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古代诗歌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9分)

岁暮①

谢灵运

殷忧②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③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①这首诗作于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谢灵运是一个自视甚高而性格偏激的贵族文人。他不仅受到排挤,出为永嘉太守,而且因自己的“横恣"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遭杀身之祸。②《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③运往,四季更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忧"包含下文“年逝”之悲,诗人用“殷忧"两字,是为了抒发对自然寿命的忧虑。

B.一二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C.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D.诗人将叙事、写景与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整首诗歌中的迟暮之感显得沉郁凝重。

16.本诗“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被评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请从视听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感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③夸俗④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⑤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鲵: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堂堂正气。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回到太平盛世。

C.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才学、远大志向。

D.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6分)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潼关①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②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③。

桃林④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①元世祖至元三十六年(1289),时已出家的汪元量送南宋被俘的末代里带赵到甘州(今甘肃张被)出家后,归途路经潼关,写了这首诗。②邮亭:古时的驿站。③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④桃林:在今潼关以东、灵宝以西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景抒情,用“乌云蔽日”渲染阴沉气氛,用叠词“昏昏"生动表现诗人旅途漫漫的辛苦

B.颔联以哀景衬哀情,用冷色配的“绿芜”和衰败的“黄叶",烘托了诗人远离故土的孤寂之情。

C.颈联兼用直抒胸臆与用典抒情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惆怅和无国可归的孤寂之情。

D.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情真意切,诗人在送别南宋末代皇帝后只身南下,可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6.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①

[金]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②无壁。叩枻③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④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⑤。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注】①该词创作于金朝衰败的时候。②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③枻(yì):船舷。④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⑤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

B.“叩枻长歌"三句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现读者眼前,平淡处见功力。

C.下片由上片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自抒悲感,转入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

D.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16.请简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6分)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首联中通过“曾”“每"二字追忆自己与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谊。

B.诗人在颔联中用“浮云”“流水"进行比喻,表达自己对别后生活的感慨。

C.尾联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眼前淮上美景的喜爱之情。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以叙旧之“欢喜"开篇,以对美景之“喜爱”作结。

16.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提到“浮云"一词,但在词语含义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请简要分析。(6分)

江西省萍乡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5.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华灯纵博”三句追忆往事,发表感慨。前两句重现了当年词人与同僚纵情博弈、策马射猎的场景。

B.“酒徒"两句,把成为“渔父"的自己置于“封侯者”之中,对比鲜明,“独"字突显出词人归隐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

C.“占断”一句,极烟水迷离之致,尽逍遥容与之意,诗情画意,境界全出,充分体现了词人用笔蕴蓄的特点。

D.词中“谁记"、“独去”、“占断"、“元自”、“何必"等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6.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的妙处。(6分)

古代诗歌阅读

江西省赣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9分)

岁暮①

谢灵运

殷忧②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③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注:①这首诗作于晚年(他死时年仅四十九岁),谢灵运是一个自视甚高而性格偏激的贵族文人。他不仅受到排挤,出为永嘉太守,而且因自己的“横恣"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遭杀身之祸。②《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③运往,四季更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殷忧"包含下文“年逝”之悲,诗人用“殷忧"两字,是为了抒发对自然寿命的忧虑。

B.一二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C.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D.诗人将叙事、写景与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整首诗歌中的迟暮之感显得沉郁凝重。

16.本诗“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两句被评论家推为“古今胜语”的代表,请从视听的角度简要分析。(6分)

15.A(“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16.①视觉上,写明月映照积雪,给人以寒冷的感受。(2分)

②听觉上,写风声的凄厉;“哀”字,写哀号朔风,表达诗人的惆怅。(2分)

③视听结合,眼前的景象与心境相合,反映诗人心绪的悲凉与不宁。(2分)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感愤

