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简介_第1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简介_第2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简介_第3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简介_第4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简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简介汽车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研究方向介绍硕士研究生招生研究方向:1.汽车能源与排放操纵2.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操纵3.汽车结构分析与安全性4.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5.汽车电子操纵技术6.机车车辆7.汽车市场营销博士研究生招生研究方向:1.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汽车/轨道车辆)2.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操纵(汽车/轨道车辆)3.车辆结构分析与安全性(汽车/轨道车辆)4.汽车能源与排放操纵5.车辆电子操纵技术(汽车/轨道车辆)6.汽车信息与市场分析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操纵方向简介总体简介:“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操纵”是车辆工程(汽车工程)二级学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最早的研究方向。要紧从事汽车振动与噪声操纵、汽车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汽车性能实验测量分析、机械构件的实验模态测试、汽车部件结构强度及疲劳损害理论及实验分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教学。该方向师资队伍强大、科研力量雄厚、教学体会丰富,已为我国汽车行业培养了大批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该方向不仅承接多项国家级(863)、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还与上海大众、通用、奇瑞、汇众及其它大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有广泛科研合作,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科研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专门在利用压电陶瓷材料主动操纵汽车噪声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要紧研究导师绍介:靳晓雄,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汽车学院副院长,1947年出生,工学硕士,工学博士,1985~1986期间作为访咨询学者赴英国南安普顿声振研究所(I.S.V.R)进修汽车振动与噪声操纵理论与技术,著有《汽车振动分析》、《汽车噪声推测与操纵》、《工程机械噪声操纵学》等五部著作,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已培养毕业的博士8名,硕士近20名,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上海宝钢教学优秀奖一次以及同济大学教学优秀奖多次。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汽车学院副院长、汽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汽车噪声与振动工程中心副主任、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理事。曾获宝钢优秀教学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承担着包括863课题在内的六项研究项目,还兼任上海市汽车噪声与振动操纵工程中心任副主任一职以及上汽总公司教育基金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操纵,研究内容包括汽车噪声与振动的推测与操纵技术,汽车结构模态分析与模态试验技术,汽车零部件及结构疲劳寿命预估与试验技术,汽车线传操纵技术以及气动汽车等。余卓平男,1960年01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程机械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同济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得清华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不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助教、讲师;同济大学汽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同济大学汽车系系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主任委员。长期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操纵、汽车振动与噪声操纵和先进汽车技术。要紧的研究成果有:“汽车车内噪声推测、诊断与操纵”获得200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上海市多项重点项目“燃料电池轿车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汽车半主动悬架研究”等。负责国家863打算电动车重大专项项目“燃料电池轿车”和“多能源动力总成操纵系统”。出版著作有:《汽车底盘技术基础》,参编《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和《机电一体化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主审《汽车运动与操纵》。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8篇,要紧的论文有:“ABS抗路面不平度干扰研究”、“轿车车内噪声操纵方法研究”、“减振器专门噪声的试验研究与分析”和“ANewSuspensionVibrationModelApplicabletotheStudyofHigh-FrequencySuspensionVibration”等。周滏,教授,博士师生导师,汽车实验室主任,1953年6月生。要紧从事汽车整车性能及零部件的结构强度、疲劳寿命实验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开设《汽车电测技术》《汽车试验学》等多门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十多名,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目前参与863等重大科研子项目及主持企业合作项目多项。左曙光,教授,硕士师生导师,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博士后,1968出生。主攻方向:汽车系统动力学及操纵,汽车振动与噪声操纵、汽车整车性能实验技术及零部件的模态实验技术。教学方面,开设本科生课程二门,研究生课程《汽车振动分析》及《多体系统动力学》二门,获1999年学校“青教杯”三等奖、2001年学校“五四优秀青年”提名奖、2003年学校教学评优二等奖。先后招收硕士研究人九名,毕业二名,现有七名在读,并协助指导博士生一名。科研方面,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三十篇。主持和参与课题二十余项。