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详解与挖空练习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详解与挖空练习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详解与挖空练习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详解与挖空练习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详解与挖空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4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真题详解]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日: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搬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

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

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

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

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

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

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涅。夫

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日劝

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

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

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

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漠②天下粟。边

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

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嫩(zhi):细致。②漠(xie),流通。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0民P以Q粟R为S

赏T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

性。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以求生

计。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务的根

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

地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1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结合

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方孝孺《深虑论》、

西汉•贾谊《过秦论》

[真题详解]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

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

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

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

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

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

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

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

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

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

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

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

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

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

盛也繁法严刑面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

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故A秦之盛也B繁法C严刑D而天下震E及F其G衰也H百姓I怨J而K海内L叛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其虑之未周与”中的“周”,与《离骚》“竞周容以为度”中的“周”意思相同。

B."而灭诸侯,一天下”的“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意思不

同。

C.“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中的“卒”,与《鸿门宴》中的“旦日飨士卒”中的“卒”

意思不同。

D.“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的“师”,与《师说》中的“圣人无常师”的“师”意

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没有吸取前代君王失败的教训。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

尽智指出过失。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

国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2)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14.两则材料都在论述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具体有哪些方法,请概述。(3分)

答案详解

广东省2024届高三调研测试语文-【汉】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10.[答案]DHL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

赏或免罚。

“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

“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

“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故在DHL三处停顿。

11.[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

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句意:没有听说过

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B.正确。“亡”通“无”,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的

人。

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

非一朝。

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发展,

尚未达到止境。

故选Ao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

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

女来吃。只是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抢劫,也不是推翻官府。

故选B。

13.[参考译文](1)(4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

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4分)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

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详解](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

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丰熟;

“富乐”,富庶安乐。

14.[答案]

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弃

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

[挖空练习]

文本一:

管子曰:“仓JK(粮仓)实而知(懂得)礼节。“民不足(指缺吃少穿)而可治(治

理)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提宾句,未尝闻之)。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有

人)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生产)之有时(时节,季节),而用之亡(无)

度,则物力(财富)必屈(缺乏)。古之治天下,至娥(细致)至悉(周悉,全面)也,

故其畜积足恃(依靠)。今背本(根本,指农业生产)而趋末(末节,此处指经商),

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祸害)也。淫(过分)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公然盛行),莫之或止(提宾句,莫或止之)。生(生产)之者甚少,而靡

(消费)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相当于枯竭)!

汉之为汉,几(将近)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痛心)!世之有饥穰(饥

荒),天之行(自然现象)也。即不幸有方(方圆)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救济)?

卒(通“猝”,突然)然边境有急(紧急情况,指战事),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发

放粮饷)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极度困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横行劫击,抢

劫),罢(通“疲”)夫羸老易(交换)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完全达到)也,远

方之能拟(能比拟,相当于抗衡)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命脉)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凭借)攻

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使……感怀)敌附(使……归附)远,何招而不至!

文本二:

方今之务(急务),莫若(没有比)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使……

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慕(号召)天下入粟县官(指政府),得

以拜爵,得以除罪(赎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谍(流通)。夫能入

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补益)者三:一曰主(君主)用足,二日民

赋(赋税)少,三日劝(鼓励)农功。神农(神农氏,一般指炎帝)之教曰:“有石城

(石头城墙)十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为一仞,一说八尺为一仞),汤池(护城河)

百步,带甲(全副武装的士兵)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

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专有),出于口而无穷(无穷无尽);粟者,民之所

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

不过三岁,塞下(边塞)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恩德)也。窃恐(私下担忧)塞卒之食不

足用,大漠天下粟。边食足以支(支撑,使用)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

可时赦(随时下诏),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恩泽)加于万民,民俞(更加)勤农。

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岁熟,年成丰收)且美,则民大富乐(富庶安

乐)矣。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

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

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

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

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

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

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

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

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

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

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

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

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文本二: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

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

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

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

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

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

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

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

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

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

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

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

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

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

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

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湖北省六校新高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方孝孺《深虑论》、

西汉•贾谊《过秦论》

10.[答案]BEH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原句标点: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11.[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周到/合,迎合B.统一/把……看作一样C.最终/士兵D.借鉴/老师

12.[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灭亡是因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

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13.[参考译文](1)(4分)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考虑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

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

(2)(4分)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

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详解](1)“图”“遗”,所字结构,句意各1分。

(2)“不肖”“遽”,判断句式,句意各1分。

14.[答案]

⑴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

于不足疑之事”)

⑵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

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⑶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秦王足己而不问,递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

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⑷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

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挖空练习]

文本一:

虑(考虑,筹划)天下者,常图(考虑)其所难而忽(忽略)其所易,备(防备)

其所可(值得)畏而遗(遗漏)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

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周详)与(通“欤”)?盖(大凡)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

然(应该这样),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统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王,王工诸侯之强耳,

变(改变)封建(指分封的政治制度)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指武器)不可复用,天

子之位可以世守(世代相守),而不知汉帝起(崛起)陇亩(田野,指乡野)之中,而

卒(最终)亡秦之社稷。汉惩(鉴于)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相当于子侄)而为诸

侯,以为同姓之亲(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萌生)篡弑(弑

君篡位)之谋。武、宣以后,稍(渐渐)削(削弱)析(分离)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

矣,而王莽卒移(移走)汉祚(国运)。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

其所由(所经历的道路)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听传言)

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边缘)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

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制伏)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力量削弱)而易制,而不知

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超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苗头,预兆)。思

之详而备之审(细致)矣。虑切(切近)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

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

制(控制),不敢肆(滥用)其私谋诡计,而惟积(积累)至诚,用大德以结(缔结)

乎天心,使天眷(眷顾,顾念)其德,若(就像)慈母之保(保护)赤子而不忍释(舍

弃)。故其子孙,虽有至(极)愚不肖(不贤能)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立刻)

亡(使……灭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文本二:

秦王足(满足)己而不问,遂过(犯错)而不变。二世受(接受,继承)之,因(沿

袭)而不改,暴虐以重(加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辅佐的臣子)。三主(指

秦的三位君主)之惑,终身不悟(觉悟),亡,不亦宜(应当)乎?当此时也,世非无

深虑知化(懂得变化)之士也,然所以(……的原因)不敢尽忠指(指出)过者,秦笛

(风气)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完全)于口而身糜没(被杀)矣。故使天下之士倾

耳而听,重足(重叠着双脚)而立,圈口(闭上嘴巴)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

不谏(劝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强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等到)其

衰也,百姓怨(怨恨)而海内叛(背叛)矣。

野谚(俗话)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治理)国,观(考

察)之上古,验(验证)之当世,参(检验)之人事,察(了解)盛衰之理,审(详知)

权势之宜,去就(离开接近,相当于取舍)有序,变化因(顺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

稷安矣。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