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礼仪第十章_第1页
公关礼仪第十章_第2页
公关礼仪第十章_第3页
公关礼仪第十章_第4页
公关礼仪第十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7三月2024公关礼仪第十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素质目标:具有比较全面的涉外礼仪知识,在对外交往中能够正确把握涉外礼仪规范以及各国习俗禁忌。知识目标:了解涉外礼仪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涉外礼仪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依据,根据各国的实际,正确地选择不同的涉外礼仪。技能目标:按照涉外礼仪的基本要求,运用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在涉外活动中,基本掌握选择不同的涉外礼仪的方法和技巧。能力目标:具有区分不同的涉外礼仪和运用所学的涉外礼仪的原理、方法开展对外交往,维护自身形象和国家尊严的能力。10.1涉外礼仪概述10.1.1涉外礼仪的含义与渊源1)涉外礼仪的含义涉外礼仪是指国家或个人在对外交往和涉外工作中,在维护国家及个人形象的前提下,所执行的向交往国或个人表示尊重、友好与礼貌的礼仪规范。“大使没有战舰,没有重兵,没有碉堡,他的武器就是语言和机遇。”——古希腊演说家德漠斯芬2)外交礼仪溯源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外交礼节的书籍是大约公元前2350年在埃及写成的《行为举止守则》。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书面礼仪协议是由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37年)和赫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小亚细亚东部和叙利亚北部的古代部落)国王哈图希尔三世(公元前13世纪前半期赫梯王国国王)于公元前1278年签署的。在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指公元前509—公元前30年期间的罗马),派遣使者的仪式是庄严隆重的。为了组织接见外国使者的仪式,古罗马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职位——“礼仪首领”。古希腊时期,为了同其他国家进行正式交往,让使者持有写在两张对折的卡片或标志牌上的委任状——外交文书。从那时起,“外交”一词就进入了日常生活。

中世纪关于行为举止方面最著名的书是1204年出版的《教徒戒律》,此书是西班牙神父佩德罗·阿尔丰沙专为神职人员和修道士编著的。拜占庭帝国(公元395—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中世纪史上的别称)高度发展和完善的制度给了中世纪国际交往的礼仪以重大影响。外交礼仪的几个特征。其一,规范性。其二,严肃性。其三,礼宾性。周恩来总理在国际外交方面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早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必要条件”。10.1.2涉外礼仪的原则1)不卑不亢,互相尊重外交礼仪的第一条基本原则,叫做不卑不亢。外交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尚,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待其他国家的基本态度。在国际政治交往中,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的和相互尊重的。在外交礼仪上,既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以强欺弱;也不应卑躬屈膝,妄自菲薄,丧失民族气节,这就是不卑不亢的原则。在应用外交礼仪时,倘若置这项原则于不顾,就必然会给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带来损害。尼克松访华历史照片【小资料10—1】涉外礼仪中的通用称呼1以行政职务称。一般是在正式的官方交往中使用:“董事长先生”、“部长阁下”,这是称行政职务。2以技术职称称。见了专家学者,或者学术方面比较有造诣的人士,称学术职称,如“××教授”。3一般性泛称。也就是所谓的泛尊称,如“先生”、“小姐”、“夫人”、“女士”等。2)平等相待,礼尚往来在涉外交往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任何交往对象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尊重与友好。“上交不谄,下交不骄。”——杨雄《法言义疏·修身》“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3)尚礼好客,客随主便在对外交往中,作为主人,理应热情好客,待客要彬彬有礼,讲究规格。当我们作为客人参加涉外活动时,则不能一味地我行我素,给主人增添麻烦,或让主人无所适从,而应客随主便,做到“入乡随俗”,这才是真正体现“礼仪之邦”的风范。