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高二年级下册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高二年级下册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高二年级下册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高二年级下册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新高考高二年级下册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二下学期质量测评3月联考试题

高二语文

2023.3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牧。

一、现代文阅读I(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

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

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

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

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

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

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

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

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

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

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

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

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

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

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载、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

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

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

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

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

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

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

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

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以中和

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

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

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

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

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

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

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

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圄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也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美

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

B.“中和”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它不强调对立、斗争,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

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C.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文艺也追求和谐美,

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

D.关汉卿的喜剧中常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

和的特点,是源于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达哥拉斯派与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是美的,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

B.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不仅是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使人

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在感情上获得和谐美的必要手段。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

心态上的趋同追求.

D.“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刚柔相济、美善相乐,使得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现

面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5.小说《小二黑结婚》的结尾,设置了小二黑和小芹两个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寒长的阻挠,最终

结为夫妻的大团圆结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情节的看法。

答案:1.B2.C3.B

4.①基本原则不同: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

对称。

②功能不同: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

③思维方式不同: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为一分二、主客二分的思

维。

④起源不同:中和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起源于商业文明。

5.①小二黑和小芹冲破阻挠,最终结为夫妻大团圆结局(这个情节)体现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

的文艺思想)。

②大团圆结局,出于小说结构上的需要,使情节完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命运有所终结,在形式上和谐

美。

③这种结局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了小说中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婚姻包办和婚姻自由等矛盾冲突,

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

④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削弱了小说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

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解析:

I.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它不强调对立、斗争”错。材料三原文为“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错。原文为“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

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即

“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不是“均以大团圆结局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是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

B.是孟子的“仁政”学说。

C.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观。

D.屈原作品体现的节制有度的中和之美。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

①基本原则不同:由材料一'”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

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中国古代

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

境界,”“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

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

原则”可知,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对称。

②功能不同:由材料一“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

迥然不同的“可知,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

③思维方式不同:由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

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

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可知,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为一分二、主客二分的思维。

④起源不同:由材料一“'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

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

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可知,中和

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起源于商业文明。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材料三“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

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可知,小二黑和小芹冲破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大团圆结局(这个情节)体现

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的文艺思想)。

②由材料二“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

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可知,大团圆结局,出于小说结构上的需要,使情节完整,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命运有所终结,在形式上和谐美。

③由材料二“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

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可知,这种结局

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了小说中新与旧、进步与落后、婚姻包办和婚姻自由等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

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

④由材料三最后一段,“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

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

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可知,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削弱了小说对封建

思想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线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

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

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

她太累了。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

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

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

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

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

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喑自松了

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银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一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

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

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

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

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

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

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

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

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

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

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

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亥",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

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

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

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

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

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

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

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一下脑袋,

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

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

节相吻合。

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

强调。

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

历史的记录。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

人心弦。

7.文章末尾,作者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

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

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C7.A

8.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

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

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

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

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

家国情怀。

9.①张医生以此传说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

②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

③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

④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有误。小说固然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等,但小说具有虚构性。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低效”有误。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是出于缺少物资的急切心理;且物资缺乏

主要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由“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分析可知,张医生做

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

医术精湛。“大医''的"大”体现在精湛的医术。

由“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

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一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

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分析可知,“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

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大医”的“大”体现在崇高的医德。

由“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

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

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

这边只隔一道布帘''分析可知,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

国情怀。"大医''的"大''体现在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姚英子举

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可知,受伤后,张竹君最关心

的不是自己的伤口,而是“刀口有没有损伤”,且以干将、莫邪女儿祭剑的传说自嘲,不仅缓和了紧张气氛,

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

由“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

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

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可知,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

由“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

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可知,作者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

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

最后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

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

室任希古受《史记》《冬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

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1公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

鞫问o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

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

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

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

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

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日:“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

光禄勋张猛奏日:‘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也修庖险石,路曲狭上赡骐目下视寒心比

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便掌停舆驻辟。”则天纳其言而止。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

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威有典据。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目

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更帮用干。

(选自《旧唐书•王方庆传》,有删改)

