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课件_第1页
运动训练学课件_第2页
运动训练学课件_第3页
运动训练学课件_第4页
运动训练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绪论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返回一、运动训练学概念:建立专项训练实践、专项训练理论和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二、运动训练学的产生:三、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形成:第一发展时期:吸收训练理论与发展特点:1、吸收国外训练理论和总结自己训练实践经验

2、初步形成并相对完善了我国自己的训练体系第一阶段:1953-1957年训练理论的吸收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2年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5年停滞阶段第四阶段:1976-1980年恢复与发展阶段第二发展时期:1981年至今第一阶段:1981-1983年引进和初步形成阶段第二阶段:1983年至今完善发展阶段绪论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二)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男子百米和女子撑竿跳世界纪录演进)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2、个性心理因素3、社会学因素男子百米世界纪录演进12秒(手计时)伯克(美国)189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10秒6(手计时)利平克(美国)1908年10秒0(手计时)哈里(德国)1960年6月21日9秒9(手计时)海因斯(美国)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9秒93史密斯(美国)1983年7月3日9秒79本.约翰逊(加拿大)1988年9月24日(被取消)9秒92刘易斯(美国)1988年9月24日9秒90伯勒尔(美国)1991年6月14日9秒86刘易斯(美国)1991年8月25日9秒84贝利(加拿大)1996年7月27日9秒79格林(美国)1999年6月16日9秒78蒙哥马利(美国)2002年9月14日(被取消)9秒77鲍威尔(牙买加)2005年6月14日女子撑竿跳世界纪录演进95年5月16日孙彩云(中国)4米08

95年5月21日芭杜娃(捷克)4米1095年6月18日芭杜娃(捷克)4米1295年6月24日芭杜娃(捷克)4米1395年7月02日芭杜娃(捷克)4米1495年7月14日芭杜娃(捷克)4米1695年7月15日芭杜娃(捷克)4米1795年8月05日梅娜(德国)4米1895年8月18日芭杜娃(捷克)4米2195年9月11日芭杜娃(捷克)4米22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基本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平性6、观赏性返回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竞技体育是由多种构件组成1、运动训练是最主要的构件2、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3、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4、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1)遗传效应(2)生活效应(3)训练效应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科学意义(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构思:2、项群训练理论: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称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为项群训练理论。(1)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出版《训练学》以来,(2)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两个层次中间出现明显的断裂(3)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构成一般训练学专项训练学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理论体系。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基本内容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足球下水

=水球网球上桌

=乒乓球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竞技能力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类技能类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表现性对抗性难美准确隔网同场格斗形态000000000000000机能0000000000000000000素质0000000000000000000000技术000000000000000000000战术000000000000000心理00000000000000000智能00000000000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各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项群作用特征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重要作用集中快速发挥力量速度性重要作用短时间内有效地发挥体能耐力性重要作用经济省力时效,推迟疲劳出现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决定性作用充分显示运动员的技艺与美感表现准确性主导性作用正确稳定的瞄准与击发隔网对抗性决定性作用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得分同场对抗性主导作用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得分格斗对抗性主导作用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制胜或得分运动技术在不同项群中的作用项群专项耐力表现训练内容手段负荷强度负荷量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动作的能力多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门练习极限或极限下强度中/大量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性(速度性.耐力性)以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全程的能力重复法:主项或接近主项距离间歇法1/2-1/4专项距离大强度短:3-10倍中:3-6倍长:1-3倍超:3/4-1倍技能主导类表现性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完整比赛动作的能力完整练习,成套练习或半套以上练习(多次重复)大强度中量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长时间表现最佳技能及体能的能力长时间的专项对抗或专项练习最大与次最大强度交替中/大量不同项群专项耐力的表现及训练特点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竞赛的结果比赛的名次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1)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1)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2)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3)运动竞赛结果的评定2)竞赛规则的变化对竞赛的结果同样有重要的影响项群规则发展的主要趋向按评定方法按主导因素可测量类体能主导类提高评定的精度利于运动员更好地发挥便于比赛的组织进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评分类技能主导类对抗性加强评定的客观性提高评定标准便于比赛的组织进行得分类命中类制胜类技能主导类对抗性保持宏观的攻防平衡提高观赏价值便于比赛的组织进行不同项群竞赛规则发展的主要趋向项群竞技能力结构的新特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的同时,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注意提高全面的身体素质速度性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以及快速反应和快速动员能力快速力量性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快速力量,突出力量与速度技术的结合,单一技术进一步精雕细刻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继续突出动作难度的(价值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同时强调动作质量,提高艺术修养表现准确性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场地器械进一步改进同场对抗性全攻全守继续发展,良好的形态条件与娴熟的技巧相结合隔网对抗性战术变化更加多样,战术决策对比赛结果影响更为突出,体能的作用加大格斗对抗性鼓励主动进攻,绝对胜利的比例减少,相持能力(技术与体力)的作用加大,重视全面发展和突出绝招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不同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学理论层次战术研究内容一般训练理论战术,战术思想,战术意识,战术能力,战术行为,战术训练的定义,原则,方法项群训练理论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同道竞速中的领先与跟随,体力分配,队友配合,站位选择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试跳,试掷,试举的力量分配,高度,重量的选择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不同赛次的体力分配,注意力导向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成套动作的布局及编排,出场顺序的排定,临赛前试器械动作的选定与练习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比赛时间的分配,不同环境的心理导向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制胜对策的确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阵容的确定或出阵的排序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制胜对策的确定,阵容的排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制胜对策的确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专项训练理论专项比赛需要的具体战术三个理论层次战术研究内容的比较可供选择分类标准

