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强制性条文汇编_第1页
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强制性条文汇编_第2页
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强制性条文汇编_第3页
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强制性条文汇编_第4页
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强制性条文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暖通鉴006暖通空调动力专业强制性条文汇编(2023第六版) A I 1 1 1 1 3 1 5 8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51 52 53 55 57 59 60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82 84 86 87 88 89 90 91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40 141 143 144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7 160 161 162 163 168 169133.北京市《居住建 171 172 174 175 176138.重庆市《公共 177139.重庆市《建筑节能( 179 181 183 184 185 186 188 189 193148.贵州省《地源 194 196 199 200 201 204155.河南省《河南省居住 209156.河南省《河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211157.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DB23/721-2017》158.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DB159.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 215 216 218 221 223164.江苏省《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第二十三分册)洁净系统工程 224165.江苏省《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第十五分册)通风空调工程 225 226 231 232 243 244 245 246 247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8 261 263 269 272 277186.山西省《既有 281 284 285 289 296 298 299193.上海市《冷却塔能效 304 305 308 310 314198.上海市《燃气直燃型吸 315199.上海市《小型锅炉和 316 317201.上海市《机动车停车库(场)环境保护设计规程DGJ0 318202.上海市《饮食业环境保护设计规程 319 320 321 325206.天津市《燃气应用设备技术规程DB/T29- 328207.新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 330 334210.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 338211.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 343212.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第8部分城镇燃气供储场所 349213.浙江省《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技术标准ZJQ08-SGJB2 350214.浙江省《民用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 350215.浙江省《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程DB33/1 352216.浙江省《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技术标准ZJQ08-SGJB2 353《暖通鉴》系列 3541.《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1、根据本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第3.2.2、3.2.3、3.2.4、3.2.7、3.2.9、3.2.15、3.3.1、3.3.2、3.3.4、3.3.5、3.3.6(2)、3.3.8、3.3.9、3.4.1、3.4.2、3.4.4、3.4.9、3.5.1、3.5.2、3.6.2、3.6.6、3.6.8、3.6.11、3.6.12、3.7.2、3.7.3、3.7.6、3.8.2、3.8.3、3.8.7、4.1.2、4.1.3、4.2.1、4.2.2、4.2.3、4.2.5(3、4、5、6)、4.3.1、4.3.2、4.3.3、4.3.8、4.4.1、4.4.2、4.4.5、5.1.3、5.1.3A、5.1.4、5.2.2、5.2.6、5.3.1、5.3.2、5.3.4、5.3.5、5.4.2、5.4.3、5.4.4(1、2、3、4)、5.4.4B、5.4.5、5.4.6、5.4.9(1、4、5、6)、5.4.10(1、2)、5.4.11、5.4.12、5.4.13(2、3、4、5、6)、5.4.15(1、2)、5.4.17(5.5.17、5.5.18、5.5.21(1、2、3、4)、5.5.23、5.5.24、5.5.25、5.5.26、5.5.29、5.5.30、5.5.31、6.1.1、6.1.2、6.1.5、5、6)、6.4.4、6.4.5、6.4.10、6.4.11、6.6.2、6.7.2、6.7.4、6.7.4A、6.7.5、6.7.6、7.1.2、7.1.3、7.1.8(1、2、3)、7.2.1、7.2.2(1、2、3)、7.2.3、7.2.4、7.3.1、7.3.2、7.3.5(2、3、4)、7.3.6、8.1.2、8.1.3、8.1.6、8.1.7(1、3、4)、8.1.8、8.2.1、8.3.1、8.3.2、8.3.3、8.3.4、8.3.5、8.3.7、8.3.8、8.3.9、8.3.10、8.4.1、8.4.3、8.5.1、8.5.2、8.5.3、8.5.4、9.1.2、9.1.3、9.1.4、9.2.2、9.2.3、9.3.2、9.3.5、9.3.8、9.3.9、9.3.11、9.3.16、10.1.1、10.1.2、10.1.5、10.1.6、11.0.10、12.1.3、12.1.4、12.3.1、12.5.1、12.5.4条废止。2、根据本规范,《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2014第3.0.2、3.0.3、4.1.3、4.2.1、4.2.4、4.2.5、4.3.1、5.1.1、5.1.3、5.1.4、5.1.5、5.2.1、5.3.1、5.3.2、6.0.1、6.0.3、6.0.6、6.0.9、7.1.4、7.1.5、7.1.8、7.1.15、7.2.1、8.2.1、9.0.7条废止。3、根据本规范,《飞机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284-2008第3.0.2、3.0.3、4.1.4、4.2.2、4.3.1、5.0.1、5.0.2、5.0.5、5.0.8、9.1.1、9.1.2、9.2.1、9.2.2、9.2.3、9.3.1、9.3.4(1、2)、9.3.6、9.4.2、9.4.3、9.5.4条(款)废止。4.3.3、4.3.4、4.4.2(1、2、4、5)、5.2.1、6.1.1、6.4.1、6.5.2、7.2.6、7.8.1、8.1.2、8.1.5(1、2)、8.1.6、8.2.6条5、根据本规范,《酒厂设计防火规范》GB50694-2011第3.0.1、4.1.4、4.1.5、4.1.6、4.1.9、4.1.11、4.2.1、4.2.2、4.3.3、5.0.1、5.0.11、6.1.1、6.1.2、6.1.3、6.1.4、6.1.6、6.1.8、6.1.11、6.2.1、6.2.2、6.2.3、7.1.1、7.3.3、8.0.1、8.0.2、8.0.5、8.0.6、8.0.7、9.1.3、9.1.5、9.1.7、9.1.8条废止。6、根据本规范,《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2018第4.1.1、4.1.4、4.1.5、5.1.1、5.1.4、5.1.11、5.4.2、5.4.3、5.5.5、8.4.7、9.5.4、11.1.1、11.1.5条废止。11.0.8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2.1.8在有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纤维爆炸危险性的环境内,可能产生静电的设备和管道均应具有防止发生静电或静电积累的性能。2.1.9建筑中散发较空气轻的可燃气体、蒸气的场所或部位,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蒸气在室内积聚的措施;散发较空气重的可燃气体、蒸气或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性的场所或部位,应符合下列规定:3场所内设置地沟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纤维在地沟内积聚,并防止火灾通过地沟与相邻场所的连通处蔓延。2.2.4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并靠外墙或可直通屋面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的顶部或最上一层外墙上应设置常闭式应急排烟窗,且该应急排烟窗应具有手动和联动开启功能。