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改进工作方案(2023-2026)_第1页
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改进工作方案(2023-2026)_第2页
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改进工作方案(2023-2026)_第3页
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改进工作方案(2023-2026)_第4页
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改进工作方案(2023-202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X中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改进工作方案(2023-2026)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一、已有改革经验与成果1、“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确立了“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课程发展目标。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可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并以此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学习需求和学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构建多元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创设选择性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课程建设,既包括学校自身独特性的课程开发,也包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学校的课程实施思路是:“基础型课程有效性,拓展型课程多样性,研究型课程过程性。”

增强课程的适切性、注重课程的可选择性,重视教学的过程性,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菜单式多元组合”的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学校在XX市高考改革精神的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具体实践——反思——总结提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的“菜单式多元组合”教学,并总结提炼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学校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充分满足学生的选科需求。既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充分发扬学生的学科优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己学科,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与职业规划,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好地落到实处。学校采用“组合班”的教学模式,学校先对学生选择的学科组合进行统计,根据各种组合人数设立相应学科组合班级,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又保证了班级的稳定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学校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课程。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政教、团委主要负责人以及家长委员会委员代表和学生会主席担任组员,制定了《XXXX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管理办法》和《XXXX中学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实施工作方案》。将学生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的参与程度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素养的评价,高考新政后,全体学生参与研究型课题研究,高一阶段安排“研究型学习的通识课程”,邀请专家开设“生涯规划讲座”“科学系列讲座”;高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和撰写论文,最后汇编成“学生论文集”;高三阶段成果展示,推荐优秀的课题成果参加市、区层面的各类评比和展示活动。2021年以来,我校30位学生的作文在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分别荣获获全国一、二、三等奖;3名学生在第十七届“全国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工作会议”创客项目展示活动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49名学生在第十五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4、“师德为魂,专业为本,名师引领,团队发展”的教师梯队2021年以来,我校确立了“科研兴校、文化立校、管理强校、特色弘校”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明确提出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根据建设目标学校制定了《XXXX中学关于加强集体备课工作的意见》《XXXX中学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及相关配套制度,通过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了以“强师”来“强教”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三年来,我校教师业务比赛获奖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往我校教师在各类业务比赛中很少能够获得省级及以上的奖项,而近几年我校先后有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奖,2020年,XXX获得XX省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振亚获得徽省数学优质课大赛三等奖;2021年英语组黄丽丽老师荣获XX省英语党史学习演讲比赛三等奖;2022届新课程新教材优质课大赛,音乐丁亚楠老师获得省级团体一等奖、个人二等奖,英语邢亚囡老师获得省级团体二等奖、个人三等奖。学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XX市学科带头人5人、XX市骨干教师10人。5、多人次、多层面积极承担新教材改革试点任务2022年,XXX2位老师结题XX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借助GeoGebra培养高中数学直观想象素养的实践研究》。安登峰、徐凤玲老师共同研究的课题《基于高中核心素养下的作业布置的案例研究》在XX市第四届优秀教育教研成果评比活动中被评为XX市一等奖,王金玲、明世超共同研究的课题《高中通用技术“创客教育”的实践与探究》被评为XX市三等奖,数学、技术教研组被评为XX市优秀教研组。6.制度引领教研作用明显增强为推动新高考改革落地生根,推进教育教研改革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2月学校陆续制定了《XXXX中学“同课异构”活动方案》、《XXXX中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为保障这些方案、措施的推进,同时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还出台了《XXXX中学教科研奖励办法》和《XXXX中学学科主任选拔聘用工作方案》。这些系列配套方案措施,促进了集体备课组织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解决了部分学科备课内容不充实问题,完善了教科研评价机制,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集体备课成果的质量。教科研各项工作举措得到有效落实,得到了省市县专家及兄弟学校的广泛认可。7.教研软硬件经费大幅度提升三年来,我校每年投入83万元教研软件建设经费用于订购最新和学科杂志、聘请专家到我校讲学、组织教师外出交流与学习,其中,每年投入10万余万元用于教科研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保障教研活动有序顺利开展,2023年学校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争取建筑面积2000平米办公楼一栋,并投入220万元用于建设“教研中心”,参照市县一流水平对教研中心进行建设,确保教研活动场所固定化、教研活动常态化,备课资源充足化,教师教研舒心化。8.强化教学常规提升教学管理效能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新高考理念,更加注重夯实常规,一是抓实抓细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及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工作;二是推行“一课一研”制度,制定教师教学设计编写、作业布置与批改量化检查方案;三是制定规范质量检测命题流程,完善学业成绩检测实施方案。这些细节的有效落实,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夯实了基础。9.“办人民满意教育”迈出坚实脚步在生源文化基础薄弱的学情下,三年来我校学生文化课本科达线分别为,实现了三连涨,艺体达线实现了数量大幅度增长和质量的高增长,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更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办人民满意教育”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二、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难1、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需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品质源于课程的品质,在积极、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能直接决定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2、需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要从以学业为导向的单一化供给转向以生涯为导向的多元化供给,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教师团队应具备相应的复合型结构及更为专业化的职业能力。一是缺少学科领军教师。和兄弟学校相比,没有正高级、特级教师领军人物,学术视野和学术足迹相对较为狭窄。二是部分教研备课组长个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期待更多备课组长,既要在培养青年教师成长上多下功夫,也要关注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三是部分教师集体备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请各职能处室、备课组想办法,完善相关监督和激励制度。四是教师备课的深度以及将思政课程的融入学科教学能力有待加强。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9〕29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20修订版)《XX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普通高中语文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以各科《课程标准》为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新局面。二、工作目标(一)总目标以“项目化、过程化、成果化”为抓手,统筹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在学校的实施,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建设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且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探索更为多元和科学的评价方式,整体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力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具有学校特色的做法和经验。(二)具体目标1、以“学科融合,综合学习”为实验项目,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不断完善“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径。2、以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验为契机,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管理、研究、指导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学校各个层次和梯队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育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4、探索更为多元和科学的评价方式,以评价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培育学生素养、促进教师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多元化、多维度、科学化评价学生和教师。5、从课程、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确定一系列实验研究项目,以项目研究为抓手,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并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成果。三、基本原则1、实效性原则。根据我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突出改革实验的实效性,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引导教师参与各项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课程改革,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对具体学科的要求,深刻领悟学科思想,研究学科教学的规律,开拓学科专业视野,在理论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2、主体性原则。在新课程新教材实验中,突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问题和需求,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3、针对性原则。学校的新课程新教材实验,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科的不同要求,在不同层面上开展和实施,点面结合,以具体的实验、改革项目为点,深入扎实地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研究,以此促进学校层面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第三部分

