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导论_第1页
经济学基础导论_第2页
经济学基础导论_第3页
经济学基础导论_第4页
经济学基础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基础

知识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含义与基本内容;2.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3.领会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技能目标1.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身边的各种经济现象;2.初步掌握与应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教学方法提示可通过案例讲解、互动讨论、情景模拟、视频等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导论【引入案例】经济学与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1.欲望的无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以及生产它们所需的资源总是不足的。欲望是指人们心理上具有的一种缺乏与不满足的感觉以及求得满足的愿望。人类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可分为许多不同层面的需求,从人得生理本能、生活质量、衣食住行、安全等生存方面,到自然环境、社会决定和历史形成等,都体现了人们不同层面的需求。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2.资源的稀缺性人们的欲望表现为对物品和劳务的不断需求。在获取人们所需的物品上存在着一种自然的限制,成为“稀缺性”。关于稀缺性和绝对稀缺性两种认识。当稀缺不是就资源和物品的绝对数量而言,而是就有限的资源和物品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就成为相对的稀缺性。当稀缺是相对于资源和物品的绝对数量和物理限制而言时,它可以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如阳光,空气和谁最终也将会被耗尽,稀缺便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的普遍现象,这就称为绝对稀缺性或物理稀缺性。3.经济学的产生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根本。因此,在经济学意义上,这些对于人们的经济行为表现为稀缺性的资源及其物品可被分为:自由品,没有价格;经济品,有正的价格;废品,有负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所有物品都像空气一样,可以自由取用,那就没必要节省资源和研究经济问题了。所谓“自由品”是指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和物品都不是“自由品”。如今甚至获得充裕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也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或花费一定的代价。所谓“经济品”是指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来的物品。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必须将资源转化为人们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这种转化过程被称为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被称为生产要素。经济学中,常常把生产要素归结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大要素。当我们在讨论土地、资本、劳动等市场要素的有效利用时,实际上就是在讨论资源的有效利用的问题。二、生产可能性与选择1.生产可能性“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是经济学家经常谈论的话题,大炮代表一个国家的军费开支,黄油代表民用开支。从简单起见,假设某国(经济体)只生产大炮和黄油两种物品,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大炮和黄油的生产量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关系,多生产大炮就要少生产黄油,多生产黄油就要少生产大炮。根据该国的状况,大炮和黄油的生产存在表1-1所描述的六种可能性,组合A和组合F是该国把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大炮和把所有资源投入到黄油的生产上两种极端情况。组合方式黄油(百万吨)大炮(万门)A015B114C212D39E45F50表1-1社会生产的组合方式0369121512345ABCDEFGH大炮黄油图1-1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横轴表示黄油,纵轴表示大炮,把表1-1的六个组合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曲线,如图1-1,曲线AF即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物品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根据图1-1所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我们可以分析和思考:(1)曲线AF上的任何一点都实现了大炮和黄油最大产量的组合,是有效率的,但社会在多种生产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2)曲线AF线内的任何一点上(如G点上)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达不到AF曲线,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曲线AF线外的任何一点上(如H点上)是大炮与黄油更大数量的组合,但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怎样才能使社会生产的大炮与黄油的组合超出AF曲线?以上三个问题事实上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下面的篇幅中我们予以解析。2.选择在解决资源的稀缺性与生产和需求欲望之间的矛盾时,每个民族、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每个历史时期都必须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生产多少?二是如何来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三是为谁生产?以及怎样在社会成员中分配这些物品和劳务?这三个问题是经济学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一切经济体制所共有的问题,虽然不同的经济体制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三、资源利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充分表明,即便社会资源是稀缺的,但稀缺的资源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为社会中存在太多的失业和机器闲置。图1-1中的G点就是稀缺的资源被浪费的表现。另一方面,人类社会要不断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如图1-1中的H点。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使稀缺资源能生产更多的物品。资源利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经济学中,要解决的是“充分就业”问题,也即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失业和资本与土地的闲置?2.为什么产量是不稳定的,时高时低?在经济学中,要解决的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的问题,也即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3.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生产有哪些影响?在经济学中,要解决的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也即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实现物价的稳定?以上三个问题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经济中,资源配置与利用的问题是一切经济制度所共有的问题,但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混合经济三种基本的经济制度。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上的价格调节来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基础之上,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商品交换,满足市场需要;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商品,建立联系;市场是经济资源分配的枢纽,市场机制对由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等问题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由中央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的经济制度。计划经济的特点是资源的流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推动;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由中央计划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依靠计划来实现。3.混合经济当代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取完全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成分也带有计划成分的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一种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混合经济的特点是:一方面资源配置基本上是市场决定的,另一方面政府又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及其他政策对私人经济决策施加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混合经济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高,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主要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此设法利用有限资源取得最大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家庭和厂商的抉择均通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微观经济学也就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市场出清,即资源流动没有任何障碍;完全理性,即消费者与厂商都是以利己为目的的经济人,他们自觉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为目标,又知道如何实现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而迅速的获得各种市场信息。二、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称为宏观经济学。如果说,微观经济学是考察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途径,因而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生产哪些产品和每种产品的产销数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价格,那么,宏观经济学恰恰是要考察微观经济分析中被假定为已知和既定的被使用的生产资源总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同微观经济学比较,对宏观经济学可以做以下四个方面的规范:(1)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整体,它所要考察的内容包括,诸如国民收入的大小,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及其变化,全社会就业和失业人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等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使用的一些经济变量一般都是由微观的个量加总而成的。宏观的总量或总量的平均数,如由各个家庭一定时期(如一年)的消费和储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消费支出和储蓄总额,各个厂商一年期间的投资加总而成的全社会的投资支出,政府在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一个国家一年期间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国际收支总额,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乘积),国民收入和各行各业的就业人数加总而成的全社会就业量以及由各种产品的价格汇总计算出来的一般物价水平等等,都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时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或平均数,所以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总量分析和总体经济学。与此相对应,微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学也可以译为个量分析和个体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各有其研究的课题和相应的分析工具,存在着区别。但它们作为一门科学的一套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它们之间是整体与整体由以构成的个体之间的关系。其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以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采取个量分析方法,而假定资源利用已经解决;宏观经济学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而假定资源配置已经解决。都互相把对方所考虑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互相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经济社会,不仅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资源利用问题,只有把这两方面总是解决了,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如就业或失业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理论等宏观经济理论,必然涉及到劳动的供求与工资的决定的工资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价格理论。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是指描述、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部分,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是独立于任何特殊的伦理观念的,不涉及价值判断,旨在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的实证问题。它的任务是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用来对有关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预测。对这种理论的解释力,可以通过它所取得的预测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的精确度、一致性等指标来加以考察。简言之,实证经济学是或者说可以是“客观的”科学。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是指那些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提出某些分析和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以此树立起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在西方经济学看来,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因而在对其多种用途上就必然面临选择问题,选择就存在一个选择标准,选择标准就是经济活动的规范。可以看出,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归纳为四点:

