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

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任何有意味的现代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凭空而生,传统是现代无法挣脱的基因。正

如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经典之作《尤利西斯》采取了与古希腊史诗《奥德

赛》情节相平行的结构那样,京派小说家也是借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向着现代性

屈而求伸地开展“对话”。他们的现代意识之所以独特,正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转活。

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上,这与他们的家学渊源和

身世经历有着深刻的联系。他们在审美上更契合传统文化中的“情志合一”的观

念。京派小说中的许多段落,总让人联想起我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颇能使人体

味出幽邃清远的境界以及作家的蕴藉风流。如废名《桃园》中的这段描写:城垛

子,直排,立刻可以伸起来,故意缩着那么矮,而又使劲的白,是衙门的墙;簇

簇的瓦,成了乌云,黑不了青天。这简直就是中国传统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联结手

法,又是一幅淡抹的水墨画。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的田园生活进行追怀,虽

然离开了时代汹涌澎湃的主潮,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诗风相衔接,体现了

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

与“五四”先贤不同,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有

着清醒的估计。在追求自由、感悟生命与直视焦虑上,他们进行了长足的探讨与

试验,力图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从而在新的维度和向度上再现自己的现代

意识。

从古至今,人们对自由的呼唤从未停止过。《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表现出对爱情自由的追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现了对自由的

渴望。到了现代,京派小说家依然用这些自然意象承载他们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与

追求。萧乾的篱下、矮檐,芦焚的废园、荒村,李健吾的山村、陷阱,林徽因的

市井、胡同……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意象,经过京派小说家的

创新与改造,与小说的主题更加和谐,具备了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征,寄予了他

们独特的现代意识感知。

京派小说家大多深受本土文学、哲学、美学思想浸润,在对生命的感悟上,他们

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的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调和。废名的小说深受佛教禅宗思

想的影响,他以一颗虔诚的心、一双欣赏的眼,去观照大千世界,捕捉或追求一

种超越悲哀、睿智达观、亲自然、乐人生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将老庄哲学中那种

强化的自然观念引入到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之中,尤其是其中朴素的生命意识,更

是适应了他对普通人命运中个体存在不确定性的感受,从而把握了善恶并存、苦

乐相生交错的人生世相,达到了对生命价值的了悟。在此基础上,京派小说家又

有了对传统哲学的转活。他们抛弃了传统哲学中消极的人生态度,展开了对生命

意义的探求,并最终将笔触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

由对国事民瘦的关注而感时忧国,是我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虽然京派

小说家历来被认为是“远离政治”的纯文化写作,然而其小说中对社会种种黑暗面

的揭露、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和追求、对人的精神异化的痛贬等等,无

一不联系着传统文化中“哀民生之多艰”的精神内核。他们用艺术化的态度和现代

人的立场来处置现实人生,既秉承着与古典文学视阈相似的内涵,又有着现代的

焦虑观照。它标志着个性的觉醒,是从“人”的立场、角度来烛照和审视芸芸众生,

具备着朗然的现代色彩,更好地调和了传统中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的焦虑意识。

京派小说家对传统文化的转活,是对“五四”形成中国文化断裂现状的反思。他们

扬弃了传统文化中负面而不合时宜的部分,同时又用现代的观念、理论为现代文

学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然而,也正因京派小说有过多传统文化的外在表征,

以致它的现代意识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重视,尤其是它对现代性的反思。

京派小说家不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反思现代性,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完成了自己对

现代性的认同和批判。他们的小说以含蓄的笔调暗示了工业文明的短处而凸显了

农业文明的生命力因素,张扬了以人为本主体性生命反思,呼唤着现代生命意识

的觉醒。同时,他们又把自己的现代生命思索通过传统诗学式的意境、意象手法

烘托出来,以一种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抵制了那种自称“现代”却粗鄙不堪

的文学表达方式。

对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的继承,是京派小说家最具有反思意义的表现。

因为,与和谐相对的冲突与裂散正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现代化的日益

深化,现代社会结构原本就存在的矛盾和裂隙变得更加突出。京派小说家从中感

到了由此带来的巨大心理紧张,祭出了传统文明中“和谐”这一法宝。从这个意义

上说,京派小说非但不像一些研究者认为的那样落后、不合时宜,反而是对中国

最盛行的“现代性”的反思。京派小说家看到了承载着中国现代性想象的都市中人

性的猥琐、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这使得他们对现代性深感忧惧。于是,他们

在对这种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同时,也重塑了民族国家想象。

(摘编自温泉《京派小说的现代意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如现代主义作品《尤利西斯》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有沿袭关系一样,京

