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通过“焚香”这一情景,写出了礼部试院肃穆、幽雅的考场环境。B.诗的颔联借用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形容考生答题时安静的状态。C.诗的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一句表明道德品行是各地选送考生的首要依据。D.诗的尾联陈述作者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拔人才的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完成。(2)本诗的颔联中“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3)分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4.D15.①使用比喻,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16.①喜悦,诗人看到考场中人才济济,场面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而感到喜悦。②欣慰和感激,诗人对乡里选拔贤德人才、朝廷分等级授予人才官职感到欣慰和感激。③期待,诗人自谦自己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英才全仗同仁们识别辨明,表达了对同僚的期待和对选拔人才责任的重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D.“陈述作者体弱多病的事实”错,尾联中诗人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句,一般从内容、手法、情感效果等角度思考作答。“下笔春蚕食叶声”的大意是: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这里写的是考生们应试的情景,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分析这句诗的表现手法,首先是使用了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其次是以动衬静,考场内能听到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衬托出考场的安静。再分析情感效果,描写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显示出考生们答题速度快,才华横溢,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充满生气,由衷地感到喜悦。【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喜悦之情。首联着力渲染考场环境,肃穆幽雅,“清晓”时分“群英”已毕至;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没有喧闹嘈杂之声,如勇士在夜晚行军时“衔枚”,奋笔疾书一片沙沙声好似春蚕在吃桑叶一般。诗人看到如此肃穆而充满生气的场景,内心由衷地感到喜悦。感激之情。颈联由前两联看到的考场氛围而引发感慨:眼前的济济人才,由乡里一层层选拔而来,并且选拔人才是“先德行”,诗人对各级选拔人才的官员们表示感激;同时感慨朝廷早已“列爵”,准备好了各种等级的官职和岗位,等待着这些人才。期待和希望。尾联自谦“衰病心神耗”,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谆谆嘱托同僚,选拔人才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虽则是自谦之辞,也表达出了作为主考官的诗人对选拔人才责任的重视,对同僚们识别辨明人才的期待。天津市红桥区2024届高三年级一模考试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①[唐]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②君相次,褰帷③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④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⑤上事,已上十三年。[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67岁时,他担任太子少傅,可谓志得意满。卢宾客,即卢周仁,和白居易、刘禹锡一样,也曾做过苏州刺史。②交印:交出官印,谓卸职;相次:相继。③褰(qiān)帷:撩起帷慢,指代上任。④麦秋:指初夏麦子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③齐云楼:古楼名。齐云,言其高与云齐。旧时在苏州子城上,唐曹恭王所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居易在看到了刘禹锡写的《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后,才又写了这首和诗的。B.诗中写到江南一带的美食、音乐、美酒和交通,说明这是诗人留恋苏州的原因。C.“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两句交代了白、刘、卢三人依次为官苏州的经历。D.这首夏至诗,记叙描绘江南一带丰富的风俗情趣,也包含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这两句诗。(3)白居易创作的讽喻类、闲适类诗歌,历来最受重视。你认为《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属于这两类作品中的哪一类?简述理由。【答案】14.B15.(示例)内容情感角度:这两句诗是指现在自己与刘禹锡、卢宾客这两位朋友都居住在洛阳城里,大家都已经老迈,只能一起面向东方,遥望着苏州。