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认识中央权力有集中的趋势。2.了解秦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其意义与局限。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创立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eq\o(□,\s\up2(01))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eq\o(□,\s\up2(02))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的内外服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eq\o(□,\s\up2(03))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对象:西周时期,eq\o(□,\s\up2(04))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eq\o(□,\s\up2(05))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eq\o(□,\s\up2(06))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eq\o(□,\s\up2(07))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eq\o(□,\s\up2(08))等级分封序列。②权力与义务: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eq\o(□,\s\up2(09))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eq\o(□,\s\up2(10))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eq\o(□,\s\up2(11))义务。(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eq\o(□,\s\up2(12))嫡长子继承制。(3)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eq\o(□,\s\up2(13))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eq\o(□,\s\up2(14))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4.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1)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eq\o(□,\s\up2(15))绝对的,其中的eq\o(□,\s\up2(16))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eq\o(□,\s\up2(17))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eq\o(□,\s\up2(18))舆论来影响朝政。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背景(1)宗法分封制瓦解:eq\o(□,\s\up2(0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新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eq\o(□,\s\up2(02))君主权力加强,eq\o(□,\s\up2(03))郡县制、eq\o(□,\s\up2(04))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3)秦完成国家统一。[知识回顾]中国古代朝代更替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思考探究1]教材P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点拨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地方行政制度;都拥有一定的地方独立性;都随社会发展而逐渐瓦解。不同点: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靠血缘和制度维系;内外服制度的“外服”是臣服于商族的方国和部族,未必有血缘关系,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②分封制下的各级都拥有封地和相应爵位,具有相对稳定性;而内外服制度下的外服地区只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但控制力有限。③分封制中,诸侯国对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对同姓诸侯的分封到达边疆要地,周王室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地位;外服地区则与商王朝离心离德。2.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1)皇帝制: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eq\o(□,\s\up2(05))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eq\o(□,\s\up2(06))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三公指eq\o(□,\s\up2(07))丞相、太尉、eq\o(□,\s\up2(08))御史大夫。eq\o(□,\s\up2(09))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eq\o(□,\s\up2(10))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eq\o(□,\s\up2(11))最高监察官。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类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eq\o(□,\s\up2(12))廷议,最后由皇帝eq\o(□,\s\up2(13))裁断。(3)郡县制①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②郡县制:秦朝eq\o(□,\s\up2(14))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eq\o(□,\s\up2(15))中央直接任命。3.秦朝社会治理的特征(1)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eq\o(□,\s\up2(16))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邮传传送系统:秦朝还建立了以eq\o(□,\s\up2(17))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时间中枢机构的变化具体内容意义西汉汉承秦制;汉武帝设立eq\o(□,\s\up2(01))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使外朝eq\o(□,\s\up2(02))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eq\o(□,\s\up2(03))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隋唐确立eq\o(□,\s\up2(04))三省六部制eq\o(□,\s\up2(05))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eq\o(□,\s\up2(06))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eq\o(□,\s\up2(07))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eq\o(□,\s\up2(08))政事堂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eq\o(□,\s\up2(09))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eq\o(□,\s\up2(10))新阶段宋朝设中书门下省,设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元朝实行eq\o(□,\s\up2(11))中书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中枢权力再度集中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eq\o(□,\s\up2(12))宰相;建立eq\o(□,\s\up2(13))内阁制内阁大学士eq\o(□,\s\up2(14))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绵延1000多年的eq\o(□,\s\up2(15))宰相制度终结清朝清承明制;雍正帝设eq\o(□,\s\up2(16))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eq\o(□,\s\up2(17))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考探究2]教材P5“历代中央行政中枢体制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点拨从历代中央行政中枢组织发展趋势来看,官僚行政中枢经历了宰相开府辅政的秦汉时期、群体宰相辅政的唐宋时期和御用秘书班子辅政的明清时期三个阶段。[名词解释]官僚制度是按照专业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它有别于中国古代早期的血缘政治,是历史的进步。[思考探究3]秦汉以后血缘政治彻底结束了吗?点拨否。秦朝开始实行的官僚制度是指在皇帝之下设置的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官员选拔以才能和德行为标准,而非血缘关系,但皇帝是按血缘继承的。[名词解释]文书行政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要求各级官吏以皇帝的诏令和国家的法律文书为执政依据并进行宣传。文书行政不仅普及了秦朝的法律,也传播了汉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思考探究4]同为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区别?点拨郡县制按地域划分,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分封制下诸侯王位世袭,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概不世袭;诸侯拥有封地和爵位,郡县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则由中央垂直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时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意义西汉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实行eq\o(□,\s\up2(18))郡、县二级制汉初还包括eq\o(□,\s\up2(19))王国和eq\o(□,\s\up2(20))侯国。景帝、eq\o(□,\s\up2(21))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郡县制能够有效地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eq\o(□,\s\up2(22))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eq\o(□,\s\up2(23))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eq\o(□,\s\up2(24))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和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分裂割据局面隋唐①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②唐朝根据eq\o(□,\s\up2(25))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eq\o(□,\s\up2(26))监察机构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eq\o(□,\s\up2(27))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eq\o(□,\s\up2(28))藩镇割据势力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eq\o(□,\s\up2(29))三级制元朝设eq\o(□,\s\up2(30))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eq\o(□,\s\up2(31))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又向各省派出eq\o(□,\s\up2(32))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明清时期地方分权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巩固国家统一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eq\o(□,\s\up2(33))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eq\o(□,\s\up2(34))三级行政制度[思维拓展]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隋唐三省六部制是在总结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机构。