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30+3模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1页
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30+3模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2页
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30+3模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3页
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30+3模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4页
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30+3模式)-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大串讲【期末测试30+3】【范围:七上全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练习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检测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题2分;共60分)1.被称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风景秀美,更因发掘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享有“东方人类故乡”的美誉。这一古人类是指(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郧阳人2.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学习“山顶洞人”时,做了如下笔记:“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已经开始学会使用天然火,并掌握了钻孔技术,还会种植粟等农作物。”该同学笔记中的错误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3.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以下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4.某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面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5.下列是涿鹿之战交战双方阵营划分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B.C.D.6.远古传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图2的传说共同体现了(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抗争洪水的历史C.王位世袭制度的发展 D.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7.以下是一位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示意图,其中①、②处依次应填(

)A.国人暴动

大禹治水 B.三家分晋

平王东迁C.武王伐纣

盘庚迁殷 D.武王伐纣

平王东迁8.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袭制

④郡县制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9.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10.“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霸主)。”春秋时期第一位“方伯”是(

)A.秦穆公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11.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的是(

)A.筒车 B.耒耜 C.都江堰 D.牛耕12.战国时期,在今山东郯城境内发生了一场著名战役。交战双方为魏国和齐国,齐国“以逸待劳”以精准的战术取得了胜利。此战役为(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13.《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确立禅让制 D.推行郡县制14.“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统治措施在本质上体现出秦朝统治者重视(

)A.商业发展 B.文化建设 C.交通发展 D.政权巩固15.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秦始皇时期设立的掌管监察事务的官职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16.刘邦进入咸阳城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生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唯恐沛公(刘邦)不为秦王”。这说明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的原因之一是(

)A.善用人才 B.赢得民心 C.军队强大 D.才能突出17.《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A.武力征服政策 B.依法治国 C.和亲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1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的社会统治都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19.《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推动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汉武帝北击匈奴获胜 B.丝绸之路的通畅C.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 D.遣唐使多次来华20.《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汞)为百川江河大海”。考古工作者对皇陵遗址及周边进行汞含量测定,其结果(见下图)成为确定地宫位置的重要依据。这表明(

)A.秦始皇修建陵墓导致秦朝灭亡B.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C.秦始皇派兵北击匈奴有了考古证据D.史学名著记载与历史史实完全一致21.《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A.张仲景 B.华佗 C.李斯 D.扁鹊22.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A.佛教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B.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C.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23.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是对当时哪一个即将开始战役的分析(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2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为(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25.走向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如下图,下面四个选项中标记正确的(

)A.西汉 B.西晋 C.前秦 D.成汉26.对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图反应的历史现象,最准确的是(

)A.政权并立 B.北方统一 C.民族交融 D.文化繁荣27.小李为某改革设计了思维导图(下图),其改革者是(

)A.汉武帝 B.汉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28.公元383年,有一位统治者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还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结果惨遭败绩。这位统治者是(

)A.苻坚 B.北魏孝文帝 C.王导 D.司马睿29.如图图片共同呈现的主题是(

)A.秦汉大一统 B.魏晋南北朝文化C.盛唐气象 D.宋元科技30.二十四节气历法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农民准确把握农作物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保障。下列著作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的是(

)A.《史记》 B.《齐民要术》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第Ⅱ卷评卷人得分二、综合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7分,第33题11分;共40分)31.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思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文字的起源】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思想的光辉】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圣人的魅力】材料三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钱穆《国史大纲》【文化的弘扬】材料四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和如图回答,请写出如图中文字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个朝代?(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界出现了什么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3)材料三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是他在教育上的什么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其目的是什么?(4分)32.政治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河南省邓州市地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上。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取名“穰”。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山都、涅阳属之。西汉时仍属南阳郡,辖今邓州市境内的穰、山都、涅阳、安众、乐城、朝阳等6县。(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至秦汉时期邓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并阐述你的判断依据。(4分)材料二:由郡、县、乡、里组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它和西周时管理地方的制度的区别,主要是: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摘编自《中国通史》(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乡、里组成的地方行政制度”和“西周时管理地方的制度”的不同特点。(4分)材料三: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3)据材料三,概括柳宗元认为“周之败端”和“秦之大坏”的原因。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7分)(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所呈现的发展趋势。(2分)33.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讴.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摘编自《王立群读<史记>之文景之治》曹魏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今河北地区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集,泉州渠,新河、戾陵曷、车箱渠等。——摘编自王利华《中华文明史》材料二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摘编自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材料三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北方早地农耕的先进技术也逐渐导入南方,旧有的耕作方式发生变化,连种制和复种制开始推行。东晋时,益州已有一年两熟的水稻,而闻广地区更出现了一岁田三熟的情况。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因此而明显增加。——摘编自陈佩雄《二十五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的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2分)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后期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6分)参考答案1.A2.C3.B4.C5.B6.D7.D8.C9.B10.B11.D12.C13.B14.D15.C16.B17.D18.B19.B20.B21.B22.B23.A24.C25.B26.C27.C28.A29.B30.B31.(1)名称:甲骨文;(1分)朝代:商朝。(1分)(2)局面:百家争鸣;(1分)学说:法家。(1分)(3)学派:儒家学派;(1分)举措: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分)核心思想:仁。(1分)(4)对待:要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分)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分)32.(1)演变趋势:分封制到郡县制;(2分)依据:夏商周时期将邓州市称为邓国、曼姓侯国、楚地,而秦汉时期则称之为南阳郡。(2分)(2)特点: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2分)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2分)(3)原因:“周之败端”是因为分封制的实行;“秦之大坏”是因为秦的暴政。(2分)是否赞成:赞成;(1分)理由:分封制造成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危害了国家统一。(2分)秦朝的暴政导致民心散尽,最终使得国家灭亡。(2)(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33.(1)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徭役。(2分)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1分)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