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与光现象有关的实验(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与光现象有关的实验(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与光现象有关的实验(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与光现象有关的实验(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与光现象有关的实验(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复习:与光现象有关的实验(精练)

1.小茗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的激光笔进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光的入射角为90°

B.②号光线的颜色为绿色

C.实验时要使纸板与反射面垂直

D.将纸板F沿红光所在直线向后折,无法观察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现象消失

2.如图甲所示,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M平放于水平桌面上,E、F是两个拼

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于镜面的接缝ON转动。当用激光笔紧贴硬纸板E向平面镜的O

点射出一束光AO时,在硬纸板F上能看到反射光OB。

(1)如图乙所示,将硬纸板F向后折转时,(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ON在。

(2)将硬纸板F恢复原位,用笔在硬纸板上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轨迹。改变光束入射的角

度,多做几次,用笔记录每次光的轨迹。用量角器测出每一次实验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并记录在表格中。请你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

次序入射角反射角

115°15°

230°30°

345°45°

455°55°

565°65°

680°80°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

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1)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绕入射点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线ON

(选填“靠近”或“远离”)。

(2)让一束光沿着纸板从E点入射到镜面的。点,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

看不到反射光,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

(3)实验中,观察到入射角为45°时,反射角也为45°,由此就得出''光发生反射时,入射

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你认为有何不妥之处?

①;

②«

(4)若将一束光沿FO方向射到0点,反射后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

象中o

4.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

(1)如图甲所示,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0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

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儿

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ZiZr

115°15°

230°30°

345°45°

455°55°

565°65°

由此可得:在光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选填或“=”)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小明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的

大小,比较两者的大小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选填"A”或"B”)。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寻找普遍规律

(3)在图甲中,为验证:在光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应该如何操作和观察o

(4)如图乙所示,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C)F向前或向后折,这时发

现:在纸板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反射现象中,。

5.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C)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目的是探究反射光

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内;向前或向后折的过程中,在纸板B(选填“能”或

“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由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反射角(选填”或“<”)入射角;

(3)在甲图中,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E射出,这说明在

光的反射现象中;

(4)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

上的O点后,在硬纸板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6.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可绕

ON折转的纸板ENF立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反射,

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1)实验时,纸板ENF与平面镜地放置。

(2)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如图乙所示,都无法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把纸板NOF折

回到原来的位置,又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了。这个现象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

在内。

(3)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法线ON两侧的i=60°和r=60°,由此得出结论“在光的反

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请对这种做法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甲乙

7.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立在

平面镜上,纸板上的虚线ON垂直于平面镜,如图甲所示。

甲乙

(1)纸板的作用是;

(2)在图甲中,若将入射光EO远离ON,则反射光OF会ON(选填“靠近”或“远

离”);

(3)在图甲中,若沿着Fo的方向再入射一束光,它的反射光沿OE方向射出,此现象说明: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4)某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次实验的,

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次数123456

Zi20°30°40°50°60°70°

Zr20°30°40°40°60°70°

(5)如图乙,让一束光沿EO射到平面镜,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此时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反射光,此时反射光(选填“存在”或“不存在”)。

8.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第一次2070

第二次3060

第三次5040

(1)如图甲所示为实验装置图,让一束光线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

射光线0F。将纸板向后折,此时在纸板上将(看到/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

此现象说明:。

(2)小明记录了如上表所示的实验数据,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

一致。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改正错误后得到的正确

结论应该是:。

9.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平面镜、纸板、激光器和几种不同颜色

的笔,依据教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70°70°

245°45°

330°30°

(ɪ)实验中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2)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几次,测量ON两侧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3)若保持平面镜水平不变,将纸板向后倾斜一个角度(如图乙),入射光线仍能呈现在纸板

上,且沿Eo方向入射到平面镜的O点,此时与图甲情形对比,发生改变的有(填序

号)

A.法线方向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度数

D.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

10.如图所示,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白

色的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硬纸板是由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

(1)实验中可以在硬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0

(2)实验中多次改变光束入射的角度,换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光的径迹,是为了探

究。

(3)实验中,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当光贴着纸板沿EO入射时,在纸板上将看

不到反射光,这是因为:在反射现象中,。

(4)汽车司机能从后视镜中观察乘客上、下车情况,而乘客也能通过此镜看到司机。请你利

用图中装置进行简单操作并叙述实验现象,说明其中所含的光学原理:。

1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将不变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1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平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上

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如图所示。移动后面的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的蜡烛A的像完

全重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4ɪz

A.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B.研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C.研究像与物体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D.研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同

