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精_第1页
农业经济学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精_第2页
农业经济学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精_第3页
农业经济学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精_第4页
农业经济学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农产品国际贸易本章学习要点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2,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基本规则3、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及特点4、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Ricardo)(三)要素禀赋理论(郝克歇尔——俄林定理)(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五)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六)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七)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理论基本内容

1、理论提出者:亚当·斯密(1723-1790),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经济学之父背景:工业革命

2、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1776年)AdamSmith,1723-1790(1)斯密主张自由竟争、自由贸易,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得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进步和稳定。(2)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首先,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其次,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最后,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点,斯密认为,一国不容易长期保持外贸顺差。因此,它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思考

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现实中,世界上很多落后国家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中都不存在比别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它们生产的所有产品效率都低,成本都高。那么,这类经济落后的国家是否应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如果参加,它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利益?(二)比较优势理论理论基本内容

1、理论提出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2、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3、学说产生背景:废除“谷物法”4、主要内容:

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择其轻”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强弱,都可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但比较成本学说并不是适用于全世界的普遍规律,不能照搬.它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DavidRicardo,1772-18235、学说评价(1)比较成本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2)这个理论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经济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3)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假定把多变的经济状况抽象称为静态的、凝固的状态(4)比较成本理论值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5)比较成本学说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思考?中国生产1单位大米需要10个劳动日,生产1单位玉米需要5个工作日巴基斯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为12、10个工作日。根据比较成本学说,A,中国应生产和出口大米B,中国应生产和出口大米与玉米C,中国应生产和出口玉米D,巴基斯坦应生产和出口大米(三)要素禀赋学说理论基本内容1、理论提出者:赫克歇尔(1919)、俄林(1933)2、代表著作:《域际和国际贸易》3、要素禀赋的定义:

要素禀赋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实体所拥有的可利用经济资源的总供给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矿产;而且也包括社会积累的资源,如技术、资本。依据要素禀赋的多寡(如劳动与土地资源的总供给量),可以将国家区分为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资源贫乏的国家。(1)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利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输入利用本国相对稀少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一般倾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俄林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的要素所生产的商品。4、主要结论:(1)积极方面——在各国参加国际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依据上,更深入全面——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2)严重缺陷——以要素比例说来反对李嘉图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抹煞了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使比较成本理论庸俗化了——抹煞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H-O理论与当代发达国家间贸易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符——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的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与穷国间的收入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5、学说评价注意一要素禀赋:各国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有国家资本雄厚,被称为“资本充裕”国家;有的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充裕”。“充裕”是一个相对概念,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来衡量。如果美国的人均资本高于中国,美国就是资本充裕的国家,中国则是劳动充裕的国家。但如果中国与柬埔寨或孟加拉等国相比,中国也许又该算成为“资本充裕”的国家。注意二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有些产品的生产技术性较高,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这种资本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可以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有些产品的生产则主要是手工操作,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这种劳动投入比例较高的产品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密集型”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钢铁生产中所需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高于大米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那么钢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大米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反之,钢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注意三由于产品的生产需要使用多种要素,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别决定,也可以由产品生产中要素比例和一国资源储备稀缺程度的不同而决定一般来说,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劳动力价格会偏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在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里,资本的价格会相对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可能会有利。因此,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一般拥有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则具有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思考

根据要素禀赋学说,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是为什么?(四)里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论的扩展1、里昂惕夫之迷(1)背景1947年美国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的要素投入结构出口进口劳动力(人数/年)182313170004资本(资本/年)25507803091339资本/劳动力

13.991

18.18(2)里昂惕夫之谜:如果赫克歇尔-俄林的预测是正确的,而且美国是资本相对更充裕的,那么,作为总体的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量比率(Kx/Lx),应该高于美国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量比率(仟百万/Lm)。1947年,美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关键比率(Kx/Lx)/(Km/Lm)只有0.77,而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它应该远大于1。

