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_第1页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_第2页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_第3页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_第4页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力量,其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旨在从日常生活的视域出发,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内涵、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以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界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分析了认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通过实证调查和文献分析,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认同度不高、知行脱节等现象。接着,本文深入探讨了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多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创新教育方式等。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理论认识,也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发展变化,探索更加有效的认同提升策略,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在探讨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问题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问题的框架,还帮助我们建立起研究的理论支撑。理论基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身份认同的理论以及传播学中关于媒介与认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对于个体和集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强调,身份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它对于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传播学则关注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个体的认同,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媒介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文献综述方面,我们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点、功能以及认同机制等方面,通过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国外研究则主要关注价值观认同的理论框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通过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氛围以及媒介传播等。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理论以及日常生活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关于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全国范围内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的群体进行大规模的抽样调查。问卷设计紧扣研究主题,涵盖了日常生活、价值观、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还采用了深度访谈法,选取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访谈内容围绕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价值观形成过程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与态度等方面展开。通过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一手资料。本研究还结合案例分析法,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或事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主要依托于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和深度访谈所获取的资料。问卷调查数据具有样本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能够反映社会整体的认同状况;而深度访谈资料则能够深入挖掘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为本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视角。本研究还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案例资料,以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有效结合,本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四、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分析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这一章节将深入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与存在问题,以期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实证基础。文化自信的增强: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友善、公正等。这些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成为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法治意识的提升: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提升,使得人们更加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法治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认同度差异:尽管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积极态度,但仍存在一部分人对其认同度不高。这些人可能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原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存在偏差或误解。价值观冲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价值观选择的困境,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受到影响。传播渠道有限: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和学校教育,而在新媒体和社区活动等方面的传播力度相对不足。这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和影响力。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一定问题。为了提升人们的认同度,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拓宽传播渠道、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需求,以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传播和认同。五、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提升路径在日常生活视域中,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探索出有效的提升路径。加强教育引导是关键。应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引导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明确其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教育策略。发挥媒体传播作用不可忽视。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应当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通过新闻报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实践养成是提升认同的重要途径。应当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在实践中表现出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完善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确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约束作用。要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提升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包括加强教育引导、发挥媒体传播作用、实践养成和完善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只有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才能有效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以日常生活视域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内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众中的认同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结论部分,本研究认为,在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总体较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认同感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复杂背景有关,也与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有关。展望未来,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二是要创新宣传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和实践;四是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本研究对于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众中的认同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参考资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知识体系,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逻辑,认清其逻辑起点、基础与目的,并在这个基础上,从教育解读、舆论引导、体验感悟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文化认同是价值观得以传播与内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与内化的过程中也需要构建一个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文化机制,通过这种文化机制增强实效性,提升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性的思想体系,其能够保持自身视界与受众视界的相融相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网络视域中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因此,研究网络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网络视域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多元信息的渠道,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错误思潮等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站或栏目,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渠道。加强网络监管和引导。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及时清理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式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实践教育。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视域对大学生的影响和挑战,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努力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大学生也应自觉增强网络素养和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域下,深入研究和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还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它包含了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英勇奋斗和伟大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与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怀、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红色文化还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域下,加强红色文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要深入挖掘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文化阵地。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等途径,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还要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的心态,才能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综观当今世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纷呈林立,但不容否认,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人类社会思想史的高峰,仍然是指引人类前进的一盏明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理想是灯塔,是风帆,引领着社会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和普遍追求,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愿意为之共同奋斗。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民族都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奋发进取,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和解放,靠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由贫穷走向富强,靠的也是这样的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这样的精神。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始终凝聚在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旗帜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严谨,定位明确,层次清晰,是完整的、系统的,它坚持了社会主义又有中国特色,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