建设任务一、实验项目为落实上述具体目标之一—“学科融合,综合学习”,不断完善“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我校将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育人体系,更好发挥育人功能。二、核心任务为落实上述具体目标之二至之五,组织力量开展下列六项核心任务:第一项任务:完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规划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规划,做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各部门、各教研组、各个层面的教职员工的相应的目标、职责、改革任务和步骤。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管理,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定期召开学校各部门的联席会议,加强阶段性工作的总结,对落实情况开展阶段性反思,形成阶段性成果。第二项任务: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全员培训做好各个层面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层面,加强课程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一线教师层面,开展基于新教材的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市、区各个层面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项目和培训项目。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为主题,从学校和教研组两个层面开展主题校本研训,在实践和反思中,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三项任务:聚焦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开展指向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深化学校课程组织管理的实践研究(学分制管理、生涯规划指导等),推进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生涯辅导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重点领域的实践探索等。第四项任务:推动课堂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全面深化加强教研工作体系建设,组织各个层面的教研,开展基于学科素养的深度学习研究与实践、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组织单元学习的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就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问题开展研讨,从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新评价理念,优化评价指标,改进评价方法,规范评价过程,强化结果应用。第五项任务: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组织管理探索建立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指导和监测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使用国家审定教材,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方式,提高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利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联席会议、教研组年度评优等,指导和管理各教研组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情况。第六项任务:总结课改建设工作经验加强制度和常规建设,定期收集和汇总各项教改资料,及时总结,及时改进。力争一些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并通过学科高地、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辐射项目成果。利用“教师沙龙”等形式,研讨交流,将有益的经验和做法落到实处。第四部分

