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

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

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

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

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

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

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

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

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

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

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

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

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

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

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

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

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

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

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

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

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

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

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

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

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

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

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奏。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

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关于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

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

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

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也具

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

宋山水画颇多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

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

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

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

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

内在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春秋》,讲微言大义;在《诗经》,

讲“主文濡谏”;在《周易》,讲“用晦”之道;在禅宗,讲“弘忍”;在做人,讲究的

是忍耐,是含蓄:在艺术,讲究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追求言外之意、象

外之象、味外之味,“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才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中国艺术

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

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之美,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之一,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有巨大冲突,让作

者觉得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显得不合时宜。

B.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虽关心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有意味的世界,但隐

藏不等于隐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

C.《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在书法上是“无往不复”之道,没有一

笔送出是不回的,否则就没有意思。

D.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通过迷离恍惚产生

独特的美感,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则难以营造出流动

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和谐的意境。

B.书道之妙在于藏,决定了永字八法透露出的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

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在其外表下暗藏机锋。

C.米芾及米友仁父子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有宇

宙初开、天地鸿蒙之象,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

D.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虚意构思,提高其格调,从而让园林妙出玲

珑,从迷离中寻美,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庭院深

深深几许》)

C.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宋•陆游《西园》)

D.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

5.“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李商隐《锦瑟》的

含蓄艺术。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注】

茅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

张椅子就坐了。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

闹出大乱子。你去睡罢。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也

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

遇着抵抗,据说也是机关枪大炮乱轰了一阵。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

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公司里仍得办事,他仍

旧得去,不去就白白丢了二元五角的大洋,何苦!

“那么,我去躺一会儿再说。”

李先生征得了夫人的同意,就拍拍大腿走上楼去。

李先生走到楼梯顶,忽然又不放心了。从他现在站着的地方再上去一个矮小的梯

子,就是晒台;他忽然想到晒台上去眺望一下,到底外面是闹到怎样一个地步。

刚开了晒台门,就听得砰、砰两声。李先生的身子立刻缩回。他从门缝里张望:

满天的冻云,中间夹着几点寒星,有风直冲那门缝吹来,冷得很。邻家的晒台上

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瞭望。李先生胆壮一些了。把头上的罗宋绒帽拉下来,然后侧

着身体,贴着墙,慢慢地把身子移到晒台上,赶快蹲下了身体,尖起耳朵听。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但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

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

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

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

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

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你看了半天么?”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

光之类。虽然和阿祥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

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

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震。什么?倒是东洋兵打败了么?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o

“你怎么会知道?”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

“你去看了么?你看见什么?”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

本兵也打宝山

路口,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哎一"

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的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

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块大铁板,压得

他心痛。他蹲着挪一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下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

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达达达的机关枪声从北面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

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达达达达

达!东!东!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了下去,连

爬带滚,到了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伤在哪里?”

“没有!”

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X章”总括对《中庸》某一章的诠释,本

文标题仿自于此。

文本二:

放下你的鞭子(节选)【注】

陈鲤庭

青工鞭子放下来!(挺身欲来,为左右两人所阻)

汉子请你少管闲事。(怒)

青工我偏要管!(一跃上台)快放下!

汉子是我的姑娘,用不着谁来管。

青工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

汉子在这个世界上,谁能养活她,谁就有权使用她,朋友,你年纪轻轻,还不

懂得这个道理哩!

青工这是你拿鞭子打人的道理吗?在这世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理!

汉子什么?“不应该”,“人吃人”,我可顾不到这许多。(又举起鞭子欲打)

青工放下你的鞭子!

青工那么你们是什么地方人?你们是从关外逃来的吗?

香姐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回忆)日本

兵开到沈阳,几十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

就留着我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那儿受苦。

青工(气愤地)他妈的!(转过气来)后来你们怎么样呢?

香姐后来我们每家还捐了三块钱,他们说送点钱给东洋人,他们就不会来糟蹋

我们了。其实你把全部家产交给他们,还是要你的命。我们也想过,这样子活下

去,有什么意思呢?我们也投了义军和这些小鬼子拼了吧,可是我们俩老的太老,

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

汉子(痛苦地)最可怜的是你的妈,她活着的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连死也死得那

么可怜……

香姐(哭泣着)爸爸,爸爸。

汉子而且我现在还发了疯,打你骂你,想从你身上榨出咱们的饭来!天哪,怎

么的,谁使我疯的呢?

青工那你怨恨谁呢?

汉子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

青工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

卖国汉奸!

汉子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

青工怎么办呢?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

我们的生路!