2.2.5除有特殊功能、性能要求或火灾发展缓慢的场所可不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应急排烟排热设施外,下列无可开启外窗的地上建筑或部位均应在其每层外墙和(或)屋顶上设置应急排烟排热设施,且该应急排烟排热设施应具有手动、联动或依靠烟气温度等方式自动开启的功能:1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厂房;2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仓库;3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商店营业厅、展览厅、会议厅、多功能厅、宴会厅,以及这些建筑中《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长度大于60m的走道;4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中的房间和走道;5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4.1.5附设在建筑内的燃油或燃气锅炉房、柴油发电机房,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1.4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1常(负)压燃油或燃气锅炉房不应位于地下二层及以下,位于屋顶的常(负)压燃气锅炉房与通向屋面的安全出口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6m;其他燃油或燃气锅炉房应位于建筑首层的靠外墙部位或地下一层的靠外侧部位,不应贴邻消防救援专用出入口、疏散楼梯(间)或人员的主要疏散通道。2建筑内单间储油间的燃油储存量不应大于1m3。油箱的通气管设置应满足防火要求,油箱的下部应设置防止油品流散的设施。储油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发电机间、锅炉间分隔。3柴油机的排烟管、柴油机房的通风管、与储油间无关的电气线路等,不应穿过储油间。4燃油或燃气管道在设备间内及进入建筑物前,应分别设置具有自动和手动关闭功能的切断阀。4.1.7消防水泵房的布置和防火分隔应符合下列规定:5消防水泵房的室内环境温度不应低于5℃;4.1.8消防控制室的布置和防火分隔应符合下列规定:5消防控制室内不应敷设或穿过与消防控制室无关的管线;4.2.8使用和生产甲、乙、丙类液体的场所中,管、沟不应与相邻建筑或场所的管、沟相通,下水道应采取防止含可燃液体的污水流入的措施。4.3.11燃气调压用房、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用房应独立建造,不应与居住建筑、人员密集的场所及其他高层民用建筑贴邻;贴邻其他民用建筑的,应采用防火墙分隔,门、窗应向室外开启。瓶装液化石油气瓶组用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与所服务建筑贴邻布置时,液化石油气瓶组的总容积不应大于1m3,并应采用自然气化方式供气;2瓶组用房的总出气管道上应设置紧急事故自动切断阀;3瓶组用房内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装置。4.3.12建筑内使用天然气的部位应便于通风和防爆泄压。6.3.2电气竖井、管道井、排烟或通风道、垃圾井等竖井应分别独立设置,井壁的耐火极限均不应低于1.00h。6.3.3除通风管道井、送风管道井、排烟管道井、必须通风的燃气管道竖井及其他有特殊要求的竖井可不在层间的楼板处分隔外,其他竖井应在每层楼板处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且防火分隔组件的耐火性能不应低于楼板的耐火性能。6.3.5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管道、防烟与排烟系统的管道穿过防火墙、防火隔墙、楼板、建筑变形缝处,建筑内未按防火分区独立设置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的竖向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的水平管段处,均应采取防止火灾通过管道蔓延至其他防火分隔区域的措施。7.1.5在疏散通道、疏散走道、疏散出口处,不应有任何影响人员疏散的物体,并应在疏散通道、疏散走道、疏散出口的明显位置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疏散通道、疏散走道、疏散出口的净高度均不应小于2.1m。疏散走道在防火分区分隔处应设置疏散门。7.1.8室内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2疏散楼梯间内不应设置或穿过甲、乙、丙类液体管道。3在住宅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内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敞开楼梯间,并应采取防止燃气泄漏的防护措施;其他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内不应设置可燃或助燃气体管道。5除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出入口、外窗和送风口,住宅建筑疏散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管道井检查门外,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墙上不应设置其他门、窗等开口。6自然通风条件不符合防烟要求的封闭楼梯间,应采取机械加压防烟措施或采用防烟楼梯间。8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上的开口与建筑外墙上的其他相邻开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当距离不符合要求时,应采取防止火势通过相邻开口蔓延的措施。7.1.11室外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3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0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其他开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梯段。7.1.15避难层应符合下列规定:2除可布置设备用房外,避难层不应用于其他用途。设置在避难层内的可燃液体管道、可燃或助燃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及其他公共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及其他公共区分隔。5避难区应采取防止火灾烟气进入或积聚的措施,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7.1.16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5避难间应采取防止火灾烟气进入或积聚的措施,并应设置可开启外窗,除外窗和疏散门外,避难间不应设置其他开口;6避难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过输送可燃液体、可燃或助燃气体的管道;8.1.2建筑中设置的消防设施与器材应与所设置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可燃物的燃烧特性、环境条件、设置场所的面积和空间净高、使用人员特征、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和防护目标等相适应,满足设置场所灭火、控火、早期报警、防烟、排烟、排热等需要,并应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8.2.1下列部位应采取防烟措施:1封闭楼梯间;2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3消防电梯的前室或合用前室;4避难层、避难间;5避难走道的前室,地铁工程中的避难走道。8.2.2除不适合设置排烟设施的场所、火灾发展缓慢的场所可不设置排烟设施外,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采取排烟等烟气控制措施:1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建筑面积大于1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丙类生产场所;3除高温生产工艺的丁类厂房外,其他建筑面积大于5000m2的地上丁类生产场所;4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地下或半地下丁类生产场所;5建筑面积大于300m2的地上丙类库房;6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地上第四层及以上楼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其他楼层且房间总建筑面积大于1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7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的房间;8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m2且可燃物较多的房间;10建筑高度大于32m的厂房或仓库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房或仓库内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民用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8.2.3除敞开式汽车库、地下一层中建筑面积小于1000m2的汽车库、地下一层中建筑面积小于1000m2的修车库可不设置排烟设施外,其他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排烟设施。8.2.4通行机动车的一、二、三类城市交通隧道内应设置排烟设施。8.2.5建筑中下列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且无可开启外窗的房间或区域应设置排烟设施:1建筑面积大于50m2的房间;2房间的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的区域。