识符。8.2.2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选择前二位作为省份代码,具体列表参见附录A,对应分配相应的OID标识前缀(以广州市摄像头标识为例,根据标识编码规则,其标识方案为1.2.156.348.44.0100.2.XXX,其中1.2.156.348是交通部代码;44为广东省代码;0100为广州市市级代码,2代表摄像头;XXX代表着广州市针对摄像头的标识编码方案)。交通部地方省级管理部门可作为分支机构向交通部OID注册中心提出注册申请,获得统一标识符,用以进行管辖范围内对象的唯一标识。各分支机构依据国交通部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国家标准和管理规则,对其相应的注册系统进行开发或维护。各分支机构可对其管辖的具体对象,如车辆、人员、停车位站点、摄像头等进行统一标识分配与注册管理。8.根据交通部直属机构的梳理情况,标识分配方案具体可参见附录B。交通部直属机构可作为分支机构向交通部OID注册中心提出注册申请,获得统一标识符,用以进行管辖范围内对象的唯一标识。各分支机构依据国家交通部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国家标准和管理规则,对其相应的注册系统进行开发或维护,对各类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等进行统一标识分配与注册管理。8.2.4交通部可在全国范畴内为统筹管辖对象,例如票据、基础设施等,分配唯一的标识符。在此,建议交通部尽快委托相关的研究机构负责交通领域的统一标识管理工作,向国家OID注册中心提出申请,成立交通部OID注册中心,建议整合行业内的各类管辖对象和相关信息资源,针对其进行统一的标识管理,保持与国家OID注册中心的实时沟通与协商,与国家层面的统一标识系统建设保持一致性,最大程度上实现应用部门或者上下级机构间的信息共享与交互。8.3OID标识编码在不同载体中的存储方式标识编码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与具体物理承载技术密切相关。不同的承载技术对OID标识编码的要求也不一样。对标识编码长度敏感的承载技术,如RFID技术,直接涉及到电子标签的成本问题,需要尽可能的压缩电子标签长度。8.3.1根据第9节内容,交通部的标识前缀为1.2.156.348.XXXXX。为限制长度,采用相对OID编码,348.XXXXX,则根据BER编码规则,存储的十六进制标识编码前缀为:0x852c。8.3.2对标识编码长度无限制的承载技术存储方式对长度不敏感的标识编码技术,采用完整的OID编码,即1.2.156.348,经BER编码规则转换后,存储的十六进制标识编码后结果为:0x2a811c825c。交通运输领域解析系统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交通部OID注册中心应遵从分布式部署的原则,建立解析系统,通过自身技术优势与各分支机构资源管理优势的相协调,实现标识对象的精确定位、信息准确查找、数据共享与交互。系统部署架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