汉子香姐(齐)可是叫我们拿什么去打倒他们呢?

青工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

就是空着两只手,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

汉子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

青工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

观众对呀!大家联合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注】《放下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剧

名取自剧中青工阻止汉子鞭打香姐时所说的一句台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李先生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

是盼望能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安稳地生活。

B.“那就打!”“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等语言,体现出文本一的阿祥跟文本

二的青工一样都属于热血青年,直面冲突,敢于斗争。

C.文本一末尾“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一句,掩

饰不住作者对李先生怯懦自私行为的厌恶与鄙夷。

D.文本二作者对汉子的态度是既哀其不幸遭遇,又悯其蒙昧不争,因而借青工

之口开导、激励他奋起抗争,寻找出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标题仿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

化的用意;文本二以剧中人物的台词为标题,借此提示有关剧情。

B.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人物描写中交代“九•一八”这一历史背景,可以引导读者

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

C.文本一与文本二都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不同的心态与行为表现。

D.相比较而言,文本一的语言较文雅细腻,文本二的语言则较通俗直白,这与

两位作者对文体和受众的不同定位有关。

8.“放下你的鞭子”作为戏剧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阿尔贝・加缪提出:何谓反抗者?一个说“不”的人!请阐述文本一中的李先生

和文本二中汉子是否是反抗者。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

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

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

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日:“选

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

数何如?”管子对日:“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

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

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

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

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日:“用货,察图。”公曰:“野

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

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

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

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

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

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

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

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

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节选自《管子・小问》,有删改)

材料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①之。”

(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共:通''拱",环抱,环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诛A暴B禁C非D存E亡F继G绝H而I赦J无K罪L则M仁N广。而P

义Q大R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

五霸之首。

B.“假而礼之”中的“假”,与《劝学》“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

C.“厚而无欺”中的“厚”,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的“厚”字词性不同。

D.“牧民”中的“牧”,与《谏太宗十思疏》“思谦冲以自牧”中的“牧”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

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但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

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

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等具体措施。

C.管仲在回答桓公问题时,顺水推舟,循循而入,依理展开,既展示了国相的

才能,又不乏辩士的风采。

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不但揭露深层原因,而且提出了“信、忠、严、礼”

的主张,并希望桓公能“慎而行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

(2)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

14.管子和孔子“为政”都强调“德”,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

拍古人肩。

【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

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

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二句起调高昂,“一漏天”“似乘船”用比喻生动地表明秋雨不止,叫人苦

不堪言的状况,写出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

B.上阕后三句写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及至”“也”

二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C.下阕最后三句乃全词高潮,“风流犹拍古人肩”中“拍肩”一词意为与古人并驾齐

驱,表现词人“风流”不逊古人的情怀。

D.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遒劲,于颠沛流离之中发出动人心魄、豪迈慷慨之

言,且铸词造句新颖生动,用典自然贴切。

16.清代学者翁方纲评黄庭坚诗云:“坡公(苏东坡)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

骨。”请结合全词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一

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柳永《望海潮》两句采用互文手法描绘出一幅弦歌不断、众生安逸的欢

乐图景。

(3)古诗词中常用衣服颜色或材质来表明人物身份,如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扎堆的暑期档,大片云集,类型丰富,主题也引人深思。将社会潜藏着的焦

虑和欲望用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几乎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创作者的共识。

①穷是一种原罪吗?②爆款电影《消失的她》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矛盾。③

而面对生活的残酷,“票房黑马”《孤注一掷》别有况味。④在这部观之胆寒的犯

罪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皆是普通人。⑤在“高薪”诱惑之下,他们选择了远赴异国

他乡,⑥期待拥有美好的未来,结果却被诈骗团伙限制了人身自由,⑦时刻面临

被杀害甚至毒打的危险。⑧影片没有对二人的前史做太多交代,⑨但从他们之后

的种种表现看,⑩观众恐怕也不难猜出二人身上背负的生活压力。

暑期大热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本质上是一个青年如何去实现人生抱负的故

事,拨开包裹在叙事之外瑰丽多姿的唐朝风物,展现的Ao影片中官位最高的

高适一生渴望被人赏识,国家动荡之后才终于获得机会,其他人诸如李白、王维、

杜甫的命运自然不必赘述。当安史之乱终结了盛唐的繁华后,诗人们曾有的雄心

壮志自然也化为泡影。

整部电影看似在说唐诗,其实展现的是两条人生道路:高适出身名门,虽然也遭

受不少挫折,但最后仍能建功立业;李白出身布衣,纵然极有天才,却放浪不羁,

落魄终了。其实整部影片看下来,青年李白未必不想以身报国,B,他只能将

自己的才华尽情施展在诗歌之上,并不断地用酒精麻痹自己。

18.第二段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以下两段来自《红楼梦》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A】头上戴着金丝