【注】昆仑,即马来人。

10.文章中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A.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B.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C.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弹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D.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即冠盖之族,就是指仕宦之家,显贵的豪门世族。文中意指王方庆出身高贵。

B.文章中的“伏望”,与《三国演义》中的“伏望天慈,府垂鉴听”都表示希望的敬辞,多用于上对下。

C.“吏部尚书”是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D.《汉书》是中园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作者是东汉班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

意恳切。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

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

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

认为皇上不能涉险。

1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14.王方庆一生博学,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答案:10.DII.B12.A

13.(1)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

境内清静肃穆。

(2)但是秦国凭借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有一百

多年了。

14.①自身好学;②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③乐于写作;④他是前朝名门贵族的后代。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

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

"危险”都是形容“山径”的,不能断开;且“山径危险”“石路曲狭''结构一致,应在“山路”前断开,排除AC;

“陛下蒸人父母'’是判断句,"蒸人父母”是偏正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D。

1L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多用于上对下”错误,“伏望”,多用于下对上。“伏望天慈,府垂鉴听”句意:希望慈爱的陛下,听听臣的

意见。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错,原文“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

切谏”,可见上书切谏汉王的不是王方庆,而是他的父亲王弘直。

故选A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集止”,召集并劝止,约束;“绝”,断绝;“首领纵暴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纵暴首领者“;"绳

(2)“区区”,表示很小;“致”,达到;“序”,名词作动词,给……排序、统理;“朝”,使动用法,使……

朝拜。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

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

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伏望停

舆驻悴。'”,他能引经据典解决问题,可见自身好学;

②由“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可知,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

③由“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可知,乐于写作;

④由“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可知,

他是前朝名门贵族的后代。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是前朝周代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他的祖先从琅邪向南渡过长江,居住

在丹阳,是江东的豪门士族。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元昌打猎没有限度,弘直上书直

言极谏,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王方庆十六岁时,离开家担任了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

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唐高宗永淳年间,多次升迁后担任了太仆

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被任命为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

物到中国进行交易。原来的都督路元睿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带着刀杀死了。王方庆在任数年,秋毫

无犯。他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大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

不曾审理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都以法律进行制裁,

因此境内清岸太平。当时人们议论,认为唐朝建立以来治理广州的官长没有能超过王方庆的。

神功元年(697)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七月上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

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要备军乐而不奏。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

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犹豫不决,就把它交

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

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

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

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

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众人的父母,怎么

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希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王方庆博学多才,乐于著

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酬答,都有典

据。长安二年(702)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中宗即位,按照宫僚的例法,追赠吏部尚书。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久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记载

他“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其兄初起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

岁而有童子之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幽寂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

B.颔联写深夜里穴鼠出没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颈联“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强烈,抚今追昔,诗人真想能够像黄初平那样修道成仙,远离尘世。

D.诗的后四句,由回首往事生发开去,排宕开阖,波澜迭起,反复吟咏,只觉得无限辛酸。

16.对尾联,有人说是超脱之语,有人说是愤激之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B

16.①结合全诗来看,更多的是愤激之言;

②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了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

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

③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江水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

意在抒发诗人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正面描绘了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错。颔联“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

过写诗人听到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内室里幽幽暗暗,从梦中醒来,墙外传来了打更的声音,已经过了

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

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②颈联中“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相对,感慨极深,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暗含诗人的心理变化,流露了诗人早

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

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

③诗歌颈联和尾联,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超

脱之意和愤激之情。如果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处境,就能感觉到这只是诗人的激愤之语。陆游一生以抗敌收

复失地为己任,总想着要驰骋疆场,马革裹尸。但最终却是报国无门,心中有无限的惆怅和愤懑。如此,

诗人在年老之时,怎么能舍下心中所想,去追求那种不问世事的逍遥生活呢。只是诗人的愿望总不能实现,

内心激愤而出此语。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

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过秦论》中,两句形象的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

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一句“,”与孟子的名句“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4)“潮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借以抒发情怀,诗句很多,如“,

答案: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②.举类迩而见义远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