9.1.1除有特殊功能或性能要求的场所外,下列场所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1甲、乙类生产场所;2甲、乙类物质储存场所;3产生燃烧或爆炸危险性粉尘、纤维且所排除空气的含尘浓度不小于其爆炸下限25%的丙类生产《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4产生易燃易爆气体或蒸气且所排除空气的含气体浓度不小于其爆炸下限值10%的其他场所;5其他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房间。9.1.2甲、乙类生产场所的送风设备,不应与排风设备设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用于排除甲、乙类物质的排风设备,不应与其他房间的非防爆送、排风设备设置在同一通风机房内。9.1.3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性物质的风管,不应穿过防火墙,或爆炸危险性房间、人员聚集的房间、可燃物较多的房间的隔墙。9.2.1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场所内不应采用明火、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存在粉尘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内不应采用电热散热器供暖。在储存或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场所内使用的电热散热器及其连接器,应具备相应的防爆性能。9.2.2下列场所应采用不循环使用的热风供暖:1生产过程中散发的可燃气体、蒸气、粉尘或纤维,与供暖管道、散热器表面接触能引起燃烧的场2生产过程中散发的粉尘受到水、水蒸气作用能引起自燃、爆炸或产生爆炸性气体的场所。9.2.3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的场所,应采取防火和通风换气等安全措施。9.3.1下列场所应设置通风换气设施:1甲、乙类生产场所;2甲、乙类物质储存场所;3空气中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性粉尘、纤维的丙类生产或储存场所;4空气中含有易燃易爆气体或蒸气的其他场所;5其他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房间。9.3.2下列通风系统应单独设置:1甲、乙类生产场所中不同防火分区的通风系统;2甲、乙类物质储存场所中不同防火分区的通风系统;3排除的不同有害物质混合后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通风系统;4除本条第1款、第2款规定外,其他建筑中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性气体、蒸气、粉尘、纤维的通风系统。9.3.3排除有燃烧或爆炸危险性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排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取静电导除等静电防护措施;2排风设备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3排风管道应具有不易积聚静电的性能,所排除的空气应直接通向室外安全地点。10.2.1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连锁,并应具有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12.0.3地下、半地下场所内不应使用或储存闪点低于60℃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及其他相对密度不小于0.75的可燃气体,不应敷设输送上述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的管道。12.0.5存放瓶装液化石油气和使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的房间,应防止可燃气体在室内积聚。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2022》《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2022》根据本规范,《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第3.3.3.11、3.4.1、4.4.1、4.4.2、4.4.7、4.4.10、4.5.1、4.5.2、4.6.1、5.1.2、5.1.3、5.2.2、8.1.1条废止。11.0.3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2.0.5消防设施的施工现场应满足施工的要求。消防设施的安装过程应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结束后应进行质量检查。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进行验收;其他工程在施工完成后,应对其安装质量、系统与设备的功能进行检查、测试。2.0.7消防设施的安装工程应进行工程质量和消防设施功能验收,验收结果应有明确的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2.0.8消防设施施工、验收过程应有相应的记录,并应存档。2.0.9消防设施投入使用后,应定期进行巡查、检查和维护,并应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行或工作状态,不应擅自关停、拆改或移动。超过有效期的灭火介质、消防设施或经检验不符合继续使用要求的管道、组件和压力容器不应使用。2.0.10消防设施上或附近应设置区别于环境的明显标识,说明文字应准确、清楚且易于识别,颜色、符号或标志应规范。手动操作按钮等装置处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被损坏的防护措施。11.1.1防烟、排烟系统应满足控制建设工程内火灾烟气的蔓延、保障人员安全疏散、有利于消防救援的要求。11.1.2防烟、排烟系统应具有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技术措施,系统中的管道、阀门和组件的性能应满足其在加压送风或排烟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要求。11.1.3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机械排烟管道均应采用不燃性材料,且管道的内表面应光滑,管道的密闭性能应满足火灾时加压送风或排烟的要求。11.1.4加压送风机和排烟风机的公称风量,在计算风压条件下不应小于计算所需风量的1.2倍。11.1.5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补风机应具有现场手动启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和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的功能。当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相应的加压风机均应能联动启动;当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开启时,相应的排烟风机、补风机均应能联动启动。11.2.1下列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的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3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工业建筑。11.2.2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采用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当楼梯间和前室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楼梯间、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2对于在梯段之间采用防火隔墙隔开的剪刀楼梯间,当楼梯间和前室(包括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每个楼梯间、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均应分别独立设3对于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的系统服务高度不应大于100m。11.2.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应具有面积大于或等于2.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应具有面积大于或等于3.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11.2.4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避难层中的避难区,应具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其可开启有效面积应大于或等于避难区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均应大于或等于2.0㎡。避难间应至少有一侧外墙具有可开启外窗,其可开启有效面积应大于或等于该避难间地面面积的2%,并应大于或等于2.0㎡。《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2022》11.2.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满足不同部位的余压值要求。不同部位的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前室、合用前室、封闭避难层(间)、封闭楼梯间与疏散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2防烟楼梯间与疏散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11.2.