按运动项目的主导素质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按人与器械的关系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按参赛人数的多少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等等分类准则:遵守相应相称(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同一标准以及按一定层次逐级进行的原则。竞技运动项目具有多方面属性,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第一,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第一类分类的重要标准第二,选择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作为第二类分类的重要标准第三,选择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的第三类分类标准大类亚类主要项目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跳跃,投掷,举重速度性短距离跑(100,200,400米)短游(50,100米)短距离速度滑冰(500米)短距离赛场自行车(200,1000米)耐力性中长超长距离走,跑,滑冰中长超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中长超长距离公路自行车,划船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射击,射箭,弓弩难美性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舞武术(套路),自由式滑雪,滑冰对抗隔网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同场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格斗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大类亚类主要项目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混合性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速度滑雪、速度滑冰、划船铁饼、铅球、链球、举重跳高、跳远、标枪、三级跳远、撑杆跳高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体操单项、武术套路单项、艺术体操单项、技巧、花样滑冰、马术、自由式滑雪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拳击、摔跤、柔道、跆拳道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田径十项全能、七项全能、速滑全能、体操全能、艺术体操全能、武术全能现代五项、冬季两项、铁人三项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得分类田径游泳速度滑冰滑雪划船举重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马术武术套路无防型射箭射击设防型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击剑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标准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动作结构特点成绩评定方法项群划分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测量类速度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耐力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测量类表现难美性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评分类同场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命中类隔网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得分类格斗对抗性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制胜/命中类(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竞技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三)同项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运动成绩1、竞技能力2、比赛名次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二)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裁判员的道德

及业务水平

2、成绩的评定手段

3、竞赛规则

竞赛评定行为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比赛发挥比赛条件竞技状态后天性先天性形机协素技战心智态能调质术术理能训练安排地理条件生物节律设备条件社会条件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一)竞技能力:运动员参赛能力竞技能力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形态、机能、素质(二)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运动能力指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比竞技能力涵盖面广。竞技能力指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异同训练水平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也常用欲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一)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1、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竞技能力的积木模型

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竞技能力结构的木桶模型

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意义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定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二)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精神

2、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1、训练状态:是运动成绩,反映了运动员的能力和训练工作成效,但不是唯一的内容。2、训练目标:是对运动员怎样才能创造训练目标所期望的运动成绩。二、起始诊断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完整起始状态诊断

