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一年级11月联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日19:00-20:30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

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表是我国新石器时期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

A.分布高度集中B,呈现多元起源C.体现阶级分化D.神话色彩浓郁

2.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之

际,先进生产力的标志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农业和工商业繁荣

C.中心城市人口众多

D.货币流通十分广泛

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

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4.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期,淳于斐萦的父亲被诬告受肉刑,淳于提萦上书称死者不能复生,断肢体

不能再续,愿代父受刑。皇帝为之感动,并说不可未经教化就施刑,于是宽免其父并废除肉刑。从中可以

看出()

A.政府取消了对民众的刑罚B.百姓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C.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D.统治者重视德政和孝道

5.某同学在历史笔记中列举了“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由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周武王推行分封制B.汉高祖建立汉朝

C.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D.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6.汉乐府诗内容丰富,有表现民众生活悲苦的《病妇行》,有控诉战争残酷的《战城南》,有追求爱情反抗封

建礼教的《有所思》,还有鞭挞统治阶层荒淫与贪婪的《相逢行》。由此可见,汉代乐府诗()

A,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B.真实反映了汉朝的历史状况

C.缓和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D.是官府体察民情的主要渠道

7.如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A.①后蜀②后周③北魏④宋B.①后蜀②北魏③后周④隋

C.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宋D.①西晋②北汉③后周④隋

8.宋、齐、梁、陈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逐渐形成

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

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体现了()

A民族交融与江南开发B.南方发展以统一北方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北对峙格局被打破

9.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后,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

生活方式。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

施。这些措施()

①消除了民族矛盾②推动了民族融合③促进了北魏发展④实现了国家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0.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邢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

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这表明隋朝大运

河()

A.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重了农民的负担D.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

11.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

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充备。据此可知,隋朝()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12.某中学一历史小组对历史上的盛世很感兴趣,他们搜集了以下历史信息,如图。

主;李批民

贵臣,房玄酢、杜如附、魏征

农业:劝谭农桑政次

民族关系:。主被称为“天可汗”

该历史小组研究的盛世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大定之治

13.如果把“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主题,适合作为主题名称

的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B.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王朝重视对外交往

14.唐初,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

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设立的意图是()

A.创新中央决策机构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中枢行政效率D,分割宰相权力

15.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

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

16.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

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A.政治制度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康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康,由朝廷加以考核,任

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

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

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汉至唐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

2023年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一年级11月联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在黄河上游、中游、中下游、辽河上

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均有分布,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呈现多元起源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说明这一

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相对分散,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C项;神话色彩浓郁在材料

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而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使

用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BCD均不属于生产力层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3.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

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

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肯定提萦救父的行为,强调教化为先,并废除肉刑的故事,

反映出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孝道,推行德政,D项正确;堤萦救父只是个案,西汉政府取消了残害身体的肉

刑,并未取消刑罚,排除A项;材料与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排除B项;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

正统地位才得以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推恩令”“初置刺史”“尊崇儒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

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汉武帝时期“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发展和完善了地方

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的政策,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以该同学学

习的内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

材料内容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汉高祖建立汉朝无关,排除B项;因“汉光武帝重建汉朝”与本

题材料主要结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且主要以反映批判社会现实为主,因此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特

点,A项正确;乐府诗属于文学作品,一定程度反映了历史社会状况,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汉乐

府诗批判了社会现实,但能否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乐府诗反映民间疾苦,是

官府体察民情的渠道之一,但不是主要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被西晋统一,①是西晋;十六国末期,北魏统一北方,②是北魏;6世纪前

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③是北周;420年,低级士族出身

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东晋灭亡,④是宋。综上分析,C项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C项正确;

ABD项对应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8.A

解析:根据题干“当时由北向南大规模人口流动还在继续”可知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根据材料“江浙、

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可

知这一时期南方得到开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方要统一北方的意愿,排除B项;结合史实,经济重

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南北对峙的格局未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解析:孝文帝一系列改革,不仅促进了民族交融,也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②③

符合题意,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但不可能消除民族矛盾,①不符题意,排除A

项、B项;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发展,有利于北魏统一北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解析:根据材料“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首次实现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使“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

转输”,说明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是在元朝时期,排除A项;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改变了南北人口布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项。

11.B

解析:根据题干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

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左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

发展,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粮仓遍及全国,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轻徭薄赋政策,排除C项;东都

周围州县粮食产量提高不能体现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根据材料“李世民……劝课农桑……天可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

之治,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时期,排除C项;大定之治

是在金朝金世宗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

东渡”体现了唐朝国力强盛,对外联系密切,因此,适合作为主题名称的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项正确;

国家统一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和辽宋夏金时期的特征,排

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开元盛世”不属于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解析:从“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