派小说家的作品也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B.京派小说家在审美上契合了“情志合一”的观念,其创作衔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隐逸诗风,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C.对京派小说家“‘远离政治’的纯文化写作”的评价并不客观,因为京派小说中不

乏对社会种种黑暗面的揭露、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强力呼唤。

D.京派小说家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情趣,并用它去应对伴随现代化的

日益深化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缓解他们巨大的心理紧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桃园》中的精彩语段巧借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联结手法,简直就是“一幅淡抹

的水墨画”,足见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

B.京派小说家对宗族社会下田园生活的追怀,脱离了时代的大潮,且诗意的风格

与宏大叙事格格不入,因此其现代性必然大打折扣。

C.无论废名还是沈从文,他们都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获得观照人生的独特视

角,将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深入到对生命超越性意义的诉求。

D.不像某些创作者用“现代”的幌子掩盖表达方式的粗鄙,京派小说家以高度精致

化的艺术审美自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折中之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汪曾祺挚爱中华传统文化,在创作上追求回到中华民族传统中去,强调对民族

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抒写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品充满浓厚

的“中国味儿”。

B.凌叔华的小说中始终充满着一种古典的气息,这得益于她仕宦诗书门第的出身

和受教育经历:其父工于词章书画,她又分别师从辜鸿铭和宫廷画师学诗与习画。

C.林徽因在她的作品中常用西方文化的现代意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这与她出身

于仕宦家庭,自小能接受完备的中西文化的教育并得其熏陶密切相关。

D.废名的小说在格式的意境化、意象的古典化等方面都带有醒目的禅学“胎记”,

这与他幼年常随父踏访故乡五祖寺及师承周作人研究禅学的独特经历不无关系。

4.有同学对本文中“转活”一词的含义不甚明了,经查“转活”有三种含义:①<动>

还阳,闽地方言;②<动>消化,晋地方言;③<动>周转,官话。它在本文中应

取用哪种含义?请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进行阐释。(4分)

5.京派小说既有传统文化的许多表征,又有对现代性的反思。请以沈从文的《边

城》为例,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阿凤

叶圣陶

杨家娘,受了主人的使命入城送礼物去。这两天里交幸运的是阿凤,伊①的童养

媳。阿凤今年是十二岁,伊以往的简短而平凡的历史我曾听杨家娘讲过。伊本是

渔家的孩子,生出来就和入网的鱼儿睡在一个舱里。后来伊父死了,渔船就换了

他的棺材。伊母改嫁了一个铁路上的脚夫。脚夫的职业是不稳定的,哪里能带着

个女孩子南北迁徙,况且伊是个消费者。经村人的关说,伊就给杨家娘领养——

那时伊是六岁。杨家娘有个儿子,今年二十四岁了。当时伊想将来总要给他娶妻,

现在就替他整备着,岂不便宜省事。阿凤就此换了个母亲了。

现在伊跟着杨家娘同佣于我的同居。伊的职务是汲水,买零星东西,抱主人五岁

的女孩子。伊的面庞有坚结的肌肉,皮色红润,现出活泼的笑意。但是若有杨家

娘在旁,①笑容就收敛了,因为伊有确实的经验,这个时候或者就有沉重的手掌

打到头上来,哪得不小心防着呢?

