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历史与文学也并非水火不相容。《史记》作为史学经典,

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有其内在的原因。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史记》被誉为“不虚

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爱奇”倾向。扬雄《法言•君子篇》:“仲

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谯周也曾说司马迁“爱奇之甚”。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还说《史记》有“爱奇反经之尤”。他们初步认识到《史记》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但只认识到

“奇”的表面现象。司马迁的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深层次的是司马迁选择了大量的奇

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史记》的创作目的是要“传畸人于千秋”。

“畸人”,即“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非常之人,或者在历史上有非

凡之举,或者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者有理想有作为但落得悲剧结局,或者出身卑贱但在某一方

面有出众之处等。相反,一些位高权重的宰相,由于碌碌无为,司马迁并没有选择他们。正是这

些奇特人物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了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

马迁特别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特异性的场面,如《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

情致的奇人奇事。“爱奇”的审美观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是“有

故事的人”,有热乎乎的生命,具有了文学的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

《史记》内在的文学品质。《史记》能进入文学领域,也是由于它本身具有文学的形象和感染力,

刻画人物具有典型化、个性化的特征。《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

的关键点,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转折点。另外,《史记》描绘典型环境,

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

人物的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的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

呆板的生平介绍。《史记》在“实录”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

揣度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或者适当进行艺术夸张,以渲染气氛;

或者为了补充事实的不足,适当进行艺术想象。另外,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爱憎分明,加

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中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将个人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也是《史记》区

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如历代《史记》文学阐释和评论以及

中国文学对《史记》的接受。另外,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以《史记》为旗帜、文学教育以《史记》

为教材以及海外学者对《史记》文学的研究等因素,也促进了《史记》进入文学领域。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材料二:

咏史诗是融文学与史学特质于一体的重要诗歌体类,其创作的素材乃立足于史事。《史记》作为

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又是史学与文学完美

结合的经典之作,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咏史诗人的创作结合时代特征和审美趋向,

选取《史记》中的人和事,通过批判或褒扬,以达到寄寓抱负和针硬时弊的艺术效果。

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早一首咏史诗的素材即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咏史创作史乃至

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堤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

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

录”的著史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记》的传播形式和流传途径更为广泛,更便于咏史诗人从《史记》中选取

适合个人创作的题材。唐代诗人对《史记》的接受增加了新的审美情趣,多以夏禹、荆轲、秦始

皇、夫差、项羽、汉高祖、四皓、张良、韩信、李广、司马相如等人为吟咏对象,对前代同类作

品既有继承,也形成了整体性的新特点。宋代诗歌好议论、好说理,贯彻到以《史记》人物为原

型的咏史诗创作中,就是翻案之风更甚于唐,且比唐人翻得更有深度。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

的咏史创作,在某些方面也不乏特出之处。如元胡祇遹从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史记》中的人物,

如刘邦、张良、陈平、四皓等,颇具新见。元代有很多颇具绘画天赋的诗人,诗、史、画融为一

体,创作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具有浓厚咏史意味的作品,把《史记》用画和诗两种艺术形式表现出

来,既在绘画题材发展史上有一席之地,又在咏史创作发展史上占有特殊位置。明人还将其在梦

中与《史记》人物的互动写入诗歌,形成了特殊的纪梦咏史诗。清代涉及《史记》的咏史创作规

模庞大,体式众多,在集前代之大成的同时,亦有所拓展创新,出现了专门吟咏《史记》的咏史

之作,或为专集单行,或在别集中独自成卷。

接受《史记》而创作的咏史诗,实质上是《史记》研究成果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深厚的

历史文化意蕴和文学创作经验。与此同时,诗人接受《史记》的创作成果,也成为《史记》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分,《史记》也因此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摘编自赵望秦《〈史记》与咏史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爱奇”不是体现在记载神话传说,而是记述了大量的“倜傥非常之人”和奇特

事件,这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

B.除《史记》自身的因素外,还有诸多外部因素也促进《史记》“跨界”到文学领域,这也

印证了历史与文学并非水火不容的事实。

C.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史记》也是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佳作,后来历代咏

史创作的素材皆出于此。

D.我国现存最早的咏史诗一一班固的《咏史》,传承了《史记》的叙事方式和著史精神,因

此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司马迁的《史记》展开论述,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B.材料一引用扬雄、谁周及刘勰的表述,意在论述司马迁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倾向。

