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_第1页
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_第2页
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_第3页
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_第4页
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猜题卷(六)

一、单选题

1.东周初年秦国受封诸侯后,逐渐从“夷狄之国”到被中原列国接受,但在国家体制

上并没有完全接受周的分封制度。其保留了集权制度,军事贵族在统治集团中占据

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现象说明()

A.商鞅变法对秦国影响深远B.本地文化影响体制选择

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D.秦人对周文化的认同弱

2.如表展示了东汉与三国时期人口数量的比较,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户数口数

东汉157年1067796056486856

魏263年6634234432881

蜀263年28()00014734239400007672881

280年5300002300000

A.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B.豪强士族的发展壮大

C.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D.土地私有制走向没落

3.宋代吉州地区匣钵(烧制陶瓷的一种耐火容器,可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瓷器)

制造业规模较大,并专供吉州窑使用。这些匣钵的外沿或底部常刻有姓氏或名别,

如"万''"张曾''"朱""日小''等。由此可推知,当时()

A.家庭手工业作坊技艺高超B.金属冶炼业的发展

C.陶瓷业对质量的要求较高D.匣钵制造分工细密

4.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区的府州

县官由布政司领之,宣慰司、招讨司等土司由都指挥领之;西南地区广建军事卫所,

隶属各省都指挥使司。由此可知,明朝()

A.强化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实施了改土归流消除地方割据D.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政治权力

5.某学者基于《明夷待访录》中有关古代赋税改革的论述提出了“黄宗羲定律“。该

定律用公式表述为bn=a+nX,其中bn是n次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

为杂派,n为改革次数。该学者意在视频讲解()

A.表明苛捐杂派的增多为历史必然B.解读税制改革将并税加征合法化

C.抨击历代税制改革导致王朝灭亡D.揭开“明税重,暗税轻”的真相

6.1874年4月,日本借口台湾高山族杀害琉球渔民一事悍然出兵台湾。经美国调

停,中日达成协定,协定认为日本侵略行为是“保民义举”,而这等于承认日本是琉

球的保护国。这一结果()

A.提升了日本的综合国力B.推动中国外交体系的近代化

C.导致了列强的联合侵华D.加速了传统宗藩体系的瓦解

7.1913年,康有为在《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一文中指出:“仁义礼智忠信廉耻,

根于天性,协于人为,岂有新旧者哉!……欧美之贤豪,岂有离此德者哉!……孔

子之道,凡为人者不能不行之道。''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A.存伦常于共和时代B.儒学是中国特有文化

C.用孔教改造国民性D.尊孔复古以复辟帝制

8.《群众》周刊是中共在武汉创办的机关理论刊物。1938年3月,该周刊发文指

出:孙中山“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把全国的一切力量都团结在一起,来从

事于解放中华民族的革命这一报道意在()

A.强化国共两党合作基础B.凸显三民主义的指导作用

C.稳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D,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9.如图为1949年创作的宣传画《群众合作社》,门口的对联写着:“倡城乡互交流,

为群众谋福利该作品反映了()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B.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风貌

C.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建立D.工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C.产业结构逐渐优化D.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11.《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在城市内焚烧尸体和埋葬尸体。即使在城外火化尸

体,也必须距建筑至少6()步远。”“当一条公共道路被泛滥的河水或其他灾害毁坏

时,离该道路最近的土地所有权人有义务提供通行的道路。”这表明罗马法()

A.践行自然法的精神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对个人权利的轻视D.注重规范公共道德

12.阿兹特克部落最高会议把土地分给每个氏族,每个氏族的首长又把土地公平合

理地分给每个家庭的家长。土地使用者去世后,土地转归其儿子使用。如果死者没

有后代,土地就由氏族进行重新分配。这说明阿兹特克()

A.氏族是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单位B.土地全部归村社所有

C.氏族内部尚未出现贫富的分化D.土地兼并现象较严重

13.如表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意大利威尼斯市当局采取的应对举措。据

此可知,当时威尼斯()

出台了“巡逻收尸,,制度,每天派出船只,在城内的水道里巡逻;为

(一)

杜绝尸体传染,选择远离城市的偏僻荒岛,挖个大坑,把尸体埋入

专门在老拉撒路岛上新建了医院,把威尼斯居民中有疑似症状的人

(二)

都送到那里,集中隔离

医生和黑死病患者接触时,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发明“鸟

(三)