心中充满了对苏州的无限怀念之情。16.(示例)属于闲适类诗歌。①内容闲适,前半部分描绘了苏州夏至节盛况:香甜美味的竹筒粽子、鲜脆可口的烤子鹅、可以欣赏悦耳的丝竹声、来往不绝船只等景象,繁荣舒适,让人流连和回味。②情感闲适,诗歌由对苏州繁华景象的回忆,转向对现实的感怀,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相聚,一起相依作伴,一起回忆过往,内心平静祥和。【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说明这是诗人留恋苏州的原因”错,“江南一带的美食、音乐、美酒和交通”是诗人回忆起苏州的具体内容,而不是原因。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欣赏重要的诗句,可以从内容情感,表现手法,情感志趣等多个角度去赏析。就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来看,“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指的是现在“我”和刘、卢两位知己虽然都已经老迈,也共同住在这洛阳城,更难得的是我们三人前后都曾在苏州做官,对苏州不仅熟悉,更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只能面向东方,遥望着苏州,回味在苏州的那些岁月。这两句在情感上抒发的是对苏州的无限怀念和回味。【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欣赏诗歌的风格,可以从内容(景象等)、情感等角度分析。白居易的这首诗,属于闲适类诗歌。内容上,诗歌前半部分主要回忆诗人曾经在苏州过夏至节时看到的盛况:在特别谙熟的夏至节筵席上,可品尝香甜美味的竹筒粽子、鲜脆可口烤子鹅等绝美佳肴;可以欣赏悦耳的丝竹声、来往不绝船只等欣欣向荣的景象,何其繁荣舒适,让人流连、回味。情感表达上,诗歌由对苏州繁华景象的回忆,转向对现实的感怀:现在能够和刘、卢这两位志趣相投的老友相聚,一起相依作伴,一起回忆过往,虽然追忆起“齐云楼上事”,有“已上十三年”的感慨。时光流逝是客观事实,但是那些时光却承载着朋友间共同的往事和深厚的情谊,整体上内心是平静祥和的。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8分)嘲守岁者袁枚(清朝)有钱尚须散,有岁何必守!不知人世间,此例何时有?彻夜全家忙,守子直到丑。谁知重门关,依旧岁逃走。虽烧红烛光,难掩黄鸡口。我道子胡然,别岁如别友;故人自然佳,新人未必否。任其自去来,只要我长久。不学傅修期①,年年六十九。只学贾浪仙②,祭诗且沽酒。【注释】①傅修期:后汉傅永,字修期。《后汉书傅永传》称其“年八十余为兖州刺史,犹能驰射,盘马奋稍,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②贾浪仙:唐代诗人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传其在除夕取一年所得诗,以酒肉祭之曰:“劳吾精神,以是补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守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农历除夕夜,全家通宵不睡,辞旧迎新,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本诗中的“守子直到丑”即是体现。B.诗人劝诫守岁者“我道子胡然,别岁如别友;故人自然佳,新人未必否。”其中的“胡”与“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含义相同;其中的“否”为“恶”、“不好”之意。C.“谁知重门关,依旧岁逃走”,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岁月流逝的不可阻挡。“重门”意为“一重一重门户”。D.时光流逝最易引发诗人们的生命意识,于是除夜便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感时伤怀竞相抒写的对象。袁枚此诗即是如此。(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是否发现这首诗的独特之处?请简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8分)(1)D[解析]袁枚之诗与众多写除夜的守岁诗不同,不是感时伤怀之作,而有一种顺随自然的豁达乐观。(2)诗人嘲笑世俗守岁旧习,表达了万事任随自然,不必强求的达观情怀。(2分)(3)语言幽默诙谐,通俗如口语。结合诗句举例说明即可。(语言风格2分,举例1分)【文言参考译文】材料一:相国萧何病重,皇帝问他:“您如果去世了,谁可以代替您的相国职位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子没有谁能比得上君主。”皇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回答:“皇帝您找到对的人了。”曹参听说萧何去世,告诉自己的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过了没多久,皇帝的使者果然来召见曹参(前去任相国之职)。曹参代替萧何担任相国,处理政事没有什么改变的地方。全都遵照萧何之前制定的法令规矩,挑选那些木讷厚重品行良好的人担任丞相史,(那些)说话写文章刻意精深,想要求取名声的人就斥退不用。整日整夜喝美酒,门下宾客看曹参整天无所事事,都想要有所进言,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没人能开口说这件事。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皇帝对曹参不处理政务感到很奇怪,就让曹窋私下里问(父亲),曹参生气,鞭打曹窋说:“你赶紧去入宫侍奉君王,天下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等到上朝的时候,皇帝责备曹参说:“之前是我让曹窋去劝谏您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看自己在圣武方面和高帝比怎么样?”