C.宋诗好议论和说理,其以《史记》人物为原型的咏史诗翻案比唐诗翻得更深刻。

D.依据《史记》创作的咏史诗,成了真正的经典,同时也不断赋予《史记》新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咏史诗句不可能取材《史记》的一项是

A.“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晋•左思)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

C“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宋•王安石)

D.“三闾不可作,九歌有遗编。”(明•余翔)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在文学品质。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

王按剑而踞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

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

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一一《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5.这两则材料都是关于《史记》的学术性论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好的学术论文应该具备

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挂账

唐风

皖南的太平县,民间亦称为“仙源”。

仙源城鱼肚街右侧,有一家茶馆,青石台阶,朱红门窗,门额上一幢书匾:太平好茶。茶馆的大

掌柜亮爷对茶设、煮茶、吃茶十分考究,太平茶,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两叶抱芽,白毫隐

伏。清晨,茶炊青烟袅袅,亮爷特别关照跑堂的伙计文火慢煮,小红泥巴火炉把太平茶的清香味

儿一点点溢出来...

茶客入座,亮爷宽阔的衣袖折叠一层,袖管里的手臂露出约五寸,躬身斟茶。亮爷斟茶有些讲究,

右手端起紫砂壶,左手扶着壶肚,高高扬起,长长的茶线犹如一条金丝线,茶盏里泛着油亮亮的

细碎的茶花。“浅茶满酒”。冲茶,茶盏切不可太满,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一是便于茶客观

赏两叶抱芽的茶叶漫卷漫舒地沉浮,二是茶客亮盏时不至于烫手。

偶尔,跑堂的伙计续水,过来插一嘴:“冲茶就是,何须如此劳神!”

亮爷脸一沉:“有道是:'坐,请坐,请上坐;茶,看茶,看好茶。‘七分茶,三分敬。你不懂,

退下。”

茶客,各色人等,未免有诸多欠账之事。“欠账”一说过于鄙陋,亮爷雅称“欠账”为“挂账”。

挂账一为“穷挂账”,二为“富挂账”。

章先生即为“穷挂账”。

茶馆百步之许,有一凸凹不平的胡同,美其名曰“珍珠巷”。珍珠巷徒有其名,居住的章先生一

贫如洗。章先生本名章勘,巷子里的人之所以尊称为“先生”,是因为章先生读过私塾,又去京

城读过洋学。章先生原本就职于一家报馆,据说,章先生承蒙上海《申报》之邀,撰文抨击晚清

政府,态度趋向激烈,袁世凯颁布的“洪宪”年号,不知章先生是笔误还是故意的,见诸报纸端

的“洪宪”是为“洪害”。自古道“千古文章千古事”,章先生预感不妙,隐居故里珍珠巷。

戴着宽边金丝眼镜的章先生有句口头禅:“一饭二茶。”饭后,章先生便去太平茶馆就座,呷口

茶,舒口气,书生意气,不胜感慨:“太平好茶瓢饮也,吾生何求!”

章先生一腔豪气,却是囊中羞涩,饮茶过后,章先生搓着细长白皙的手指,唏嘘而笑:“说来寒

齿,今日之茶,暂且挂账吧!”

去下青石台阶,章先生回过头来依然朝向亮爷拱手作谢:“好茶本不该挂账,无奈,天不助自弃

之人也!”

忽一日,跑堂的伙计告知亮爷:“章先生另谋生路,走了!”

亮爷深深“哦”了一声,有些怅然。

约是过去了三年,跑堂的伙计翻看账簿,不禁说道:“还有章先生的‘挂账’呢!”

老爷沉思良久,说道:“打探一下章先生的去处!”

跑堂嬉笑问道:“怎么?讨还‘挂账'吗?”

“不不!”亮爷取来十块银圆,“不知章先生境遇如何?十块银圆给章先生汇去吧!”

“既然汇去十块银圆,茶馆何须存留章先生的‘挂账'?"言罢,跑堂的伙计欲抹去章先生的挂

账,亮爷喝道:“银圆汇去,‘挂账'不能抹去!”

这就奇怪了,汇款给章先生,章先生的“挂账”却存留下来,钱在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跑堂伙

计头摇得像拨浪鼓。亮爷摆摆手:“照办就是,无须饶舌!”