4)遵守外事纪律,注重礼仪礼节遵守外事纪律就是要在外事接待工作中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自觉遵守外事纪律,不得失密泄密;不利用工作之便营私牟利、索要礼品;不背着组织与外国机构及个人私下交往;不私自主张或答应外国客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参加外事活动,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5)尊重礼俗,求同存异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礼仪习俗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在对外交往时,应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对外国人的宗教礼仪,不要装懂,也不要随意模仿,更不能干涉。到访外宾参加宗教活动,要以不违反有关法律、不妨碍公务活动、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不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尊严为限。6)慎重表态,信守约定古今中外人士都推崇做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言行一定要谨慎,表态要慎重,切不可说大话、空话,更不能信口开河,作不负责任的承诺。10.1.3涉外礼仪须知1)遵守时间,不得失约遵守时间的原则,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在有关时间问题上,不可以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一旦约定,即约会一经订立,就应千方百计予以遵守,而不宜随便加以变动或取消。三、在约会之中,不允许早退。四、万一失约,务必要向约会对象尽早通报,解释缘由,并为此而向对方致歉。绝不可以得过且过,或者索性避而不谈,显得若无其事。2)注重形象,仪表得体

交往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倍加关注,不仅因为个人形象真实地体现着个人的教养和品德、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还因为个人的形象总是与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企业形象密切相关,通过个人形象可以如实地体现出对交往对象的重视程度。3)尊重老幼,尊重女士4)通晓习俗,知书达礼5)小心慎言,不得犯忌6)保护环境,爱护动物10.2礼宾次序与国旗悬挂礼仪10.2.1礼宾次序1)礼宾次序的含义礼宾次序是东道主国家给予其他各国来宾的一种礼遇,合理的礼宾次序是对参加活动各国平等主权的尊重。2)官式礼节与礼宾次序官式礼节指确定官方人士的地位和待遇的强制性的有关规定。3)礼宾次序的要求(1)社交场合的一般要求(2)不同场合的特殊要求(3)重大宴会上的礼宾次序要求4)礼宾次序的排列方法(1)按身份与职位的高低排列。(2)按字母顺序排列。(3)按通知代表团组成的日期先后排列。影响礼宾次序排列的其他因素有:政治因素。身份、语言、专业的因素。5)礼宾次序排列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实际操作时,礼宾次序是一个政策性强、敏感性大的问题,若礼宾次序不符合国际惯例及安排不当,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席位安排的忌讳。外事、礼宾部门的指导。选择礼宾次序的最佳方案。努力做好善后工作。10.2.2国旗悬挂国旗,是指某个国家由宪法规定的代表国家的旗帜,它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国旗能够唤起国民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1)悬挂国旗的场所(1)根据国际关系准则,一国元首、政府首脑在他国进行访问时,有权在其住所及交通工具上悬挂本国国旗。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接受国境内,有权在其办公处、寓邸及交通工具上悬挂本国国旗。东道国在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时,在其下榻的宾馆、乘坐的汽车上以及隆重的场合悬挂对方的国旗,这是对来宾的礼遇。(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涉外升挂和使用国旗的规定》,下列外国贵宾以本人担任公职的身份单独或率领代表团来华进行正式访问时应升挂国旗: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首脑、副首脑;议长、副议长;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总司令或总参谋长;率领代表团的正部长;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派遣的特使。在重大的礼仪活动场所,如欢迎仪式、欢迎宴会、正式会谈、签字仪式等,升挂中国国旗和来访国国旗;在贵宾的住地升挂来访国国旗;在贵宾乘坐的交通工具上悬挂中国国旗和来访国国旗。(3)其他。国际组织一般需悬挂会员国国旗。国际条约和重要协定的签字仪式可以悬挂中国国旗和有关签约国国旗。国际会议、文化体育活动、展览会、博览会等,可以升挂中国国旗和有关国家的国旗。外国政府经援项目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奠基、开业、落成典礼及重大庆祝活动可以同时升挂中国国旗和相关国国旗。民间团体在双边和多边交往中举行重大庆祝活动时,可以同时升挂中国国旗和相关国国旗。外国公民在中国境内遇其国籍的国庆日时可以在室外或公共场所悬挂其国籍国国旗(平时不得在室外和公共场所升挂国籍国国旗),但必须同时悬挂中国国旗。2)悬挂国旗的要求(1)制旗规范。旗面完好、整洁;各国国籍的图案、式样、颜色、比例均按本国宪法规定。不同国家的国旗,有时长、宽比例是不同的,因此在并排悬挂时,应按同一规格略放大或缩小,使旗的面积大致相等。不能使用有污损的国旗。