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一 毫针刺法_第1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一 毫针刺法_第2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一 毫针刺法_第3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一 毫针刺法_第4页
《中医常用护理技术基础》课件-任务一 毫针刺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毫针刺法ContentsCONTENTS毫针刺法的概述01毫针刺法的操作方法02毫针刺法的适应症03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0401毫针刺法的概述

针刺法,又名针法、刺法,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理论指导下,利用金属制成的各种不同形状、型号的针具,采用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穴的一种操作方法。此法可通过刺激穴,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机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常用于止痛、镇静、降低高热、调理脾胃等。

毫针为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毫针刺法指毫针的持针、进针、行针、补泻、留针及出针等针刺方法的总称。概述1.毫针的构造目前临床所用的毫针多由不锈钢制成,也有用金、银或合金制成。其结构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图1-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锋锐部分,亦称针芒;针身是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部分,亦称针体;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针柄是针体与针根之后执针着力的部分;针尾是柄的末梢部分。2.毫针的长短原来以“寸”计算,现在按法定单位“mm”表示,临床上以25〜75mm的毫针较为常用(表9-1)3.毫针的粗细原来用“号数”表示,现在按法定单位“mm”表示,临床上以0.32〜0.38mm的毫针最为常用。(二)毫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强弱、病情虚实、病变部位深浅及腧穴所在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例如:1.男性、体壮、形胖、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稍长的毫针;反之,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比较浅者,应选较细、稍短的毫针。2.腧穴所在的部位皮薄肉少,宜选用针身短而细的毫针;腧穴处于皮厚肉多的部位,则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3.所选毫针的针身应稍长于腧穴针刺的深度,针身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如刺入1寸时,可选用1.5-2寸的毫针。02毫针刺法的操作方法(三)毫针刺法的常用进针法单手进针法