言谈的当儿,忽听得铜锣响亮,邮差送来一封信函。

信函为章先生邮寄。信函的大意是,章先生弃笔从戎,已是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属下的一位军需

处长。一日,章先生与吉将军言谈太平好茶,嗟叹道:“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章

先生取来太平好茶与吉将军小酌怡情。吉将军把盏品茗,连连赞叹:“好茶!”尔后,凄然北望,

片刻,又深情地望着那盏茶水,喃喃道:“太平,太平,好茶!”接着说道,“铁血男儿理应家

国情怀,凡抗日有功者,无论长官士卒,均奖励太平好茶一斤!”吉将军言必信行必果,当即命

令军需处照价付款,办妥此事……

信函如此云云,亮爷大喜过望:“吾国吾家,我食我衣,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助前方抗

日将士一臂之力,仰仗章先生了!”

跑堂的伙计取来账簿,近身很小心地问道:“章先生如此功高,‘挂账‘抹去吧?”

“不不!”亮爷的目光沉得像石头,“章先生的功绩方可载入太平好茶的功德碑。不过,馈赠归

馈赠,挂账归挂账,一码归一码。售出的太平好茶,须得真金白银,这是太平好茶的茶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亮爷特别交代伙计煮茶时的火候,以及详细刻画亮爷斟茶时的动作,这都表明亮爷

是一位深谙茶艺之人。

B.从章先生挂账时所说的“天不助自弃之人也”可以看出,章先生穷困潦倒,也对社会失去

了希望,现实让他自暴自弃.

C.当跑堂伙计告诉亮爷章先生出走时,亮爷应了一声,并“有些怅然”,表明了亮爷对章先

生的不舍与担心。

D.吉将军饮茶后“凄然北望”,慨然允诺,寥寥数语就充分展现了一位胸怀抗日之志、激励

将士报国的英雄将军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洗练,且生动传神,如在介绍茶时,惜墨如金,极为简约;而在描写茶线茶花时

却又细致入微,极为形象。

B.小说多处以跑堂伙计不理解亮爷的做法来反衬亮爷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亮爷做事精细认真,

为人大气慷慨而又不失原则。

C.小说以倒叙的形式记述了章先生隐归故里前的情况,让读者了解章先生的人物经历,同时

也暗合他后来弃笔从戎。

D.本文以挂账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并融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不仅增强了小说

的真实性,也增加了文章厚重感。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章先生的形象。

9.亮爷看过章先生的信后,感慨“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仰仗章先生了!”,根据

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吉鸿昌将军选用太平好茶奖励抗日有功将士的原因。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

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

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又置提举常平、广

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

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栋.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

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成以此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

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

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

北箪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广:粮名,主持,兼具节物价的机构。②陵称:欺压、欺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所以A养民者B不过C轻租税D薄E赋敛F已G逋责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的“以为”含义相同。

B.更,此处意为“反而”,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割也”的“更”含义相同。

C非常,即“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的“非常”含义不同。

D.举,此处为动词,意为“施行”,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在治国安民方面不遵循古人的方法,而只是一心想着做古人所不曾做过

的事情。

B.王安石委派一些杰出的人才去各地推行新法,但司马光认为其中不乏有一些侵官扰民的狂

躁之徒。

C.王安石在给司马光的回信中,对司马光指责的罪名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言辞精练而犀利。

D.王安石在信中直接批评了司马光的因循守旧,表明了坚持变法而决不为流俗所动的决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王安石是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反驳的?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②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曳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秋天所作。②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指促

织自然真切的鸣叫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促织声音细微哀婉,不仅触动了诗人悲戚的内心,也衬托了秋夜的寂静。

B.颔联写促织在草丛中叫声不畅,就到诗人床下孤独鸣叫,只觉长夜最亲近。

C.颈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促织让“久客”“放妻”闻声流泪,彻夜难眠。

D.本诗咏物言情,促织声声,但哀情却在诗人内心,真可谓“音在促织,哀在衷肠”。

16.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的含义及情感。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用“,”两句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

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2)苏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3)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想到关山以北,

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泪流满面。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的《〈史记〉何以“跨界”文学》告诉我们,《史记》作为史学经典,却实现

了文学领域的完美“跨界”,成为文史结合的完美典范,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跨界”是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的整合与融通,以实现自身的跨