1、运动成绩诊断

2、竞技能力诊断

3、训练负荷诊断完整的训练目标1、运动成绩指标

2、竞技能力指标

3、训练负荷指标(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1)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的评价(2)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名次(3)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4)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5)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表现的平均水平(特别是重大比赛成绩)2、竞技能力诊断(1)单因素特征模型(2)几个因素组合特征模型(3)全面的总体特征模型竞技能力获得的途径

先天性后天性: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称生活效应通过运动训练所产生的生物适应叫训练效应3、训练负荷诊断

(1)负荷量:练习次数训练时间练习距离负荷重量(2)负荷强度:练习速度单次负荷重量练习密度难度表现(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1)竞技水平指标(2)名次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1)单因素特征模型(2)多因素特征模型(3)总体特征模型3、训练负荷指标运动训练原则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安排训练负荷训练负荷的基本原则训练实践提出的问题

训练负荷安排的基本原则

负荷原则的应用范畴

练多少

怎样练

竞技需要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

系统负荷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

适时恢复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

负荷的内容负荷的量度

负荷的实施

练什么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竞技需要原则是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二)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三)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1、提高专项比赛能力和专项训练能力,2、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3、儿童少年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智能确定不同负荷内容的比例时,要考虑运动的年龄、水平、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运动项目等因素负荷内容结构4、早期基础训练阶段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衔接起来。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一)成功动机是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二)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加強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6、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調结,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二、有效控制原理的科学基础(一)现代控制论是实现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完整的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施控主体(教练员等)和被控对象(运动员等)。

控制信息(讲解、示范等)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

反馈装置、反馈信息(训练效果等)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信息传递方式(反馈)

传递(反馈)的要求同步传递

快速传递

滞后传递

边练习、边讲解、边指导练习后25秒钟内立即进行讲解、指导

练习后25秒钟后讲解、指导

训练中信息传递的基本方法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运动员运动器械反馈装置修订计划对比分析控制主体被控对象运动员状态(成绩)输出控制信息负荷等反馈信息通路按新方案实施反馈输入信息人才资金等输入扰动因素(观众、裁判)获得反馈信息训练控制系统的完整结构图1、运用控制信息有效地控制运动员的训练。2、运用信息反馈进行监测和调控训练过程3、了解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水平。4、运用选材对象状态信息进行科学的选材。5、利用赛前和赛中获得的信息,有效地组织赛前训练和赛中的战术调控。6、利用获得的信息改进训练工作,创造新的技术、战术、方法与手段。7、用扩大知识信息获取量,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知识和智能水平。8、运用各种不同的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控。9、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

(二)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变更原因主要变更期望主要变更方法课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降低运动负荷保持负荷适宜度运动创伤技术状况不好课间作用变化周间作用变化体力状况不好力争接近原计划争取实现原目标进行弥补性训练保持负荷适宜度变更训练内容变更运动负荷增加负荷量变更训练任务变更训练内容降低运动负荷

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保持训练的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中小学运动代表队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班初级形式初级业训形式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学专项业余体校中级形式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学校中级形式中级业训形式高级业训形式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解放军、行业系统、高校代表队国家集训队高级形式

我国各级训练组织形式示意图我国三级训练体制及相应训练阶段优秀运动队业余体校竞技体校中小学课外训练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竞技保持阶段(1)制定各项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2)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3)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美国训练体制示意图

国家集训队大学生代表队高中代表队小学、初中代表队企业俱乐部奥运会训练中心私人俱乐部古巴运动训练体制示意图国家队寄宿学校普通少体校学校训练队体育学院省体校奥林匹克训练中心青年体校2、建立和強化正确的训练动机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负荷能量物质消耗负荷能量物质的超量补偿恢复能量物质再生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

