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_第1页
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_第2页
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_第3页
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_第4页
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听课记要与听课体会

涉江采芙蓉听课记录

班级:高一班级3班授课人:47中董祥

授课内容: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莲“谐音”怜“,爱怜宠爱的”莲“。”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莲,这个漂亮的生物也代表了爱情,是恋爱男女常用来传递爱

情的媒介莲别名”芙蓉“,今日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与芙蓉有关,

与爱情有关。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

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写的

是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文化素养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汲取了汉乐府的养分,所以不但擅长运用比兴,而且制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重点)

1.请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首诗。(老师点评)

2.老师介绍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五言诗在短诗上一般构成二三格式或者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纳二三格式断句,但朗读时可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五言诗在音乐上奇偶相配,富于音乐美。

3.播放配音朗诵。(老师提前下载好的音乐)

4.同学齐读《涉江采芙蓉》。

四、翻译诗句。(老师课件展现内容)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家乡的爱妻。想起家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悲伤以至终老。

五、师生互动,描摹画面。

这首诗看是明白简洁,可是这首诗歌中却隐藏着丰富宽阔的想象空间,

那么,同学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摹这首诗的画面,可以选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或全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加入细节描写,比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

我给大家一个例子,供参考一下。

这个季节里,

沿江的芙蓉开的霎时绚烂,

红白相间的花朵竞相争艳着,

时而飘下来的绒球,

好像飞雪,一朵朵轻轻的坠落。

六、分析及赏析

1主题:表达别离心情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洁的,最亲密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伴侣的关系,由于战斗、徭役或仕宦,这种亲热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很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心情的。

2乐景写哀情

诗是在盛夏季节,观察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

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友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伴侣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妙的。这首诗的也是在自然中观察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状况,气氛是开心的;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妙的东西只自己独自观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周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周都是生疏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妙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孤独     ,难过绝望。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3、仆人公男女之分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很多句子都没有主词,

毕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悲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解释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按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惦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悲伤”的也只是他。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遇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选择。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当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悲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悲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七、结束语:

爱情的美妙总是在离别之后,盼望能有个美妙的爱情。

八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2.对这首诗进行改写,描摹出诗中的画面。字数800—1000字。写在周记本上。师生互动:

1.描摹画面,诗句扩写。

2.男女仆人公之分。(争论激烈)

听课体会:

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

2.一般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

3.结构清晰,同学体会较多。同学文笔展现是一大亮点。

建议和意见:1.课堂容量大信息多。同学不易把握。

2.朗读部分还要增多。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多媒体白板展现课,是校领导牵头每个班级学科各出一人。高一选的是董祥。他的这节课是受到领导赏识的。当然也有一些瑕疵在其中,还是亮点突出的。整节课上下来是特别流畅的,师生协作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一般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结构清晰,同学体会较多。同学文笔展现是一大亮点。课堂容量大信息多。同学不易把握。朗读部分还要增多。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主见还是要侧重在朗读中体会诗歌魅力,不太欣赏翻译诗歌句子,很破坏美感的。另外这首诗的句意很明白,为什么要翻译的那么透彻呢,要让同学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魅力。

不过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