目前承担和参与包括863课题及上海市重点课题在内的六项研究项目。陈辛波汽车电子技术操纵方向简介一、专业情形汽车电子专业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要紧专业之一。该专业是基于现代汽车对电子技术的更高要求而进展起来的专业方向,专业内容要紧涉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现代汽车动力操纵系统,汽车电子网络与操纵、嵌入式车载操纵器、操纵系统软硬件开发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该研究方向目前要紧承担了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燃料电池轿车”的动力操纵系统,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智能化外表、通信网络等操纵与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时,该方向与国内外知名的汽车电子厂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成立了“同济大学-摩托罗拉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以期加强国际合作。二、师资队伍该研究方向现有教师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人。孙泽昌1953年7月生,河北沧州人,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1年于该校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于同济大学模式识不与智能操纵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副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汽车电子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电子教席责任教授、同济大学-Motorola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分会理事、电动汽车分会副理事长。1996年前在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长期从事电力传动自动操纵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之后在汽车工程系,汽车学院致力于汽车电子操纵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主讲过“电力拖动自动操纵系统”、“电力电子学”、“自动操纵理论”、“现代汽车电子操纵系统”、“运算机操纵技术基础”、“汽车网络与电力传动操纵技术”等十余门课程。要紧研究成果有:“QFY-2汽车尾气分析仪”,该成果曾获1992年航空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汽车模型风洞建设与测试技术研究”获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作为项目组长、副组长和核心研究人员完成多项国家“十五”863打算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1)“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的前期研究(863项目,组长”;2)“燃料电池轿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操纵系统(863项目,副组长)”;3)“燃料电池发动机(863一期项目,副组长)”;4)“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一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5)“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研究(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6)“清洁能源汽车在全球资源条件下的调查(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目前承担的国家及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有:1)“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操纵策略与操纵器(863项目,组长)”;2)“燃料电池发动机(863二期项目,副组长)”;3)“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二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4)“车载信息终端与智能化外表研制(上海市重大项目,同济大学项目负责人)”;5)“现代汽车车身电子操纵技术研究(济大学-Motorola合作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出版的著作有:参加编著《上海桑塔那―中国轿车丛书》、《汽车工程手册》。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0余篇,要紧有:“感应电机转差调速系统的稳态矢量操纵法”;“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功率平稳操纵策略研究”;“汽车操纵器局域网CAN技术应用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及参数识不”;“汽车网络进展趋势及分类方法”;“新一代电子操纵汽车发电/起动复用装置研究”等。陈慧教授1964年6月生,1996年于日本横浜国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任日本OTIS电梯公司客座研究员,日本精工株式会社EPS事业部研究开发中心副主机车车辆机车车辆学科始建与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制造系,是同济大学具有铁路特色的传统学学科,与汽车学科结合组成车辆工程学科,形成国内仅有的集轨道和公路车辆为一体的特色工程学科。科研以面向轨道交通为主,专门在高速客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研究方面颇有特色。本学科积极与铁道部机车车辆厂,研究所及上海地铁公司等多家企业进展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奖的科研项目有:双层空调旅客列车获国家科研进步一等奖,东风11型内燃机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SW160转向架通过铁道部鉴定,正广泛应用于提速列车,获2002年部科研进步二等奖。轮轨相互作用有关设计软件等项目获国家教委一等奖。近年来完成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级科研项目“高速铰接式实验型客车转向架及车体连接结构的研究”及相关项目,经费500万元,2001年该车研究成功并在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滚动实验台上达到373KM/H,我国首列200KM/H电动车组(先锋号)制动系统研制,车辆正在秦沈高速实验线实验运行,成效良好,获得好评。国家863项目:磁悬浮涡流制动试验台研制。现在正在进行的项目:国家863项目-磁悬浮列车车体结构研制;上海市重大专项-都市轨道车辆(地铁A型车)研制。本学科有三个实验室:轨道车辆实验室、轮轨关系实验室、车辆CAD实验室;拥有伺服疲劳试验机、旅客平稳性能指标仪、1:5模拟机车车辆设性试验台等先进设备得到铁道部重点投资,正在建设国内先进的高速及都市轨道车辆微机操纵电操纵动试验台车辆CAD实验室拥有SGI、SUN等高性能工作站,CAD软件有UG,I-DEAS等,CAE软件有Patran/Nastran、MARC及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等。机车车辆学科为1981年首批硕士学位点之一,1987年机车车辆学科被铁道部评为重点学科:现为硕士点,博士点。