杨家娘藏着满腔的不如意,说出来的话几乎句句是诅咒。阿凤就是伊诅咒的资料。

若是阿凤吃饭慢了些,伊就说,“你是死人,牙关咬紧了么!”若是走得太匆忙,脚

着地发出“蹋蹋”的声音,伊又说,“你赶去寻死么!”伊的粗糙沉重的手掌时时要打

到阿凤的头上,情形正和诅咒相同。当阿凤抱着的主人的女孩子偶然啼哭时,杨

家娘的手掌便很顺手地打到阿凤头上。阿凤汲水满桶,提着走时泼水于地,这又

当然有取得手掌的资格了。杨家娘替阿凤梳头,头发因久不梳,乱了,②便将木

梳下锄似地在头上乱锄。阿凤受了痛楚,自然要流许多眼泪,但不哭,待杨家娘

一转身,伊的红润的面庞又现出笑容了。

阿凤的受骂受打同吃喝睡觉一样地平常,但有一次,最深印于我的心曲,至今还

不能忘。那一天饭后,杨家娘正在拭一个洋瓷的锅子,伊的手一松,锅子落了地。

伊很惊慌的样子取了起来,细察四周,自慰道,“没有坏!”那时阿凤在旁边洗衣服,

抵抗的意念忽然在伊无思虑的脑子里抽出一丝芽来,伊绝不改变工作的态度,但

低语道,“若是我脱了手,又要打了。”这句话声音虽低,已足以招致杨家娘的手

掌。“拍!拍!”……每打一下,阿凤的牙齿一咬紧,眼睛一紧闭——再张开时泪

如泉涌了。伊这个态度,有忍受的,坚强的,英雄的表情。伊举湿手抚痛处,水

滴淋漓,从发际下垂被于面,和眼泪混合。但是伊不敢哭。我的三岁的儿子恰站

在椅子前,瞪视着他们俩,脸皮紧张,现出恐惧欲逃的神情。他就回转身来,两

臂支在我的膝上;上唇内敛,下唇渐渐地突出。“拍!拍!”的声音送到他耳管里

还是不断,他终于忍不住,上下唇大开,哭了——我从他这哭声里领略人类的同

情心的滋味。阿凤晒了衣服回来,便抱主人的女孩子,见杨家娘不在,又很起劲

地唱学生所唱的《青蛙歌》了。

杨家娘这等举动似乎可以称为“什么狂”。伊的儿子学习木工,但是他爱好骨牌和

黄酒胜于刀锯斧凿。有一回,他输了钱拿不出,因此和人家厮打,给警察拘了去。

伊又急又气,只得将自己积蓄的工资充警局的罚款,赎出伊受伤的儿子。调理了

好多时,他的伤是痊愈了,孰知不到三天,人家来告诉伊,他又在赌场里了。伊

便赶到赌场里,将他拖了出来,对他大哭。过了几天,同样的报告又来了,并且

此后屡有传来。伊刚听报告时,总是剧烈地愤怒;但一见他竟说不出一句斥责的

话,有时还很愿意地给他几百文,教他买些荤菜吃。——这一些事实,不知就可

以激成“什么狂”么。

杨家娘受了使命出去,伊的职务自然由阿凤代理。③阿凤做一切事务比平日真诚

而迅速,没有平日的疏忽,懈缓,过误。伊似乎乐于做事,以做事为生命的样子。

不到下午三点钟,一天的事务完了,伊就抱着主人的女孩唱《睡歌》给伊听。字

句和音节的错误不一而足,然而从伊清脆的喉咙里发出连缀的许多声音,随意地

抑扬徐疾,也就有一种自然的美。主人的女孩子微微地笑,叫伊再唱。伊兴奋极

了,提高了喉咙唱起来,和学生起劲时忽然作不规则的高唱一般。伊从没尝过这

个趣味呢。平日伊虽然不在杨家娘跟前,因为声音是可以传送的,一高唱或者就

有手掌等在背后,所以只是轻轻地唱。现在伊才得尝新鲜的趣味。唱了一会,伊

乐极了,歌声和笑声融合,末了只余忘形的天真的笑声,杨家娘的诅咒和手掌,

勉强做粗重工作的劳苦,伊都疏远了,遗忘了。伊只觉伊的生命自由,快乐,而

且是永远的,所以发出心底的超于音乐的赞歌,忘形的天真的笑声。

一只纯白的小猫伏在伊的旁边。伊的青布围裙轻轻动荡,猫的小爪似伸似缩地想

将他攫住,但是终于没有捉着。伊故意提起围裙,小猫便立了起来,高举前足;

一会儿因后足不能持久,点一点地,然后再举。伊就放下女孩子,将围裙的带子

的一端拖在地上,引小猫来攫取。小猫伏地不动,蓄了一会势,突前攫那带子。

伊急急奔逃,环走室中,小猫跳跃着跟在背后,终不能攫得。伊看了说不出地愉

快,更欲将他引逗,两脚不住地狂奔,笑着喊道,“来呀!来呀!”汗珠被于伊的

面庞,和平日的眼泪一样地多,这个当儿,伊不但忘了诅咒,手掌和劳苦,伊连

自己都忘了。④世界的精魂若是“爱”“生趣”“愉快”,伊就是全世界。

1921年3月1日

(有删改)

