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练习-王安石(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练习-王安石(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练习-王安石(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练习-王安石(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练习-王安石(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一王安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

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

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仝方工经财力且必凰之凰俭旦必表拯避短速法度

丕法发&离质已“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时有诏

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日:“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履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

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

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

世,召不起。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神宗在藩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日:

“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开封民避保甲,

有栈指断腕者,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口:“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今士大夫

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

为邪?,,帝目:,,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熙宁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

事之末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

下傅会,岂无偶合。所传占书,又世所禁,善写伪误,尤不可知。陛下盛德至善,岂须愚瞽复

有所陈。“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

意而已/

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

意而已/

C.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

意而已/

D.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

意而已/

第1页/总13页

2.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有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后安石当国”中的“当”指主持、掌握,与“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

C.藩邸,指诸侯或藩王的宅邸,在本文当中具体是指神宗皇帝还未即位时所居住的府邸。

D.“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此句中三个“为”意思不同。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善写文章,长于旁征博引,曾向皇帝进献万言书,安石任职时施行

的政策,大多依照万言书上的主张。

B.王安石原是楚地人,起初并不知名,后通过记室韩维的引荐,英才上达天听,最终引起英

宗关注,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

C.当天有异象的时候,神宗下诏征求直言,王安石上疏说;“先王虽然有官方占卜的预言,

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

D.王安石受到皇帝重用,官至宰相,任宰相期间,因发生旱灾引退,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

后被罢免,他担任宰相总共八年。

4.读了以上选段,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5.请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答司马谏议书》)

(2)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

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口:“此非维

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

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日:

“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虹受法爱爱何必大宗为遗是值黛o至丕

曲亲羡我丕些易血丕糜便未蚯煮丕熊戮圾为遹不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

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

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口:“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

第2页/总13页

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

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日:“近臣

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价所为尔。”冯京日:“臣亦闻之。”安石日:“士大夫不

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

之状,为图以献,口:“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朱皋尝论安石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

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挨忠直,流毒四海,至于崇

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日:“安石如何?”对

日:“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

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造:至!|。

B.庶同济此道济:渡过。

C.侠又坐窜岭南坐:获罪。

D.引用凶邪,排排忠直引:引荐。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

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

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

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

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学士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时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学制诰,明

第3页/总13页

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B.熙宁是宋神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自汉武帝开始,

历代帝王都用年号纪年。

C.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就是今广东、广西一带,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

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D.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是

指具体的官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博闻强识,文采不俗。他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看过的人无不

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B.王安石见解超凡,受到赏识。每当韩维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他就说是王安石说的,神

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

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上奏要求罢免王安石,结果郑侠就被

判罪并流放到了岭南。

D.王安石擅长文章,执政不佳。朱熹评论王安石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为政却导致了崇宁

宣和之际的极大祸乱。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2)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

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

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

耳目,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跳/或燕糕近胤卷韧之同亦艺支赅才

他稷之抵匿缰友雌工O么必对为黄面双二县安妣?“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

祖此书。

第4页/总13页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屋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

每欲畀①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目:“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

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

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口:“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

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诸役相

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使,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

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讪。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罢鼬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像慧少年。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

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

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日:“旱由安石所致。

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

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注:①畀(bi):给予。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

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

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

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

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古代有丁忧守制的传统,官员需要去职守孝,一般三年。

第5页/总13页

B.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C.经术,指经学,解释诸子百家经典中的字面意义、阐明书中蕴含义理的一种学问。

D.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见解独到。他曾向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财力困乏、风俗败坏,根源在于不

知法度,不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B.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事

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王安石固执己见。他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

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早年就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为官之后推行变法以践

志,由此可见他以天下为己任。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5.根据文本,王安石变法最终流产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第6页/总13页

答案

1、D句意:如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贫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了

解法规制度,不效法先王的政策的缘故。效法先王的政策,在于效法先王政策的精神。

“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结构一致,各自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

“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也”为判断句式,“也”字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后面断开,排除A。

2.B"与,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错误,两个“当”意思相同。

3.B“最终引起英宗关注”,结合“神宗在藩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曰:“此非维之

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帝由是想见其人”可知,此处应为“神宗”。

4.①才华横溢、议论高奇(善写文章,议论高奇,因才华被韩维举荐);

②济世救国、志向远大(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世俗的志向);

③大公无私、以国为重(当诏令不适合实际情况时,即便触犯权贵利益,也不畏惧);

④敢于质疑、坚持己见(面对因逃避保甲截指断腕的百姓,仍;坚持变法;面对天有异象,

第7页/总13页

据理力争,反对占卜迷信,相信人事)。

5.(1)虽然想唠叨不休,(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回

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注:“终必不蒙见察”也可译为“终究一定不能得到您的理解”或

“终究您是一定不能理解我的”)(2)王安石因为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去世,朝廷多次征

召他,他都不肯出来任职。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写文章落笔如飞。朋友曾巩把他

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辩驳以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

满怀激情,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世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进献万言书,认为:“如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难贫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了解法规制度,不效法

先王的政策的缘故。效法先王的政策,在于效法先王政策的精神。”后来王安石主持国事,他

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依照这份万言书的主张。当时有诏令规定舍入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

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真按照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再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听

任大臣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为了私利而侵夺舍人职权,不过立法也不应该这样。今天大臣

中软弱的不敢为陛下执守法纪,而强横的人则假借陛下的旨意来捏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

