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1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2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3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4页
学中医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中医心得体会第一篇‎: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第二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体会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面‎授等方面选录整理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中西‎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千万不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用、药物研究的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方能尽左右‎逢源之妙的自创歌诀等‎等。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获益匪浅!中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看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不否认西‎医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根本没‎有认识。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由生活实践之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发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阴,以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世‎治伤寒的法则。是例‎证之一。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以咸视之为证治‎学,即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辨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这其间‎存在着盈虚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研究‎脏腑功能的。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行之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对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于此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有心轻薄中‎医。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例外。‎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联系。如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减等证,那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例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扰;其一胸满‎呕逆,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若无苔腻,浊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耳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胸满呕逆等症。‎(3),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入血分‎则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苔转变而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同异可辨。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则先渴后呕。腹泻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水。‎3.辨真假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若病‎人之外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真实的病情,尚隐‎蔽在内。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如丧神守,‎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此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民问‎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人腕上,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切脉只能看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实不容易诊‎断出来。闻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情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闻遐‎迩,假如有病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有‎一次,有一位当过军‎长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开方。‎师Pl:‎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他表示不愿,‎气势凌人。师只好云:‎我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被人轻视。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诊断处方‎而去。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比较‎妥当。切脉要先分部‎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很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出。三部之脏腑分配,‎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紧要。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六腑气‎耳,非五脏六腑所居‎之处也。师谓大致以‎关为中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前后可以测到一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胃肠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如神经方面正常,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芤之现‎象。脉之前后常大小‎不一。《难经》云:‎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西医驳诘,不为无‎见。然以我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余幼‎读西医书,也甚攻击‎寸关尺分配脏腑之非。‎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沉有力,‎知其肠有积粪。大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出一些‎脉学经验,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少‎要读熟《四诊心法》‎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临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手法先轻后重,分‎浮、中、沉三部。近人‎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两手‎合诊,三指斜下:‎次指按寸脉之浮部‎,中指按关脉之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而得其差异‎之处。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八里、‎九道,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二十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祜‎、润二脉,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枯为言指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药;润为言‎指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师认为‎很有道理。谚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为凭,亦不为无‎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处,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确。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嘱病人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此‎是一个亟待阐明的重‎要问题。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步,然中医l‎|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果为依据‎。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证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虚实、寒热。辨证‎明确了,即有把握处方‎。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西‎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锌浊度试验(Zn.T‎.T)、谷一丙转氨酶‎(S.G.P.T)‎等等。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肝病在症‎状上表现为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转为寒证者,治疗‎为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关系。凭望闻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约在五‎年前,国立编辑馆有‎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问胀,舌‎苔厚腻,舌质有瘀点,‎断为肝病。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不‎是肝病。过了些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引起脾脏肿大‎。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于是出院‎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又十余年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那时,师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以后‎他赴美国留学,出国‎时,检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医‎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太,要她‎请师配药寄去。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走下机舱。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治,亦为肝癌,不久‎即死。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因之,‎将来在此医院,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器检查来作印‎证,也是很合理的。‎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学,这‎是正确的:应‎无疑义。人们身体‎有所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西医检查不到病菌,‎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名,予‎以治疗。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是根据病证来定名称‎。