[注]①伊,即“她”,“五四运动”前后文学作品中专指女性。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简单叙述了阿凤悲惨的身世,勾勒了其生存的背景,引出了童养媳悲

苦命运的故事。

B.杨家娘对阿凤的诅骂都带有“死”字,可见她希望阿凤早点死去,表现了杨家娘

内心的恶毒。

C.“我”儿子看到杨家娘打阿凤,先是恐慌,最后大哭,侧面写出杨家娘打阿凤时

的无情与凶狠。

D.文中多次提到阿凤的眼泪,她有眼泪但不哭,这既是其隐忍、坚强的体现,更

是沉默的反抗。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的“笑容收敛”是阿凤独特的表情,是她面对压迫时的行为调节,与下

文多次出现笑容和笑声形成对比。

B.句子②中的“锄”字,写出了杨家娘下手之狠,传递出她的内心状态,即把自己

的情绪全部发泄到阿凤身上。

C.句子③中的“真诚”“迅速”从内在心理和外在动作上写出杨家娘不在时阿凤做事

的愉快,旨在突出阿凤的能干。

D.句子④通过抒情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再平凡卑微的人物也会因爱心、精

神的交流而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8.小说在叙事中插入对杨家娘儿子的介绍,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叶圣陶主张写作“求诚”:“假如有所表白,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

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如以“求诚

先求‘真"'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并作简要闸释。(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

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

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

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节选自贾谊《新书・过秦论下》)

材料二: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令子婴斋,受王

玺。子婴与其子谋曰:“丞相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

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

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高果自往日:“宗庙重

事,王奈何不行?”子婴遂刺杀高于斋宫,三族高家以徇咸阳。子婴为秦王四十

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

天子玺符,降轨道旁。沛公遂入咸阳。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子婴度次得嗣,独能长念却虑,竞诛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

未及濡唇,楚兵已屠关中,素车婴组,奉其符玺,以归帝者。河决不可复壅,鱼

烂不可复全。曰:“向使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

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复责小子,云

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吾读《秦纪》,至于子婴车裂赵高,未尝不健其

决、怜其志。婴死生之义,备矣。

(节选自班固《秦纪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高使人请A子婴B数C辈D子婴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然,指平安、安稳,和现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

B.详,指详细地,子婴说赵高用大义详细地劝告他听其建议登皇帝位。

C.系颈,表示投降的行为举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

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认为秦国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国君中,并非每个都贤能,却经常成为诸侯中

的霸主。

B.赵高拥立公子子婴为秦王,而子婴担心被害就假称有病,不去接受印玺,还将

赵高灭族。

C.子婴做秦王仅四十六天就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投降;对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

了同情。

D.班固认为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在杀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没多久,秦国也就

灭亡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4分)

(2)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4分)

14.贾谊认为子婴“救败”的策略是错的,班固认为子婴败亡无可挽回,两人的依据

分别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初夏即事

杨万里

百日田干田父愁,只销一雨百无忧。

更无人惜田中水,放下清溪恣意流。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诗先写人老后特别敏感,继而笔调一转,寄寓双节相逢时的复杂感受。

B.张诗尾句着一“也”字,炼字轻巧别致,使诗歌具有了别样的情调意蕴。

C.杨诗连用“百”“田”二字,不避重复,与其《插秧歌》一样具有民歌特色。

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情境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田园劳作生活的观察。

16.清人论宋人节气物候诗曾云:“每于烟火气中见思理。”请结合这两首诗歌,谈

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李白善写山崩,“”(《蜀道难》)以“五丁开山”的神话,引出蜀道的高峻难行;

杜甫善写地裂,吴楚之间一湖注之,于是有了"”(《登岳阳楼》)的壮景。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欧阳修从后

唐庄宗盛衰转化的史事中得出了“,”(《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教训,两者的观

点异曲同工。

(3)《水浒传》第55回中这样描写呼延灼攻打梁山时的军容:“马带甲,只露得

四蹄悬地;人披铠,只露著一对眼睛。”披铁甲的战马在古代属于重武器,古代

诗词中常用“铁马”来借代强悍勇猛的骑兵,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粉丝号称“磁铁”,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看