重点突破一、探索构建“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课程体系,形成立体化多功能的育人体系1、项目背景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新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在强化国家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融合学校原有的“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课程优势和特色,不断完善和优化,实现从原有的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向新的三类课程(即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顺利过渡与转化,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当前,学校基础型课程分科过于专门,知识有所割裂。应增加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学科融合、综合学习”课程,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个背景下,打破学科壁垒,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图谱,更好地认知世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项目目标“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课程体系,以跨学科学习形式,以大背景、大问题、大辩论设计“综合学习”课程,打造新型学习方式。大背景,即结合文史哲、理化生等多学科,利用跨学科方法和科学研究方发综合研究,注重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大问题,问题设计需要同时用到跨学科知识,用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大辩论,答案不唯一,不是简单的对错,以实事求是为依据,鼓励创新。“学科融合、综合学习”通过不同学科间教学方式的转换和渗透,将知识重新建立联系,使学生对学科渗透交叉运用产生共鸣,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会改变学习方法,提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3、项目实施(1)建设“学生学习中心”,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学习中心”,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包含艺体中心和图书馆。分设文史哲中心,阅读与朗诵训练室等,倡导“人文”、“大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大背景、大问题、大辩论设计等跨学科学习课程。(2)以“学生学习中心”为抓手,开发和实施相关课程“学生学习中心”的建设与三类课程的建设紧密联系,不仅可以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而且可以和必修课程相结合。在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中,可以运用跨学科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选修课程中,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将“学生学习中心”的建设,与学校原有的创新实验室建设相融合,以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整合,突出“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特色。二、以“教研中心”建设为契机,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建设一支“理念新、师德高、业务精”的师资队伍以“教研中心”建设为契机,探究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摸索基础教育教师成长的规律性,加强师德教育和教学业务研训,建设一支“理念新、师德高、业务精”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质量。学校将开展“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教学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校本化实践”的改革试验项目,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1、项目背景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就是贯彻“核心素养”的理念,各学科都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也应该相应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提高综合素养。2、项目目标对应于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树立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拓展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适应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各项新要求,全面培养与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3、项目实施⑴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通过学习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定义,为具体实施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确定具体内容。⑵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为营造研究氛围,落实项目的重点工作,拟举办全校性主题式教学公开课活动,教师全员参与。活动突出参与性、研讨性,学校确定一个总的主题,教研组可以确定一个分主题,也可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各自的分主题。所确定的主题能集中反映出教师对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思考与对策。⑶个案分析与专题研修对一些在专业发展上取得成绩的教师,进行跟踪式个案分析,总结提炼,他们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中所表现出的教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反思,以“教学反思”为主题,开展专题研修,从反思的意义、反思的内容、反思的基本过程、反思的方法等几方面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三、强化育人导向,探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新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学,以评价促进育人。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研究,探索以育人为导向的新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教、学、考、评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学校将开展“情境化试题设计在命题中的使用”的项目研究,以提高教师的考试命题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的学业质量评价。1、项目背景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背景下,“情境化试题设计”

是未来考试改革的发展方向。“情景化试题设计”有着诸多优势,如有助于知识迁移,更加符合心理学认知规律,有利于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情境的创设能调动更多的知识因素,有效发挥情感因素以及价值因素的作用,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价值观等诸方面主动、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有利于考查更高层级、更为复杂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核目标等。因此,“情境化试题设计”有利于通过评价,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利于教师提升对新课程新教材理念的理解和落实,有效反思自身的教学,有利于教、学、考、评的有机结合。2、项目目标提升教师在考试评价环节的命题水平,充分发挥情境化命题设计在考试改革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推动考试评价立德树人、引导教学的效能,使考试评价的改革更加科学、有效。3、项目实施⑴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学习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评价改革的相关理论与要求;⑵探索作业中的情境化设计,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中加强情境化设计的意识;⑶在学校阶段性评价的考试命题中,要求设置一定比例的情境化设计的试题,开展考试命题的专题研讨,总结试题设计中的经验和反思教训。四、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管理的整合1、建设学科资源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不同学科提供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教师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学空间,发挥其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等方面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等方式深度学习;2、建立教学管理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使课表的安排更加科学,学生选科分班更加合理,“组合班制”的过程化管理更加精细;3、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的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为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监控,生涯规划等提供有效的依据,指导学生科学地评估学业成绩及在校各方面的表现。重点项目主要举措责任主体构建“学科融合、综合学习”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学习中心”;成立“田家炳书院”;开发和实施相关课程;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处教研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校本化实践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个案分析与专题研修校长室教科处教务处教研组情境化试题设计在命题中的使用探索学习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理论、规范和要求;加强作业设计中的情境化设计;总结情境化试题设计的方法、途径和策略。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处教研组信息技术与课程及管理的整合建设学科资源平台;建立教学管理平台;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的数据库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处信息中心

第五部分

工作保障一、组织领导学校设立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验领导小组,进行项目的组织规划,副校长、教务主任分管,教研组长、任课教师负责,形成条条有线,块块有面,收得起,放得开的一个工作网络。既保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验工作贯彻落实到人,又使在校师生都置于网络的管理中。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实验的组织机构与工作任务组织名称组织成员任务简述校长室校长副校长具体决策、规划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验的总体定位;引领、指导学校的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工作,及时提出改进意见;确定每学期的工作重点;分配资源,提供保障。教务处教科处主任副主任安排、部署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验的具体工作;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和常规工作;组织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验的阶段性总结和评价。教研组教研组长确定每学期本组教研专题,认真组织好各次教研活动和校本研修活动;认真关注、积极引导组员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学习和研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本组情况,积极参与相关改革实验工作备课组备课组长认真组织本年级本学科的学科教研和学科资源的建设;组织开展备课内的相关项目研究;配合教研组长做好专题教研活动。教师项目参与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实施,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不断反思与改进;开展基于自身教学的行动研究,分享实践智慧,撰写相关总结或论文。二、制度建设建立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学校课程和教学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相应的监督和保障;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把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作为发展素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