越式发展。当今社会,在我们的成长发展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这种“跨界”意识和

举措。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材料;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正式亮相荧屏。①的黄河美景,底蕴深厚的黄河故事,精巧地映

衬着精深思辨的宏大主题,全景式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依黄河而生,又因治理黄河而走

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之治。

黄河,是一条多彩而独特的生命之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②的历史中既有黄河泛

滥之演和治理黄河之思,更有中华民族对黄河哺育与抚养之情的敬仰。纪录片中一组组恢宏壮美

的画面,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肇始的黄河故事,诉说着文明种子的萌生的黄河故事,也诉说黄河儿

女不屈不挠的黄河故事;从屡治屡决、反复改道到善治安澜、高质量发展,用一段段鲜活生动的

历史影像,阐释了人们的这些探索和感悟。

《黄河安澜》不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的柔情。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黄河在中国③的土地上展现出不同姿容。黄河如同一条血脉嵌

入中华民族的肌体,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将这些宏大而深刻的内容表现出来,便整部

纪录片享有合乎主题要求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有赖于创作者的文化功底和艺术巧思起关键作

用。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变成两个句式相似的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一棵海草海草,随波飘摇,海草海草,浪花里舞蹈……”这首耳熟能详的海草歌风靡一时,

但是①?海草是海洋中唯一的沉水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海能在水中授粉,其特殊的

丝状花粉结构提高了传粉效率,继而开花、结果、散播种子、萌发,完成生活史。

在志留纪时期,植物最初以海生藻类存在;志留纪末期时,海草跟其他许多植物一样从水中进化

到了陆地;到了白垩纪中期,海草又重新返回海洋。因此海草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②。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③。海草的覆盖率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消失。最近

有研究发现,海草光系统的放氧复合体易光失活。因此,海草的退还可能与其内在的生物脆弱性

有关。我们的“海底草原”正经历着严重的磨难。

海草移植和种子播种是目前海草修复最常用的方法,但效率不高。需要高效开启海草修复工作,

如开发简便易行的海草床修复技术、提高海草种源提供能力等。另外,尽快突破海草遗传操作体

系,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耐高温等抗逆能力强的“超级海草”,可能是保护或修复海草床的根

本办法。我们还需要增强人们的保护海草生态系统意识,使其自觉维护海草栖息地生境。同时还

应拒绝倾倒垃圾、排放污水和拖底作业等人为破坏,使“海底草原”得到有效保护,最终实现人

与海草和谐共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23.根据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概括高效恢复“海底草原”生态的主要措施,要求使用包

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D、B、、

【解析】(I)A.“不是体现在记载神话传说,而是……”错误,原文是“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

选项曲解文意。

B.正确。

C.“后来历代咏史创作的素材皆出于此”错误,原文是“自然成为咏史创作取材的渊薮之一”.

D.“因此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错误,原文是“在现存的文学史料中,最

早一首咏史诗的素材即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咏史创作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

的影响。班固……创作传体《咏史》诗……传承了……著史精神”,因果关系错误。

故选B。

(2)D.“依据《史记》创作的咏史诗,成了真正的经典,同时也不断赋予《史记》新的内涵”错

误,原文是“诗人接受《史记》的创作……《史记》也因此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并使之成为一部

真正意义上的经典”,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3)B.写的人物是诸葛亮,是三国人物,《史记》是“记述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

的历史”。

故选B。

(4)根据“《史记》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放大了人物一生中的关键点”可知,选择典型

事例表现人物个性,以樊哙闯帐故事情节集中展现樊哙的人物形象。

根据“《史记》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可知,营造樊哙闯帐的紧张气氛,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樊哙的英勇。

根据“用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表现人物的行动,用细节描写来充实人物的个性”可知,运用

人物的动作,如“侧”“撞”“视”“饮”等表现了樊哙的忠勇;用如“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等细节描写,表现樊哙的愤怒与无畏。

(5)根据“‘爱奇'的审美观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畸人’,即‘奇人',即

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如《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都是极有情致的奇人奇

事”等,可知,在论述《史记》相关观点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文学研究术语及《史记》内容,

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

根据“班固依据此传叙写的‘堤萦救父’史实,创作传体《咏史》诗,将二百字的故事,缩写为

八十字的五言诗,传承了《史记》'寓论断于序事’的叙事方式和‘实录’的著史精神”“如元

胡祇遹从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史记》中的人物,如刘邦、张良、陈平、四皓等,颇具新见”可