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并应能在防火分区内的火灾信号确认后15s内联动同时开启该防火分区的全部疏散楼梯间、该防火分区所在着火层及其相邻上下各一层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11.3.1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11.3.2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场所应结合该场所的空间特性和功能分区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及其分隔应满足有效蓄积烟气和阻止烟气向相邻防烟分区蔓延的要求。11.3.3机械排烟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沿水平方向布置时,应按不同防火分区独立设置;2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机械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每段的系统服务高度应小于或等于50m,住宅建筑中每段的系统服务高度应小于或等于100m。11.3.4兼作排烟的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其性能应满足机械排烟系统的要求。11.3.5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应具有在280℃时自行关闭和联锁关闭相应排烟风机、补风机1垂直主排烟管道与每层水平排烟管道连接处的水平管段上;2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3排烟风机入口处;4排烟管道穿越防火分区处。11.3.6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地上建筑面积小于500m²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能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补风,且补风量和补风口的风速应满足排烟系统有效排烟的要求。3.《民用建筑通用规范GB55031-2022》《民用建筑通用规范GB55031-2022》13.2.7建筑的室内净高应满足各类型功能场所空间净高的最低要求,地下室、局部夹层、公共走道、建筑避难区、架空层等有人员正常活动的场所最低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2.00m。24.5.2当建筑物上设置太阳能热水或光伏发电系统、暖通空调设备、广告牌、外遮阳设施、装饰线脚等附属构件或设施时,应采取防止构件或设施坠落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35.4.24电梯机房应采取隔热、通风、防尘等措施,不应直接将机房顶板作为水箱底板,不应在机房内直接穿越水管或蒸汽管。45.4.34自动扶梯的梯级、自动人行道的踏板或传送带上空,垂直净高不应小于2.30m。5.5.3厨房区、食品库房等用房应采取防鼠、防虫和防其他动物的措施,以及防尘、防潮、防异味和通风的措施。5.5.4公共厨房应采取防止油烟、气味、噪声及废弃物等对紧邻建筑物或空间环境造成污染的措施。6.4.9吊顶内敷设水管应采取防止产生冷凝水的措施。6.7.1管道井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全、防火或卫生等方面互有影响的管线不应敷设在同管道井内;2管道井的断面尺寸应满足管道安装、检修所需空间的要求;3管道井与楼板的缝隙应采取封堵措施。6.7.2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应独立设置。6.7.3伸出屋面的烟道或排风道,其伸出高度应根据屋面形式排出口周围遮挡物的高度和距离、屋面积雪深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应有利于烟气扩散和防止烟气倒灌。4.《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根据本规范,《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第1.0.4条、第5.1.4条废止。12.4.3城镇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的抗震体系应符合下列规定:1同一结构单元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2埋地管道应采用延性良好的管材或沿线设置柔性连接措施。3装配式结构的连接构造,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及抗震性能要求。4管道与构筑物或固定设备连接时,应采用柔性连接构造。25.1.12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指为现代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附属机械、电气构件、部件和系统,主要包括电梯、照明和应急电源、广播电视设备、通信设备、管道系统、供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烟火监测和消防系统等。35.1.16建筑附属机电设备不应设置在可能致使其功能障碍等二次灾害的部位;设防地震下需要连续工作的附属设备,应设置在建筑结构地震反应较小的部位。45.1.17管道、电缆、通风管和设备的洞口设置,应减少对主要承重结构构件的削弱,洞口边缘应有补强措施。管道和设备与建筑结构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以满足相对位移的需要。55.1.18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基座或支架,以及相关连接件和锚固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应能将设备承受的地震作用全部传递到建筑结构上。建筑结构中,用以固定建筑附属机电设备预埋件、锚固件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以承受附属机电设备传给主体结构的地震作用。66.2.5燃气工程中的储气柜应符合下列规定:17度及7度以上地区,储气柜的高径比不应超过表6.2.5规定。表6.2.5储气柜高径比类型低压湿式储气柜橡胶膜密封储气柜稀油密封储气柜高径比≤1.3(1.6)2与储气柜相连的进出口燃气管,应设置弯管补偿器或采取其他柔性连接措施。76.2.6城乡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中,管道及其连接的材料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输送水、气或热力的有压管道,其管材的材质应具有较好的延性。2地下直埋热力管道与其外护层、外保温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3热力管道应采用钢制附件。86.2.8城镇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中,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和矩形管道,在下列部位应设置柔性连接接头或1穿越铁路及其他重要的交通干线两端;2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且附件支墩按柔性连接的受力条件进行设计。96.2.9城镇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中,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之间的间隙应用柔性防腐、防水材料密封。2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装置。6.2.10城镇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中,输水、输气等埋地管道穿越活动断裂带时,应采取下列措施:1管道应敷设在套管内,管道与套管之间的间隙应用柔性防腐、防水材料密封;套管周围应填充干砂。2管道及套筒应采用钢管。3断裂带两侧的管道上,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紧急关断阀门。6.2.11燃气厂及储配站的出口处,均应设置紧急关断阀门。6.2.12管网上的阀门均应设置阀门井。《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6.2.13架空管道的滑动支架应设置侧向挡板,挡板应与管道支架协同设计,地震作用不应小于管道支座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75%。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1、根据本规范,《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7.1.5条、第8.1.4-2条、第8.3.2条、第8.3.4条、第8.3.12条废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第4.3、《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2009年版)》第3.1.1条、第5.1.1条废止。4、《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8.3.1条、第8.3.5条、第8.3.8条、第10.1.1条、第10.1.2条、第10.1.5条、第10.1.6条、第10.2.2条、第10.3.1条、第10.3.2条、第10.3.3条废止。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2019》第3.1.2、4.2.2、6.2.2、7.2.2、8.2.2、9.2.2、9.2.3、10.2.2、11.2.2、15.2.2、18.0.5条废止。6、《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GB50495-2019》第1.0.5、5.1.1、5.1.2、5.1.5、5.2.13条废止。7、《民用建筑太阳能空调工程技术规范GB50787-2012》第1.0.4、3.0.6、5.3.3、5.4.2、5.6.2、6.1.1条废止。8、《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第5.2.1、5.4.3-1、5.5.1、5.5.5、5.10.1、7.2.1、8.1.2、8.2.2、8.3.4-1、8.3.5-4、8.11.14、9.1.5-1~4条废止。