1.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这里的“价值判断”,通俗地讲就是对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认定。如果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则为规范经济学;反之,如果不涉及好坏,仅仅是就事论事,那么就是实证经济学。“实证”,就是实例证明。

2.解决问题不同。如果解决的是“是什么”问题,则是实证经济学,反之,如果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则为规范经济学。

3.是否具有客观性。规范经济学中的意见分歧主要集中于对不同行为的成本收益的价值判断的差异上。正因为如此,其分析结果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而实证经济学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析结果是客观的。

4.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二者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在现实经济分析中,两种方法是经常混合使用的。二、实证分析方法在当代经济学中,实证经济学是主流,实证方法是经济分析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即经济现象)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科学性最直接的体现在于所研究的经济问题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可检验的。经济学的实证化是经济学科学化的唯一途径。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又属于社会科学,使经济学无法回避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经济学在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利益服务时,必须对客观经济现象的好与坏,以及应该是什么做出判断。三、实证分析工具

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过说明的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边际分析。1.均衡分析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所处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经济中均衡是指: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equilibrium)与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又可分为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staticv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static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动态分析(dynamic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个别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还是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均衡分析,都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采用的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3.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economicmodel)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作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如前已指出,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成为主可能。4.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实际上是把数学中的微分学引进了经济学,边际就是一阶导数。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量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边际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例如,一个人已经吃了三块面包,获得了一定的效用(满足),在这个基础上再吃第四块面包所增加的效用,便是第四块面包的边际效用。边际效用就是作为自变量的消费量发生变动时,作为因变量的总效用的变动率。在经济分析中引入边际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的一个革命,尤其在定量分析中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被广泛地使用。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产量、边际收益、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等。在企业决策中,边际分析法主要用于确定企业规模、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和产品结构等。边际分析法是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贯穿于管理经济学决策分析的始终。运用边际分析法进行企业或个人决策时,判断某项业务活动是否有利,不是根据它的全部成本的大小,而是应当把由这项活动引起的边际收益和它的边际成本相比较,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有利,否则就不利。例1.汽车票价某个体运输公司某线路的票价为100元,汽车在车站即将出发时,还有一个空位。有一个乘客只想花70元坐这辆车,70元低于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80元。如果你是该个体运输公司的车主,你让不让乘客上车?从经济学的角度,应该让这个乘客上车。虽然70元低于票价100元,也低于汽车运输一趟所花费的每个乘客的平均成本80元,但车主为这名最后的乘客额外增加的成本只是在路上提供的一瓶饮料和汽车因此增加的一点汽油,在20元以内,这样,车主可以增加50多元的收益。一瓶饮料和汽车增加的一点汽油是边际成本,乘客的70元是边际收益。根据边际分析法,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就应该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例2.企业产品开发某企业最近考虑开发一个产品,开发甲产品需要投入1000万元,开发乙产品需要投入800万元,企业的决策思路应该是怎样的?显然,开发甲产品的边际成本是1000万元,开发乙产品的边际成本是800万元,从经济学的角度,只要开发甲、乙产品的边际收益分别大于或等于1000万元和800万元,两个产品的开发都是有利的。如果开发的两个产品都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这个时候,选择两个产品中边际收益减去边际成本中大得多的那个产品作为企业产品的开发对象。第四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1.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5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

2.近代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纪中期期间。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相应观点的价值论;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等。在政策倾向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尽量少干预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3.现代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它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分别出版了他们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从这三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皮古。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系。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中,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那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问世奠定了某种基础。4.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本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经济学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我们在本课程中将要着重讨论的现代经济学流派,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直到当前所先后出现和存在的各种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学说。二、近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综观近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1.1776年亚当·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2.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事实上,从“边际革命”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3.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

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影响所在。

4.20世纪50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20世纪50–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从政策方面来说,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

弗里德曼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时所提出了两大思想:其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其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这些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现代货币主义的革命使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5.20世纪60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所以,斯拉法这本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6.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革命”。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经济达到自然率的水准。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又一次革命。以上六次革命大致上反映了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经济学各主要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

三、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1.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现代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现代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一般说来,能够成为现代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是: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我们在这里是主要经济思潮之下来了解现代经济学各流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