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

草船借箭第1课时第2课时激趣导入第1课时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图上的两个人物,大家认识吗?林黛玉贾宝玉《红楼梦》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习作要求:◎学习写读后感。《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你们知道《三国演义》里有哪些英雄豪杰吗?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等。尝试简要地描述一下诸葛亮、周瑜、曹操这三个人物。曹操是魏王,他是一代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中国北部。诸葛亮是蜀汉丞相,聪慧过人,神机妙算。周瑜是吴国的大都督,他也很聪明,但他心胸有点儿狭隘,嫉妒诸葛亮。选自“课前预学单”第3题3.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人物的特点。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周瑜:__________________曹操:__________________足智多谋心胸狭隘谨慎多疑周瑜妒忌曹军都督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鲁莽探听幔子遮住翎毛疑惑布置调度水寨擂鼓呐喊弓弩穿插丞相神机妙算选自“课前预学单”第1题阅读课文,理清层次1.我会读。yújìdūmànzhàiléinànǔchāzhēwěilǔcáodùchénɡ2.观察教材中的会写字,并把它们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每个字写两遍。选自“课前预学单”第2题妒妒忌忌曹曹督督委委鲁鲁遮遮疑疑惑惑寨寨擂擂呐呐插插注意上下两部分所占的比例半包围结构,四点底不能写得太宽。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顺序完成课中导学单第1课时“活动一”。草船借箭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谁用草船向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了吗?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最后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活动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草船借箭》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瑜很妒忌诸葛亮,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第10自然段草船借箭的经过借箭的结果借箭的起因第1、2自然段第3~9自然段按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将课文分成三部分。比较阅读,激发兴趣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说明这一段讲的是曹操派人向江面射箭,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情节。曹寨擂鼓呐喊切不可轻动放箭受箭对应的是课文中的第8、9自然段。这段话与我们的课文相比,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段话读起来有点儿像文言文,但是没有文言文难懂。曹寨:指曹操所在的军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比及:等到。遇到难以读懂的地方,该怎么办呢?如果不影响理解句子内容,我们可以跳过去不读。第2课时深入研读故事中一共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知天文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识人心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顾全大局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吩咐呢?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并且防止了船只在大雾中走散。为了使船身两侧都受到箭,并且江水是自西向东流,这样做可以方便快速撤退。晓地理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活动一: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向鲁肃借了船只等物品,趁大雾漫天,逼近曹军水寨,巧妙“借箭”。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曹操鲁肃大雾天气里怕有埋伏,不敢出兵。要诸葛亮在短期内造出十万支箭,还吩咐军匠故意延迟且不准备齐全造箭材料。嫉贤妒能谨慎多疑草船借箭忠厚守信没有把诸葛亮借船的事告诉周瑜,并私自给诸葛亮准备好船只等物品。围绕中心,学习表达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通过侧面描写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对周瑜的语言描写,充分展现了周瑜的嫉贤妒能。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多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从这里可以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过语言描写体现了曹操谨慎多疑。活动二:梳理总结作者是怎样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的。选自“课中导学单”活动二主要人物人物形象特点描写方法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神机妙算嫉贤妒能忠厚守信谨慎多疑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回想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联系前后文我们才能读明白诸葛亮请鲁肃准备草船的妙用和立下军令状时的胸有成竹。圈画重点语句阅读法。抓住关键语句,及时地圈点勾画,有助于品读人物形象。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课前我们搜集了四大名著的大量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认识书中的人物。批注阅读法。阅读时在关键词句旁边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了解“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选自“课后拓学单”板书设计草船借箭起因要其造十万支箭陷害诸葛亮经过草船借箭请鲁肃帮忙结果自叹不如如期交箭诸葛亮:知天文识人心晓地理顾全大局鲁肃:忠厚守信曹操:谨慎多疑周瑜:嫉贤妒能5

草船借箭第1课时第2课时第1课时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之一,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三国演义》主人公: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水浒传》主人公: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西游记》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故事背景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初读课文阅读要求:做到“三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读懂了的地方做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用红笔做上记号。字词学习周瑜妒忌都督幔子水寨擂鼓呐喊弓弩手丞相指导书写整体感知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按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2):借箭起因。第二部分(3~9):借箭经过。第三部分(10):借箭结果。细读课文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周瑜阻挠诸葛亮造箭,是为了什么呢?定诸葛亮的罪。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十天造得好吗?”“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周瑜对诸葛亮说的造箭的原因是什么?马上要跟曹军交战,但军中缺箭,军情紧急。造箭真的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吗?不是,是周瑜想给诸葛亮安一个罪名。齐读周瑜说的话,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阴险、狡诈、公报私仇。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用弓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算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齐读诸葛亮说的话,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主动入套。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心胸开阔的人。第2课时深入探究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为了使船身受到更多的箭。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很有可能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联系上下文可知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诸葛亮在笑谁?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人物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