嘴式''防疫面具,“鸟嘴”部分塞入防病的草药

A.政府抗疫决心有待提高B.有效遏制了黑死病造成的危害

C.疫病的防治手段多元化D.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已建立

14.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

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

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A.利于培养国民政治认同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

C.推动文化的一元化发展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

15.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出版的《不要再战》杂志发行量非常高。欧美的和

平主义领袖宣传反对任何战争,标榜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政治派别纷纷成立。这

一现象,表明当时()

A.国际事务被西方大国操控B.绥靖政策具备舆论环境

C.民众的参政热情大幅提升D.欧美国家政治危机深化

16.2()世纪50—80年代,日本和联邦德国放弃了“军事制胜”的竞争手段,搭上了

新科技革命的快车,依靠高附加值的产品,大量强占原属于美国的世界市场份额。

这反映了()

A.冷战对抗的加剧B.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C.多极力量的成长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二、材料分析题

17.【时代变迁与历史认识】

材料一苏轼对于商鞅变法可以很快使国家富强起来,虽不否认,但认为这样

的政策法令太过倾向于国家利益,民众却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特别是在变法初行

阶段,会让民众不理解或超过其承受程度而产生怨怒与抵触;变法措施重利而轻义,

推行峻法酷刑而弃用道德教化,“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

苏轼进而在《商君功罪》一文中提出了“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的观

点,认为追求富国强兵而没有很好顾及舆情,即使夺取天下,也会很快丢失。

一一摘编自杨胜宽《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材料二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传六代,沿守着商君的法制,奖励耕战,

勤俭建国,发奋图强;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势,居高临下,俯瞰着东方六国,远

交近攻,进行蚕食……因此,秦虽变法最迟,却收到了最大的成功,变法以后仅仅

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全中国的大业,同时也完成了此后统治全中国二

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大封建局面。

——摘编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一代序》

⑴据材料一,归纳苏轼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

生的现实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说明郭沫若高度赞扬商鞅变法的理

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3年4月8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成立。国会采用两院制,分为参

议院与众议院。参议院由各省议会、蒙、藏、青海、华侨学会,按照《国会组织法》

规定的名额,实际选出266名参议员。众议院按照人口每满80万选出议员1名的

原则,共选出596名议员。两院议员合计862人。根据《临时约法》《国会组织法》

的规定,国会主要有立法与行政监督两大权力。国会在短暂存在的半年多时间里,

不少议员积极问政,宋教仁案、大借款案、俄蒙协约案、预算案等争执激烈,弹劾、

质询案层出不穷,先后迫使国务总理赵秉钧、财政总长周学熙辞职。在立法活动中,

总共通过各类议案42件,制定出民国宪法草案,展现出一定的立法活力。国会初

开的两个月,被后人称为“国会神圣时代”。

——摘编自严泉《民国初年的制宪与民主转型》

材料二(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时人评价某些政客''朝进党而暮脱党,暮进党

又朝脱党,朝秦暮楚,一人一日数变,恬不为怪,党德政德荡然无存”“收买选票,

或一二元、或四五元一张,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复选时乃有数百元即俨然可为国

会议员矣!”此外,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情况出现。选出的国会议员多是

“原清政府的官吏”(包括参加新政权的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与封建经济、

政治、文化联系密切的议员,而真正出身有产阶级的议员却为数甚少,据统计不超

过全体议员的3%0

一一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

⑴据材料一,概括“国会神圣时代'’的表现。

⑵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19.【文化碰撞与文化反思】

材料一随着印度高级知识分子对西方现代思想学习的逐渐深入,许多有志青

年认为应该改变英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从19世纪后期开始,印度解放、独立的

思潮愈演愈烈。这一切并不在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掌握之中,压迫之下的反抗远远超

出了他们的预估。西方文明既包含着英国传统文化,也包含着英国的现代文化。而

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包含着印度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说,文化间的巨大差异

使两种文明的冲撞不可避免。

——据王树英《印度文化史》等整理

材料二尼赫鲁及其领导的国大党将“世俗主义”确定为印度建国的三大原则

之一,奠定民主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印度社会分化为众多社会集团,各个集团经

济实力、政治权利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造成彼此之间矛盾不断,而国家则需要不断协

调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诉求,兼顾不同阶层和不同教派的政治心理。因此,各个社

会集团的政治亚文化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印度国家权

力的多元化。

——摘编自郭祥俊等《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方现代思想''逐渐深入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