过《三体》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看过《三体》的。由此可见Ao

小说以人类探索外星文明为开始,①人类发出的信号被4光年外的三体文明接

收。②三体文明是一个比地球文明更高级的文明,③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

④寻找其他适合居住的星球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唯一的出路。⑤在接到地球发出

的信号以后,⑥他们立刻向地球派出庞大的三体舰队,⑦人类危在旦夕。⑧在遭

到三体舰队攻击后,⑨人类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可是作者最

后还是一狠心让太阳系在维度打击中毁灭。

“宇宙社会学”是《三体》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

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人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

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文明都野蛮生长,它能够永远维续下去的唯一前提就是

将其他文明消灭掉。

B?人类的选择应该只能是合作或较量。外星文明只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但无

论是否存在外星文明,小说都在提醒我们,人类不要执着于内斗,要把眼光投之

于永恒的时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每天傍晚,孙少安抱着一堆洗净的烂菜,总是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回到拐郎后村

头那孔破窑洞,回到他严峻的现实之中,就倒在地上睡了。有时他希望在梦中能

再现当年原西河边的一幕。可是,一天熬累,浑身酸疼,睡着如同死去一般。

第二天天还不明的时候,他就紧张地爬起来,套起架子车,赶紧到病场去搬成装

车;任何其他事便在脑子里荡然无存了。运第一回砖的时候,原西县城还在睡梦

之中。他在车辕上挽一根套绳,扣在肩胛里,和牲畜一起拉着车,走过寂静而清

冷的街道。平路上他一般不太出力,让骡子拉着走一旦上坡的时候,他就使出浑

身的劲拼命拉车,尽量减轻牲口的负担。从十字街到中学有一道大陡坡,他常常

挣着命拉车,两只手都快要趴到地上了;牲口和他都大汗淋漓,气喘得像两只风

箱。这时候,他眼前就不由地浮现出黄河岸边那些手脚并用、匍伏在石壁小道上

的纤夫……

天天如此。孙少安和他的铁青骡子把时间拉出了九月。每一天下来,他临睡前都

要在那孔破窑洞的左边土墙.上用指甲划一道杠杠;然后在右边土墙上记下一天

的收入、支出和净赚的钱数。随着左墙.上杠杠的增多,右墙上的钱数也在增多;

这一笔不断增加的钱,使孙少安每天睡觉前都要高兴得发半天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与“他在平路上让骡子拉着车走时一般不出力,为了减轻

牲口的负担,他就在上坡时使劲拉车”相比,效果好在哪里?(3分)

21.文中的加点词“搬砖”在当下有新的含义,请仿照示例,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

个加点词作解释。(3分)

示例:搬砖,原指搬运砖块,当下用来指为生计做低收入的辛苦工作。

⑴你看你的工作,多好!朝九晚五的,一点不用担心今天饱明天饥。

(2)科研强国不是靠灌水发多少篇论文就能实现的,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做深度研

究。

⑶网络小说中有许多雷人的桥段,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又不免摇头轻叹。

22.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

号与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年轻时常常不愿意听长辈们对他们说“我是为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

路还多”之类的话;等到年华渐老,阅历增长,他们又往往会不自禁地对自己的

晚辈说这些类.似的话。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矛盾冲突,原本就存在,并非因“现代化的日益深化”

而产生。)

2.C(A文中第二段的意思是废名《桃园》中描写的画面与“一幅淡抹的水墨画”

的意境类似,由此推断'废名有着扎实的中国传统水墨画功底”无据。B原文第二

段说的是“体现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诗意风格”,诗意风格与宏大叙事未必格

格不入,且选项强加因果。D“折中之路”曲解文意,文中倒数第二段只是说以一

种高度精致化的艺术审美自觉抵制了那种自称‘现代’却粗鄙不堪的文学表达方

式”。)

3.A(只是强调汪曾祺的作品具有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没有涉及他的“家学渊源和

身世经历”,因而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二段画线句的观点。)

4.本文中的“转活”应是“消化”义。本文认为京派小说家的现代意识建立在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吸收上,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思想上能深刻认识并抛弃传

统文化负面的不合时宜的部分,继承其中在当代生活中依然有意义的成分,并以

此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对现代性的反思。这正是“消化”的表现。

(写出正确含义1分,具体阐释表现3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边城》中的山山水水乃至“白塔”“吊脚楼”“虎耳草”等意象都极富东方韵味,