知,在阐述观点中,从客观实际出发,依据大量事实论述观点;

根据材料一“《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够‘跨界'到文学领域,有其内在的原因”“同时《史

记》‘跨界'到文学领域,也有外部的诸多因素”,材料二第三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诗

人……宋代诗歌好议论、好说理……元明两代取材于《史记》的咏史创作……清代涉及《史记》

的咏史创作规模庞大,体式众多”可知,在论述中,材料一从“内在原因”写到“外在因素”,

材料第三段以时间顺序论述,思路清晰。

答案:

(1)B

(2)D

(3)B

(4)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个性,以樊哙闯帐故事情节集中展现樊哙的人物形象。②营造樊哙

闯帐的紧张气氛,在矛盾冲突中表现樊哙的英勇。③运用人物的动作表现其形象,如

“侧”“撞”“视”“饮”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樊哙的忠勇。④运用细节描充实人物个性,以

进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极尽表现了樊哙的愤怒与无畏。

(5)①学术性:在论述《史记》相关观点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文学研究术语及《史记》内容,

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②科学性:在阐述观点中,从客观实际出发,依据大量事实论述观点;③

逻辑性:在论述中,材料一从“内在原因”写到“外在因素”,材料二第三段以时间顺序论述,

思路清晰。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

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取材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内容,仔细比

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段,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

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6~9.【答案】B、C、、

【解析】(1)B.“也对社会失去了希望,现实让他自暴自弃”错误,结合“囊中羞涩”等可知,

此处的“天不助自弃之人”是感慨自己当下“一贫如洗”的境遇,而且从下文“章先生另谋生

路”“弃笔从戎,已是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属下的一位军需处长”可知,章先生积极投身抗日,

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对社会失去希望。

故选B。

(2)C.“倒叙的形式”错误,文章记述章先生隐归故里前的情况采用的是顺叙的形式。

故选C。

(3)由“章先生读过私塾,又去京城读过洋学”“就职于一家报馆”可知,章先生识文断字,很

有学识;由“饭后,章先生便去太平茶馆就座,呷口茶,舒口气,书生意气,不胜感慨:‘太平

好茶瓢饮也,吾生何求“说来寒齿”可知,章先生喜欢饮茶,谈吐文雅,情趣高雅。

由“章先生承蒙上海《申报》之邀,撰文抨击晚清政府,态度趋向激烈,袁世凯颁布的‘洪宪’

年号,不知章先生是笔误还是故意的,见诸报纸端的‘洪宪'是为‘洪害'”可以看出,章先生

面对黑暗现实,刚正坚贞,铁骨铮铮。

由“章先生弃笔从戎,己是抗日将领吉鸿昌将军属下的一位军需处长”可知,章先生弃文从军,

心怀家国天下。

(4)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结合“太平好茶”“功绩茶”以及文中有关吉鸿昌将军用太平好茶奖

励抗日有功将士的相关内容分析概括原因。

结合“吉将军把盏品茗,连连赞叹:’好茶!,尔后,凄然北望,片刻,又深情地望着那盏茶水,

喃喃道:'太平,太平,好茶'”可知,此处吉鸿昌将军口中的“太平,好茶”并非仅仅是说茶,

“凄然北望”备受日寇践踏的中华大地,身为抗日志士,吉鸿昌将军内心凄然,这里的“太平”

是指太平盛世,所以以此奖励抗日将士,含有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以及驱除日寇的决心。

结合“铁血男儿理应家国情怀,凡抗日有功者,无论长官士卒,均奖励太平好茶一斤”可知,吉

鸿昌将军用奖励太平好茶的方式是想要激发铁血男儿的家国情怀,让他们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为解

放民族而奋斗;结合“亮爷大喜过望:吾国吾家,我食我衣,太平好茶能成为'功绩茶',助前

方抗日将士一臂之力”可知,吉鸿昌将军的举动不但是对前线将士的激励,也是对国人的激励。

答案:

(1)B

(2)C

(3)①从章先生读书、在报馆工作以及喜欢饮茶可以看出,他富有才学,情趣高雅。②从章先生

撰写文章抨击袁世凯可以看出,他铁骨铮铮,刚正不阿。③从章先生另谋出路,称为抗日部队一

员可以看出,他心怀家国,投笔从戎∙

(4)①“太平”意指太平盛世,表达抗日志士对太平盛世的渴望以及驱除日寇追求光明的决心;

