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阅读练习题_第1页
高三阅读练习题_第2页
高三阅读练习题_第3页
高三阅读练习题_第4页
高三阅读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④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林庚《说“木叶”》材料二:①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②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街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③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参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租”(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李睿《也说“木叶”》)3材料一第④段中加点字“暗示性”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4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C“木”有“木头”的典型性,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D“树”与“叶”的形象完全一致,古人就用“树”或“叶”代替“树叶”。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把“洞庭波兮木叶下”写“雨中黄叶树”对比,凸显“木叶”有“微黄”“干燥”的特点。B材料二通过大量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C材料一以“木”暗示着“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6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黄庭坚《清明》)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山寺后禅院》)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古人作诗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3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4.B5.C6.D7①“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②“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③“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④“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⑤“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二)(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老画家站在房中央,对着破桌面发愣。根据构思,他要钉一只1X1.5米的油画内框,翻遍家里的破烂,最后总算物色到这张破桌面。②画油画要内框,就像绣花要绷子一样。每逢这时,画家总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改画国画。国画,铺张宣纸就可运笔。可每逢构思成熟,画家还是绞尽脑汁搜寻做内框的材料。③这张正方形桌面刚够画框宽度,长度从哪出呢?他一手拿锯,一手按桌面,掂配着。④有人敲门。走进一个身穿薄花呢短大衣的青年。房间的窄小使青年显得格外高大,他的声音却温文尔雅。青年说明身份和来意。原来他是画家的同乡、旧友、空军某基地丁副师长的儿子。画家和师长是中学同学,后来,一个从军,一个学画,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后来失掉了联系。现在丁副师长要离休,准备携带家小来老画家的城市度晚年。青年是在父亲来之前特意赶来看房的。⑤老画家非常高兴,扔掉手里的工具,招呼青年就座。青年没坐,执意请画家立刻陪他看看,老画家拍拍身上就要出门,青年从随身带来的一只样式朴素、质地考究的牛皮手提包里拿出一个麻线捆着的黄纸包放在桌上,告诉画家,那是父亲带给他的。老画家知道包里是家乡当年的新茶叶。看到茶叶,他立即想到那个憨实的小伙。老画家有些激动,把茶叶捧进小橱。青年又从包里抽出一本文学杂志,说:“这是我送伯伯的。我从事文学创作,将来的工作单位是本市文联。这是近作,请指教。”他熟练地翻到属于他的那一页,又极随便地把它放在桌上。⑥老画家更激动了。他抓住青年的衣袖说:“原来我们是同行。好,回来好好聊聊。”⑦“要不要叫出租汽车?”青年问。⑧“不必。乘公共汽车,很顺路。”⑨青年有些失望。因为他所在单位——市美协就有汽车。凭着他美协主席的身份,出门要车当然是应分的。⑩画家和青年还是坐上公共汽车。青年仔细打量着父亲这位旧友。他感到不论是他那双褪色的皮鞋、那条已被虫蛀的毛巾围脖,或者他那瘦小的身躯,都无法使人把他当成有身份的画家。青年设想假如他和他素不相识,会把他猜成什么人。⑪终点站到了。路边那憧憧乳白色的小楼才使青年打起精神。他先跳下车,径直向楼群走去。⑫干休所的管理人员把属于他家的南三栋二号的钥匙交给他,并再三表示,房内设备还不甚齐全,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尽管提出来。