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职业病培训_第1页
防治职业病培训_第2页
防治职业病培训_第3页
防治职业病培训_第4页
防治职业病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防治职业病培训

一、概述

1、定义: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卫生部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这一目录规定的职业病有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等共10类115种疾病。职业病是由于职业活动而产生的疾病,但并不是所有在工作中得的病都是职业病。职业病必须是列在《职业病目录》中,有明确的职业相关关系,按照职业病诊断标准,由法定职业病诊断机构明确诊断的疾病。因此,在工作中得的病不一定是职业病,得了《职业病目录》中的疾病也不一定是职业病。第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尘肺13种二、职业性放射疾病11种三、职业中毒56种四、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五、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六、职业性皮肤病8种七、职业性眼病3种八、职业性耳鼻3种九、职业性肿瘤8种十、其他职业病5种职业病名单(10类115种)第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2、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职业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国涉及有毒有害品企业超过1600万家,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超过2亿人,有两个职业病集中的重点人群:一是约1亿名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的流动劳动者,二是1.36亿名在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劳动的农村劳动力。在现阶段,这些人群既是我国的劳动力主体,也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人群。

我国的职业病形势十分严峻,对职业病的防治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极不适应,职业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在全国报告的各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80%,其他急慢性中毒约占20%。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58万多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其中已经有14万多人死亡,现有患者44万多人。

有关专家同时指出,由于现在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全,因此估计实际发病要比报告的例数多10倍,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万人。

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卫生部门正在加强职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使越来越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获得基本的职业健康保障。第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目前我国职业病防治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用人单位未履行职业病防治法定义务;

☆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部门片面追求GDP,忽视劳动者健康及其权益保护的现象比较普遍;

☆监管体制不畅,部门之间监管职能分散,缺少协调配合,没有形成监管合力;

☆职业病防治能力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职业卫生服务水平低下;

☆多种原因导致劳动者维权艰难。第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用人单位劳动者义务:配备防护设施、治理职业危害作业场所危害评价与管理劳动者健康监护(上岗前、在岗中、离岗时)危害告知(合同、作用场所、培训教育)建立危害监测和劳动者健康档案职业病报告义务对患职业病者的救治、安置依法参加工伤劳动保险落实职业危害治理和职业病防治经费未成年工、女工保护权利:获得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获得职业卫生防护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服务知情权:危害、危害后果、防护条件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拒绝强令违章操作、冒险作业批评、检举、控告参与民主管理享受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要求并获得健康损害赔偿第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第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第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第9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散发的有害因素所致的危害。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第10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

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

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第11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石油天然气行业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一、粉尘类

电焊烟尘、煤尘(煤矽尘)、磺化酚醛树脂粉尘、重晶石粉尘、岩芯尘、混合尘

二、放射性物质类

放射线

三、化学物质类

苯、甲苯、硫化氢、甲醇、甲醛、环氧乙烷、盐酸、汽油、乙二醇、氨、四氯化碳

四、物理因素

噪声、高温、微波

第1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作为呼吸器官,做呼吸动作,肺和各级支气管系统经肺通气和肺换气,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再经循环系统把氧气输送给全身各器官组织利用。肺的功能是什么?防范尘肺病(一)粉尘第1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开发事业部塔中作业区

目前全国尘肺病患者累计超60万人,每年死亡6000-8000人。煤炭系统患病率最高,占全国尘肺病总数40.43%。第1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开发事业部塔中作业区(一)粉尘分类

1.无机性粉尘★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3.混合性粉尘(为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粉尘)一、疾病描述一、疾病概述第1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概述★矽肺病:人体长期或大量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一种职业性尘肺病。★病状:呼吸短促,胸口发闷或疼痛,咳嗽,体力减弱,常并发肺结核症。★治疗:目前无理想治愈方法,该病死亡率极高,潜伏期短则数年,长则20年。★诊断方法:只有通过X线检查发现。★长期接触粉尘是确定本病的重要线索。一、疾病描述第1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防范措施