在职教授4名,副教授8人;硕士导师9名,博士生导师3名,差不多毕业的研究生有十余人晋升高级职称,并有多名在攻读博士。沈钢教授,1963年5月生。1986年毕业于上海铁道大学机械系,199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铁道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至今,在同济大学铁道与都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担任院长助理,同济大学教授、博导。论文专著1)GShen,JBAyasse,HCholletandIPratt,Auniquedesignmethodforwheelprofilesbycondisderingcontactanglefunction,Proc.InstnMech.Engrs,PartF:J.ofRailandRapidTransit,2003,217(F3)2)沈钢,周劲松.单轮对耦合径向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4,Vol.26,No.5:20-25.3)G.ShenI.Pratt,TheDevelopmentofaRailwayDynamicsModellingandSimulationPackagetoCaterforCurrentIndustrialTrends,JournalofRapidTransit,ProceedingsoftheInstitutionofMechanicalEngineers,PartF,2001Vol215NoF3,167-1784)沈钢,叶志森,用接触角曲线反推法设计铁路车轮踏面外形,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0,No.9,2002.9,1095-10985)沈钢,R.Meisinger,单双跨梁对平移力与平移质量的响应仿真分析,同济大学学报,Vol31,No8,931-935,2003.8.科学研究1)摆式动车组的动力学性能研究2)转8A正位试验设计及装置,为国际首创,对提速货车转向架的组装质量的操纵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已在各工厂和部分车辆段应用。3)大连轻轨试验线轮轨关系分析及踏面优化,项目首次提出了国际首创的踏面设计方法,并应用到该项目的轮轨过渡磨耗中,获得了专门好的成效,并在法国和其它的轻轨车辆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4)70%低地板铰接式六轴轻轨车转向架方案设计、构架强度分析及整车动力学性能优化计算,为工厂设计了低地板车辆中关键的转向架及整车动力学性能优化,目前该车已出厂。5)上海磁浮列车轨道梁柱自振及车桥系统振动测试,为首次在上海运用的德国磁悬浮车辆所发生的专门振动咨询题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研究,获得了磁悬浮工程中心和德国专家的承认,差不多探明了振动的缘故,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法,最终使该车得以开始运用。学习学历1997-1999:上海交通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专业:振动冲击与噪声1983-1986:上海铁道大学机械系,获硕士学位,专业:机车车辆动力学1979-1983:上海铁道学院机械系,学士学位,专业:铁道车辆工作简历1986-1988:上海铁道学院机械系任助教。1988-1993:上海铁道学院机械系任讲师。1994-1998:上海铁道大学机械系任副教授。1998-2000:上海铁道大学机械系任教授。2000-至今:同济大学铁道与都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任教授,博导。教学情形机车车辆动力学,系统仿真技术,机车总体及走行部,测试及信号分析技术,机械振动,机车车辆新技术,轮轨系统动力学硕导专业:车辆工程博导专业:车辆工程联系方式通信地址:真南路500号铁道与都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邮政编码:200331办公电话:电子信箱:赵洪伦教授1947年8月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本科),1981年获上海铁道学院机车车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铁道学院和同济大学任教。现在轨道交通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轨道车辆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结构分析。论文专著近年来在《铁道学报》《同济大学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和CJK-OSM,APC-SILS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高速客车轻量化车体耐碰撞结构的优化”“弹性车轮减噪声学特性研究”“耐碰撞车体吸能元件研究”等学术论文45篇,其中“高速客车车体承载结构优化研究”(英文)为ISTP收录论文。科学研究近年来作为要紧骨干参加或主持重大科研项目6项,其中有“九.五”国家攻关项目“试验型铰接式高速客车转向架及与车体连接结构的研究”及铁道部重点项目“铰接式高速客车车体预研制”等系列项目的研究,该项目作为我国高速列车的前期研究,研制的首辆铰接式高速客车在滚动振动试验台上达到了393.7公里/小时的速度并已通过了验收。参与研制的SW160型转向架项目获03年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现成为铁路提速客车主型转向架。承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速客车“中华之星”(270Km/h)和“先锋号”电动车组客车(200Km/h)车体轻量化设计。已完成的项目中还曾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正承担国家863项目“高速磁浮列车研制”分项目一项,上海市重点项目“都市轨道交通噪声防治”分项目一项。学习学历196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本科),1981年获上海铁道学院机车车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4月至1991年10月作为访咨询学者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皇后大学进修运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工作简历1970年8月至1979年大学毕业统一分配至贵州凯里水轮机厂工作。82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铁道学院和同济大学任教。教学情形本科教学:车辆强度设计理论,有限单元法,车辆CAD等;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学:有限元,车辆现代设计,车辆CAD/CAE技术,车辆结构非线性分析,车辆结构安全分析等。硕导专业:车辆工程博导专业:车辆工程联系方式通信地址:真南路500号铁道与都市轨道交通研究院邮政编码:200331办公电话:电子信箱: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方向简介该方向依靠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汽车仿真技术研究所,该所成立于2002年8月,在吴光强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蓬勃的进展,研究所现有教授、副教授2名,在站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0名,形成了以吴光强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吴小清副教授为学术骨干,博士、硕士为研究主力的有竞争力的科学研究梯队。研究因此“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科研谋进展”的理念在教学与科研治理、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博士后3名、博士1名、硕士8名,他们正在不断地为我国汽车工业的进展做出奉献。