9、《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第4.1.3、4.1.4、4.1.5、4.1.14、4.2.1、4.2.2、4.2.6、5.1.1、5.1.4、5.1.9、5.1.10、5.2.1、5.2.4、5.2.8、5.4.3、6.2.3、6.2.5、6.2.6、7.3.2条废止。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第4.0.4、4.0.5、4.0.6、4.0.7、4.0.8、4.0.10、4.0.13、6.0.2、6.0.4、6.05、6.0.8、6.0.13废止。1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第4.0.3、4.0.4、4.0.5、4.0.9、6.0.2、6.0.3、6.0.5、6.0.6、6.0.7废止。12、《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2012》第3.2.2、3.8.1条废止。13、《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第3.0.1、3.0.2、4.2.1、5.2.1、7.2.1条废止。14、《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176-2009》第5.1.1、6.1.6条废止。15、《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475-2019》第4.2.1、4.2.2、4.3.6、4.4.3废止。12.0.5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建筑节能措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编者注:运营管理技术要求可参考《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标准GB50365-2019》。23.2.1除乙类公共建筑外,集中供暖和集中空调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设置供暖、空调装置的每一个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33.2.2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只有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允许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1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且无法利用热泵供暖的建2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3利用蓄热式电热设备在夜间低谷电进行供暖或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4电力供应充足,且当地电力政策鼓励用电供暖时。43.2.3对于公共建筑,只有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允许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1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且无法利用热泵供暖的建2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非常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的建筑。《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4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小,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但可以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空调系统。5室内或工作区的温度控制精度小于0.5℃或相对湿度控制精度小于5%的工艺空调系统。6电力供应充足,且当地电力政策鼓励用电供暖时。53.2.4只有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允许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空气加湿热源:1冬季无加湿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内相对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建筑。2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加湿用电量需求的建筑。3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时。63.2.5锅炉的选型,应与当地长期供应的燃料种类相适应。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表3.2.5-1~表3.2.5-3的数值。表3.2.5-1燃液体燃料、天然气锅炉名义工况下的热效率(%)锅炉类型及燃料种类锅炉热效率(%)燃油燃气锅炉重油90轻油90燃气92表3.2.5-2燃生物质锅炉名义工况下的热效率(%)燃料种类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功率Q(MW)D≤10/Q≤7D>10/Q>7锅炉热效率(%)生物质8086表3.2.5-3燃煤锅炉名义工况下的热效率(%)锅炉类型及燃料种类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功率Q(MW)D≤20/Q≤14D>20/Q>14锅炉热效率(%)层状燃烧锅炉III类烟煤8284流化床燃烧锅炉8888室燃(煤粉)锅炉产品888873.2.6当设计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作为供暖热源时,其热效率应符合表3.2.6的规定。表3.2.6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的热效率类型热效率值(%)户式供暖热水炉η1η21为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供暖状态为3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个热效率83.2.7除下列情况外,民用建筑不应采用蒸汽锅炉作为热源:1厨房、洗衣、高温消毒以及工艺性湿度控制等必须采用蒸汽的热负荷。2蒸汽热负荷在总热负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总热负荷不大于1.4MW。93.2.8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按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计算的空调冷负荷值直接选定,不得另作附加。在设计条件下当机组的规格不符合计算冷负荷的要求时,所选择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比值不得大于1.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3.2.9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系数(COP)应符合下列规定:1定频水冷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3.2.9-1的数值;2变频水冷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3.2.9-2中的数值。表3.2.9-1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定频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OOP)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性能系数COP(W/W)严寒严寒C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低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4.304.304.305.305.305.30螺杆式CC≤5284.804.904.905.305.305.30528<CC≤11635.205.205.205.605.605.60CC>11635.405.505.605.805.805.80离心式CC≤11635.505.605.605.705.805.801163<CC≤21105.905.905.906.006.106.10CC>21106.006.106.106.206.306.3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2.802.802.803.003.003.00CC>503.003.003.003.003.203.20螺杆式CC≤502.902.902.903.003.003.00CC>502.902.903.003.003.203.20表3.2.9-2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变频冷水(热泵)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COP)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性能系数COP(W/W)严寒严寒C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低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4.204.204.204.204.204.20螺杆式CC≤5284.374.474.474.474.564.66528<CC≤11634.754.754.754.854.945.04CC>11635.205.205.205.235.325.32离心式CC≤11