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中国文字的历史演变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字演变规律组长:陈星星组员:朱丽洁宋璐璐郭广明1/19

序言有着几前年悠久历史中华民族,汉字发展历史一样也十分久远。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从甲骨文、金文演进为篆书,又从篆书演进为隶楷,这种局部性改革,是汉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迟缓、却是经常性进行着,这是文字演变性明证。可是汉字又不一样于普通性文化工具,它发展改变受到社会制约,它每一次变革必须得到社会认可,并为社会所采纳,不然就不能发挥它书面交际工具作用。汉字形体虽经屡次演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它性质一直没有起根本改变,至今还是一个表意文字。这就是文字稳定性。演变性和稳定性是文字两种矛盾特征。为了了解这两种特征在文字演变过程中详细表现,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在近一个月研究过程中,我们发觉汉字演变规律是由图画到符号化,由繁到简。下面我们将介绍汉字详细演变过程。2/193/19

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一个文字。十九世纪末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觉。那里是商王盘庚迁殷后京城旧址,所以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因为商朝皇家崇尚迷信,他们把要占卜相关信息刻写在龟甲或牛骨上,所以,甲骨文也称做“卜辞”或“龟甲文字”。现以出土甲骨片约有十六七万片,单字总数在三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考释出来有一千七百多个字,其余二分之一还有待研究辨识。研究内容从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是一个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有严谨结构系统文字了。汉字几个结构与应用方法,也就是所谓“六书”标准,在甲骨文中都具备了。甲骨文字体也不是一成不变,它处于一个不停改变中,一个字笔画繁简,前后也是不一样。比如“王”,先后经过三次改变,开始写作“

”,以后变为“

”,最终变成“王”。

.4/195/19

金文

金文就是铸或刻在殷、周到汉代青铜器上铭文,金文旧称为“钟鼎文”。因为钟鼎是古代一切铜器总称,所以,铸刻在古铜器上文字,就称为“钟鼎文”。金文包含钟鼎文,金文这个名称就为更多人采取。在同甲骨文对比研究中,人们发觉金文跟甲骨文相当靠近,都留有显著图画文字遗址,属于同一结构体系。金文中异体字也很多,说明文字形体还没有完全定型化。因为金文很多是浇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铭文”,因而,比起甲骨文来,金文字迹较大,笔画较粗,圆笔较多,也有少数方笔。经过周代几百年历史发展,金文字体比起甲骨文,在写法上要求字形美观且便于书写,对于事物形象描写则不要求毕真毕肖,所以在笔画上,有字可能比甲骨文简化些,有字可能比甲骨文稍多一些,但总趋向是要求笔画比较匀称简单。6/197/19

篆书名称是从写法上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讲解道,“篆,引书也。”“引”是“引长”意思,“引书”就是一笔一划引长写。篆书特点在于字体结构整齐,不论笔画多少,都是一笔一笔引长来写,组成一个完整方块字,笔画疏密长短都要求配合很好。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与金文相近,但略有改变,每个字都要求工整匀称。大篆以后发展为小篆。小篆比大篆愈加工整,而且字型简化,写法划一。在篆文以前,汉字还未完全定型化,每个字总有一些异体,这显然保留着图画文字特点本质。直到小篆成为标准字体,汉字才归于统一和定型化。由此可见,篆书在汉字字体历史发展中,占有极其主要地位,小篆奠定了汉字基础。篆书篆书8/199/1910/1911/1912/19楷隶行草楷书又叫正书或真书。楷书是以隶书发展演变而来一个字体,它同汉隶基本结构相同,不过字型有差异。在形体上,汉隶横宽,楷书近于正方。汉字字型,从隶书扁方形变为楷书正方形,这就是通常所说“方块汉字”最终形成。楷书又有不少字比汉隶简化,更便于书写。如小篆“

”,隶变作“

”,楷书作“西”。汉字发展到楷书,字体就定型了。我们现在通用都是楷书。和隶书、楷书并行还有草书和行书。从广义来说,自有文字以来,各种字体都有草书,它是因人们快速书写而产生。从狭义来说,是专指“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汉初通行隶书以后,在隶书基础上形成是“章草”。所谓章草就是西汉元帝时非常流行一个草书,可用于奏章,故称章草。到了汉隶,隶书发展为楷书,草书也伴随发展成主要以楷书为基础今草。今草要比章草和楷书更为流利方便。但草书为了书写快速,尽可能将笔画连起来写,甚至只保留原字轮廓,有些字比较难认。到了唐代发展成为狂草,存神尽意,改变百端,普通人不易识别,变为纯粹艺术品。行书是为了补救楷书不便书写和草书难于识别而产生。13/19结论汉字由图画到符号化,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演变历程。因为长久以来人们沟通多元化发展要求汉字不停适应人们需要,所以汉字改革基础条件正是供需关系改变提供广大空间。即使受到不一样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汉字不一样阶段发展是相互区分,不过,它们之间也不可防止存在着共性——由繁到简、由象形到形音义兼备。正是汉字在过去和未来都要遵照发展规律。14/19研究心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发展历史也比较久远。所以我们就展开了关于文字发展历史研究。在这次研究过程中,我对汉字演变过程它发展规律及一些古汉字含义有了一些了解。如“目不识丁”“丁”,我一直认为是表示字意思,结果在研究过程中,我发觉这个丁字原来是“个”传讹,就是说“目不识个”。我还知道与同学分工合作主要性。开始我和同学总是一起做一项工作,结果效率不高,还弄得不愉快,于是我们进行分工,结果很好完成了课题。15/19

研究心得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字有着研究是应该,我必须怀着骄傲而欣喜心情去认识我们文字,所以,我加入这个研究小组,在深入我加入之前,他们已经开始了资料搜集,经过他们先期研究我感到这个研究小组优异,而且对中国古汉字这么枯燥课题产生兴趣,慢慢也认为研究汉字是我作为高中生责任。

研究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汉字缺点和不足,我们学者有义务改良汉字,为汉字发展作出自己贡献。正是在研究小组中体会到了团结作用,我才感到,改良汉字也不是个人或某个小集体工作,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完成。

所以,作为学生我们愈加要以此为己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今后做准备。

学习小组16/19研究心得经过这次研究,我知道了亲自动手实践,获取真理主要性。经过研究后,我对中国古文字发展史有一个较全方面深刻了解。在这次研究中,对汉字不停了解使我深感正确使用汉字主要性,知道凡是碰到不懂字,不能敷衍放过,务必求真。因为错用任何一个字都会对表示自己意思带来曲解。更主要是,对一项科目标研究,关键在于团结合作,这是做好各项事前提。只有团结合作,实事求是,认真钻研,才能到达研究目标。17/19研究心得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从远古世纪打结记事,可算是最早汉字开始。汉字发展已经历了十多个世纪了。清朝官员王懿容发觉了古汉字初形——甲骨文。从此对古汉字研究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后罗振玉,王国维以至郭沫若都对古汉字进行了长久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