⑬青年在前面走,老画家紧跟上来。青年推开门,一股清香的油漆味迎面扑来。客厅、卧室、纱门、钢窗、壁橱、卫生间、浴缸、厨房、贮藏室,南、北阳台,前庭、后院,一切都入时。一个螺旋形楼梯从客厅通往二楼,二楼竟还有个铺着红松地板的房间,刚漆好的地板油光可鉴。按常规,这房间应属于主人,主人自然是青年的父亲。青年立刻感到这套房子带地板的房间少了些。他想起自己拜访过的一些学者、名流,他们的书房大都镶木地板。除上架的书籍外,那名目繁多的杂志、报刊就堆在地板上。⑭青年大声对老画家说:“您看,这套房子的遗憾之处就在于带木地板的房间造少了。”空旷的房间里泛着他自己的回音。⑮没人回答,青年这才发现老画家不在身边。⑯也许他来过又退了出去,也许他根本就没进南三栋二号,它还不如堆在楼前的木头边角料对老画家的吸引力更大。他一眼就发现了这堆边角料,那里面还有笔直的木条。两三厘米宽厚,长度决不短于1.5米。画家奔向它们,抽出两根。一个警卫迎上来喊住他。⑰“哎,老大爷,怎么随便拿木头?”⑱“这……这是两根木条,是为了一张画。”老人举着木条,脸上堆着孩子般的微笑。⑲“木头能画画?”⑳“不是用木头画,是做画框离不了木头。”老人在空中画着方框。“你看,才这么短。”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又尽量想减轻些。㉑“再短也是国家的呀。您哪个单位的?”㉒“美协。”㉓“证件。”㉔老人在上衣口袋里摸索着,真摸出个小本子。可惜那是通讯录。警卫冲老人微笑着,老人还在遍身搜索,但终未找到一件能说明自己身份的东西。㉕“你怎么进来的?”警卫进一步问。㉖“陪丁副师长的儿子来看房。”警卫的话似乎一下提醒了老人,“对,他就在那儿,他能证明。”老人兴奋地指着三栋二号。㉗站在二楼阳台上的青年早就看清院里发生的一切,但老人挥着胳膊指向三栋二号时,他却闪回身子,躲开楼下的指点。㉘他有必要下去作证吗?证明他以及父亲和这个偷木条的老人的关系?青年站在阳台的纱门内沉吟着。眼前的一切使他感慨万端,够他写一篇小说了。他窥见一个艺术家的灵魂,一个这样有身份的艺术家,原来灵魂竟这样猥琐。为了修一张破桌子(他想起他一手拿锯、一手扶桌面的情景)……退一步说,就算真为了钉画框吧,靠这种手段实现自己的构思,艺术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青年在红松地板上迈着富有弹性的步子,更加感慨起来。他是为艺术感慨,为中国感慨,瑰丽的、永不陨落的文艺之星何时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升起。他的构思渐渐完整了,自信回去就可以动笔。㉙楼下的警卫和老画家在等青年出来。但他迟迟没出来。老画家只好带领警卫走进三栋二号。㉚一楼,二楼,没人。㉛画家主动先走出三栋二号。他觉得,已没必要到他认为不方便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了。8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对青年人形象塑造的作用。9第⑰—㉖段是老画家与警卫之间的对话,有人认为可以删去,你是否认同?请加以分析。10联系上下文,分析第㉘段描写青年心理独白的作用。11编辑部想要将本文收入小小说栏目,搜索资料时发现对本文的标题有两种取法,一是《构思》,一是《同行》,如果你是编辑,你更认同选用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8.①突出青年的造作,既有向老画家炫耀自己作品的张扬,又有故作漫不经心的掩饰姿态。②与老画家形成鲜明对比。9不认同。①突出老画家淡泊生活、专注于事业的精神。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想到叫青年做证人。10①明确地表达青年不想给老画家作证的态度,对老画家充满鄙视。②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反讽其“构思”毫无艺术价值。11示例:选用《构思》①利于集中紧凑地组织故事情节。“构思”既指老画家的油画构思,又指青年的小说构思,以“构思”连缀起老画家和青年之间交往的故事,避免旁逸斜出。②有利于丰富小说主题意蕴。老画家心无旁骛、看淡享受,专注创作;而青年以为老画家“偷木条”“竟这样猥琐”,自信获得新的小说构思。两种构思呈现的不同理想追求与人生境界,充实了小说主题意蕴。古诗文阅读聚星堂雪(并序)苏轼元祐六年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客会饮聚星堂。忽忆欧阳文忠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于艰难中特出奇丽,尔来四十余年莫有继者。仆以老门生继公后,虽不足追配先生,而宾客之美殆不减当时,公之二子又适在郡,故辄举前令,各赋一篇,以为汝南故事云。窗前暗响鸣枯叶,龙公试手行初雪。映空先集疑有无,作态斜飞正愁绝。众宾起舞风竹乱,老守先醉霜松折。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归来尚喜更鼓永,晨起不待铃索掣。未嫌长夜作衣棱,却怕初阳生眼缬。欲浮大白追余赏,幸有回飙惊落屑。模糊桧顶独多时,历乱瓦沟裁一瞥。汝南先贤有故事,醉翁诗话谁续说。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12从体裁上看,这是首__________。在形式上这首诗的特点是“禁体”,即序中说的“禁体物语”。请根据“序”猜测“禁体物语”是__________。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窗前”“枯叶”在“暗响”,再写“映空先集”,疑“有”疑“无”,运用白描来写初雪。B“众宾起舞”用“风竹乱”喻舞姿,“老守先醉”用“霜松折”来喻醉态,比喻极为生动传神。C“欲浮大白”意为想要豪饮一场来乘兴追赏余景,可惜只是得到大风吹落片片小雪屑。D“汝南先贤”的故事指欧阳修雪中约客赋诗一事,“白战”(徒手作战)一词运用比喻。