②以太平好茶奖励抗日有功将士意在激发铁血男儿的家国情怀以及国人的抗战意识和抗战决心。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关

描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

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B、D、、、

【解析】(1)句意:他们的养民之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免除拖欠的债务。

“其所以养民者”,“者”表停顿,后面断开;

“轻租税”“薄赋敛”句式对称,分别断开。

故选:BDF。

(2)A.“以为”,认为。句意: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生的老生常谈;/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

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

B.反而;/更换。句意:您反而以为是治国良法而称赞并施行;/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

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C.非同寻常;/意外事故。句意:而是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以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D.施行;/攻克,攻占。句意: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

故选:Bo

(3)D.“直接批评”错误,王安石没有直接批评司马光的因循守旧,而是说“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借说守旧派整体上因循守旧,委婉指出司马光因循守旧。

故选:D。

(4)①“谤议”,非议;“盈”,充满;“迹”,推究。

译文:所以非议纷纷,(如沸腾的开水)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推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

于推行新法。

②“尤”,特别;“明”,明确。

译文: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

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5)根据“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概括即可。

答案:

(1)BDF

(2)B

(3)D

(4)①所以非议纷纷,(如沸腾的开水)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推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

于推行新法。

②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

道理就清楚了。

(5)①助人主(受命于人主)。王安石石认为听命于人主,并交给官吏去执行,不是“侵官”。

②遵先王(举先王之政)。王安石认为施行先王主张来兴利除弊,不是“生事”。

③谋天下(为天下理财)。王安石认为是为天下理财,不是“征利”。

④驳荒论。王安石认为是在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自古以来,圣贤的治国之道,不过是使百官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委派任务而责令他们取得

成功;他们的养民之法,不过是减轻租税、减少赋税、免除拖欠的债务。您认为这些都是迂腐儒

生的老生常谈,不值得去做,而一心想做古人所不曾做过的事情。于是,财利方面的事不再委派

盐铁、户部、度支三司经管,而自行管理,又建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集擅长文章和精通财利的

人,让他们去大讲功利。又委任常平仓、广惠仓的特派员四十多人,使他们在各地推行新法。起

初是发放青苗钱,接着想使家家户户出免役钱,后来又想制订出农田水利法而加以推行。所委派

的人虽然都是选拔过的才能出众之士,但其中也有侵犯州县官的职权、扰乱百姓使他们不得安宁

的轻浮狂躁之徒。于是,士大夫不服气,农人、商人丧失了他们的产业,所以非议纷纷,(如沸

腾的开水)怨恨、嗟叹之声充满了道路,推究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推行新法。说到侵夺原有官

吏的职权,只能把政治秩序搞乱,您反而以为是治国良法而称赞并施行;放款收利息,这是鄙陋

的事情,您反而作为王道善政而尽力推行;劳役自古都由平民负担,您反而打算征收免役钱,而

由官府雇人代为服役。这三项措施,普通的人都知道不适合,而您独自以为可行,并不是您的见

识比不上普通的人,而是想要建立非同寻常的功业以致忽略了普通人所知道的常识。

材料二:

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

拦他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

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

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

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

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

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

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

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

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

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

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

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

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

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I)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

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

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

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

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

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15~16.【答案】B、

【解析】(1)B.“只觉长夜最亲近”错误,在这个不眠的秋夜里,诗人听着细腻哀婉的蟋蟀的鸣

叫声,心有戚戚焉,以至把蟋蟀引为知己,促织的叫声和诗人的心情是相互接近的。

故选B。

(2)尾联“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意思是: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

声音如此感人。

这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

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

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答案:

(1)B

(2)①含义:那些悲凄急促的管弦乐声,不如自然真切的促织声触动人心、使人感怀。②情感:

突出了促织“哀音何动人”的特点,抒发了诗人久居他乡的羁旅愁苦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

思乡之情。

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赏析:

人们常常把鸣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

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

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

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起句

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

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

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

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

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

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

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诗句含义及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

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小题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故答案为: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哀)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重点字:芥)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重点字:戎)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

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高考默写答题时要关注四点:

L理解题干的情境特征。

2.把握词语语句的指向。

3.体会涉及词句的暗示。

4.细致分析各种手法。

18.【答案】专业诚可爱,跨界更精彩中国邮政跨界经营咖啡店,“邮局咖啡”正式落地厦门;