13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甲、乙、丙是实验中的三种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实验中随着A蜡烛的燃烧,A蜡烛的像与B蜡烛仍然完全重合

C.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D.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从A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不能看到A的像

14妍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由于用了较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结果看到

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而且两个像之间的距离是IOmm,则玻璃板的厚度是()

A.5mmB.IOmmC.I5mmD.20mm

15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暗一些的实验环境,是为了增大像与环境的亮度差异

B.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有像出现

D.做三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多选)1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b为玻璃板前点

燃的蜡烛,c为玻璃板后与b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其点燃

B.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厚的玻璃板

C.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D.在成像的位置放一张光屏,可以探究所成像的虚实情况

(多选)17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

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选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B.将平面镜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像的位置也向左平移

C.采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来判断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D.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18如图甲、乙是小科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的部分情景示意图。

(I)小科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将另一支没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

眼睛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他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则可能的原因是:O(选填字母代号)

A.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

B.透明玻璃板厚度太大

C.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放置

D.两支蜡烛大小不完全相同

(2)本实验中用到了多种科学方法,请写出其中一种:o

19图甲是小明同学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B

物1

(1)实验室提供了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为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选填“较

薄”或“较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实验开始时,玻璃板应放置在水平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将(选

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与A完全相同)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人眼一直在

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像与物的

关系。

(3)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

呈现蜡烛A的像。

(4)如图乙所示,是小明同学根据实验在方格纸上描绘的蜡烛A和蜡烛A的像的位置图,

分析图象可得出结论:.

20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本实

验应在较(选填“明”或“暗”)的环境中进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

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

结论是。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选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

像,用一张(选填“光滑”或“粗糙”)的白纸作为光屏结果观察到光屏上并不能承

接到蜡烛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为(选填“实”或“虚”)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

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

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21小茗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板,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铅笔,光屏。需要添

加的测量器材是O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

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

(4)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发

现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用刻度尺测得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实验中多次测量

的目的是。

(5)综上可得,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小轿车前挡风玻璃是倾斜安装的,

这样安装的好处是:夜间行车时,如果车内开灯,车内乘客经前挡风玻璃成的像在司机的

(选填“斜上方”“正前方”或“斜下方”),这样会减小对司机观察路况的干扰。

(6)蜡烛A的像,是蜡烛发出的光经玻璃板而形成的。要判断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

像还是虚像,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应(选填“透过”或“不透过”)

22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为确定像的位置,用(选填“厚”或“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A、B两根蜡烛的大小和形状应(选填“相同”或“不同”),这样便于验证像

和物的关系。

(3)将蜡烛A点燃后放在玻璃板前方,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使它与

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或“等效替代”)法。

(4)在蜡烛B的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到白纸上,表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5)小明加大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则像的大小o

(6)实验表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的。

(7)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o

(8)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选填“能”

或“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

23图甲所示,小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半透明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

台上,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

(1)选用半透明玻璃板是为了.

(2)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蜡烛B并在该位置放一光屏,从(选填“蜡

烛A”或“蜡烛B”)一侧观察光屏,若发现在光屏上不能看见像,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3)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则在玻璃板中(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蜡烛A的像。

(4)在实验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右倾斜(如图乙),观察到蜡烛的像的致位置在图中的

(选填"C”或"D”)处。

(5)实验结束后,小珠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

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24馨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

火柴、光屏、刻度尺、两支外形相同大小相等的蜡烛A和B。

(1)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2)在实验前玻璃板必须放置,否则会出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使其与蜡烛

A的像重合。

(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

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称为。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

成的是(选填“虚"或“实”)像。

(5)为了让右座的同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馨同学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

置(选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6)小馨同学观察细致,在玻璃板后同时看到了两个像(如图2所示),而且两个像相距0.8cm,

这说明实验所使用的玻璃板太(选填“厚”或“薄”),其厚度为cm。

(I)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选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时,用透明(选填“薄”或“厚”)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3)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两根大小(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蜡烛。

(4)为了得到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需要将镜前蜡烛放在(选填“同一”或

“不同”)位置进行多次实验。

(5)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

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像与物大小。

(6)将蜡烛B拿走,然后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选填“能”或

“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26为完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小芳选择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小芳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小芳把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外形相同但没有点燃的

蜡烛B,小芳应在(选填"A”或"B”)蜡烛一侧观察玻璃板中的像;

(3)当把蜡烛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在玻璃板所成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

(4)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

的像是(选填“实像”或“虚像”);

(5)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A燃烧渐渐变短,出现的现象是;为了进一步探究像与物