★防尘是关键。改革生产工艺、湿式作业、密闭尘源、通风除尘、维护检修等综合性防尘措施。

★防护是手段。定期监测空气中粉尘浓度并改进,凡有活动性肺内外结核,呼吸道疾病患者,不宜矽尘工作。★加强员工定期体检,包括X线胸片。

★矽肺患者采取综合措施,脱离粉尘作业环境,加强营养和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并发症。★餐饮:多吃滋养肺阴化痰的食品或药物,如猪血鸭血、梨、木耳蘑菇等,生活清淡一点。第1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生产性粉尘危害的预防

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完全可以预防

国家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总结出→

“革、水、密、风、护、管、查、教”八字经验,取得很大成就。第1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革(技术革新)改革工艺、革新生产设备防目粉尘危害的根本方法(2)水(湿式作业)

控制粉尘扩散(3)密(密闭尘源)防止粉尘外逸/飞扬第19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风(通风除尘)

使含尘空气按设计方向自然排出(5)护(个人防护)

戴防尘口罩、送风头盔、穿防尘服(6)管(加强管理)从组织制度上保证防尘工作经常化。

《职业病防治法》《尘肺病防治条例》

(7)查加强对粉尘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加强对生产环境粉尘浓度检测、监督检查第20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8)教(宣传教育)

法律法规了解粉尘危害尘肺病防治基本知识尘肺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关键→防尘/降尘第21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高温

高温作业是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北京地区为30℃)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

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是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每月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

常见的高温作业有哪些

根据工作地点气象条件的特点,医学上将高温作业分为三种类型:

高温强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等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等车间,陶瓷、搪瓷、砖瓦等工业的炉窑车间等。

高温高湿作业:见于印染、缫丝、造纸等工业中液体加热或蒸煮时,潮湿的深矿井内等。温热环境蒸发散热更为困难,易发生中暑。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农业劳动、建筑、搬运、露天交通管理等作业。

第2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1.对循环系统的影响。高温作业时,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

2.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大量出汗和氯化物的丧失,使胃液酸度降低,易造成消化不良。此外,高温可使小肠的运动减慢,形成其他胃肠道疾病。

3.对泌尿系统的影响。高温下,人体的大部分体液由汗腺排出,经肾脏排出的水盐量大大减少,使尿液浓缩,肾脏负担加重。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高温及热辐射作用下,肌肉的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大脑反应速度及注意力降低。

第2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1、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2、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2.1热射病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2.2热痉挛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

2.3热衰竭

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第2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006年7月3日晚,位于福州马尾的福建长隆纺织厂女工刘运芳晕倒在车间内,抢救无效第二天死亡。医生说,刘是因中暑死的。

福建长隆纺织厂车间

第2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高温防护措施

(一)技术措施

(1)采用局部或全面机械通风或强制送入冷风来降低作业环境温度。

(2)在高温作业厂房,修建隔离操作室,向室内送冷风或安装空调。

(3)进行工艺改革,实现远距离自动化操作。

(4)按照《高温作业分级》以(GB/T

4200--1997)中的方法和标准,对本单位的高温作业进行分级和评价,一般应每年夏季进行一次。

(二)管理措施

(1)宣传防中暑的知识。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问,避开最高气温。

(3)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三)保健措施

(1)高温作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对患有高血压、心脏器质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的大面积皮肤病者,应予以调离。

(2)夏季供给含盐饮料和其他高温饮料。

第2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噪声

噪声的职业危害:

(1)听觉系统:可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和永久性听力损伤,即所谓噪声性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

(2)神经系统损害:可引起头痛、头晕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的表现。

(3)心血管系统:噪声能产生一系列心血管病理反应,表现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升高),心电图有异常改变。

(4)消化系统:噪声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消化能力减弱。此外,噪声还可引起内分泌、血液、免疫等方面的改变。