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务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期(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不同类型的训练周期及其时间构成周期类型时间构成多年周期年度训练大周期中周期小周期日周期2-20年1-3个大周期准备、竞赛、恢复期各1个每个大周期10-30周4-15周7±3天4-20次课1-3次训练课(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不同训练周型及其主要任务周型主要训练任务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中去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练(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給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力量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一)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二)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过度负荷出现的不适应症候包括:1、慢性体重下降2、非受伤引起的关节及肌肉疼痛3、慢性肠功能紊乱4、扁桃体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5、鼻塞和发冷6、出现皮疹和肤色改变7、周身性肌肉紧张8、疲惫不堪、失眠不安游泳赛艇60年代80年代中距离跑机能水平(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不适宜的连续负荷及其效应机能水平次数:训练中重复练习的次数时间:一个统计单位(一次练习、一次课、一周、一年或其他单位)训练的总时间距离:完成各种周期性练习的距离重量:完成练习的总重量负荷量指标负荷强度指标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练习的难度(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增加负荷的形式直线式:负荷的增加是直线上升。负荷强度变化不明显,负荷的上升主要基于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的不断增加。适用于初学者。阶梯式:练一阶段,保持一段,每增加一次负荷,几乎要保持一周的时间。以日为单位,负荷呈现阶梯上升,以周为单位,负荷表现斜线上升趋势。优秀、等级运动员,初学者波浪式:负荷的增加有起有伏,每次负荷下降比前一阶段的最高负荷稍低,然后再提高到新的水平优秀、等级运动员,初学者跳跃式:训练负荷按跳跃式增加。优秀运动员采用。(三)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二)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样性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训练中的区别对待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专项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专项竞技能力的发展规律生物学特征性别年龄形态发育节律心理学特征气质个性动

社会学特征生活习惯家庭状况文化水平

训练学特征年限水平负荷能力所处训练时期阶段

场地气候同伴环境(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及时准确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第八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恢复: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超量恢复:在恢复过程中,能源物资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即完成了一次训练负荷后恢复的全过程。(二)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一)准确判断疲劳程度1、自我感觉

肌肉僵硬局部酸痛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力不从心2、外部观察

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技术表现差3、生理测试

呼吸肌耐力测定体位血压反射测定皮肤空间阈测定膝跳反射阈测定肌张力测定心电测定脑电测定视觉光临界频率阈限测定4、心理测试

1、训练学恢复手段

1、合理地安排好间歇与休息2、合理确定训练内容、选择好训练手段和最佳程序的设3、合理安排负荷,注意负荷节奏4、根据负荷的大小决定间歇的时间和方式5、依据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健康状况决定间歇时间与方式6、采用轻松、愉快、富有节奏的练习手段7、采用减小训练负荷进行有效调节8、变换负荷的方式和训练的环境,调节心理负荷9、通过适当增加练习手段,减少局部肢体负担过重,减轻疲劳10、通过增加强度来提高负荷,以便促使机体产生更好的超量恢复效果有氧混合无氧比赛(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及作用1、运动训练方法释义: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1)训练方法是教练员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2)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3)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4)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1、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2)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对任何事物进行类别划分与体系建立,首先确定分类标准,依不同分类标准可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体系。(1)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因素1、练习的动作及组合方式:运动员为完成具体训练任务而进行的身体练习及各练习之间的固定或变异组合方式2、运动负荷及变化方式:身体练习时对机体施加的刺激及在强度、量度、负荷性质方面的变化形式3、训练过程安排及变化方式:训练过程的时间、人员的组织、器材的分布、内容的选择、练习的步骤等因素的安排及变化形式4、信息媒体及传递方式:教练员指导训练时,所采用的信息传递方式5、外部条件及变化方式:训练气氛、训练场地、训练设备、训练器材、训练工具等因素的影响及变化方式

依发展竞技能力

分解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体能训练法技能训练法战术能力训练法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

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间歇训练法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

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有氧/无氧混合训练法依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

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依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应范围

整体控制训练方法具体操作方法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手段释义及作用

1、运动训练手段释义: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2、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1)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竞技能力(2)根据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3)有助于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二)运动训练手段体系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素、和过程要素的变化,组合成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1.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1)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动作构成:动作的姿势轨迹速率时间力量速度节奏

(3)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分类:以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为分类依据较为科学.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1)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2)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

(3)依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

(4)依练习手段的动作结构特点:

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的单一结构训练手段固定性练习及变异性练习的多元结构训练手段