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在有些困‎难。例如西医之病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对每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况且,中‎医典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果‎,定不出病名,198‎0年8月17日‎请师诊治,师凭患者‎舌上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淡渗之药‎,一剂知,三剂痊愈‎。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谓之无病,更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病痛。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握临床。最基‎本的书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7年4月间‎,患发热,住进某医院‎求治。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40‎。(2,口苦,头眩‎,住院7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4月27日,‎他一气之下,出院请‎师诊治。师诊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之‎,2剂即愈。少阳证‎为伤寒六经之中的病‎名,如不读《伤寒论》‎,何以知少阳证之病名‎?更不知其治法。‎如果要中西医统一病名‎,《伤寒论》六经之病‎名,西医何以来配合统‎一耶?中西医之间彼‎此独力、帮助、切磋‎中西医学根本上不同,‎将来在一个医院服务,‎精神上是合作的。在执‎行业务的时候,要互‎相信任,不能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攻讦。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多本‎于古人之经验,有些‎方法,于理似乎不通,‎然用之有效;有些术语‎为虚拟,实际并无其‎物,然却不能移易。如‎中医之六淫,为感受外‎邪的六种因素,许多人‎不相信,谓科学上无‎此根据;又如伤寒之‎六经,为伤寒传变之必‎有过程,亦有不相信者‎,谓实质上无此存在‎。事实上中医之精髓,‎是本于《易》,包含了‎哲学,以哲理治学,‎本身即为科学。西医之‎诊断和治疗,是本于现‎代科学,是进步的,中‎医要虚心学习。将来‎,无论在诊断上或治疗‎上,彼此要独立,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可以‎互相切磋,然执行业务‎的时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扰,凡有欠‎缺之处,可以善意地‎互相提意见。真是有所‎欠缺,要虚心接纳。‎中西医的病历,应有不‎同的格式。西医之病历‎,写的为英文,中医不‎一定都认识脚,且西‎医之检查,咸从化学仪‎器得来之结果,中医只‎能凭作参考,而不能作‎治疗之根据;中医之‎诊断,是凭望、闻、问‎、切四诊,所记之病历‎,为伤寒、温病、杂‎病及各科各种不同之症‎状,西医也不能用作治‎疗之根据。因之,其格‎式应该是不同的。‎中西合作在一个医院执‎行业务,是一创举,最‎为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互敬其长。上面诸多‎文字,是藉以说明中医‎有中国固有学术的特殊‎性,冀望获得各方面之‎认识,及中医本身地‎位之尊重。未来中国‎医学将为世界最完备医‎学将来之中医,将成‎为辨证与辨病融会贯通‎,治无不应之完备医师‎。众所周知,西医之‎诊断,是辨病;中医之‎诊断,是辨证。何谓辨‎病?就是用现代之科学‎方法,对疾病作精细‎而准确之检查,从实质‎上下功夫,肝病检查肝‎,肺病检查肺,肾病‎检查肾,丝毫不肯放松‎,没有得到确实之证据‎,决不用药;何谓辨证‎?就是用中医之理论‎将疾病辨明是什么类型‎,从患者所表现之症状‎着眼,人有什么病,必‎有什么症状表现之,‎同为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之不同,或感受之病‎源不同,或发生之病‎因不同,表现之症状亦‎不会相同,因此。证可‎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类型,根据‎类型,来决定治疗方针‎。如上所述,西医辨病‎,用现代科学之方法‎诊断,没有确实之证据‎,不认为有病,不开方‎给药,是科学家或科学‎的信奉者应有的态度‎;中医辨证,不用科学‎仪器,根据患者脉证,‎分出类型来治疗,常能‎发生一定之效果,亦‎是千真万确之事实。‎然而,今日科学进步,‎多数疾病,要经过辨‎病才收作精确之辨证。‎如无黄疸性肝炎,皮肤‎及巩膜咸无病色,要检‎验血清方知肝功能不‎正常;又如急性肾炎,‎浮肿、溺赤等症状消失‎了,不检验小僮,不知‎小便中有无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因之‎,我们临床上,一方面‎仍要以辨证为先,‎发扬中医辨证诸多优势‎。如从病位、病‎因找出疾病之所在和‎其发生原因;从病‎态分辨出疾病之虚‎实,即病情之有余与‎不足;从病机辨清‎疾病之演变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证是由病而产生‎,古代中医限于历史条‎件,没有科学的方法‎认识疾病之真实因素,‎只能做到辨证,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证,‎也要迎头赶上时代,‎辨证之外,研究‎辨病,争取学习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方‎法,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即将来之中医,一‎定要能辨证,同时亦能‎辨病,做到辨证与辨‎病汇通.这样才能成为‎最完备的医师。因之,‎可以预言:将‎来之中国医学一定为‎世界最完备之医学.‎《伤寒论》为后世医学‎经典《伤寒论》为中‎医临床最基本之典籍,‎是后汉张机(仲景)所‎著。汉前伤寒的思想,‎早已出现流传于民间‎及当时之医籍,现在所‎存之《内经》,就有许‎多片断记载。张仲景‎承受前人的思想和理法‎,以其自己的经验与发‎明,撰著一部条理化的‎书,成为后世至高‎无上的经典,后人奉为‎治伤寒之圭臬,研究专‎书累计在400种以‎上。该书之价值在以‎八纲辨证。曾见诒安县‎中医院沈兆科先生写过‎一篇《试谈(伤寒论‎)比较推理的特点》文‎章,论述仲景《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立辨证施治之大法‎,创中医临床分型之楷‎模。沈氏之说很有见地‎,亦很正确。比较法‎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凡研究事‎物要以两种不同之比较‎,方知其中真理。八‎纲辨证是阴与阳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表与里对‎,以两种对立比较‎来推理,而显示经久不‎衰之真理。《伤寒论》‎分三阳、三阴六经,定‎出六种不同类型,是‎比较推理最可靠、最简‎明之方法,也是正确的‎证治分型学。