此前,中国邮政还开了奶茶店、药店,网友盛赞中国邮政的跨界经营。中国邮政的这种跨界经营,

为我们指明了--条新的经营创新之道。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皆可遵循“专业诚可爱,跨界更精

彩”的理念,让人生在跨界中更精彩,让企业在勇敢地创新中更有活力。

“专业诚可爱,跨界诗酒花”,个人凭借对专业的娴熟与热爱,可立足于社会,若勇敢智慧地

跨界,则会更加精彩。

专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跨界则让人生更加精彩。王维兼济天下为官之时,跨身诗界,吟

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王阳明一代文官,跨界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平定朱

宸濠叛乱,也跨界为教师授徒讲学,成为一代圣贤;韩红作为当红实力派歌手,跨界慈善事业,

帮助了很多需要资助的人。他们都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同时适当跨界其它行

业,让人生更加精彩,让理想更加熠熠生辉。

“科技日新月异,企业勇敢创新”,企业只有大胆创新、跨界经营、增加业务,才能更好地适

应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日新月异,企业要迅速转变思路,更新理念,跨界经营则是很好的选择。中国邮政入局咖

啡店、奶茶店、药店等行业,入局的这些行业为中国邮政也输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让中国邮政

的业务更加广泛,更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华为投资光刻胶领域,联想入局石化行业,奥利奥走进

故宫。它们的成功跨界源自对市场的把握,对跨界行业的精准认识、合理分析、智慧决策;它们

的成功跨界,既增多了公司的业务,也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从

而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官员走进百姓生活,忧民之忧乐民乐”,政府官员跨出管理层,走进百姓生活,想民之所想,

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政府走出管理层,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与民同乐,社会将更和谐。政府部门为了亲民也

开通了抖音号、视频号,与百姓站在同一平台,为民发声,为民服务。古有帝王微服私访,今有

政府官员下乡慰问,精准扶贫。政府官员只有走进民间,走向群众,真正地完成从管理型到服务

型智慧跨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将更加精彩。

“专业诚可爱,跨界更精彩”,打破职业、专业界限,眼光放长远一些,勇敢地、智慧地跨界,

让生活更加精彩,让企业更有活力,让社会更加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指出《史记》是“跨界”文学的完美典范,说明“跨界”创作思维对《史记》的成功意义重

大,材料给出“跨界”的内涵,抓住关键信息,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的整合与融通”,说

明“跨界”事一种多元化的发展,需要突破自身局限,有创新精神,能将“看似不相干”的领域

进行整合与融通。材料进一步指出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都需要“跨界”的意识和举措。可以

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跨界”对个体和社会重要意义,比如:跨界能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

生价值;跨界能让企业增强竞争力;跨界使国家繁荣富强等,还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比如:

跨界,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原有优势;需要我们敢于不断尝试,不断突破自;需要我们详细分

析,精准定位;需要我们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等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敢于跨界,多元发展。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

展开论述,一、跨界要有勇于创新的胆识和魄力。二、跨界不可离本依末,需根本支撑。三、跨

界促发展,我们要秉持多元化思维,多面布局。

参考立意:

1.敢于跨界,多元发展。

2.用创新精神实现“跨界”超越。

3.莫让“跨界”成为无本之木。

4.发挥自身优势,“跨界”行稳致远。

5.精准定位,智慧“跨界”。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

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

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

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

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

要画蛇添足。

19~21.【答案】(1)①处,语境意在形容黄河的美景,结合后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的豪情”,可知本处可填入“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②处,语境意在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绵延至今,故可填入“生生不息”。生生不息:孳生繁

衍而不停止。

③处,语境意在形容中华大地幅员辽阔,故可填入“一望无垠”。一望无垠:辽远广阔,看不到

边际。

(2)题干要求将画线句改写成两个句式相似的长单句,作答时注意可从原画线句中的分号着手,

将原句拆分为两部分,逐一转换第一部分为:“纪录片中一组组恢宏壮美的画面……不屈不挠的

黄河故事”,句子主干为“画面诉说故事”,而“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肇始的黄河故事……不屈不

挠的的黄河故事”,可合并为“诉说着中华文明的肇始、文明种子的萌生、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

黄河故事”。综上,这一部分可改写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