八宝攒珠髻,维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谡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

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赧袄,外罩五彩刻丝石

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给裙【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

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乙)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一双似喜非喜

含情目;态生两僭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

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0.请为甲文中【A】[B]两处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

21.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丹凤”与“三角”,“柳叶”与“吊梢”看似很不和谐;在语

序上,“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绝非无意为之。请说说作者这样调

遣词语的好处。

22.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

达效果。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

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

面更低的地方。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材料二: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

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

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热风》

以上两则材料富含人生哲理。步入高三的你,对此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

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B3.C

4.①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②一、二段总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

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③三到五段分说,从园林、

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④最后一段总结,

“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无上妙殿”)。

5.①“锦瑟”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

推进,妙处横生;②“珠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

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感;③“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不晦,隐

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④整首诗追求言外之意、象外

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北宋韩拙的三远观使其从技法走向理论自觉”错,从前边两个分句看这里的“其”

是“雾里看花这一中国美学境界”,与原文“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

而走向理论自觉"不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由原文“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

蓄势”可知,选项中“书道之妙”和“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因果倒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为“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

C.“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突出的是园林置景高下疏密的和谐搭配,

与第三段观点不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而现代

的审美观念……”“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可见,一、二段总

起,从传统和现代的审美差异引出论点,中国艺术的审美情趣在于“曲”(或含蓄)。

由“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

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

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

藉”“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北宋绘画理论家……”可见,三到

五段分说,从园林、书法、绘画三个方面,论述“含蓄美”的审美境界(审美特征)。

由“曲在中国美学中随‘物’赋形,各尽其妙……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可见,最后一段总结,“含蓄”在中国美学中各尽其妙,是艺术家追求的大境界(或

“无上妙殿”)。

综上,本文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

回转,极尽优柔”可知,中国传统美学宛曲、深远。而李商隐《锦瑟》中“锦瑟”

意象蕴含比兴,“庄生”“望帝”等巧妙用典,均婉曲而富有蕴藉,层层推进,妙处

横生。

结合“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

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

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

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

设计的”可知,中国传统美学迷离微茫,传达朦胧的美感。而李商隐《锦瑟》中“珠

有泪”“玉生烟”等语言,如雾里看花,唤起无尽联想,通过迷离恍惚产生独特的美

感。

结合“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可知,中国

传统美学隐而有味。而李商隐《锦瑟》中“思华年”“此情”“惘然'等词语,情感隐而

不晦,隐而有味,虽不知何人何情,但情感传达朦胧含蓄。

结合“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

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可知,中国传统美学外表平静,

内蕴玄机。而李商隐《锦瑟》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体现“深文

隐蔚,余味曲包”的大气象大境界。

6.C7.A

8.①放下欺压亲人或同胞的武器(鞭子),寻找苦难的根源。

②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拾起鞭”),勇敢地对准侵略者,鼓舞人民的抗日斗

,[11、0

9.都不是反抗者。两人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

采取畏惧逃避的方式,都不敢说‘不"。李先生因狭隘自私,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

生活,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敢反抗侵略者;汉子因存在封建落后思想,把

人生不幸归结命运不好,找不到生活出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掩饰不住作者对李先生怯懦自私行为的厌恶与鄙夷”错误。文末重在表现小市

民如李先生对战争的害怕,“厌恶与鄙夷”用语过重。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

A.“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错误,拔得太高,过度解读。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汉子举起鞭子想打香姐,青工让他放下鞭子,“我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

谁来欺侮谁”“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

抵抗的卖国汉奸”,放下欺压亲人或同胞的武器(鞭子),寻找苦难的根源。

青工说“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

路”“(拾起鞭)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

都大!”鞭就是武器,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拾起鞭”),“大家联合起来,一

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去打倒仇人,勇敢地对准侵略者,鼓

舞人民的抗日斗志。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都不是反抗者。

李先生说“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

知道——“,想逃怕花钱,不逃又不放心;李先生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明天大概还

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是盼望能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安稳地生

活。李先生因狭隘自私,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

敢反抗侵略者;“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也许是的”,汉子说自己

的命不好,存在封建落后思想,把人生不幸归结命运不好,汉子认为“先生的话

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汉子找不到生活出路。可见两人对不好的

生活境遇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外来欺压采取畏惧逃避的方式,都不敢说

“不

10.DHL11.B12.A

13.(1)那么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

不失地形上的优势?