违背他们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的利益,从此更加与执

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为母亲丧事离任,一直到英宗去世,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出来

任职。王安石本是荒地人,在朝中并不知名。神宗皇帝还没即位时,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

话被神宗称赞时,韩维就对他说:“这不是我的论点,是我朋友王安石的论点。”神宗因此很想

见王安石,刚即帝位,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有切指断腕的人,韩维

报告朝廷,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说:“这些事我固然不知道,即使有这种情况,也不足为怪。

现在士大夫对待新政,尚且有时吵吵嚷嚷感到惊异。何况二十万户百姓,必然会有由于愚蠢而

被别人矗惑煽动的人,怎能因为这种人而不敢有所作为呢?”神宗说:“听取百姓的各种意见就

能取得成功,百姓的意见也不能不畏惧。”熙宁十月,彗星出现在东方,神宗下诏征求直言,

询问政事之中不能与百姓相和谐的方面。王安石带领同朝大臣们上疏说:“先王虽然有官方占

卜,但他所相信的仍是人为之事。天文的变化无穷无尽,上下随机应变,岂能没有偶然的巧合。

第8页/总13页

现在流传的占书,又是历代所禁止的,卷写讹误的都不知道有多少。陛下的圣明仁德至善,何

需蠢人盲人再说三道四。”很久以后,(王安石)因发生旱灾引退,自第二次复出担任宰相后,

一年多被罢免,从此以后神宗在位期间他再没有被召用,他担任宰相总共八年。

6、B济:成就。句意: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7.C句意: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

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晓,才以为高不可及。

“法”为动词效法的意思,“法”的宾语为“尧舜”,所以要在“舜”后断开,排除AD;

“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三个句子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所以在“至简”“至要”

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8.B“年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错误。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颁布的名

号。“庙号”才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9.C"王安石果敢刚毅,消除危机”错误。王安石不肯听从反对党意见,当皇帝说“自近臣以至

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时,他回答“近臣不知为谁,

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信所为尔”;当冯京也说听到了反对变法的消息时,他说“士大夫不逞

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后又把反对他的郑侠流放。可见他并没有消除危

机。

10.(1)到(韩维)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

王安石,刚一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

(2)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

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

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神宗在颍王府时,

韩维任记室,每当他的谈话得到神宗称赞时,就说:“这不是我的说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

”当他升任太子庶子时,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记室之职。神宗因此很想见到王安石,刚一

即位当皇帝,就委任他为江宁府知府。几个月后,召入朝廷任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

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询问时,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

第9页/总13页

“首先要选择推行的政策。”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

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

后世学者不能明白,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这可说是以难为之事要求我了,我自顾

微末之身,恐怕无法与你的这番好意相称。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熙宁七年春天,天下已经干旱很久了,饥饿的百姓流离失所,神宗忧形于色,在朝廷上嗟叹

不已,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说:“水灾旱灾,是上天运行的常数,就是尧、汤也无

法避免。这不足以招致圣上忧虑,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神

宗回答说:“这哪里是小事呢,我之所以恐惧,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变法中的事情啊!从士大

夫到后宫,没有不议论它的危害性的。两住太后向我哭诉,担心京城发生混乱,认为干旱虽可

怕,更怕失去民心。”王安石回答说:“说这个话的大臣不知道是谁,如果说两位太后说这些

话,那是向经、曹向进的谗言。”冯京说:“臣也听说了。”王安石说:“士大夫不满的意见,

都集合到冯京处,所以冯京才听到这些议论,臣就没有听说。”京城安上门监门官郑侠将自己

的奏疏,以及画着他所见的灾民扶老携幼、困苦挣扎惨状的长卷,向神宗上呈。郑侠在奏折里

说:“大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罢免了王安石,天上就会下雨了。”于是郑侠被判

罪流放到岭南。朱臬曾经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出世人,而且尤其以品德修养经世济

民为己任,被神宗所知遇,住至宰相,朝廷期望能仰仗他有所作为,或许可以在出现二帝三王

时期的兴盛。而王安石却急切地以财利兵革为首要事务,推举任用凶险邪恶的人,排挤贬斥忠

诚正直的人,毒害流传到四海,以至于崇宁、宣和时期,祸乱达到极点这是天下的公论。

以前宋神宗想任命宰相,问韩琦说:“王安石当宰相如何?”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

林学士是游刃有余的,但让他处于辅佐天子的位置上却不行。”神宗没有听韩琦的话,于是任

命王安石为宰相。唉,这虽然是宋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11、D这句话的意思是: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

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天赐予的幸运当作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

祸患该怎么办吗?

前面讲朝堂,后面讲民间,第一个“而''前断开;且“人才”的谓语是“不足”,中间不能断开,排

除AC;

“以天幸为常”中“以……为……”是一个整体,在“常”后面断开,排除B。

第10页/总13页

12.C“诸子百家经典”错,“经术”指将儒家经典的内容和思想,利用到现实实际治理的一种方

法。“经”专指“儒家经典”。

13.C“有人对他说”错,由原文“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是王安石本人说的。

14.(1)皇帝内心的忧愁表现在脸上,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罢除不好的法度。

(2)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

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

15.(1)个人太过执拗,方式激进。(2)只用门下轻薄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埋下祸根。(3)

朝臣和后族极力反对。(4)皇帝让步妥协。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

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

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

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

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

的人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