(5)以动作结构特点为基本依据训练手段的分类体系一级二级具体手段范例单一动作结构类周期性跑步、游泳等徒手、器械练习混合性各种跑+跳等徒手、器械练习各种跑+投等徒手、器械练习多元动作结构类固定性各种跑+跳+投(挥、踢)+滚翻等动作的组合、套路练习变异性各种跑+跳+投(挥、踢)+滚翻等动作的组合、游戏练习第一类: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第二类:具体操作方法: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一)模式训练法释义模式训练法:是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操作程序:1、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

2、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

3、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4、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5、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

6、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

7、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二)模式训练法的结构与特点模式训练法组成构件(1)训练的目标模型:给出未来运动训练过程目标发展的指标体系(2)检查手段:检查项目:机能、技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检查方式:群体、个体、环境检查工具:电测、机测、光测、磁测、化测(3)评定标准(4)训练方法1、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三)模式训练法的应用1、模式训练法的运行过程正向控制通道

反馈调控通道2、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范例2、模式训练法的特点(1)信息化特点(2)定量化特点评定结果训练模型、训练手段教练员指导调控信息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二、程序训练法(一)程序训练法释义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二)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基本特点程序训练法与模式训练法的区别:程序训练法是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模式训练法是以训练模型为控制依据。(三)程序训练法的应用1、程序训练法的应用程序正向控制通道

反馈调控通道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1)具有系统化特点(2)具有定性化特点(3)具有程序化特点训练程序、训练手段检测手段、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男子跳高三次世界纪录创造者朱建华助跑起跳相结合技术训练的程序设计弯道跑弯道切入3-5步跑起跳弯道切入接起跳快速助跑起跳触高持哑铃3-5步助跑起跳触高助跑起跳转体计时全程助跑钻“窗”助跑起跳背卧于万能架助跑起跳坐上万能架助跑起跳用头触高3-5步垂直助跑,背越过杆不同弧度助跑起跳过杆助跑起跳用头触高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一)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二)分解训练法的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三)分解训练法的应用1、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2)练习的顺序不必特别要求,便于教练员安排训练第四步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对练习内容各个环节的练习顺序不刻意要求,但对相邻环节的衔接部分有专门要求3、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2)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3)便于建立技术动作与战术配合过程的完整概念形成动力定型和战术意识第三步第五步

第一步第二步第四步第三步第二步第一步特点:(1)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顺序相反

(2)多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第三步

第二步第一步4、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二、重复训练法(一)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二)功能:1、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2、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3、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训练,可分别促使磷酸盐系统和乳酸能系统混合代谢功能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4、不同类型的训练课,有助于分别提高竞技能力的各个因素水平(四)重复训练法基本类型及特点重复训练法基本类型及特点(三)基本类型

1、短时重复训练2、中时重复训练3、长时重复训练短时间重复训练中时间重复训练长时间重复训练负荷时间负荷强度间歇时间间歇方式供能形式<30秒最大相对充分走、按摩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30秒-2分钟次大相对充分走、坐、按摩糖酵解代谢系统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2-5分钟较大相对充分走、坐、卧、按摩有氧、无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

