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4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1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4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2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4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3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4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4页
(讲练测)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4 探究世界的本质(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三必修4政治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4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课标分解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本部分考题集中于自然界的物质性、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等内容。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一般不难。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纵横联系融汇贯通【每课知识网络】【融汇贯通】掌握一个方法论:要全面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两个方面:认识唯物论与认识论两个层面的知识体系。明确三对关系: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理解四个概念:物质、意识、规律和实践。把握五个原理:即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该讲主要以“物质”为主线,立足世界的物质性,分析了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立足物质的存在方式,主要分析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析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区别,尤其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考点: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①老马的识图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的含义(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3)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②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材料中,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物质决定意识,没有被反映着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①③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物质的不同,意识内容的反映还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题选C。考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01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通联系的有机整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考点定位】事物的发展方向、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2016年高考上海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A.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人定胜天”的理念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故A理解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预见发展变化的趋势,故B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不选。故选D。【考点定位】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2015·江苏卷)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联系的多样性(2015·广东卷)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接受不能改变的,尊重客观规律,改变我能改变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给我智慧,让我分辨什么是能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哲学可以为生活提供指导,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意识并不具有直接现实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的产物,故排除。【考点定位】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的作用(2014·全国新课标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14·江苏卷)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014·天津卷)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聚焦考点突破核心】——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归纳总结】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知识拓展】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石。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2.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其自然。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4.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①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征。②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③物质是一个共性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①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备物质的唯一特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②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③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个性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联系①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③如果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5.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易错警示】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是否承认、是否喜欢,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它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使人们认识它,即物质具有可知性。2.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3.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4.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典题探究】【例1】(湖南安乡一中2016届高三第17周周考)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我国古人提出过很多生态文明思想,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思想的是()①天与人不相预②畋不掩群,不取麇夭③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④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天与人不相预指的是天与人互不干涉,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①;畋不掩群,不取麇夭的含义是打猎不能把动物的族群全部猎杀,不能杀麋鹿的幼子,意思是不要破坏自然界的规律,为了一时之利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②正确且适合题意;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指的雨露不是天上固有的,而是由地气上蒸,遇冷冻凝而成的,表达的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与题干要求不符,也应排除;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表达出一种保护鸟兽鱼鳖以利“永续利用”的思想,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变式精练】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两个观点()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本质,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一句揭示了物质的特性;第二句意思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都统一于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本质,D项符合题意。2.(2015·太原模拟)近日,一个日本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地幔的上层与下层物质构成不同,更深处的下地幔是由含硅的矿物质形成的。这有力地证明了()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案】C3.(2015·长沙质检)有人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它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也有人认为,宇宙中的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两种认识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③哲学上的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归纳总结】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5.全面揭示哲学运动概念(1)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原理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知识拓展】正确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自身,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的矛盾。运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于物质的。②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③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在与静止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绝对运动相对静止区别含义运动就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③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知识拓展】辩证法、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分类别基本观点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形而上学运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易错警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慧能大师“心动”),二是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刻舟求剑)。2.什么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成为进行诡辩最应手的工具。【典题探究】【例2】(2015·长春模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运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的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答案】B【变式精练】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答案】A【解析】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5.(京北顺义区2016届高三期末统一测试)某大学的校训是“繁星纵变,智慧永恒”。这表明A.繁星是绝对运动的,智慧是相对静止的B.繁星是相对运动的,智慧是绝对静止的C.繁星是随时光而变,智慧可以超越时空D.繁星运动瞬息万变,智慧是亘古不变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繁星纵变,智慧永恒”表明繁星是随时光而变,智慧可以超越时空,C适合题意;A、B、D均不适合题意,排除。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归纳总结】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①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易错警示】1.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1)哲学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不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概念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规律和规律性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性现象是浮于外表的联系,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2.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规律的不可抗拒性,但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才能认识、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3.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并不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4.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典题探究】【例3】(2015·豫西名校高三冲刺热身演练)4G网络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音频、视频和图像等。4G传输速率比目前的家用宽带ADSL(4M)快20倍,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从哲学角度看,4G通讯的出现()A.是对客观规律的利用和改造B.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利用D.表明创新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C【变式精练】6.(2015·长春模拟)医学专家认为:多吃盐容易使人患高血压、心肌梗塞,但没有盐的食物又寡淡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了“保健盐”,其特点是调整了盐的化学成分,使其既能满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