的左右位置关系,使实验中像与物的对比更明显,下列可以选用的模型是。

A.字母HB.字母MC.字母TD.字母Z

(6)如图所示,仅将玻璃板由图中甲的位置水平向右平移至乙的位置时,蜡烛A的成像情况

是(选项字母代号)。

A.蜡烛成像仍在B处B.蜡烛成像在B处C.蜡烛无法通过玻璃板成像

答案详解

1.【分析】(1)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时,入射角是0°,反射角是0°,折射角是0°;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

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当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时,法线无法在纸板上画出来,就不能够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

线和法线的关系。

【解答】解:A、红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0°,故A错误;

B、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②号光线

的颜色为蓝色,故B错误;

C、因为当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时,法线无法在纸板上画出来,就不能够探究入射光线、反射

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只有垂直放置时,三条线才会都体现出来,因此纸板必须垂直放置,故C

正确;

D、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F转过一定的角度后,两块纸板

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F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但反射光线没有消失,故D错

误。

故选:Co

2.【分析】(1)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纸板F与纸板E不在

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2)由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实验中将纸板F向后折转,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由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不能;同一平面内;(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析】(1)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

组实验数据;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实验前,将纸板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

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入射角变大,反射角也变大,所以可观察到反射光线远离ON;

(2)让一束光沿着E板从A点射到镜面的O点,E、F两个纸板在同一平面内,可以在纸板

F看到反射光线,将纸板沿ON向后折,E、F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在纸板F上观察不

到反射光线,此实验现象说明:光反射时,反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不能只

由一组数据就得出结论,应改变入射角的度数进行多次实验;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沿Fo方向射到0点,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该现象说明:

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为:(1)远离;(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只进行一次实验(或实验次数少)不能得出普遍规律;(4)光路是可逆的

4.【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3)知道光路是可逆的,若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则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4)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解答】解:(1)改变光束的入射角度,多做几次,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Ni

和∕r,会发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测量对应的反射角,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故选B;

(3)反射光路是可逆的,用激光笔紧贴硬纸板F射出一束光,让光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

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

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1)=;(2)B;(3)用激光笔紧贴硬纸板F射出一束光,让光逆着OB的方向射

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沿着OA方向射出;(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5.【分析】(1)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为验证这个结论,可以将纸板沿

法线方向向前或向后折;

(2)测量出入射角、反射角,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由此可得出结论;

(3)根据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实验中硬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此时反射

光线、硬纸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纸板上不能呈现反射光线,由此得出结论。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将纸板向前或向后折,是为了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

一平面内,此时在纸板B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说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中测量出入射角、反射角,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相等,得出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当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0点,光将沿OE方向射出,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

是可逆的。

(4)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实验中硬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此时反射

光线、硬纸板和法线不在同一平面,纸板上不能呈现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1)同一平面;不能;(2)=;(3)光路是可逆的;(4)不能。

6.【分析】(1)纸板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2)当把纸板向后缓慢旋转时,看不到反射光线,所以证明了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

同一平面内;

(3)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解答】解:(1)实验时,为了探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把纸板

ENF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2)当两块硬纸板在一个平面内时,可以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将硬纸板F向后折转一

个角度后,看不到反射光线,所以该实验的结论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

内;

(3)在探究规律的实验中,一次实验可能存在偶然性,且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多做几次实

验,从中总结正确的规律。

故答案为:(1)垂直;(2)同一平面;(3)实验次数太少,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7.【分析】(1)光的传播路径我们看不见,可通过一些方法间接看到,如通过水雾、烟雾等,这

里用纸板就起到了这个作用。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也是通过“平”的纸板展现

在我们眼前的;

(2)根据入射角的变化和反射角的变化而得出结论;

(3)让光线逆着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向镜面,观察左侧反射光线的位置,可以得到此题的答案;

(4)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应等于入射角,故他所测量的角不是反射角,而是反射光线

与镜面的夹角;

(5)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解答】解:(1)通过白纸板可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用白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

播路径。

(2)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将入射光线EO远离ON,则反射光线OF也远离

0N;

(3)让光线逆着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原来入射光线方向射出,由

此可见,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这表明光路是可逆的。

(4)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

法线的夹角,其中有一组数据测错了,这组数据是第4次实验的,原因可能是将反射光线与

平面镜的夹角当成反射角;

(5)若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把一束光贴着Eo射到镜面,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

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此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依然存

在。

故答案为:(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2)远离;(3)是可逆的;(4)4;平面镜;(5)不能;

存在。

8.【分析】(1)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

现象,得出结论;

(2)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多次测量找普遍规律,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解答】解:(1)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F转过一定的角

度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F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因此这个现象说明

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光

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

也应分别是20°、3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是

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改正错误后得到的正确结论应该是:反射角等于入

射角;