三省制使相权分割,并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共同议事制度减少了决策失误;六部分工明确,专业性强,效率更高。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思考探究5]内阁与军机处的首脑与宰相有何异同?点拨[巧记知识]君主专制的演进主题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使)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eq\a\vs4\al()史料一根据省略号分层,从郡县制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史料二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明显优于单纯的……或……”及材料出处进行思考。eq\a\vs4\al()(1)史料一中王夫之对郡县制有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试答:参考:看法:王夫之认为从国家(天下)考虑,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作用: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后世所沿用。(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及历史意义。试答:参考:创新:实行行省制度;采取中央垂直管理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中央集权。意义:行省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eq\a\vs4\al()1.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1)积极项目内容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文化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主题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一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三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eq\a\vs4\al()史料一关注“中朝……侍中、常侍”“丞相……外朝也”。史料二关注“中书……(皇帝)……门下……尚书”等相关内容,皇帝为中心。史料三关注“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史料四注意“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eq\a\vs4\al()(1)史料一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试答:参考:变化: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2)根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有何特点和作用?试答:参考:名称: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作用: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3)根据史料三,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是什么?“朝廷总之”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试答:参考: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含义:皇帝总揽大权。(4)为什么阁臣拟旨“无不惴惴惧者”?试答:参考: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不符帝意会受到责罚。eq\a\vs4\al()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逐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最高政治领袖之变:“王”到“皇帝”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卷《总论》中认为,在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从政体形式上看,它与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不同,是一种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这种等级君主制,萌芽于夏代,形成于商朝,确立于西周。西周政体,是君统与宗统的统一。其政体结构,是严格地按等级划分的。即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天子以宗法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进行专制统治。从战国起,一直到鸦片战争,就政体形式而言,经历了军事封建君主制和宗法君主制两大阶段。战国时代,由于地主阶级的兴起,诸侯割据争雄愈演愈烈,秦王嬴政以申韩之术为理论基础,依靠军功地主的力量,于公元前221年,最后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行政体制,从此,等级君主制正式被军事封建君主制所取代,成为封建政治制度最初形成时的政体形态。到汉武帝时代,随着分封采邑制的恢复和军功爵制的逐渐衰废,以及儒法合流,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于是,军事封建君主制又演化为宗法封建君主制。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形态基本定型,并世代相因,一直延续到清末。……战国到清末君主制的演变分为六个小阶段:第一,战国时代,为军事封建君主制的形成时期;第二,从秦统一到西汉景帝,为军事封建君主制从鼎盛走向衰微的时期;第三,从汉武帝到南北朝,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确立和发展时期;第四,隋唐五代,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巩固时期;第五,宋元时代,为宗法封建君主制高度发展时期;第六,明清时代,为宗法封建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课堂跟踪训练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答案C解析“代”是指血缘关系、辈分的迁移,说明夏、商的王位是世袭的,故选C项。2.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A.确保了皇权至上B.避免了地方割据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答案C解析秦朝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与官僚政治无关,排除D项。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中书省制度答案C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故选C项。4.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传达行政命令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5.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A解析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咨政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故选A项。课后课时作业[基础巩固]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解析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2.下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léi),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王“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将克分封于燕地,因此,这件青铜器可以作为研究分封制的文物史料,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A.皇位世袭B.皇权至上C.皇帝独尊D.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秦代建立后,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这反映了皇帝独尊,故选C项。4.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实现了思想统一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D.导致了暴政统治答案C5.清朝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答案C解析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答案B解析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故选B项。7.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答案A解析材料“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表明皇帝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枢密院以及大臣的限制,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8.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独掌政务决策权B.重视保密较为封闭C.理政人员素质低D.职官简练事务清闲答案B解析材料“有官而无吏”“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体现了军机处的机密和封闭性,故B项正确。9.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十四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王国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级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A项“中枢权力”与“行政区划”这一主题不符,C、D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与材料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能力提升]1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从而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排除D项。12.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B解析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是对官吏职能的规定,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和三公九卿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无关,排除C、D两项。13.宋代路级(地方行政级别)诸司并立、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一路之内分设四司,分别收州县兵、刑、政、财权力。正如时人所言“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