(3)结论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富有的资源),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稀缺的要素),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这种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迷或里昂惕夫反论。贸易与生产格局如果不是由要素比较决定,那么有由什么决定?2、劳动熟练说(熟练的劳动理论)代表人物:里昂惕夫和基辛里昂惕夫主要观点: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基辛主要观点: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这表明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少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熟练劳动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相对来说有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的供给,其出口商品中的熟练劳动含量要比进口商品的熟练劳动含量多。3、人力资本说(人首都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结论:用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观点:劳动效率的差异表现在劳动熟练程度,劳动熟练程度取决于智力开支的投资,属于资本。“知识资本”导致更有效地生产美国出口比进口资本密集程度要小。。4、技术差距说(科技的缝隙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格鲁伯和弗农结论:技术领先的国家,即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观点:技术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要素,各国存在技术差距,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裕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5、产品周期说(产品周期的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威尔士结论:产品生命不同阶段决定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国家转移理论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反映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也已增加。到了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和秘密了,甚至已经开始老化,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了。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不同类型国家不同阶段享有比较优势较好解释了一些最初出口某些产品的发达国家后来反而需进口这些产品的现象。6、需求偏好相似说(要求偏爱类似的理论)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林德结论:H-O原理只适用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不能适用工业制成品的贸易主要观点:工业制成品较多出口到喜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人均收入,处于同一层次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贸易量较大。7、产业内贸易(Intra-工业交易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结论: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H-O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主要观点:--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具有:(1)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不同(2)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3)产品多样化(4)商品在消费上可以替代,具有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贸易形成原因有(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非比较优势贸易论各国不必仅仅为了利用其差别而从事专业化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收益递减而不是由比较优势驱动的。他们认为:至少在一定限度内,谁生产什么是历史因素,偶然事件和过去的政策产物,而非国家资源和能力的根本差别的产物。新国际贸易理论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以往忽视比较优势以外的其他观点的做法,从贸易政策角度看,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旨在解释而不是改变国家贸易。但是,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能给出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五)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六)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完成的《国家竞争优势论》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其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实质上就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波特认为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生产要素状况。这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他把生产要素分为五类,即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及基础设施,同时把五种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2)需求状况。需求状况包括需求的细分结构、尖端而又紧迫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先行需求三部分,而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状况。(4)企业组织结构与竞争。他认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与竞争紧密相关,整个社会应当为企业、行业创造一个竞争环境。他认为,如果要提高某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将上四个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钻石圈。这就是有名的“钻石理论”(如图)。(1)要素条件:要素是动态的,可以被升级,被创造,被特定化。(2)需求条件:(3)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行为(5)偶然事件(6)政府行为基本因素辅助因素

(七)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关于一国怎样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尤其是在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部门怎样配置资源的问题。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使其企业或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问题。1、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1)二者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2)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3)二者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4)二者的衡量标准不同(5)二者的应用范围不同

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

比较优势利于国际竞争优势的建立,是其内在原因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2)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思考2004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三个年头,农产品贸易由2002年的顺差33亿美元,2003年的顺差19.4亿美元转变为逆差55亿美元而此前8年我国平均每年农产品贸易顺差为43亿美元。我国农产品贸易已经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正确看待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1、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2、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1、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价格是体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一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可以用国内外比价系数,即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与国内市场价格水平的比值,进行直观、简单的分析比价系数大于1,说明国际价格高于国内价格,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数值越大,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数值越小,说明竞争力越弱。目前,我国多数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下表以2002年5月的价格比较为例)。品种国内价格国际价格比价系数小麦124011720.95玉米11207450.67大米182016360.90大豆221316250.73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内外价格比较人民币元/吨由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普遍缺乏竞争优势,因此也是受到贸易保护的。此外,受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多数大于1,说明本国生产的机会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内资源成本系数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小麦0.690.750.761.21.271.281.11.18大米0.310.310.220.280.420.470.70.88玉米0.460.360.510.490.620.981.091.17棉花0.730.740.70.820.790.821.051.02大豆0.520.60.610.630.531.0311.1油菜籽0.90.50.730.850.810.881.041.05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本国生产某种可贸易商品所需支出的社会机会成本与商品国际价格的比值。2、劳动密集型农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以下三方面的农业活动具有比较优势:(1)对可选择的必须利用可耕地作为投入要素的不同生产活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中能较为密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活动具有比较优势。(2)其他条件相同,那些不需要可耕地作为投入要素,或仅仅需要土质、肥力、灌溉条件较差的边际可耕地的生产活动,具有比较优势如:畜牧业,水产品。(3)能较多利用农闲季节性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活动具有比较优势如:园艺产品。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