卒陈利兵而谁何⑤.忧劳可以兴国⑥.逸豫可以亡身⑦.春江潮水连海平⑧.海上明月共

潮生(示例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示例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指”“迩”“弩”“豫”“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前,太多的人无暇翻开一本书仔细阅读,①的是终日沉迷于手机,热衷于在网上刷微信朋友

圈,习惯于在搞笑诱人的短视频里废寝忘食。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

有低头一族。如今,这样的图景已是②。

手机、网络,俨然成为了一堵墙,一堵横亘在文化阅读与为数众多的人群之间的高墙。墙的一边,文

化出版业日趋发达,各种出版物内容丰富,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而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

业③。而在墙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为手机的“奴隶”。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

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

有道是,“墙,推倒了便是桥网络以其技术支撑与渠道优势,不该是阻碍阅读的墙,反而更有条件成

为引渡读者的一座宽阔通达的桥。如果说,在一些人那里阅读趋于迷失,网络信息技术成了摆布人类的“暴

芍“,那么,需要反省的只能是被摆布者自己。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出了沉迷手机者面对书本阅读的复杂心理,“也”“真”“又”等词语中蕴含着丰富

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文中加点词“暴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18.①取而代之②司空见惯③如虎添翼

19.①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力;②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③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

的诱惑感到无奈。

20.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成“暴君”,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和上文中的“奴隶”相呼

应,反过来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此处语境是指用玩手机来代替纸质阅读,故应用“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地位而代替

他。后泛指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第②处,结合前文“大学校园里,地铁车厢里,家中卧室内,总见屏幕蓝光,总有低头一族“可知,此处语境

是指这样的图景已是非常常见,不觉得奇怪,故此处应用“司空见惯”。司空见惯:指某事物常见,不觉得奇

怪。

第③处,此处语境是指电子书、VR新技术的助推更是令出版业又增加了新援助,故此处应用“如虎添翼”。

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出了翅膀。比喻本领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本领或援助,能力更强。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句子中作用的能力。

“他们也知道打开一本书去阅读的意义''中"也''字表明这些人对阅读纸书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真要见之于行动时”中“但"“真”表明这些人只是有想法而不采取行动,不愿做出实质的改变;

“书本大抵又敌不过手机”中“又”表明作者对他们做法的态度,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

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

所以这三个副词说明“低头族”对阅读纸质书的好处和玩手机的害处明明有清醒的认识,却不愿做出改变的努

力。作者既对他们能为而不为感到痛心,也对他们无法抵御手机的诱惑感到无奈。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将,,网络信息技术,,比喻为“暴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的“暴君”和上文“越来越多的人慢慢沦

为手机的奴隶”中的"奴隶”相呼应,突出了“网络信息技术''对人类行为的控制和网络对控制力弱的人的危害。

这种危害是如此严重,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隶”,技术高高在上主宰者人类的行为甚至命运,所以“暴君”

这一比喻说明人类需要对网络技术加以正确引导和利用。

(~)语官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海鞘在全球海洋均有分布,它的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再加上基本不移动,

所以①,实际上却是一种体呈袋形或桶状的雌雄同体动物。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小鼠模型,发现用海鞘补充饮食,可以扭转小鼠的衰老迹象。为何会产生这种效

果?经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发现,②。其实,这种物质在别的海洋生物(比如扇贝)体中

也有,只是含量各有不同罢了。

研究显示,③从而阻止认知能力下降,逆转表老大脑中的认知障碍。在那次小鼠实验

中,被喂食缩醛磷脂的小鼠就具有更高数量和质量的神经元突触。

皱纹、白发、记忆减退、体能下降等都是衰老的迹象,缩醛磷脂或许会创造新的可能,扭转老人记忆

减退的趋势,给人类逆转衰老提供新的启示。

21.对于材料中项目研究的意义,下列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缩醛磷脂能够扭转小鼠衰老迹象

B.缩醛磷脂或可阻止老人记忆减退

C.缩醛磷脂能够逆转人类认知障碍

D.缩醛磷脂或可帮助人们逆转衰老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

答案: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