(五)重复训练法的应用1、重复训练法在体能类项群中的应用(1)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速度性、力量性项群特点:(1)一次练习的时间短(在15秒内)(2)负荷强度最大,动作速度最快(3)间歇时间充分,动作结构前后稳定目的:(1)最大程度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能和功能能力(2)最大程度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2)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比赛时间为20秒-2分钟的周期性运动项群特点:(1)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略长于主项比赛距离(2)负荷强度较大(负荷心率在180次/分以上)(3)动作前后稳定,间歇时间充分目的:(1)最大程度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乳酸能系统的储能和供能能力(2)提高有关肌群的速度和力量耐力和机体的抗酸能力(3)长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比赛时间在2-5分钟的周期性运动项群特点(1)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略长于主项比赛距离(2)负荷强度与负荷时间呈负相关(3)负荷强度大(负荷心率应在175次/分以上)(4)动作结构基本稳定,间歇时间十分充分目的(1)最大程度地提高该类项群运动员的无氧-有氧混合代谢能力(2)最大程度地提高该类运动项群无氧-有氧混合代谢功能状态下的速度和力量耐力2、重复训练法在技能类项群中的应用(1)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A、短时重复训练法在对抗性项群中的应用隔网对抗、同场对抗、格斗特点(1)技术动作结构多属非周期型和变异性组合特征(2)技术动作的强度相对很高,技术动作的种类相对较少(3)单一技术动作或组合技术动作相对稳定(4)能量代谢系统主要是磷酸盐供能为主目的(1)将单个技术动作运用的熟练性、变异性与运动素质中速度、爆发力、灵敏素质以及磷酸盐供能系统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共同提高B、短时重复训练法在表现性项群中的应用难美性、准确性项群特点(1)技术动作结构多属固定性组合技术动作特征(2)技术动作的心理负荷强度较高(3)单一技术动作或组合技术动作非常稳定(4)能量代谢系统主要是磷酸盐供能系统目的: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稳定性与运动素质中速度力量素质以及磷酸盐系统的供能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共同提高(2)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A、中时重复训练法在对抗性项群中的应用特点(1)技术动作结构多属非周期性和动作组合多属变异性特征(2)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大,技术动作种类多(3)单一技术动作或组合技术动作相对稳定(4)能量代谢系统主要是乳酸能供能系统目的(1)提高各种衔接技术与串联技术的熟练程度(2)将技术动作的变异性与运动素质中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以及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共同提高B、中时重复训练法在表现性项群中的应用特点(1)技术动作结构多属固定组合特征(2)技术动作的心理负荷强度以及生理负荷强度较高(3)单一技术动作或组合技术动作非常稳定目的(1)提高单个技术动作和组合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稳定性以及衔接技术的熟练程度(2)将技术动作与运动素质中耐力素质以及有关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训练融为一体,共同提高(3)长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一次练习时间较长(2)运用技术动作的种类较多(3)同时参于技术、战术训练的人数较多(4)战术攻防过程转换较多,实战气氛浓目的:提高各种技术在攻防过程中的应用熟练程度,将技术、战术的训练与运动素质的训练融为一体(六)重复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1、保持预定的负荷强度

2、保证充分的间歇时间

3、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三、间歇训练法(一)间歇训练法:指对多次练习时间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二)功能1、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共氧能力2、使机体各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以适应比赛强度变化的需要3、使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到提高4、使机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发展性间歇训练A型B型负荷时间负荷强度心率指标间歇时间间歇方式每次心率供能形式<40秒大190次很不充分走、轻跑120-140次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40-90秒90-180秒大较大180次170次不充分走、轻跑120-140次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5分钟中160次左右不充分走、轻跑120-140次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

(三)间歇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四)间歇训练法的应用1、间歇训练法在体能类项群中的应用(1)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20-40秒)(2)速度负荷强度较大,力量负荷强度较小(3)心率负荷控制在190次/分左右(4)动作结构前后稳定目的(1)最大限度地提高磷酸盐与乳酸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2)最大限度地提高有关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40-90秒或90-180秒)(2)速度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

5%-10%左右,力量负荷强度较小,约为最大力量的10%-20%左右,心率控制在170-180次/分目的(1)最大限度地提高乳酸能系统混合功能的能力(2)提高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3)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在5

钟以上目的: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及有氧工作强度2、间歇训练法在技能类项群中的应用(1)极强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高、负荷性质多属力量、速度两类、持续负荷时间短、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间歇时间极不充分(2)能量代谢系统主要是磷酸盐系统以及乳酸系统目的:将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与速度、爆发力素质以及磷酸盐、乳酸能系统供能的训练融为一体,(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技术种类运用多,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2)负荷时间较长,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3)间歇时间不充分(4)能量代谢系统主要启用乳酸能系统或以其为主的混合代谢系统目的:将组合技术运用的战术性、变异性与运动素质中的力量耐力、速度耐力等以乳酸能系统为主的供能能力训练融为一体(3)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技术动作种类全面(2)负荷强度变化较大,负荷性质多为专项耐力(3)负荷时间相对较长,动作练习多为技术组合或战术组合动作(4)能量代谢系统启用较广目的:将技术的战术性、相关性与运动素质中专项耐力以及有氧代谢为主的供能的训练融为一体(五)间歇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确保一定的适应过程