634.704.704.744.844.935.021163<CC≤21105.205.205.205.205.215.30《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CC>21105.305.305.305.395.495.49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2.502.502.502.502.512.60CC>502.702.702.702.702.702.70螺杆式CC≤502.512.512.512.602.702.70CC>502.702.702.702.792.792.793.2.10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按下式计算:IPLV=1.2%×A+32.8×B+39.7×C+26.3×D式中:A——10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30℃/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35℃;B——7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6C/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31.5℃;C——5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3℃/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28℃;D——2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19℃/冷凝器进气干球温度24.5℃。3.2.11当采用电机驱动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时,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应符合下列规1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第3.2.10条的规定;2定频水冷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3.2.11-1的数值;3变频水冷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3.2.11-2中的数表3.2.11-1定频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性能系数COP(W/W)严寒严寒C区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低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5.005.005.005.005.055.25螺杆式CC≤5285.355.455.455.455.555.65528<CC≤11635.755.755.755.855.906.00CC>11635.855.956.106.206.306.30离心式CC≤11635.505.505.555.605.905.901163<CC≤21105.505.505.555.605.905.90CC>21105.955.955.956.106.206.20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3.103.103.103.203.203.20CC>503.353.353.353.403.453.45螺杆式CC≤502.902.902.903.103.203.20CC>503.103.103.103.203.303.30表3.2.11-2变频冷水(热泵)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类型名义制冷量CC(kW)性能系数COP(W/W)严寒严寒C温和地寒冷地夏热冬夏热冬《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区区区冷地区暖低区水冷活塞式/涡旋式CC≤5285.645.645.646.306.306.30螺杆式CC≤5286.156.276.276.306.386.50528<CC≤11636.616.616.616.737.007.00CC>11636.736.847.027.137.607.60离心式CC≤11636.706.706.836.967.097.221163<CC≤21107.027.157.227.287.607.61CC>21107.747.747.747.938.068.06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CC≤503.503.503.503.603.603.60CC>503.603.603.603.703.703.70螺杆式CC≤503.503.503.503.603.603.60CC>503.603.603.603.703.703.703.2.12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能效不应低于表3.2.12-1、表3.2.12-表3.2.12-1水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名义制冷量CC(kW)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CC<285.205.205.505.505.905.9028<CC<845.105.105.405.405.805.80CO845.005.005.305.305.705.70表3.2.12-2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名义制冷量CC(kW)全年性能系数APF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CC≤143.604.004.004.204.404.4014<CC≤283.503.903.904.104.304.3028<CC≤503.403.903.904.004.204.2050<CC≤683.303.503.503.804.004.00CC>683.203.503.503.503.803.803.2.13采用电机驱动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能效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室内静压为0Pa(表压力)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不应低于表3.2.13-1~表《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3.2.13-3的数值;2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室内静压大于0Pa(表压力)的风管送风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不应低于表3.2.13-4~表3.2.13-6中的数值。表3.2.13-1风冷单冷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名义制冷量CC(kW)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Wh/Wh)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7.0<CC≤14.03.653.653.703.753.803.80CC>14.02.852.852.902.953.003.00表3.2.13-2风冷热泵型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全年性能系数(APF)名义制冷量CC(kW)全年性能系数APF(Wh/Wh)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7.0<CC≤14.02.952.953.003.053.103.10CC>14.02.852.852.902.953.003.00表3.2.13-3水冷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名义制冷量CC(kW)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ZPLV(W/W)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7.0<CC≤14.03.553.553.603.653.703.70CC>14.04.154.154.204.254.304.30表3.2.13-4风冷单冷型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名义制冷量CC(kW)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Wh/Wh)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CC≤7.13.203.203.303.303.803.807.1<CC≤14.03.453.453.503.553.603.6014.0<CC≤28.03.253.253.303.353.403.40CC>28.02.852.852.902.953.003.00表3.2.13-5风冷热泵型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名义制冷量CC(kW)全年性能系数APF(Wh/Wh)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CC≤7.13.003.003.203.303.403.407.1<CC≤14.03.053.053.103.153.203.20《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14.0<CC≤28.02.852.852.902.953.003.00CC>28.02.652.652.702.752.802.80表3.2.13-6水冷风管送风式空调机组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名义制冷量CC(kW)制冷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W/W)严寒严寒温和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CC≤14.03.853.853.903.904.004.00CC>14.03.653.653.703.703.803.803.2.14除严寒地区外,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全年性能系数(APF)和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不应小于表3.2.14表3.2.14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值额定制冷量CC(kW)热泵型房间空气调节器全年性能系数(APF)单冷式房间空气调节器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CC≤4.54.005.004.5<CC≤7.13.504.407.1<CC≤14.03.304.003.2.15采用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时,其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3.2.15的规表3.2.15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性能参数工况性能参数冷(温冰进/出口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性能系数(W/W)制冷供热12/7(供冷)30/35 —/60(供热) 3.2.16风机水泵选型时,风机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规定的通风机能效等级的2级。循环水泵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3.2.17除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空调区外,在同一个全空气空调系统中,不应有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3.2.18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供冷房间相邻的地板作为供暖供冷辐射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203.2.19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集中新风的空调系统时,除排风含有毒有害高污染成分的情况外,当系统设计最小总新风量大于或等于40000m3/h时,应设置集中排风能量热回收装置。213.2.20集中供热(冷)的室外管网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且应在热力站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水力平衡或流量调节装置。223.2.21锅炉房和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233.2.22间接供热系统二次侧循环水泵应采用调速控制方式。243.2.23当冷源系统采用多台冷水机组和水泵时,应设置台数控制;对于多级泵系统,负荷侧各级泵应采用变频调速控制;变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应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应设置新风量按需求调节的措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253.2.24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室温调控装置。263.2.25集中供暖系统热量计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锅炉房和换热机房供暖总管上,应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热量计量装置;2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必须设置热量表,作为该建筑物供热量结算点;3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应根据设备形式和使用条件设置热量调控和分配装置;4用于热量结算的热量计量必须采用热量表。273.2.26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应对下列内容进行计量:1燃料的消耗量;2供热系统的总供热量;3制冷机(热泵)耗电量及制冷(热泵)系统总耗电量;4制冷系统的总供冷量;283.4.1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热源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有其他用蒸汽要求外,不应采用燃气或燃油锅炉制备蒸汽作为生活热水的热源或辅助热源;2除下列条件外,不应釆用市政供电直接加热作为生活热水系统的主体热源;1)按60℃计的生活热水最高日总用水量不大于5m3,或人均最高日用水定额不大于10L的公共建筑;2)无集中供热热源和燃气源,采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且无条件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建3)利用蓄热式电热设备在夜间低谷电进行加热或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4)电力供应充足,且当地电力政策鼓励建筑用电直接加热做生活热水热源时。293.4.2以燃气或燃油锅炉作为生活热水热源时,其锅炉额定工况下热效率应符合本规范第3.2.5条的规定。当采用户式燃气热水器或供暖炉为生活热水热源时,其设备能效应符合表3.4.2的规定。表3.4.2户式燃气热水器和供暖热水炉(热水)热效率类型热效率值(%)户式热水器/户式供暖热水炉(热水)12注:η1为热水器或供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个热效率值中的较大值,η2为较小值。303.4.3当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热泵热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3.4.3规定的数值,并应有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表3.4.3热泵热水机性能系数(COPW/W)制热量(kW)热水机型式普通型低温型H<10一次加热式、循环加热式4.403.60静态加热式4.40-H≥10一次加热式4.403.70循环加热不提供水泵4.403.70提供水泵4.303.60313.4.4居住建筑采用户式电热水器作为生活热水热源时,其能效指标应符合表3.4.4的规定。表3.4.4户式电热水器能效指标24h固有能耗系数热水输出率<0.7≥60%《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323.4.5给水泵设计选型时其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333.4.6当采用单个燃烧器额定热负荷不大于5.23kW的家用燃气灶具时,其能效限定值应符合表3.4.6的规定。表3.4.6家用燃气灶具的能效限定值类型热效率η(%)大气式灶嵌入式集成灶红外线灶嵌入式集成灶345.2.1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355.2.2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太阳能系统,必须经建筑结构安全复核,满足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要求。365.2.3太阳能系统应做到全年综合利用,根据使用地的气候特征、实际需求和适用条件,为建筑物供电、供生活热水、供暖或(及)供冷。375.2.4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完成。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385.2.5太阳能系统与构件及其安装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结构、电气及防火安全的要求;2由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构成的围护结构构件,应满足相应围护结构构件的安全性及功能性要3安装太阳能系统的建筑,应设置安装和运行维护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或光伏电池板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设施。395.2.6太阳能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和计量:1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辅助热源供热量、集热系统进出口水温、集热系统循环水流量、太阳总辐照量,以及按使用功能分类的下列参数:1)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供热水温度、供热水量;2)太阳能供暖空调系统的供热量及供冷量、室外温度、代表性房间室内温度。405.2.10太阳能热利用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所采用的集热器性能参数、气象数据以及设计参数计算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且应符合表5.2.10的规定。表5.2.10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η(%)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太阳能空调系统415.3.1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并应对浅层或中深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勘察,确定地源热泵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当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5000m2时,应进行现场岩土热响应试验。