[宋]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③夸俗④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⑤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玉鲵:长虹。②天心:君主的心意。③浑:简直,几乎。④夸俗:超凡拔俗。⑤燕然未勒:《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曾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欲扬先抑,二十男儿本应容光焕发,诗人却是面色似冰,而嘘气成虹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堂堂正气。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志向,身世虽微但不甘虚度岁月,时刻等待被君主任用,为国纾难,使乱世回到太平盛世。

C.颈联“狂"字是诗人兴酣落笔的自我写照,“过人声”表面指歌声美妙,实则指诗人有过人才学、远大志向。

D.本诗体裁上属于七言律诗,主要通过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来表达极为深沉的精神力量。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尾联与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相同的表现手法及不同的思想情感。(6分)

1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D选项“委婉含蓄”错,本诗的抒情手法为直抒胸臆,用语劲直。故选D。

16.表现手法:用典。王诗尾联“燕然未勒"引用窦宪的典故,曹诗“周公吐哺”引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写对“用典"即可给2分)

思想情感:

①王诗“燕然未勒胡雏在”表达了诗人外敌犹在、功业未就的不甘与忧愤之情,“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2分)

②曹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曹操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表现手法上都使用了用典的手法。结合注释⑤可知,王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引用窦宪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像窦宪一样建功立业的心愿。曹诗“周公吐哺”引用周公的典故,以周公自比,希望天下的贤才都投奔自己,为自己所用。

思想情感上:王诗尾联联系时局,再次掷地有声地申明自己建功立业的不屈志向:“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渴望能够投笔从戎,建功边疆,一展雄心壮志。这实际上也是在宣传一种主战的思想,表现了诗人积极抗争的信念。作者感慨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和对辽、夏妥协退让的政策,表示要蹲厉奋发,为国纾难,立功边塞,使天下复归于太平,体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与英雄壮志。也表达了外敌犹在、功业未就的不甘与忧愤之情。曹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用这个典故突出地表现了自己会像周公那样对待贤才,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希望天下的贤才都投奔自己,为自己所用,好早日实现政治理想。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潼关①

汪元量

蔽日乌云拨不开,昏昏勒马度关来。

绿芜径路人千里,黄叶邮亭②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国泪,愁来莫上望乡台③。

桃林④塞外秋风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注】①元世祖至元三十六年(1289),时已出家的汪元量送南宋被俘的末代里带赵到甘州(今甘肃张被)出家后,归途路经潼关,写了这首诗。②邮亭:古时的驿站。③望乡台:汉成帝时,边兵被迫离境,筑台望乡。④桃林:在今潼关以东、灵宝以西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即景抒情,用“乌云蔽日"渲染阴沉气氛,用叠词“昏昏”生动表现诗人旅途漫漫的辛苦

B.颔联以哀景衬哀情,用冷色配的“绿芜"和衰败的“黄叶”,烘托了诗人远离故土的孤寂之情。

C.颈联兼用直抒胸臆与用典抒情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回的惆怅和无国可归的孤寂之情。

D.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情真意切,诗人在送别南宋末代皇帝后只身南下,可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16.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具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15.A【解析】曲解诗意。“表现诗人旅途漫漫的辛苦”错,“昏昏"主要是表现诗人的家国之愁。

16.示例:①虚实结合。既有对眼前“塞外秋风”“大漠天寒"的真切感受,又有“鬼哭哀”的大胆想象,表达诗人的家国之恨。②借景抒情。描写“塞外"“大漠”苦寒的景致,意在生动表现诗人忠君不能、有家