3、加强医务监督

4、掌握科学的间歇时间三、持续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強度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法。(二)持续训练法类型:短时间持续训练中时间持续训练长时间持续训练(三)持续训练法基本类型及特点基本类型短时间持续训练中时间持续训练长时间持续训练负荷时间心率强度间歇时间动作结构有氧强度供能形式5-10分钟170次左右没有基本稳定最大无氧、有氧代谢系统10-30分钟160次左右没有基本稳定最大有氧代谢供能为主>30分钟150次左右没有基本稳定次大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持续训练法基本类型及特点(四)持续训练法的应用1、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1、一次持续练习的负荷时间相对较短5-10分钟,负荷强度相对较高,心率在170次/分左右。

2、练习动作可以单一也可以多元

3、练习动作的组合可以固定,也可以变异

4、练习过程不中断功能:1、提高运动员的无氧、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和该供能状态下的运动强度,该供能状态下表现出来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2、提高运动员对抗的持久性、攻防技术运用的转换性、负荷强度变换的节奏性、各种攻防技术运用的衔接性、某项技术战术应用的熟练性和疲劳状态下技术效果的稳定性。

3、提高运动员有氧、无氧代谢下的供能能力和运动强度2、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1、技术动作可以单一也可多元,平均强度不大,负荷时间相对较长,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2、一组练习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10分钟以上,心率在160次/分左右。

3、体能主导类项群广泛用于发展耐力素质。

4、技能主导类项群采用该方法时,基本技术要娴熟,组合技术、战术的训练有明确的战术意图,技术动作负荷强度搭配要合理,确保训练过程不中断。功能:1、提高有氧代谢系统的功能和该供能状态下的运动强度,

2、提高该供能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专项耐力。

3、提高技术应用的稳定性和防御疲劳的耐久性。3、长时间持续训练法的应用特点:1、训练环境不稳定,运动路线不固定

2、负荷时间较长,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不具有明显的节奏性,具有明显的随意性。

3、运动过程始终不断,练习过程的负荷强度呈现高、低交错,心率在130-160次/分。

4、心理感受相对轻松。六、变换训练法(一)变换训练法释义变换训练法: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二)变换训练法的类型类型负荷变换训练

内容变换训练

形式变换训练变换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负荷变换训练

内容变换训练

形式变换训练

负荷强度动作结构供能形式

变化最大相对固定可以在多种代谢形式之间变换

可变或不变变换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

可变可不变固定或变换以某种代谢形式供能为主

(三)变换训练法的应用1、负荷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负荷变换的方式有:

1、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可使机体某一机能或素质产生适应,或使某项运动员技术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

2、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通过量的提高,发展机体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耐力水平,或通过量的减少,促使机体恢复。

3、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通过提高强度,发展机体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工作强度,或降低强度,促使机体恢复,或学习、掌握某种高难技术。

4、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通过提高负荷强度、减少负荷量,发展机体某一机能或素质的工作强度或技术动作的难度和强度,或通过降低负荷强度,提高负荷量,发展某一运动机能或素质水平,或巩固基本技术。特点:1、降低负荷强度,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

2、提高负荷强度和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

3、通过变换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质量、间歇时间、间歇方式、练习组数、等变量方式,促使运动素质、能量代谢系统的发展与提高,能够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功能:1、有效地促使机体适应比赛强度的变化特点,使运动员机体产生与实际比赛相符的生理适应。

2、有效地缩短学习、掌握、巩固运动技术的过程。2、内容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1、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变异组合,也可以固定组合。

2、练习的负荷性质符合专项特点。

3、练习内容的变换顺序符合比赛规律。

4、练习动作的用力程度符合专项要求。

5、使训练内容的变换节奏适应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变化的基本规律。

6、使训练内容的变化种类适合运动技术、战术应用的要求。

7、练习内容之间的变换符合实际比赛变化的需要,提高运动员比赛的能力。3、形式变换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1、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