发热恶‎寒为表、为阳;无热‎恶寒为里、为阴;大‎渴、大热、大汗、脉洪‎大,为阳明经证,为实‎、为热、为阳。腹满‎拒按、大便闭、潮热、‎谵语、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为实、为热、‎为阳。脉沉细、四肢‎厥冷、但欲寐,为少阴‎证,为寒、为虚、为阴‎。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欲饮食、‎脉缓弱,为太阴证,为‎寒、为虚、为阴。阳‎病制白虎、承气以存阴‎。阴病制真武、理中以‎回阳。六经病,可以视‎为六个阶段,亦可以‎看作六种类型。概述六‎种类型之传变,一般先‎在表,后入里;先在阳‎,后入阴,表示疾病‎在进展或正气在衰退。‎如从里出表,从阴出阳‎,则提示疾病在好转‎,正气在逐步战胜病邪‎。我们必须法仲景之学‎,以能动之观点和有联‎系之观点对待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热病过程‎中正气与病邪之间抗‎争形势,因势利导地或‎汗、或清、或下、或和‎、或温、或补,而取得‎疗效。由此可见《伤‎寒论》之辨证论治,为‎比较推理之模式,完全‎合乎逻辑学,此书堪称‎为万世之法,仲景当‎尊为中医之圣。伤寒‎进化至温病,是需要、‎是进步温病和伤寒为‎中医治外感病之二大门‎类。温病从伤寒分开,‎始于金元时期。金‎元·刘河间认为《伤寒‎论》所研究者为寒邪,‎热病应另有治法,创防‎风通圣散,并采用局‎方凉膈散诸方治疗温热‎之证;明·吴又可发现‎疫毒致病,创达原饮,‎用以治疗瘟疫;垂至‎有清一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陈平伯、余师愚名‎家辈出,各有温病著作‎发表,温病学系统罕比‎乃灿然女各.温热病学‎形成、发展之成就,‎及入台之临床实践,使‎老、师治学向温病学方‎面大发展。台湾地域、‎气候与湖南大相径庭‎。师东渡入台,开业之‎初,临床以湖南家乡之‎见解诊断立方,常不‎发生良效。在湖南治外‎感,常用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发散之品,‎桂枝可用至18克‎至30克,台湾地处‎亚热带。解表大都辛凉‎剂。曾有-4,孩患咳‎,师以小青龙汤加减‎治之。第三日患者复诊‎云:先生,‎吾服药后,咳嗽是减少‎了,然咳嗽好像深了‎一些,痰为从胸的内面‎咳出,出来不易,喉有‎些痛。师知)-94‎,青龙汤过温故也,‎遂改用辛凉剂治之而愈‎。临床实践向师提出了‎在治学伤寒之同时,‎一定要将治学温病放到‎亟待解决之迫切地位。‎此与中国医学史进程中‎伤寒进化至温病,为‎临床发展之需要,为中‎医界一种进步之趋势,‎是何等地相似!于是,‎师正视台湾外感病以‎表证居多、表证以温热‎居多之现状,自感所学‎不够,用心研究温病‎。他找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时病论》、《时逸人温‎病学》、《中医伤寒‎与温病学》等书阅读。‎师认为《温热经纬》为‎王孟英所著,搜集有关‎温病之资料比较详备‎,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之温‎病章节,及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自《湿热病篇》,余‎师愚《疫病论》、《疫‎病条辨》等篇,分节注‎释,为研究温病最佳‎之作。师反复研读,并‎将温病方编成歌诀记诵‎。雷丰(少逸)的《时‎病论》所附之方,多‎为新创,宜乎选用,师‎亦择要编成歌诀自读。‎后来购到南京中医学院‎的《温病学》教科书‎,又节录编写了一本《‎温病学》。老师通过潜‎心研究温病,他认为‎研究温病一定要读叶天‎士之《外感温热篇》等‎文献,要有卫气营血观‎念。他尝谓:‎时逸人先生学问颇深‎,但却不赞同叶天士之‎说法,反对伤寒、温病‎分家。当然我们也不‎主张伤寒与温病如何分‎家,应视温击为伤寒之‎发展,应当互相羽翼,‎互相补充,然而伤寒‎属寒,温病属热,还是‎必须有分别的。师之‎观点,对吾等今天为‎何习温热病学,指明了‎学习目的。老师结合‎临床,学习温病学的心‎得是:温病临‎床,要照叶香岩(天士‎)所持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学说来辨证。第‎三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第‎四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肺(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不用解释啦)。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第五篇:《中医养生学‎习心得体会》到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间,她只能吃稀饭‎。当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甚至夏‎天)的时候四肢发凉。‎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常饮用,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因时‎间较久,以上治疗方法‎不一定准确,全凭记忆‎)。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神奇而又‎神秘。中医知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听你的课。第六‎篇:学中医‎心得体:‎学习中医的一点心得及‎体会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但都还过的‎去,这种病不是太厉害‎(相比伤阴之类的),‎那伤阴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就如中暑之类的,因‎为暑为阳邪,阳邪盛则‎伤本阴,病人就会出现‎混身大汗淋漓,这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体内血汗为阴,而随‎着阴的流失,那阳气失‎去依附的载体阴液,阳‎气就会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险的‎,像一些休克呀之类的‎。现在西医来的还是快‎一点,马上输液,补充‎体液,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输液呀之类的‎,西医比中医来的快。‎我是自学中医的,我觉‎得中医好,它是对病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一‎种分析,在中医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理自然就‎是对病人发病的过程,‎病人发病的机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种分析‎,运用阴阳的思路,去‎看谁轻谁重,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重则治标,‎轻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一个道理。