《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GBZ49—2002)中的听力损伤分级是依据噪声所致听力损伤程度确定的,职业性轻度、中度、重度听力损伤及噪声聋均为职业病。

第2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28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噪声防护措施:

(1)对车间噪声进行监测和评价,严格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采取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以降低声源噪声、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

(3)加强个人防护,做好听力保护和接触噪声工人的健康监护,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小时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的原则,确定其噪声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第29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硫化氢

1、理化性质

为无色气体。具有臭蛋气味。分子式H2-S。分子量34.08。相对密度1.19。熔点-82.9℃。沸点-61.8℃。易溶于水,亦溶于醇类、石油溶剂和原油中。可燃上限为45.5%,下限为4.3%。燃点292℃。

2、侵入途径

硫化氢经粘膜吸收快,皮肤吸收甚少。误服含硫盐类与胃酸作用后产生硫化氢可经肠道吸收而引起中毒。第30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毒作用表现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对毒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浓度越高则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人吸入70~150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吸入300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吸入1000mg/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引起呼吸骤停,造成电击样死亡。

4、预防措施

1.进入可疑作业场所前,应用硫化氢检气管监测硫化氢浓度。

2.进入高浓度硫化氢场所,应有人在危险区外监护,作业工人应佩戴供氧式面具,身上绑好救护带。

3.发现有人晕倒在现场,切忌无防护入场救护,应佩戴防毒面具。

4.可能发生硫化氢泄漏的生产场所,安装自动报警仪。

5.接触硫化氢工人加强中毒预防及急救培训。

6.生产过程密闭化,加强通风排毒。

7.眼、心脏、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职业禁忌证。

第31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事故案例之一:

2005年3月27日,新疆哈密天湖铁矿发生特大硫化氢中毒事故,有11名井下工人中毒,其中5人死亡。

第32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事故案例之二:重庆开县发生的“12·23”天然气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晚21时15分,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小阳村境内的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罗家16H井起钻时,突然发生井喷,富含硫化氢的气体从钻具水眼喷涌达30米高程,硫化氢浓度达到100ppm以上,失控的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传播,导致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面积灾害。失控的硫化氢有毒气体随空气迅速传播,井喷事故波及28个村庄,最为严重的是高桥的小阳村、高旺村两个村,事发地方圆5公里内的群众被疏散到安全地带,形成了一个“无人区”。

此次事故共撤离人员6.4万人。“井喷”事故造成243人中毒死亡,门诊1.4万人,2142人入院治疗、65000人被紧急疏散安置。此次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400余万元。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确定其为特大责任事故。

第33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消防官兵在为遇难者整理服装发生“井喷”的井口通过点火燃烧的方式排除毒气重庆开县发生的“12·23”天然气井喷事故第34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大规模清理死亡家畜

灾民连夜撤离重庆开县发生的“12·23”天然气井喷事故第35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汽油

1、理化性质

无色液体,具特殊臭味。易挥发。易燃。主要成分为C4~C12脂肪烃和环烃类,并含少量芳香烃和硫化物。

2、侵入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第36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毒作用表现

汽油为麻醉性毒物,对人体的影响表现为:急性中毒、吸入性肺炎、慢性中毒。

急性汽油中毒一般可发生于未用防护措施进入油塔、清洗贮油管,或炼油厂蒸馏设备发生故障等,临床毒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酩酊感、易激动、步态不稳、短暂意识伤失等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则为吸入高浓度汽油蒸气后,表现为中毒性脑病,少数可产生脑水肿,出现颈项强直、面色潮红、脉搏波动和呼吸浅快;液态汽油直接吸入呼吸道,可引起支气管炎、肺水肿。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肢端麻木、感觉减退、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严重者肢体远端肌肉可萎缩。皮肤接触可发生急性皮炎,出现红斑、水疱及瘙痒。

第37页,共42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4、预防措施

4.1在进入高浓度汽油作业环境时,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制度,进行强制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