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第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_第1页
林学概论-第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_第2页
林学概论-第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_第3页
林学概论-第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_第4页
林学概论-第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8-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

§8-2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8-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8-4林业生态工程管理

§8-5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技术课前预习题1.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实施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2.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区域、各工程重点要解决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8-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二、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三、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四、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科学原理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一)林业生态工程背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缓解森林资源危机,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2001年初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加速生态建设的意见》。决定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加速实现建设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目标。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二)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1、生态工程概念马世骏

生态工程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及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结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的目标是在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2、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王礼先林业生态工程是生态工程的一个分支,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制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大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林业生态工程虽包括传统的森林培育与经营技术,但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有区别。王礼先教授认为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森林培育与经营在对象、范围、目的和措施4方面有明显的区别。二、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科学。

所谓生态平衡就是指一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其主要标志为:①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必须相对平衡;②在整体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否则食物链断裂,就可导致生态系统衰退或破坏;③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二、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包括:①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②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③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④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⑤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三、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经济学是人类在探求重大生态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以及预防措施和解决途径的过程中形成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学角度,探索生态经济的基本理论,首次提出了关于“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并发表了《一门学科—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二)生态经济学的特点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互交叉、渗透、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其具有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研究角度的战略性和研究结果的实用性等特点。(三)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1、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包括人口要素、环境要素、资源要素、物资要素、资金要素和科技要素;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是指具有一定生态经济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在外部环境作用和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是经济功能与生态功能复合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净化还原功能。(三)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2、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生态经济平衡是指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对统一、稳定的平衡状态,它是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生态平衡与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目标的经济平衡的辩证统一。(三)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3、生态经济效益理论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与统一,是经济产出和生态产出的综合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之比。四、林业生态工程的系统科学原理

系统科学是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基础科学之外,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系统科学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系统科学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3个基本特征。(一)系统的整体性一个稳定的高效的系统必定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各组成成分之间必须具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和明显的功能上的分工与协调,只在为样才能使系统顺利完成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转换功能。(二)系统的动态性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身组织、活动的功能,也就是系统的自组织性,这是由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自发形成的有序结构现象。(三)系统的有序性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本身必须具备自然或人为划定的明显边界,边界内的功能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一片果园、一个人工林与相邻的系统是具有明显边界的,其功能与其他系统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个系统本身也都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系统内的组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作用和依存关系。§8-2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简介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退耕还林工程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四、“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六、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3个层次:①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②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③由地方负责保持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1、工程区内森林资源明显增加2、生态状况得到改善3、林区企业经济状况开始好转4、林区人口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大缓解。二、退耕还林工程(一)工程背景情况(二)工程建设范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三)工程建设的目标及任务(四)工程进展情况(五)工程效果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紧急启动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1)改善了首都及周边地区生态状况。(2)各地在实施荒山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等项目中,积极引导农牧民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一批附加值高的经济林产业、高效畜禽养殖业初具规模。四、“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由三北防护林四期、长江流域防护林二期、沿海防护林二期、珠江流域防护林二期、平原绿化二期和太行山绿化二期6个工程组成。(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二)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和湿地保护等问题。(1)自2001年该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以来,建立包括森林类型、湿地类型、野生动植物、荒漠类型等多种类型区763处,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1700万hm2,新增保护区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1.67%。(2)珍稀物种拯救取得显著成效。(3)野生动植物资源人繁育形成规模。(4)随着工程的实施,野生动植物、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管护体系建设得到了很大加强,已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执法监管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六、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解决木材供应问题,同时也减轻木材需求对天然林资源的压力,为其他5项生态建设提供保证。(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包括三个层次: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由地方负责保护好其它地区的天然林。工程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管护森林14.15亿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4万人。(二)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这是我国涵盖面最大的防护林工程。囊括了“三北”地区、沿海、珠江、淮河、太行山、平原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护林建设。工程计划造林3.4亿亩,并对10.78亿亩森林实行有效保护。(三)退耕还林工程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日趋加剧的现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计划到2010年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4亿亩,年均减少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2.6亿吨。(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这是从北京所处位置特殊性及改善这一地区生态的紧迫性出发实施的重点生态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风沙危害问题。计划到2010年,工程区林草覆盖率由目前的6.7%提高到21.4%。(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自2001年该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以来,新建自然保护区763处,相当于过去50年建设数量的83.9%,总数达到1672处,面积1.19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4%,涵盖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种类,有效地保护了30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130多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主要分布地。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5.70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完成8.83亿元,国家投资所占比重56.24%。

保护的典型动物中文学名:

大熊猫

中文目名:

食肉目

中文科名:

大熊猫科

中文属名:

大熊猫属

保护的典型动物分类位置:

偶蹄目Aritodactyla

牛科Bovidae

羚羊亚科

Antilopinae

藏羚属Pantholops濒危等级:

CITES:附录I

IUCN:易危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保护的典型动物中文学名:朱鹮中文目名:鹳形目

中文科名:鹮科

中文属名:朱鹮属物种名黑长臂猿

学名:Hylobatesconcolor

英文名:ConcolorGibbon

别名:黑冠长臂猿、吼猴、撩梆猴、长臂猿、料猴、风猴、黑猴分类位置:

目:灵长目PRIMATES

科: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属:长臂猿属Bunopithecus

保护的典型动物物种名白掌长臂猿

学名:Hylobateslar

英文名:white-handedGibbon

别名:白手长臂猿僚棒猴南尼分类位置:

目:灵长目PRIMATES

科: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属:长臂猿属Bunopithecus

(六)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工程完工后,每年提供木材1.3337亿立方米,约占国内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资源,木材供需基本平衡。§8-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一、植树造林技术二、封山育林技术一、植树造林技术植树造林技术是恢复森林植被的重要措施之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有五大工程涉及植树造林。(一)造林地选择造林地也称为宜林地,它是具体造林的实施地段,也是人工林生存的外界环境。(二)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树种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造林工作成败。1、适地适树、适种源原则: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2、乡土树种原则:乡土树种属造林地的本源树种,它在长期的生态适应过程中,无论是在形态特征还是在生理特征都与造林的环境相适应即生态适应,因此,乡土树种最适应造林地当地条件。树种选择时应进行树种调查,从天然林或天然次生林、四旁树等中寻找乡土树种。3、根据培育目标选择树种原则:不同的培育目标要求不同的造林树种,用材树种选择一般要求“速生、丰产、优质”。防护林树种选择因不同的防护林而有不同的要求;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要求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等。一、植树造林技术(三)造林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栽植株数或播种穴称为造林密度。合理的造林密度,有利于幼林及早郁闭,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林分结构。造林密度与经营目的、树种、立地条件、经营水平等密切相关。(四)造林整地整地是人工林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通过造林整地可以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方便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等,这些效果是通过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剩余物、改变微地形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来实现的。(五)造林方法造林方法有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苗造林,后2种方法最为常用的造林方法。(六)幼林抚育新造幼林应及时进行细致抚育,抚育内容主要有松土、除草、垦复、除萌、防治病虫害等。二、封山育林技术(一)确定适宜的封育对象封山育林,既借助于自然力,又辅以人力,既使次生林由稀变密,又使次生林由纯林变为混交林,但首先要确定好封育对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宜林地、无立木林地和疏林地,均可实施封育:条件有七个(详见P259)二、封山育林技术(二)封育类型确定1、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类型(1)乔木型(2)乔灌型(3)灌木型(4)灌草型(5)竹林型2、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类型: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应培育成乔木型。二、封山育林技术(三)封育方式确定1、全封2、半封3、轮封(四)封育年限(五)封育技术1、无林地和疏林地育林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