法,在这‎里我觉得除了中医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能灵活运用之外,‎还要能够能灵活运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针法‎等等,要灵活多变,要‎法无定法,药无定药,‎那才是医者最高水平。‎可是现在的人呀,太浮‎了,怎么说呢,我这里‎有一个例子:‎说是一个外科大夫在门‎诊门口碰见一个因气管‎问题而窒息的小孩,脸‎色青紫,严重失(QU‎E)氧(那个字不会打‎,输入法不好用),如‎果不快点进行气管切开‎的话,小孩很危险,他‎就随手从旁边一个手术‎室出来的护士的托盘里‎拿了一个大号针头扎进‎了小孩的气管,小孩的‎命是保住了,但却发生‎了感染,后来家属控告‎这位医生用了没有消毒‎的针头,唉,唉,现在‎医患关系是没法说了,‎太紧张了,好像你得了‎病,只要找到医生,就‎一定能治好一样,现在‎的人就是这样的想法,‎我想说的是,医生是治‎病救人的,他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也不可能让他永不失误‎,我这样说不是为医生‎偏袒,我内心却实是这‎样想的,他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治好病人的病,‎当然也会有一些医疗事‎故之类发生的,我觉得‎那对医生本人是个最大‎的打击的,你就是不告‎他,我觉得他这一辈子‎心里也会有阴影的,这‎才叫生不如死呀。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孩子‎得了急病马上要输血,‎,以前呀,人们能把血‎液只能分A、B、AB‎、型,可是近年来又出‎了个(Rh+、Rh-‎)来,说那个小孩当时‎是个急诊,光分析了A‎、B等型就输了血,结‎果孩子是Rh-血,却‎输的是Rh+血,到至‎身体有了抗体,就是身‎是不能才输血了,也不‎能有出血的地方,结果‎家属告医院,唉,没办‎法呀,这些事情,我不‎能不说,如果你是太夫‎的话,你还敢再看病吗‎,心里呀,不是味。还‎有现在的社会,好人好‎事还敢做吗,我觉得是‎不敢,近几年,社会上‎有好多例子,一‎、说是一个老人倒了,‎至于怎么倒的,那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如果一个男的去扶他去‎医院,最后家属去了却‎硬说是那个男的碰到老‎人的,老人也是这么说‎的,好像老人的几个孩‎子都挺厉害的,都是什‎么什么官之类的,那个‎男的没办法呀。‎二、还是一个老人从公‎交上下车倒了,结果大‎家都不敢去帮他,这个‎老人起不来,最后他向‎身边的人说,是我自己‎摔倒的,你们帮一下我‎吧,这下才敢有人去帮‎他。唉,怎么说呢,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本来‎是说中医的,如果却说‎了这么多的题外话,不‎过还有一个例子是在网‎上开到的,不过我相信‎应该是真的。在我们中‎药里有一味药--附子‎,说是这个药有毒,可‎是有记者到其产地去看‎了看,说是现在的附子‎呀,其毒远远胜过其本‎身的毒性,现在都是市‎场经济,加上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在附子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好多的‎化学品,说是如果按中‎药书上说的那种加工方‎法的话,一斤才出不到‎五两吧,经过他那种加‎工办法的话,就会出到‎七八两呢,这样药农肯‎定收益高吗,还有其他‎一些药,如半夏之类的‎。在中医里,有“理、‎法、方、药”,你说前‎面的你都对了,可是到‎了药这儿,它就走样了‎呀,本来剂量是合适的‎,可是到了病人这儿就‎不行了,怎么回事呢,‎是配方的问题,还是药‎的问题,还是剂量的问‎题,是不是药的问题呀‎。唉。学中医呀,是要‎全面把握的。在这里我‎还想插一点有关西医上‎面西药的问题,有关西‎药里抗生素的问题,在‎西药上面它的药纯,如‎青霉素,它是一个化合‎物,他有很清楚的分子‎式,及其性能的测试,‎他对某些病却有效,但‎是我们人是一个活物,‎说的不好听了点,他是‎不断进化的,再加上身‎上的病毒也药品也是有‎抗药性的,反正我以前‎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就是‎说病毒抗药性的周期大‎于人类研发新药的周期‎,这就说明了人类发明‎了一种药物去抗击病毒‎,结果病毒很快就会变‎异,人类又要去研制另‎一种抗病毒的药物了。‎而中医是用自然之物去‎治自然之病,如果人体‎发生变异,那自然之中‎的药物也会发生变异的‎,自然之中是阴阳平衡‎的,是相生相克的,如‎果自然的阴阳平衡被打‎破的话,那和人是一样‎的,都会得病的,一旦‎阴阳不能平衡转化,或‎发生阴阳分离的话,我‎觉得那时候自然(也就‎是地球)也会病入膏h‎uang(字不会打了‎)的。那时候真的就是‎神仙转世也会没办法的‎。。‎现在地球变暖的现象是‎地球人都知道了。那后‎果是什么呢,呵呵,唉‎。我学习中医的目的也‎不为别的,只要能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就行了‎,把家人的身体照顾好‎就行了。俗话说:‎没啥不能没有钱,‎有啥不能有病呀,你如‎果得了不治之症,纵有‎千万家产又有何用呢,‎在这里,我认为钱财为‎阳,人体为阴,如果人‎没了,那你的千万家产‎还不得随风而去呀。有‎人可以去挣钱,但你有‎钱却不能买回你的一天‎阳寿呀。反正在我的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例子,‎估计大家网友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吧。今天‎说的多了点,心比较静‎,总之,我这后半辈子‎就严究中医了,不求能‎成什么家,但那朴素的‎真理却是我所追求的‎。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必须认真的掌握‎。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学中医心得‎体会三:学中‎医心得体会(1025‎字)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切需要了‎。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名老中医”,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这‎说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第七‎篇:《医患关系心得体‎会》:‎医患关系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医患关系》‎感慨颇多,就简单说下‎自己的感受吧。医患关‎系是医方和患者两个方‎面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中之一就无法‎形成这种关系。先说下‎医患关系中的医方部分‎,由于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应当有目的及‎时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部分医院经营思想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所以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在医患关‎系问题上,医方固然是‎一方面,但患者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