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躬耕免祸"创“桃源”,简笔幻文绘理想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用渔人的视角叙述了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复寻桃源的故事,文章笔法简练,意蕴却丰富,游踪清晰,描绘出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幸福美好的人间生活图景,“世外桃源"成为人们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课文下面的注释非常详细,课后“积累拓展”考查文言文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对文章主旨的思考,“思考探究"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及语言特色,这些资源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

学情分析:学生寒假已熟读课文,课前也自行结合课下注释预习了课文,疏通了文意,大部分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也能积累部分文言文词语,但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及主旨的理解,需要老师搭建支架,指导学习。

教学设想: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交流所积累的文言文词语,这样既能相互补充,又能节时提效。

本文语言简练但意蕴丰富,可采用“补充法”,引导学生用形象的语言补充文本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体味本文语言的凝练。

作者虚构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可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主观思想来理解作品的主旨。坚持“教-学-评”一体化,注重多元评价。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词汇。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3.采用“补充法"体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词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时安排:2—3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体会美好导入语:引导学生回顾寒假生活,说说寒假生活的美好,引出课题。预设:自由、散漫、舒适、无压力、宽松的环境、睡眠充足、自主、随性……“世外桃源”——桃花源记

二、交流展示,积累词语

活动1:学生相互检查文言词语的积累,并推荐优秀练习展示,其他学生纠错或补充。

预设:1.重点词语:

(1)落英缤纷:落花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5)鸡犬相闻:听到

(6)皆叹惋:惊讶,惊奇

(7)停数日,辞去:离开

(8)及郡下,诣太守:到

(9)欣然规往:计划;打算

(10)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通假字:便要还家;

3.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4.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不充分

5.同义词都: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悉如外人

(3)咸来问讯

(4)皆出酒食。

邀请:(1)便要还家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沿、顺着:

(1)缘溪行

(2)便扶向路

6.一词多义:舍、寻、乃志:

(1)处处志之(作标记)

(2)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其:(1)欲穷其林(这、那)

(2)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的)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之:(1)忘路之远近(的,助词)

(2)渔人甚异之(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3)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7.特殊句式:

(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活动2: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1)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

(2)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出现开阔敞亮的境界。后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心境开朗。

(3)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4)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5)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6)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7)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活动3: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开“火车”式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古文韵";

2.小组读,读出重音,语气,语速,读出“故事味”。3.两个小组串讲故事,其他组评价(纠错,补充),讲出“憧憬意"。

三、知人论世,理解主旨

活动1:两个小组串讲故事,其他组评价(纠错,补充),讲出“憧憬意”。

预设:

(1)引导学生梳理线索(游踪):发现桃源,进入桃源,复寻桃源

(2)明确“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学生讲述故事

(4)师生共评

活动2: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桃源印象,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阐述。

预设:

“世外桃源”:“避秦时乱"“不复出焉”

“人间乐园"“人间天堂”“极乐世界"“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春华秋实”“洞天福地"“青山绿水”“江山如画"“郁郁葱葱”:“山有小口"“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太平盛世"“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安闲自在”“风和日丽":“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设酒杀鸡作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结:景美、人美、风俗美

活动3:讨论最后两个自然段能否删除?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预设:不能删,表明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增加故事的奇幻性。

作者借渔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但作者意识到这个理想是没办法实现的,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补充资料:秦朝到东晋之间发生的战乱:

1.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秦统一

公元前209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2.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西汉建立

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为新

17至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3.东汉:(25年—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4.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5.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6.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结论:战火不断,连年战争,民不聊生

预设:(1)渴望和平,期望没有战争,民风淳朴,社会平等,自由安定

(2)补充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因在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柳先生”。

(3)思想:躬耕免祸(回顾《经典常谈》中“诗第十二"中有关陶渊明的介绍)

四、多面补充,体味语言

活动1:请结合文中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突出桃源的美。

示例:选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绘:渔人正低头往前走,忽然一阵香气入鼻,抬头一看,远处是一片桃花林,桃树开着粉红色的桃花,桃花一朵挨着一朵,形成一朵朵粉红色的云朵,从地上升起。沿着小溪数百步的距离,两旁都是成排的桃花树,中间没有一棵杂树。忽然一阵微风吹来,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下,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轻轻落下,青草、红花、绿水,美不胜收。

赏析:从嗅觉、视觉多种感官着手,结合动静,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到近的角度,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

学生选句展示、交流。

预设:“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赏析角度:结合背景,具体描绘战乱情形,补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场景描写。

活动2:用词语概括本文语言特色,反复朗读,读出语言的美感。

预设:简洁凝练而意蕴丰富;四字词语,朗朗上口,韵味感强。

朗读:重音突出,张弛有度,语调清扬

五、延伸拓展,辨析美好

活动1:结合课文及节选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与《其五》,讨论:“世外桃源"吸引人的根本原因?

PPT:

桃花源诗(节选)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