(2)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

少呢?14.①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②孔子强

调德,是要求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

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

“诛暴禁非”“存亡继绝”,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DH两处断开;

“而赦无罪”,动宾结构,句意完整,L处断开。

故DHL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

能力。

A.正确。

B.错误。通“嘉”,嘉奖、赞许。/假借。句意: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善于借助

外物啊。

C.正确。动词,厚待。/形容词,丰厚的。句意:厚待而不欺骗他。/用丰厚的礼

物和人质讨好楚国。

D.正确。统治、治理。/养,此处引申为“约束”。句意:凡治理人民。/就想到要

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时间上可以灵活调整农时”错,原文“力地而动于时”,是合于农时,而不是

调整改变。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行军”,出兵;“错”,同“措”,举措;“若何”,怎样、如何。

(2)“地方”,土地方圆;“该”,具备;“何为”,宾语前置,为什么。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不忧以德则民多怨”“礼也者,民美之”可知,管子强调德,是为了治理

百姓,并能减少百姓的怨恨;

由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知,孔子强调德,是要求

君王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榜样,使民心归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

“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

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

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

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

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

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的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

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

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

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

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

“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

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那么请问出兵袭

击城邑时,如何才能预知(安排)举措的先后顺序,不失地形上的优势?”管仲

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

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

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

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以前天子立于中央,土地方圆千里,只要上

述四条具备了,为什么百姓还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

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

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

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

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

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

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

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

材料二:

孔子说:“用道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所有的星

辰都会环绕着它。”

15.A

16.①身处逆境,却不消极。诗人虽被贬谪,但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足

见其潇洒豁达。

②壮心不改,不服老。老翁簪菊,本不合时宜,以“莫笑”君看”的自负,表现出

不服老的气概。

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骑马射箭,气概直追古时名流

的豪情与壮志。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首二句起调高昂”说法有误。本诗前两句为“抑”,应为起调低沉。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结合诗句上片前两句“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可看出,黔中秋来阴雨

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诗句不说苦雨,而通过

“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

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

环境的险恶。而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贬

谪环境的恶劣。身处如此穷困险恶的处境,作者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转而

描写自己于重阳登高痛饮的景象。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

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词句中“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

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由此可见,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消极、潇洒豁

达的胸襟。

本词下片三句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

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

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壮心不改,不

服老的气质。

本词最后三句中,作者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

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从这里

可以看出他比肩古人,豪情满怀的气魄。

17.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

青衫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砺博‘'"菱戍‘'"箸

18.②把“矛盾”改为“问题”(搭配不当)

④在“观之胆寒”前加上“令人”(成分残缺)

⑦“杀害”和“毒打”对调(语序不当)19.A却是唐朝诗人的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B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提出了……的矛盾”搭配不当,把“矛盾”改为“问题”;

“观之胆寒”成分残缺,不能直接修饰“电影”,缺少一个使令词,可在“观之胆寒”

前加上“令人”;

“杀害”和“毒打”,语序不当,此处强调所受折磨在程度上的加深,可将两个词语

对调。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下文举高适一生渴望被人赏识,国家动荡之后才终于获得机会,其他诗

人更是雄心壮志化为泡影,此处强调他们的仕途艰难,故填写“却是唐朝诗人的

仕途坎坷";

第二空,前文写李白出身布衣,纵然极有天才,却放浪不羁,落魄终了,此处强

调他想以身许国,却受出身的约束,故填写“但奈何无法超越出身”。

20.A处“:”,B处甲文A前是总说王熙凤的“打扮”,引出下文的分述,

宜用冒号;“翡翠撒花洋绐裙”的“裙”处是分说具体着装的收束,宜用句号。

21.丹凤眼、柳叶眉突出王熙凤外表的美丽妩媚,三角眼和吊梢眉突出王熙凤

内心的刁钻狠毒。“丹凤”“柳叶”在前,“三角”“吊梢”在后,符合从形到神、从外到

内的逻辑顺序。

22.①比喻: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将静处时的黛玉比作照

水的娇花,行动时的黛玉比作扶风的弱柳,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黛玉的柔美和娇弱。

②衬托: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以比干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心思

玲珑、聪明多慧;以西子衬托黛玉,突出黛玉的娇弱美丽、惹人怜爱。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处,后文“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丹唇未启笑先闻”是对前文“这个人打扮

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解释说明,为分述部分,故此处应

用冒号。

B处,“翡翠撒花洋丝|裙”的“裙”处是分说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