425.3.2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所负担建筑物全年动态负荷及吸、排热量计算,最小计算周期不应小于1年。建筑面积50000m2以上大规模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进行10年以上地源侧热平衡计算。435.3.3地源热泵机组的能效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规定的节能评价值。《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445.3.4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置换冷量或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及污染。455.3.5江河湖水源地源热泵系统应对地表水体资源和水体环境进行评价。465.3.6海水源地源热泵系统与海水接触的设备及管道,应具有耐海水腐蚀性,应采取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的措475.3.7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地埋管、闭式地表水和海水换热系统应有防冻措施。485.3.8地源热泵系统监测与控制工程应对代表性房间室内温度、系统地源侧与用户侧进出水温度和流量、热泵系统耗电量、地下环境参数进行监测。495.4.1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室外温、湿度及结、除霜工况对制热性能进行修正。采用空气源多联式热泵机组时,还需根据室内、外机组之间的连接管长和高差修正。505.4.2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空气源热泵机组平衡点温度时,应设置辅助热源。515.4.3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供热时,冬季设计工况状态下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表5.4.3规定表5.4.3空气源热泵设计工况制热性能系数(COP)机组类型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冷热风机组2.2冷热水机组2.02.4525.4.4空气源热泵机组在连续制热运行中,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一个连续制热周期的20%。535.4.5空气源热泵系统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时,应采取防冻措施。6.《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55010-2021》《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55010-2021》1、根据《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55010-2021》,《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GB51131-2016第9.1.8条、9.1.92、《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14》第2.4.3条、5.1.9条、5.4.11条、5.4.15条、8.2.7条废止。3、《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第4.3.1、7.4.1、7.4.2、7.4.3、7.4.4、7.5.4、8.2.8、8.2.9、8.2.20、8.2.21、8.2.22、8.2.23、10.4.1、12.3.3、12.3.4、14.3.11条废止。4、《城镇供热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88-2014第2.2.6条、2.2.9条、2.2.10条废止。5、《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CJJ138-2010》第5.1.3、5.1.6、9.2.5、9.33、11.0.5条废止。12.1.3供热能源的选用应因地制宜,能源供给应稳定可靠、经济可行,能源利用应节能环保,并应符合下列规1应优先利用各类工业余热、废热资源,充分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2当具备热电联产条件时,应采用以热电联产为主导的供热方式;3在供热管网覆盖的区域,不得新建分散燃煤锅炉供热;4禁止使用化石能源生产的电能,以直接加热的方式作为供热的主要热源。22.1.4供热介质的选用应满足用户对供热参数的需求。以建筑物供暖、通风、空调及生活热水热负荷为主的供热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供热介质。32.2.1供热工程应设置热源厂、供热管网以及运行维护必要设施,运行的压力、温度和流量等工艺参数应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和供热质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具备运行工艺参数和供热质量监测、报警、联锁和调控功能;2设备与管道应能满足设计压力和温度下的强度、密封性及管道热补偿要求;3应具备在事故工况时,及时切断,且减少影响范围、防止产生水击和冻损的能力。42.2.2供热工程应设置满足国家信息安全要求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运行管理水平。52.2.3供热工程应设置补水系统,并应配备水质检测设备和水处理装置。以热水作为介质的供热系统补给水水质应符合表2.2.3的规定。表2.2.3补给水水质项目数值浊度(FTU)硬度(mmol/L)≤0.60pH(25℃)7.0~11.062.2.5供热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和设备应满足系统功能、介质特性、外部环境等设计条件的要求。设备、管道及附件的承压能力不应小于系统设计压力。72.2.6厂站室内和通行管沟内的供热设备、管道及管件的保温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82.2.7在设计工作年限内,供热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应确保安全、可靠。当达到设计工作年限时或因事故、灾害损坏后,若继续使用,应对设施进行安全及使用性能评估。92.2.8供热工程应采取合理的抗震、防洪等措施,并应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2.2.9供热工程的施工场所及重要的供热设施应有规范、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施工现场夜间应设置照明、警示灯和具有反光功能的警示标志。2.2.10供热工程建设应采取下列节能和环保措施:1应使用节能、环保的设备和材料;2热源厂和热力站应设置自动控制调节装置和热计量装置;《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55010-2021》3厂站应对各种能源消耗量进行计量,且动力用电和照明用电应分别计量,并应满足节能考核的要求;4燃气锅炉应设置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5采用地热能供热时,不应破坏地下水资源和环境,地热尾水排放温度不应大于20℃;6应采取污染物和噪声达标排放的有效措施。3.1.5设在其他建筑物内的燃油或燃气锅炉间、冷热电联供的燃烧设备间等,应设置独立的送排风系统,其通风装置应防爆,通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置在首层时,对采用燃油作燃料的,其正常换气次数不应小于3次/h,事故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对采用燃气作燃料的,其正常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事故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2当设置在半地下或半地下室时,其正常换气次数不应小于6次/h,事故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3当设置在地下或地下室时,其换气次数不应小于12次/h。4送入锅炉间、燃烧设备间的新风总量,应大于3次/h的换气量。5送入控制室的新风量,应按最大班操作人员数量计算。3.1.6燃油供热厂点火用的液化石油气钢瓶或储罐,应存放在专用房间内。钢瓶或储罐总容积应小于1m³。3.1.7燃油或燃气锅炉间、冷热电联供的燃烧设备间、燃气调压间、燃油泵房、煤粉制备间、碎煤机间等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应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浓度或粉尘浓度报警装置。可燃气体报警浓度不应高于其爆炸极限下限的20%,粉尘报警浓度不应高于其爆炸极限下限的25%。3.1.8热源厂内设置在爆炸危险环境中的电气、仪表装置,应具备符合该区域环境安全使用要求的防爆性能。3.1.9烟囱筒身应设置防雷设施,爬梯应设置安全防护围栏,并应根据航空管理的有关规定设置飞行障碍灯和3.1.10地热热源厂的自流井不得采用地下或半地下井泵房。当地热井水温大于45℃时,地下或半地下井泵房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通道。3.2.1锅炉受压部件安装前应进行检查,不得安装影响锅炉安全使用的受压部件。3.2.2锅炉水压试验时,试压系统应设置不少于2只经校验合格的压力表。额定工作压力不小于2.5MPa的锅炉,压力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1.6级;额定工作压力小于2.5MPa的锅炉,压力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应低于2.5级。压力表量程应为试验压力的1.5倍~3倍。203.2.3蒸汽锅炉安全阀的整定压力应符合表3.2.3的规定。锅炉应有1个安全阀按整定压力最低值整定,锅炉配有过热器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