小说中传统田园生活意象构成独特审关认知。

②翠翠与傩送两情相悦,却最终未能走到一处;天保为成全傩送,最终闯滩遇难

等情节中蕴含的朴素的生命意识、苦乐相生的人生世相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

③作者在《边城》中用爱构建起了一个和谐的湘西社会,文中表现出的人情美、

人性美,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等因素。

④茶恫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真诚相待,体现出未受污染的农业文

明的传统美德,作者以农业文明的生命力暗示都市文明的人性迷茫,体现了对现

代性的反思。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6.B(文中杨家娘没有希望阿凤早点死去,只是发泄自己“满腔的不如意”。)

7.C(“旨在突出阿凤的能干”错误,“真诚”“迅速”虽然也能体现阿风的能干,但文

章这样写的日的是和阿凤平时“疏忽,懈缓,过误”构成对比,以突出阿凤的悲惨

遭遇。)

8.①预示了阿凤将来的生活。杨家娘儿子如此不堪,却是阿凤未来的丈夫,她将

来的生活会更加困苦。

②解释了杨家娘虐待阿凤的原因。她虽然也是贫苦不幸的,但是生活的艰辛和家

庭的不如意,使得她将阿凤作为她情绪的宣泄对象。

③杨家娘对儿子的溺爱和对阿凤的狠毒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杨家娘性格的

多重性,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答对即可)

9.①“真’在社会现实的真实:动荡不安的社会里,普通人面对着生存的困境,却

显示着冷漠的人性。例如小说中杨家娘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在阿凤身上。

②“真”在人性的复杂真实:阿凤既有躲避打骂时的小心、刻意,也有抑制不住的

热爱生命的童心;杨家娘对阿凤刻毒,对儿子却无原则忍让。

③“真”在情感的真诚:作者对阿凤的遭遇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和悲悯,对阿凤的反

抗直接表达了赞美,对阿凤表现出的爱和关好予以歌唱。

(每点2分;要点和阐释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10.DF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数辈”是“几批”之意,作为

补语,所以D后断句。“子婴不行”构成主谓句;“高”是赵高,作为后句的主语,

所以F后断句。“高果自往”构成主谓句,“往”和"日"不形成连续紧密的行为,所以

H后断句。

11.B(“详”通“佯”,假装。)

12.D(“子婴非法继位,智谋一般”错误,材料三中的“度次”是“按次序”的意思;“长

念却虑”是“深谋远虑、排除疑虑”的意思。)

13.(1)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

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处罢了。(“匹夫”“以”“会”各1分,句意1分)

(2)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

米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人,是错误的啊。(“材”“陈”“责”各1分,句意1分)

14.①贾谊依据的是秦地被山带河、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他认为子婴没有凭借

险周的地势,最终导致灭亡;②班固依据的是当时秦国已彻底崩溃、大势已去,

他认为子婴败亡是天下形势使然。(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

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秦地把背靠大山、外有大河环绕作为防固,这是个四面都有关塞的国度。