指仅运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多用于较短毫针的进针。双手进针法

指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用刺手拇指、

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中部,当拇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图1-2)。此外,还有用拇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指端抵触穴位,拇指、食指所夹持的毫针沿中指指尖端迅速刺入。单手进针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此法适用于短针进针。提捏进针法此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此法适用于皮肤松软或有褶皱部位腧穴的进针双手进针法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四)进针的角度、深度1.进针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一般分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1)直刺法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皮肤。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脸穴,如四肢、腹部、腰部穴位。(2)斜刺法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脸穴,如胸背部、关节部穴位。(3)平刺法又称沿皮刺、横刺将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适用于头面部、胸背及肌肉浅薄处腧穴。(四)进针的角度、深度2.进针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1)体质体弱形瘦者宜浅刺;体壮肥胖者宜深刺。(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表证、虚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实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五)常用的行针手法1.提插法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的操作方法。将针身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反之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提插时指力要均匀,频率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方向、角度。2.捻转法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地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反之刺激量就小。捻转角度一般在180°〜360°,能单向捻转,以免针体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或滞针。因此,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操作时间,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腧穴的特征而定。(六)得气1.得气的概念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患者自觉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反应,有时出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等现象。术者的刺手会感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感觉。2.得气的意义得气是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补泻手法,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得气与否及得气迟速,可协助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除去人体禀赋因素,一般来说,得气速者,病情较轻,预后较佳;得气慢甚至久久不能得气者,病情较重,预后欠佳。因此,得气与否及得气迟速,是能否获得针刺疗效的关键。3.影响得气的因素主要包括术者、患者和环境3个方面。腧穴定位不准,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或手法运用不当等,均可影响得气的产生。患者体质虚弱、病久体虚、正气虚惫,以致经气不足,或因其他病因,感觉迟钝、丧失,则不易得气。气候寒冷、阴雨潮湿,不易得气;气候温暖、天气晴朗,较易得气。(七)毫针补泻手法1.单式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运用一定的手法激发经气以鼓舞正气、疏泄病邪而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刺补法,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针刺泻法可疏泄病邪,使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毫针补泻手法是实现针刺补泻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可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为补法;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为泻法。(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3)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人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5)呼吸补泻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7)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七)毫针补泻手法2.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2)透天凉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或捻转泻法)六数,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紧提至浅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压。(八)留针与出针1.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将针留置于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留针时间15〜30分钟;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等疾病,可延长留针时间。2.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针刺治疗目的后,即可出针。出的方法,一般是一手持无菌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另一手持针做小幅度捻转,先将针退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迅速将针起出。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漏针。操作技巧选穴: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针: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进针得气:通过针感来判断是否得气留针:根据病情需要留针一定时间出针: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出针补泻: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补法或泻法进行治疗03毫针刺法的适应症(九)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1.中风、头痛、眩晕、胃痛、腹痛、呃逆、尿潴留等。2.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等。3.痛经、月经不调、小儿麻痹、慢性鼻炎、耳鸣、耳聋、牙痛等。禁忌证1.凝血机制障碍者。2.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者,除必要的特殊治疗外,不宜在患处针刺。3.孕妇下腹部、腰散部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孕胎反应敏感的脸穴不宜针刺。4.小儿囱门未闭时,囱门附近脸穴不宜针刺。5.过饥、过饱、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04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评估1.病情包括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法、针刺部位及穴位。2.局部皮肤根据患者针刺局部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刺部位。3.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和此项操作的认识,对疼痛的耐受度。4.病室环境温度是否适宜,注意保护隐私。 用物准备治疗卡,治疗盘,弯盘,一次性毫针,皮肤消毒液,无菌干棉球,棉签,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操作步骤1.评估操作者着装整洁。核对医嘱,床边评估患者,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合作。2.准备洗手,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再次核对。3.体位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4.定位根据病情或遵医嘱明确针刺部位,并正确取穴。5.针刺术者消毒手指后对患者进针部位消毒。针刺前检查毫针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有钩等。再次核对,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的进针方法,正确进针。得气后调节针感,查点针数,一般留针10〜20分钟。6.观察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晕针、滞针等异常情况,如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7.起针一手持针柄,根据针刺补泻手法需要捻转提针至皮下并拔针,随即另一手用干棉球轻按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最后再次核对,并核查针数,防止遗漏。8.结束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健康宣教。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签名。 评价1.取穴是否正确;进针方法是否恰当,有无针刺意外情况发生;是否沟通到位、做到人文关怀。2.患者感觉是否舒适,症状是否改善。注意事项1.治疗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或通风换气。2.针刺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其顾虑。为其安排舒适的体位,以利于治疗。3.体质虚弱者不宜针刺过强。4.选择恰当针具。5.采用正确的进针方法,并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在行针、留针期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皮内。进针、行针的手法不宜过猛过速,以免弯针、断针。6.针刺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针刺意外情况发生,应及时处理。7.留针时应记录针数,出针时再进行核对,以防将针遗留在患者身上。8.使用过的针具,集中放入锐器盒,统一销毁处理。9.嘱患者针刺后勿马上洗澡,以防感染。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一)晕针晕针是指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精神倦怠、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重者神志不清,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甚者晕厥。1.原因:(1)初诊患者精神紧张。

(2)素体虚弱,或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疲劳、饥饿等。

(3)体位选择不当,操作者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

(4)治疗室空气不流通,闷热,或室温太低、寒冷。2.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或停止留针,将已刺毫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2)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指掐或针刺水沟、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或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急救措施。3.预防(二)

滞针滞针是指在针刺入腧穴后,操作者感觉针下异常紧涩,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觉针刺部位疼痛的现象。1.原因

(1)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

(2)行针时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导致肌纤维缠绕针身。

(3)留针时间过久。2.处理

(1)解除患者紧张情绪使肌肉放松,或在滞针胸穴附近进行循按、弹击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

(2)因单向捻针造成的,应反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可消除滞针。

3.预防

(1)对精神紧张者,针前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2)操作方法要正确,行针时避免单向连续捻转。(三)弯针弯针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1.原因

(1)术者针刺手法过猛,针尖碰到坚硬组织。

(2)针刺或留针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外力压迫、碰撞。

(3)滞针后未作及时处理。2.处理

(1)若针身轻微弯曲,将针缓慢拔出;弯曲角度较大者,应顺着弯曲的方向顺势将针退出。若针身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慢慢拔出。

(2)因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以防折针。3.预防

(1)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快。

(2)患者体位要舒适,不要随意变换体位,注意保护针柄不受外力碰撞。

(3)及时处理滞针。(四)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1.原因

(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锈蚀、裂痕,针刺前未检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