(2)在建筑物上、室外悬挂国旗,一般应日出升旗,日落降旗。如需悬旗志哀,通常的做法是降半旗,即先将旗升至杆顶,再下降至离杆顶1/3的地方。降旗时,先将旗升至杆顶,然后再下降。也有的国家不降半旗,而是在国旗上方挂黑纱志哀。担负升降国旗的人员,服装要整齐,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国旗一定要升至杆顶。(3)悬挂双方国旗,按国际惯例,面向国旗左为上。两国国旗并挂,以旗本身面向为准,右挂客方国旗,左挂本国国旗。汽车上挂旗,则以汽车前进方向为准,驾驶员左手为主方,右手为客方。(4)国旗不得倒挂、反挂。一个国家的国旗由于文字和图案的原因,不能竖挂、反挂。(5)多国国旗并列升挂时,旗杆高度应划一。同一旗杆不能升挂两个国家的国旗。(6)并列升挂多国国旗时,应先升挂本国国旗;降落时最后降本国国旗。(7)遇有需要夜间在室外悬挂国旗时,国旗必须置于灯光照射之下。3)国旗具体悬挂方法(1)两面国旗并挂。见图10—1。主方客方(2)三面以上国旗并挂。见图10—2多面并挂,主方在最后。如系国际会议,无主客之分,则按会议规定之礼宾顺序排列。123(3)并列悬挂。见图10—3。(4)交叉悬挂。见图10—4。(5)交叉挂。见图10—5。(6)竖挂(客方为反面,主方为正面)。见图10—6。(7)竖挂(双方均为正面)。见图10—7。图10—7图10—5图10—6客方客方主方主方10.3涉外礼仪实务10.3.1外事迎送礼仪在外事迎送中,因为涉及访问者身份和对其所代表国家的尊重,有非常多的礼仪讲究,除了遵守国际惯例外,还要因两国间关系及所处的特殊时期而异。1)确定迎送规格2)准确掌握抵达和离开时间3)迎送仪式(1)献花(2)介绍(3)欢迎仪式(4)群众欢迎(5)陪车(6)送别4)迎送应注意事项(1)迎送身份高的客人,事先应在机场、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2)安排汽车,预订住房。尽量在宾客到来之前将住房和乘车号码通知对方。如若做不到,也要在来宾刚到达时通知对方,使对方心里有数,积极配合。(3)指派专人协助办理出入境手续及机、车、船票,办理行李提取或托运手续等事宜。重要代表团,人数众多,行李也很多,这时应将主要客人的行李先取出(最好请对方派人配合),及时送往住地,以便更衣。(4)宾客抵达住处后,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应让客人稍作休息,起码也要留出更衣的时间。5)涉外人员服饰礼仪与外宾打交道时,对于每一名涉外人员衣着的基本礼仪要求是:得体而应景。涉外人员应当懂得依照自己所处的具体场合,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服装,重点突出“庄重保守”的风格,不要太强调个性,太突出性别。尤其应避免穿着过于时髦、过于随便、过于短小、过于紧身的服装。在诸如观看演出、出席宴会、参加舞会、登门拜访、参与聚会等最常见的社交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就可以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最为常见的,主要有时装、礼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以及个人缝制的服装。在社交场合,最好不要穿制服或便装。【观念应用10—1】周总理送客【分析提示】周总理对外事礼仪的细心与认真可谓至深至真。外事无小事,事事是大事,也只有充分表示自己对外宾的热忱与礼节,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与认同,这也是周总理的人格魅力之所在。10.3.2会见与会谈礼仪1)会见与会谈的准备(1)会见国际上一般称会见为接见或拜会。(2)会谈会谈是指双方或多方就某些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问题以及他其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3)会见、会谈前的准备约见(拜会)的准备会见(接见)外宾的准备其他方面的准备2)会见、会谈的座次安排(1)会见的座次安排(如图10—8,图10—9)(2)会谈的座次安排(见图10—10、图10—11)多边会谈座位图(如图10—12)3)会见与会谈的具体礼仪(1)主人应提前到达会见或会谈场所,以迎候外宾到来。为此公关人员应准确掌握会见时间、出席人员等事项,并注意落实和核实,随时了解变化情况,与各方保持密切联系。(2)外宾抵达时,应组织迎接。(3)正式的会见和会谈,出席者进入场所后,不应再随意走动或进出,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应主动退出,只留必要的服务员负责倒水、端送饮料等。我国一般备有茶水和软性饮料,会谈的时间过长,可适当上咖啡或红茶。(4)会谈过程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时间的掌握,较长时间的会谈,应安排中间休息。英国人比尔·斯科特认为,在会谈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精力的变化规律是:开始阶段精力充沛,中间阶段波动下滑,最后时刻再度集中。(5)会见结束,主人应送外宾至车前或门口握别,目送客人离去。如会谈时间较长,结束后,可安排至休息厅稍作休息,并略备点心小吃,然后送别。(6)如需合影,应安排好合影座次。一般来说,不宜让客人站在两端,而由主方人员在两端把边(如图10—13)。【小资料10—2】拜访外商的礼仪规范1有约在先2守时践约3进行通报4登门有礼5举止有方6适可而止10.3.3赠答礼仪“来而不往非礼也”,礼尚往来也是国际通行的礼仪惯例,在外事活动中为表达主人的好客、热情或客人对主人盛情款待的谢意,一般都会赠送礼物,这就要了解礼物赠答的礼仪。1)送礼的“约定俗成”2)礼品的选择标准不宜贵重有民族特色携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