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教学理念:以2017版新课标为指引,依托课本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共三个子目,分别介绍隋朝的统一与成就;唐朝的盛世与民族关系以及唐末五代十国的历史。其中,前两个子目侧重于盛世成就的介绍,最后一个子目重在叙述唐末五代的历史。(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对这一阶段的历史有所了解,但并没有从整体上对这一时代进行把握,也没能从历史的发展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这是本课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地方。(四)教学目标:必备知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盛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及原因;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关键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素养。(五)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及其原因。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六)教学设计思路:围绕课标和教材制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学案为基本的依托。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本信息的整合,解决本课重点:隋唐盛世的表现及其影响;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挑战问题:安史之乱的原因,体会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必然性。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七)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这些都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隋唐的历史,着重把握两个要点: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后期的由盛而衰。板书:标题: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师:请同学结合课本和学案,用10分钟时间,迅速完成学案“应知应会”的两个问题。学法指导:第一个问题,请同学注意:这是一个时间轴,时间轴下方是朝代,上方是历史事件。第二个问题,同学需要注意设问的行为动词是“概括”,首先需要形成一定的角度,盛世局面一般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思考;另外,同学需要从课本材料中找到相关史实,并进行适当的概括。原因的分析角度尽量关注到历史与现实、客观与主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两个问题。1.快速浏览课本,完成下列时间轴。2.阅读课本第3235页第1、2子目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盛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教师:同学普遍能写出第一题的答案,下面我们集中解决第二个问题。请同学展示思考的成果,先来回答盛世的表现。学生甲回答:经济:农业工具定型;手工业技术进步。政治:政局总体稳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齐备;人民安居乐业。民族:交往范围广;民族关系比较和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周边国家向中国学习。文化:文艺繁荣。学生乙补充:商品经济的发展;制度创新学生丁补充:科技进步教师:大家的概括比较完整,但是提醒同学注意,我们所得出的更多是历史结论,这需要有相关的史实加以佐证。如民族关系的和谐,可以举吐蕃和亲的例子。板书:一、隋唐盛世:1.表现:经济:农业工具定型;手工业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政局总体稳定;制度创新。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齐备;人民安居乐业。民族:交往范围广;民族关系比较和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周边国家向中国学习。文化:科技进步;文艺繁荣。教师:这样的盛世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那么,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甲:历史原因:前代的奠基作用。现实原因:几位帝王励精图治;制度创新和生产工具的创新。学生乙: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教师:两位同学的总结比较到位:历史的积淀推动了盛世的到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推动了历史进程。板书:一、隋唐盛世:2.原因:历史原因:前代的奠基作用。现实原因:几位帝王励精图治;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制度创新和生产工具的创新。教师:盛世局面维持了100余年,但盛世之下,亦有隐忧,唐朝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教师: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那么,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这对唐朝乃至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看学案上的“挑战问题”:材料:从根本上来说,均田制的崩溃与安史之乱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均田制造成了府兵制的瓦解,府兵制的瓦解带来了募兵制,而募兵制又使节度使兵力壮大,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他们手下又有很多胡兵胡将;后来的藩镇割据当中,河北三镇又有很明显的胡化的色彩。——摘编自《五万年中国简史》设问:根据材料和课本第35页第3子目第一段,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教师:请同学小组讨论,迅速形成结论,记录员负责记录,推举代表发言。学生小组互助学习,完成挑战问题板书: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原因:小组一回答:从课本材料中可以看出疆域的扩展和唐玄宗的个人因素。小组二回答: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和胡汉矛盾,但需要老师讲解制度因素教师:大家都知道节度使的权力扩大,那节度使的权力为什么会扩大呢?是因为唐朝实行了募兵制,士兵听命于将领。而募兵制出现的根源则是均田制的瓦解,原有的府兵制崩溃,国家无兵可用,只好实行了募兵制,而这又导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所以,安史之乱的出现不能简单归为帝王的因素,而是唐朝中期制度和人事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安史之乱的发生也可以认为是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段插曲。板书:1.原因:形势:疆域扩展,边境形势紧张,外重内轻制度: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长征健儿),节度使势大社会:胡汉矛盾根深蒂固人事:唐玄宗后期政事荒废;安禄山野心膨胀,与杨国忠矛盾尖锐教师:重重因素(客观主观相互叠加)作用之下,唐朝由盛转衰已是历史的必然。唐朝的统治进入了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相继上演,政局的动荡不言而喻。然而特别提醒同学注意:唐中后期经济发展很快,重心南移开始,文化也呈现多样发展的态势,为“唐宋变革”奠定了基础。所谓的“衰落”不可一概而论。教师:此外,还应该注意安史之乱给后世带来的深远影响,我用两个词来概括:其一,是“内重外轻”。唐亡于“外重内轻”,宋以后的政权,特别注意加强中央集权,故多亡于外力。其二,是“崇文抑武”,宋代吸取唐末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文官政治,有助于约束皇权,科学决策,更推动了理学的兴起、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繁荣。板书:2.影响:对唐朝:后期政治动荡;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内重外轻”与“崇文抑武”教师总结:综观本课,无论是盛世还是衰落,隋唐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学在学习的时候,应该着重体会其经验与教训。教师:接下来,完成随堂练习1.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讲解:特别注意空间观念、史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现学科综合的方向。(八)教学评价设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材料二“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据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整理关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状况,下列两则史料的记载有何不同?你认为哪则史料可信度更高?并说明理由。(九)板书设计:隋唐盛世:表现:经济:农业工具定型;手工业技术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政局总体稳定;制度创新。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齐备;人民安居乐业。民族:交往范围广;民族关系比较和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周边国家向中国学习。文化:科技进步;文艺繁荣。2.原因:历史原因:前代的奠基作用。现实原因:几位帝王励精图治;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制度创新和生产工具的创新。二、由盛转衰——安史之乱:1.原因:形势:疆域扩展,边境形势紧张,外重内轻制度: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募兵制(长征健儿),节度使势大社会:胡汉矛盾根深蒂固人事:唐玄宗后期政事荒废;安禄山野心膨胀,与杨国忠矛盾尖锐2.影响:对唐朝:后期政治动荡;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内重外轻”与“崇文抑武”(十)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紧容量大,在设计时尽量化繁为简,将本课设计为两个大问题:盛世的变现及原因;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影响。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条理和清晰,重难点突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表明他们对这样的处理思路是认可的。学案的运用有助于帮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