的主要内容(1)市场准入条款(2)国内支持条款(3)出口补贴条款(4)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有关概念——国内支持具体措施绿箱政策政府的一般服务;食物安全储备;国内食品援助;不挂钩收入支持;政府在收入保险方面的补贴;自然灾害救济;对生产者退休计划的结构调整资助;资源停用计划的结构调整资助;对结构调整提供的投资补贴;为保护环境所提供的补贴;地区性援助(不需减让)。黄箱政策价格支持;营销贷款;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化肥、灌溉等投入补贴;对贷款的补贴(应当削减)。有关概念——国内支持具体措施蓝箱政策个别国家在实行直接价格支持的同时,限制生产面积,牲畜头数和产品产量(不用削减)。S&D政策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普遍得到的投资补贴,低收入和资源贫乏阶层普遍得到的投入补贴等,鼓励放弃种植非法麻醉品的支持(不需减让)。有关概念——出口补贴根据农产品出口实际提供的直接补贴与国内支持相比,它属于更容易产生不公平贸易竞争的政策措施(贸易扭曲最严重的政府政策)。。农业协议规定,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仅要削减用于补贴的资金金额,而且还要削减接受出口补贴的产品数量。最不发达国家不需要进行任何削减。有关概念——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为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实施的不对国际贸易构成变相限制和歧视的措施。如果因为进口外国产品而使本国的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受到威胁,则政府可以对贸易进行限制。采取这种限制措施的条件是科学根据和无歧视原则我国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总含291个指标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农产品要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多达3754项。由于残留量超标,我国出口的农副产品被拒收、退货、销毁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每年因残留量超标造成的外贸损失高达70亿美元。假设某个城市的农产品通过安全检查的合格率为90%,你认为这个城市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吗?在日本,这个城市的农产品不仅完全卖不出去,甚至连上市的机会都没有日本的国内农产品的合格率为99.8%,即便如此,大多数消费者仍然表示应当保证100%安全。

积极影响主要有:提供稳定的,有利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有利于增加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推进农业国际化发展,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消极影响主要有:大宗农产品可能面临进口的冲击扩大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研究,理解和利用根据市场经济规则,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尤其是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可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和完善国家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政府的一般性服务应对措施和建议三、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推动各国建交,农产品有效需求增长,农产品产量和出口贸易量增加。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农产品贸易萎缩,市场需求缩小,西方各国采取贸易保护,加剧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发达国家转嫁危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迟缓,出口减少,出口农产品购买力下降。。20世纪末:稍有回升,农产品需求增长的只在少数一些国家地区。至今:发达国家贸易地位加强,发展中国家贸易地位日趋削弱。(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三、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与特点(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1、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1)世界农产品贸易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2)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地位日趋下降(3)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家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变2、农产品国家贸易的品种结构演变(1)世界谷物贸易增长由快变慢(2)农业原料贸易量增长缓慢(3)畜产品和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4)世界水果蔬菜贸易额增长令人瞩目(5)新的加工食品和饮食增多(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1、贸易商品集中2、贸易地区集中或市场集中3、价格波动幅度大引起出口收入波动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时间性很强5、农产品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四、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二)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承诺及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四)政策调整(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演变1、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2、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趋于下降,进口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份额均呈上升趋势。3、国内资源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农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二)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结构特征1、地区结构特征2、产品结构特征出口:68.2%出口到日本和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尼,14.6%出口到欧盟。进口:分别来源于北美32.7%,南美23.6%,亚洲19.7%,欧洲9.2%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顺差主要来自亚洲地区,而贸易逆差主要来自于北美、南美地区。1、地区结构特征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地区及国家出口(亿美元)比重%进口(亿美元)比重%备注亚洲日本香港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159.674.027.221.35.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