(3)做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

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看不到;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错把反射光线与镜面

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9.【分析】(I)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需要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根据表中的测量数据分析即可;

(3)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始终在同一平面上。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

(1)为了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量角器。

(2)分析表中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数据可知,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与原来相比,入射光线的方向改变了,法线方向不变(垂直于镜面),由于反射光线、入

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反射光线方向改变,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而入

射角度数改变了,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不改变。

故答案为:(1)量角器;(2)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BC

10.【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

(2)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3)反射过程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1)由实验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即异侧);

(2)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

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

(3)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E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

线、入射光线也在同一平面内,但不在纸板所在平面内(原因是纸板倾斜了),故不能看到反

射光线;实验中,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看不到反射光了,说明反射光已经不在纸板

上了,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来看后面乘客的上下车情况,由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因此乘客也能通过此镜看到司机。

故答案为:(1)法线两侧;(2)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1【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

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

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如果实验中上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自然使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

重合。

【解答】解: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

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

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A正确;

B、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

的大小不会变化,故B正确;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

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C正确;

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始终不

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D错误。

故选:D。

1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等大正立的虚像,且像距与物距相等。

【解答】解: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用两支蜡烛就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

系,看未点燃的蜡烛跟已点燃蜡烛的像是否完全重合即可得出结论。

故选:D。

13【分析】①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

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

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

A的像偏高且倾斜的是哪一个;

③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因此,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块挡光板,不会影响观察

物体的像。

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

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A、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

定像的位置,故A正确;

B、在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A的燃烧变短,蜡烛A的像与用来找像的蜡烛B不再重合,故

B错误;

C、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

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高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

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

偏高且倾斜,如下图:

故C错误;

D、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因此,如果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块挡光板,则能看

见物体的像A',无法看到物体B,故D错误。

故选:A0

14•【分析】(1)平面镜成像,像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2)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因反射光线成像。

【解答】解: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

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义1Omm=5mm«

2

故选:Ao

15【分析】(1)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明亮;

(2)用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4)初中物理用实验探究物理问题时要进行多次实验,有的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

误差;有的是多次测量发现变化规律;有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解答】解:A、实验中成像物体是点燃的蜡烛,环境选择较暗的环境,成像效果更好,故A

正确;

B、用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故B正确;

C、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所以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有像出现,

故C错误;

D、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其目的是进行多次实验来使实验结论具

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故D正确。

故选:C<,

16•【分析】(1)实验蜡烛C不需要点燃;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和保证实验效果这个角度去分析此

题;

(3)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解答】解:A、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两面都能发生反射现象形成像,如果移动蜡烛C前先

将其点燃,在玻璃板两面都会形成蜡烛的像,实验很难进行,故A错误;

B、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

薄玻璃板,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说法正确,故C正确;

D、平面镜成像是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故在成像的位置放一张光屏,可以探究所成像的

虚实情况,故D正确。

故选:CDo

17•【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

置;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移动平面镜,根据平面镜移动的方向判定

像是否移动;

(3)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

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4)当实验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

【解答】解:A、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所以能在观察到A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

看到放在后面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A正确;

B、将平面镜向左平移一小段距离,由于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由于对

称面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

C、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

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

是等效替代法,故C正确;

D、为了便于观察,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故D错误。

故选:BDo

18•【分析】(1)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A的

像与蜡烛B不能重合;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眼睛在物体一侧观察物体的像和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用到了等

效替代法。

【解答】解:(1)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

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故选C;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利用另一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与所成

的像去比较、去确定像的位置,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

故答案为:(I)C;(2)等效替代法。

19.【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和保证实验效

果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2)实验时,玻璃板应与桌面垂直;

在实验中玻璃板起到平面镜的作用,在镜面前的亮度越大,则其成的像越清晰;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相距较远的像,影响

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实验中玻璃板与桌面要垂直放置,否则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

重合;

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

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观察清晰的像,所以像会更不清

晰,所以蜡烛B不点燃;

移动蜡烛B,可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由于平面镜所称的像为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

上不能呈现蜡烛A的像;

(4)分析图象可得出结论是: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故答案为:(1)较薄;(2)竖直;未点燃;大小;(3)不能;(4)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体到

镜面的距离。

20•【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

的像大小相等。

(3)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确定出像的位置,才能比较像和

物的大小。还要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便于成像;

(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M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

的像;为了确认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通常用光屏承接,如果光屏上无像,则证明是虚像;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

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5)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

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

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

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较暗;

(2)像和物大小相等;

(3)M;粗糙;虚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

行比较。

21•【分析】(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

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

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4)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