14清代文人纪购曾说:此诗体物神妙,但写情却更妙。请你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赏雪之情。12①古体诗②避俗就新的写作方法13.C14.①生动描写出诗人望雪、喜雪、赏雪的喜悦之情;②诗人与百姓同忧同喜,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四)(19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陆俟,代人也。俟少聪慧,有策略。太宗践祚,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转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当官而行,无所屈挠。世祖亲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大碛①,以备蠕蠕②。车驾还,复典选部兰台事。与西平公安颉督诸军攻虎牢,克之,赐爵建业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治功,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②平凉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③出为平东将军、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③讼俟严急,待下无恩,还请前镇将郎孤。世祖诏许之,征俟还京。既至朝见,言于世祖曰:“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高车必叛。”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而叛。世祖闻之,大惊,即召俟,问其知败之意。俟曰:“夫高车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臣所以莅之以威严,节之以宪纲,欲渐加训导,使知分限。而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治之,仁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怼,怨怼既多,败乱彰矣。”④世祖笑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节选自《魏书》有删改)【注】①大碛:又称大漠。即今蒙古高原大沙漠。②蠕蠕:柔然,是公元4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制汗国。③莫弗:官名,相当于各部首领。1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节之以宪纲()(2)实繁有徒()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出平东将军()A.征召B.出征C.调出京城任职D.发出(2)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A.严厉B.急切C.率真D.激烈17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19第③段中陆俟关于“高车必叛”的一番见解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20本文兼有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和第④段的内容加以分析。15①约束②徒众、同伙16(1)C(2)A17陆俟到任以后,对羌戎实行笼络策略,叛乱者没有不归附的。陆俟又追赶讨伐金崖等人,将他们全部抓获。出征归来,被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18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19陆俟立足高车人不讲礼节的特点,分析自己严厉以待的原因。而郎孤再任会迷惑于自己有恩的虚名,从而采取宽仁的策略,如此必会逐渐导致高车人的难于驾驭;而在发现难于驾驭之后再施用威权,难免导致怨怼、引发叛乱。陆俟的分析不仅层层推进,充满着逻辑力量,还将自己与郎孤的做法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郎孤做法引发叛乱的必然性。20历史著作具有以史为镜的功能,惩恶劝善的职能,讲求实录的原则等;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解释、演绎历史。如第①段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陆俟做事有策略,行事有原则、有坚守等,在治功考核中被评为天下第一,体现史书中“劝善”的职能。而第④段中世祖面半开玩笑地回答陆俟,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把如释重负,俏皮诙谐的世祖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从侧面烘托出陆俟有远谋,因而作品极富文学色彩。(五)(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非国语柳宗元①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②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①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