研究所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对研究生的培养,确立了‘以科研谋进展’的进展思路,近年来广泛开展了同国内外企业的科研合作,先后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离合器厂和上海汽车齿轮总厂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项目合作,承担过多个上海市教委的项目,同时还参与了国家‘863’重大专项“清洁能源汽车开发”的子课题研究;研究所在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研究所在汽车CAD/CAE、汽车数字虚拟开发、汽车专用软件开发、汽车电子操纵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向:1.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要紧研究内容包括汽车先进设计(数字化设计、并行设计)与仿真(数字仿真与半实物仿真)、虚拟样车技术及其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汽车多体系统动力学与非线性操纵,专门是汽车各种现代主动安全性操纵理论、方法与实现等的研究。导师介绍:吴光强汽车仿真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及上海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操纵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系统仿真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仿真技术推广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操纵分会委员、液力传动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通讯评审专家,《当代中国人才库》名誉主编。上海市科学技术预见专家,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第八届曙光学者称号。他长期从事汽车先进设计(虚拟设计、协同设计)与仿真,汽车多体系统动力学与非线性操纵,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且已有15篇收录EI。出版著作:《车辆静液驱动与智能操纵系统》、《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主编高等学校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理论》教材,参编《汽车设计工程手册》、《大辞海》《虚拟现实与仿真》等著作多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两项,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奖,并分不于1996年和1997年两次受到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表彰;获2项中国发明专利,五个软件获国家运算机软件著作权;主持、负责完成过国家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近30项。吴小清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11月在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拖拉机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12月至1999年12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流淌站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要紧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操纵。雷雨成教授简介汽车能源与排放操纵方向简介汽车的进展引起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作为一个石油资源消耗大国,车用能源能否稳固、安全、连续供应将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进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专门大的污染,专门对大气的污染,直截了当破坏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本专业方向从我国及世界石油资源储存、消耗及大气污染形势动身,研究阻碍汽车燃耗及废气排放污染物的各种因素,从设计、使用角度研究降低能耗排放的各种技术措施及相关的经济条件,以使差不多投入使用和正在开发中的汽车满足相应时期的国家法规与要求。本专业目前重点研究各种替代能源及各种替代能源传动,如LPG、CNG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等。本专业方向要紧成员有:万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863打算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负责燃料电池轿车核心技术研究;基于网络的全球化轿车制造程序开发等项目;从事整车技术的研究工作。汽车结构分析与安全性方向简介一、总体介绍: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结构分析与安全性方向要紧从事汽车车身设计及其结构分析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目前要紧承担汽车车身结构现代设计方法研究、汽车车身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汽车车身轻量化研究方面的教学、科学研究和行业技术服务方面的工作。目前研究所承担了有限元方法、汽车安全性等研究生教学工作。二、教授介绍: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高云凯、高卫民、陈昌明、王宏雁、吴宪)。高云凯男,1963年11月生,黑龙江宾县人。1995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今吉林大学)。曾任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同济大学副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教授,汽车学院车身技术研究所所长、美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汽车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汽车车身结构分析与优化设计。要紧成果有:参加的交通部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JT6120高级大客车成套技术开发”获得1993年国家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成果一等奖;参加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汽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及其操纵研究”等10余项;主持机械工业部科技项目“轿车车身结构静态与动态特性分析模拟与优化研究”等6项。出版著作有:《中外汽车构造图册车身分册》和《福特汽车自动变速器修理手册》。发表论文15篇,要紧论文有:“ResearchofAutomotiveBodyGeometricalModelingCADSystem―ABGD”、“轻型客车动力总成弯曲振动固有特性的有限元运算及结构修改灵敏度分析”、“轿车车身模态修改灵敏度运算分析”、“轻型货车横向耦合振动分析与操纵”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