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课件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课件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课件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课件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说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132456教学方法学情分析选题立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材分析7板书设计说课流程一、选题立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教学立意:“破局”与“创变”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时期上承魏晋下启宋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备的时期。教材内容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备时期的内容包括“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个子目。子目逻辑关系机构是外架,人才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外向内,由浅入深。

知识储备:三个制度初中已学两个,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三大制度有一定了解。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能力储备:具有基本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较差;

阶段特征: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学情分析应对策略

1.

借助史料,构建完整的历史发展线索,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性思维。2.

借助史料和创设情境,探究隋唐三大制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共时性思维。3.

借助史料和问题探究,感悟三大制度凝练的“适时改革”和“创新”理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认识隋唐制度创新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重难点重点理解和评价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三大制度。突破措施:自主学习、问题引导、情境创设难点突破措施:合作探究、材料启发、情感体验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说课流程【唯物史观】1.通过大唐盛世的现象,探究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推动作用。【时空观念】2.通过画时间轴定位隋唐时期三大制度,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放进特定的时空。【史料实证】3.通过史料设置情境和问题解读,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4.通过材料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和辩证评价两税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家国情怀】5.通过概述三个制度的创新,体会古人的政治智慧和创新精神,结合现实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四、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创设

史料分析

问题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情感体验五、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六、教学过程本课主线:破局.创变第一章破局.创变——选官之变第二章破局.创变——中枢之变第三章破局.创变——赋税之变第四章创变.启示——创新之妙为什么变,怎么样变,变得怎样?破局·创变——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壹一、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时间:汉武帝时始行方式:由郡国向中央推举人才授官(“乡举里选”)标准:德行才能(“孝廉”)异化◎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葛洪《抱朴子·审举篇》◎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卫瓘传》时间:东汉后期方式:世家大族垄断标准:门第门生时间:魏晋方式:设中正官定人才的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标准:家世门第、德能一、破局·创变——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问题探究依据教材P38第一自然段和“历史纵横”,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影响。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到西晋时期选官主要注重家世门第,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人物小传:王徽之,出身琅琊王氏。曾在军中,上官问任何职,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又问有多少匹马?答曰:“不知道。”再问马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竟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官员水平低下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中央集权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知识初探】孟郊因何事“得意”?相较于九品中正制,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什么特点?人物小传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在他46岁这一年最终考进进士(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登科)。提示:科举考试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一、破局·创变——选官之变(科举制)2.发展历程:

隋唐时期隋文帝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始创继承与发展一、破局·创变——选官之变(科举制)古代中国3、评价:读书人的考编之路?寒门学子的进阶之路?中央政府笼络读书人的武器?结合当今高考制度,全面评价科举制度思考点应试教育的鼻祖?读书功利化?一、破局·创变——选官之变(科举制)人物小传:小人物的高考(视频讨论)破局·创变——中枢之变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贰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二、破局·创变——中枢之变(三省六部)皇帝的烦恼问题探究:皇帝“忠奸难辨”烦恼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我想找个assistant(助手),你却想做我boss(老板)!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破局”)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尚书台东汉中朝外朝制汉武帝三公九卿制秦代三公九卿皇帝皇帝三公九卿皇帝尚书台三公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工刑兵礼户政事堂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朝掌决策,外朝掌执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中朝二、破局·创变——中枢之变(三省六部)1、形成:魏晋形成三省体制;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起草诏令审议诏令执行诏令交于审议封驳审议通过吏部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兵部皇帝2、运作:三省各司其职,相权三分,最后集权于皇帝二、破局·创变——中枢之变(三省六部)合作探究

情境创设:唐朝皇帝降暑物资的采购,三省的运作。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3、评价: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协商政务,减少失误各司其职,职责分明制度创新,影响后世二、破局·创变——中枢之变(三省六部)破局·创变——赋税之变租调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叁1、背景:唐以前赋税制度的弊端(破局)魏晋到隋唐田制的变化北魏开始实施均田制唐中后期均田制瓦解均田制从实施到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困境)思考点均田制的兴与衰魏晋以来战乱频繁产生大量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分配给农民使用向国家承担赋役发挥作用安定民心、安于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隋唐以来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兼并加剧导致国家无田可授均田制瓦解与之配套的赋税制度: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三、破局·创变——赋税之变(均田制)政府财政危机2、两税法的运作及影响: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人丁征税项目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征税次数旬输月送征税对象无地、少地农民人丁、资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放松人身控制,推动商业发展以资产为依据,减轻农民负担确保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专制统治。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三、破局·创变——赋税之变(两税法)创变·启示——创新之妙政治智慧当代价值肆总结升华制度创新突破式创新渐进性创新科举制两税法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时空溯源唐朝隋朝三国两晋南北朝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钱穆1.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世族门阀的衰落C.经济重心的南移D.宗法制度的瓦解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古代中国课堂检测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