难回的无奈之情。(或者:以景结情。渲染“秋风起"以引发故国之思,想象“鬼哭哀”以抒发亡国之哀。)(言之成理即可。每点3分,共6分。)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第一句写景,乌云蔽日,给人以压抑的气氛,实为诗人郁闷心情的写照。第二句写诗人“勒马度关"的情形,这“关”即潼关;而“昏昏"二字,强化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第三句中的“人千里”和“酒一杯"真切表现了诗人怀念家乡、欲归不得的惆怅心情。第五、六两句深入一层,诉说诗人无国可归、有家难回的悲愤之情。南宋旧君被送去出家,这难道不是“事去”的严酷现实吗?既然“事去",则诗人即便想尽忠心,也只能悄然落泪罢了。此外,诗人又能做什么事情呢?国亡君逐,家乡也未必回得去,纵有无限的乡土之思,也不敢登上“望乡台”。个中原因,一是故乡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望也望不见;二是俘虏望乡,可能被认为有反抗嫌疑。因不敢望,而婉言“莫上望乡台",这隐忍的伤痛,这无处倾诉的悲情,真是一字一泪!第七、八句,诗人举目从“桃林塞”西望,却看不见甘州,只见日暮时的烟霭,更激起悲愁之思。诗人忧愁自己在千里迢迢的潼关,望不见流放甘州的旧君,只能想象旧君置身于凄凉山寺里无人陪伴的孤寂悲苦,而身处大漠深处的旧君,大概只能听到冤鬼的哀哭声了。这真是所谓的“亡国之音哀以思"!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高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①

[金]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②无壁。叩枻③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④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⑤。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注】①该词创作于金朝衰败的时候。②粘天:贴近天,仿佛与天相连。③枻(yì):船舷。④骑鲸人:本指唐代李白,这里借指苏轼。⑤麒麟发:散乱的头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以问月起句,虽化用苏词,却亦有新意。他的问月,点明了作词的时间:深秋的月明之夜。

B.“叩枻长歌”三句是对苏轼《赤壁赋》语意的隐括,虽只数语,但当年苏轼夜游赤壁的情景却尽现读者眼前,平淡处见功力。

C.下片由上片的“人杰"不得见容引发到“骑鲸人去”,由自抒悲感,转入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

D.该词虽是和韵之作,但作者借景抒情,借古伤今,与苏轼《念奴娇》之壮美相比,却也是别一番氛围和意境。

16.请简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6分)

15.【答案】C

【解析】应该是由对苏轼一生坎坷际遇的深切同情及愤慨,转入自抒悲感。

16.【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苏轼被贬黄州际遇的深切同情与不平。

②作者想如苏轼一样,在人生失意时,能做到豁达(旷达)淡然。(答“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或“意欲远离尘嚣,追求清明境界”也对。)③作者欲寻仙山(超凡脱俗清明的世界)而不得,只有寄情玉箫,充满悲戚、无奈。(答“忧国忧民,但又不能救国于危亡,从而消极出世"也对。)

(每点2分,意思相近、言之成理即可。)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首联中通过“曾”“每"二字追忆自己与友人往日的深厚情谊。

B.诗人在颔联中用“浮云”“流水"进行比喻,表达自己对别后生活的感慨。

C.尾联中作者运用设问的手法,直接抒发自己对眼前淮上美景的喜爱之情。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以叙旧之“欢喜"开篇,以对美景之“喜爱”作结。

16.本诗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提到“浮云"一词,但在词语含义和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5.D16.①韦诗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故人,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境遇的感伤。②王诗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势力,也用来喻指眼前的困难和障碍,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一个‘喜’字贯穿全诗”错。颔联中抒发的是作者对二人别后行踪不定、年华易逝的伤感。颈联中作者将今日的相聚之欢与各自衰老的现状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全诗情感应是“悲喜交加"。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韦诗颔联写到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本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漂泊不定、聚散无常的诗人和他的朋友比作浮云,将岁月匆匆比作流水,表达了作者对别后居无定所、漂泊流离的境遇的感伤。所以韦诗取浮云“漂泊不定、聚散无常”之意,用此意象比喻别后漂泊的“我"与故人。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浮云"本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本处”浮云遮望眼",运用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写这首诗时,作者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所以王安石既用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和当时的保守势力,也用来喻指眼前的困难和障碍,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