从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的二十几代君主,经常能成为诸侯中的霸主,这哪里

是因为他们的君主世代都很贤能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安稳。再说天下曾经

齐心合力一起攻打秦国,但是受困于险阻的地形因而无法进军,哪里是他们的勇

气力量、智慧计谋不够呢?是形势不利,地形不便导致的。秦国虽然是个弹丸小

国,但是攻打吞并了诸侯的大城,攻下险要之地就牢牢守卫住它。诸侯都出身于

平民,因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义上说是为了消灭暴秦,但实际上只是贪图好

处罢了。子婴贵为天子,拥有全天下的财富,却让自己被人擒杀,这是因为他用

来挽救秦朝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

材料二:赵高于是把各位大臣和公子们全都召集起来,拥立秦二世兄长的儿子公

子子婴为秦王。赵高让子婴.斋戒之后,接受秦王的印玺。子婴和他的儿子谋划

说:“丞相在望夷宫杀死二世,害怕大臣们诛杀他,就假装依照礼法来拥立我。

我听说赵高竟然和楚国约定,诛灭秦国宗族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让我斋戒后在宗

庙里相见,这就是想要借着到宗庙里的机会杀死我。我称有病不去,丞相一定会

自己亲自前来,他一来就杀掉他。”赵高派了好几批人来请子婴,子婴不去,赵

高果然亲自前往宗庙,说:“宗庙里举行的是重大事务,大王您为什么不去?”子

婴趁机在斋宫里刺杀了赵高,连坐杀死赵高三族后在咸阳示众。子婴做了四十六

天秦王,楚国将领沛公打败秦军进入武关,派人约请子婴投降。子婴就拿丝带系

在脖子上,乘坐白马白车,捧着天子的印玺符节,自降身份等候在大道旁。沛公

于是进入了咸阳。

材料三:子婴按照顺序得以继位,只有他能深谋远虑、排除疑虑,最终杀死了狡

猾的大臣。赵高死了之后,饭还没来得及咽下去,酒还没来得及沾湿嘴唇,楚国

军队已经杀到关中,子婴坐着丧车、脖子上系着丝带,捧着他的符节印玺,来归

顺真正的帝王。黄河一旦决口了是堵不住的,鱼腐烂了是无法再复原的。(贾谊、

司马迁)说:“假如子婴有平庸君主的才能,仅仅只要能得到中等人才的辅佐,那

么嵯山以东即便乱了,秦地还是能得以保全拥有的,秦国宗庙的香火也不应该断

绝。”秦国的衰弱是积累已久的,天下彻底崩溃了,即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

也没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谋,却还用上述言论来责备在位时间极短的孤家寡

人,是错误的啊。民间传说是秦始皇开启了恶政,到胡亥达到了极限,这话说对

了,再来责备一个晚辈,说秦地能够得以保全,这就是所说的不通时势变化的道

理啊。我读《秦纪》,到子婴车裂赵高的时候,从来都是推崇他的果决、同情他

的志向的。子婴在生死上表现出的大义,是完备的。

15.D(“杨诗通篇运用工笔细描”错误,杨诗通篇使用白描勾勒。)

16.这两首诗都取材于日常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诗人能从日常

现象中提炼出某种哲理。(2分)张诗借惊蛰节气万物生态寄寓对万物复苏、积蓄

力量的感思;(2分)杨诗则借农耕现象传达做事需有分寸、讲适度,过犹不及的

道理。(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地崩山摧壮士死乾坤日夜浮(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

示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人梦来(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⑶题若

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

18.A(“磁铁”们对《三体》的崇拜《三体》的影响之大B如何与外星文明相处(每

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可酌情给分)

19.⑴③,修改为:但却反复经受着毁灭与重生的煎熬(“煎熬”也可改为“磨难”“考

验”“挑战’等)。(2)④,修改为:成为三体文明仅有的出路。/成为三体文明唯一

的出路。(3)⑨,修改为:人类在罅隙中求得生存,在风雨中筹划未来。(每处2

分;找出并修改正确给2分,找出但没有修改或修改错误不给分)[解析]③成分残

缺,缺少“经受'的宾语;④“仅有”和“唯一”重复;⑨“在风雨中筹划未来,在罅隙

中求得生存”语序不当。

20.①原句将“平路上”“让骡子拉着走”“一旦上坡的时候,等独立成句,句式简洁明

快,前后内容照应,强调了孙少安拉车的不同情况。②“不太”“浑身”“拼命”“尽量”

等表程度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孙少安对骡子的关心与生活的艰辛。(答出一点2

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21.示例:(1)朝九晚五:原指上班时间,现在一般指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大众羡

慕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2)灌水:原指向容器里面注水,当下用来指在网上

发一些意义不大的话,或在期刊上写一些价值不高的文章。(3)雷:原指伴随闪电

的声音,当下用来指某些事情或某些话让人感到很惊奇、讶异或者难以理解。(3

分;其中,原义1分,当下义2分。意思答对即可)

22.分号连接了两个相对独立而表意相关的句子,使句子在逻辑上更加清晰紧密。

此处描述了孙少安通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积蓄不断增加,情绪也因此高涨的

状态,体现出人物不畏生活艰辛以及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欣慰之情。(2

分)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孙少安“高兴得发半天呆”后面内容的省略,引人联想,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分)(意思答对即可)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年轻时常常不愿意听长辈们对他们说“我是为你好”“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

路还多”之类的话;等到年华渐老,阅历增长,他们又往往会不自禁地对自己的

晚辈说这些类.似的话。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呈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