皇帝说:“我哪里敢望先帝项背。”“那我与萧何比哪个更贤能呢?”皇帝说:“您似乎比不上萧何丞相。”曹参说:“我也认为陛下的话是对的。高帝与萧何平定天下,制订的法令已经很清楚明白。如今陛下您就垂衣拱手,我们这些人就恪守自己的职责,遵守先前的法令不犯过错,不也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么?”皇帝说:“好!”——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有删节)材料二:读汉史的人大多说:曹参遵守萧何的规定,每天用美酒把自己喝醉。百姓歌颂他们说道:“萧何制定法令,平直明确十分整齐。曹参代替他做了相国,遵守萧何制定的法令不犯过错。曹参重复了萧何主张的清净无为,百姓因此获得安宁平静。”他们是汉代两位贤能的丞相,可以说是很得当啦。我的论点是:这是错的!暑天牛口渴的时候,小孩子用泥淖中的污水喂它喝。牛口渴已经很久了,得到了(眼前)泥淖中的污水,难道还能回头去找那清凉的水么?假使小孩子直接把牛牵到清凉的水边,那么(不但解决了口渴)就可以洗干净肠子中的污泥了。牛这样之后才会知道泥淖中的污水,不可以整天喝。百姓遭受秦(的苛政)造成的口渴已经很久了。萧何说:我制定法令的原因,是为了权且应对天下刚刚建立的局面。如果能不止步于此,将可以使君王成为成康那样的君王,使百姓成为成康时那样的百姓,这就好比把百姓引导到清凉的水边。曹参每日荒废在饮酒之中,汉惠帝问他,他蒙蔽惠帝说:高帝创立天下,您继承天下,萧何制定法令,我参照遵守他。您垂衣拱手,我们守住臣子的本职。惠帝认为他说的对,百姓还歌颂他们。唉,汉的百姓认为汉的污水,要胜过秦的干渴,却不知道应该被牵引到清凉的水边,洗干净自己肠中的污泥啊。萧何丞相之位传给曹参,就像一个木工架好了盖屋子的木头(完成框架)却没能完成屋顶的覆盖,而最终一定要等那个善于覆盖屋顶的人来完成整个屋子的建造。萧何已经架好了框架,认为曹参是那个可以盖好屋顶的人。曹参守住了他架好的框架却没能覆盖好屋顶,只是骗君主说:您不如高帝,我曹参不如萧何……我认为汉史把萧何当作善于寻求继任的人,把曹参当作能够做好他的后任是有问题的,所以为这件事写了这篇论说。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语文试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高斋视事谢朓①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安得扫蓬径,锁吾愁与疾。注释:①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出任宣城太守时,曾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高斋”。(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视事,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说明当时谢朓担任宣城太守一职。B.“暧暧”迷蒙隐约,“离离”若断若续;一“见”一“出”,由远及近,写出高斋建于山顶的隐秘。C.“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意思是美味的佳肴只食一味,华堂广厦只居一间。D.“空为大国忧”中的“空”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2)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为本诗划分层次。(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诗句简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3分)B(2)(3分)1至4句为第一层,描写高斋周边景物;5至8句为第二层,记叙高斋中的生活;9至12句为第三层,抒发内心的情感。(3)(3分)高雅的情趣与志向;隐居的愿望;对官场的厌恶;忧国忧民的情怀。天津市部分区2024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一)语文试题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有感三首(其一)[宋]张耒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中的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B.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之雨,贴合农家身份,可见雨势充沛,映衬田父的喜悦心情。C.同一场雨中,田父在期待丰收的喜悦中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两种心态形成鲜明对比。D.这首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描写了农村生活景象,诗人把视角投向农民,体现了对农民的关心。(2)请赏析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3)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14.(1)C(“蚕妇则因思亲而寂寞孤单”错误,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蚕妇因为这场风雨而担心蚕茧的收成。)(2分)(2)南风轻柔,麦花纷纷飘落,豆田一片广阔,豆角垂垂,首联描绘了一幅农家初见收获的画面。(2分)(3)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每点2分,观点、阐述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答出任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