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情况调查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九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情况调查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九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情况调查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期末教学情况调查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中语组一.试题结构分析本次考试为全市统一命题,试题满分100分。其中积累运用20分,包括汉字拼音2分,名著题3分,综合运用9分,默写6分。阅读理解40分,文言文对比阅读13分,小说阅读15分,议论文12分,作文40分。综观整套试卷,以中考试题为导向,课内现代文没有考察,涉及面比较广,题型正,且灵活,难度适中,有区分度。二.答题分析第一部分:积累运用1.拼音汉字(2分)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掌握,考查涉及四篇课文,集中于第4、第6单元,意在让教师平时教学中注重生字词教学,双基要扎实。“瞥”字错误率较高,上半部分多有异体字,有写“督”的,“垧”的拼音有些同学写成“xiǎng”。2.名著(3分)九年级(上)只考察《格列佛游记》一本名著,但是本次试卷中学生错误率比较高,情节交叉多,细枝末节也多,学生容易混淆,D选项很多学生选择了C选项,A选项“小人国”和“科学院”有同学没有注意,阅读时对细节关注不够。3.语言情景题(3分)第(1)小题部分学生理解成了“怎样说话”是说话方式“委婉,和颜悦色”,而没有把具体的内容说出来,并加上恰当的语气、神态等。还有学生对“后来的不幸”理解有误。第(2)小题错误较低。4.漫画题(2分)学生答案多样,不能切合画面和文字来作答,对文字的含义理解不透彻,有些学生理解为“困难,困惑,坚持才能成功”,但是“环境”说这种答案也较为普遍。5.探究题(4分)此道探究题很贴近生活,内容吸引人,探求某种现象原因的探究题难度系数不大,但是这道题目,材料多为叙述,议论很少,所以很难从文本中找到现有的答案,四则材料四个答案点,学生自我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材料的区分能力也不够。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答题多用自己的话,而不要习惯性地抄课文。答案中2、3两点几乎没有学生答出来。6.默写(6分)默写涵盖了文言文,必背61首古诗,上下句默写,理解性默写,形式多样,考察面广,但是得分率并不理想,错别字很多。“暝”与“瞑”混淆,“羌”字上下分开写,“丿”不能一笔到底,“瀚”字少了三点水,“阑干”与“栏杆”混淆,理解性默写与常规的就诗论诗的不一样,放入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有些学生就不能连贯理解,容易出错。第二部分:阅读理解(40分)文言文阅读(13分)7.字词解释(4分)“庙堂”的解释页下注释就有,但是学生把“朝廷”写成了“朝庭”,“劳之”的解释“犒劳”不会写,错别字多,“方”的解释初一就有,“方出神”,解释为“正”,但是学生不容易回忆,并进行迁移运用,错误很多。总体来说,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得分率不高,这些基本知识尽管平时复习最多,默写也多,但是学生对零散的知识不能化整为零,求同求异,文言文的教学记忆背诵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8.句子翻译(4分)课内的得分高,课外的“轻坏”二字学生不能拆开了解释,或者拆开后理解错误,得一半分。9.人物形象理解得分较高。10.选择题D选项很多学生理解正确,“仲淹密告之”学生理解为“密告某人”,而正确理解是“私下里告诉某人”,所以错误多在于此。(二)小说阅读(15分)11.这道题目错误较大,学生能理解这是环境描写,但是答题时对该句运用的排比手法不作答,花朵亮丽的色彩和刘老师的疾病、本文悲壮的基调相反,学生难以想到花的色彩绚烂和刘老师的光辉形象相吻合,得分率低。12.第1小题正确率高,而第2小题“垂头丧气”用了拟人手法,有些学生不作答,用环境衬托心理,部分学生答到衬托老师心理悲伤,更多学生将此环境与下文的赵老师坟墓相连系,阅读文本时前后连贯有些乱。13.对我“流泪”的原因分析基本掌握到位,离别的不舍大部分能答到,刘老师带着病体为我们上最后一课,对我充满期待,对离开我们的不舍,学生能较为系统全面回答。14.这道题目有些学生完全答成了“我的刘老师”这一题目的作用,而脱离了文本,全部错了。还有些同学只能回答文章还写了赵老师,而对小说主旨想借此二位老师表达对偏远地区从教老师的赞美,由点及面,深化主题的思考不够。15.正确率较高,不存在太多的障碍。(三)议论文阅读(12分)16.解释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这类考查是近来中考走向和热点,本题得分率高,学生能综合第一段文字进行归纳概括或选择第一句话作答,但是有个别同学仍然是只回答“意思”的本义,不联系文本作答。17.大部分学生能指出“宫廷厨师的故事”是举例论证,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回答其作用,而对答案中“讽刺了社会上对专一的狭隘的理解”几乎没有作答。18.概括观点,这道题的设置需要学生阅读语段后掌握该语段的中心意思,语段中没有类似于中心句一样现有的答案,有些学生直接摘抄了第一句话,思维定势,也有人摘抄了最后两句话,不能很好地抓关键去整合信息。19.对于找喻体学生答得还可以,但是对作用学生回答比较笼统,就答论证了观点,不够具体。还有就是对该段的观点把握不够到位,错误类同于18题。这道题其实考查的是比喻论证及其作用。20.正确率高。三.作文(40分)“终于读懂了你”这个作文题审题障碍小,学生比较好把握,而且提示语里对“你”的丰富内涵作了提示,从学生作文来看,选材丰富多彩,涉及到“人物如父母祖辈老师等”,“阅读某本书”,“某为历史人物如屈原,李清照,曹操等”,“某个具体的物如刚下的一场大雪,梅花等”。阅卷中发现套作较多,因为这个作文题与“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较为相似,对“读懂”的过程有叙述和描写,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切题到位。阅卷尺度是切入分31——32,优秀作文敢打高分,关注了卷面加分。改进措施:1.夯实基础,一定要稳扎稳打,强化记忆,强化训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加强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2.强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中考命题对考生的基本要求。试题由课内已经延伸到课外,在复习文言文时让学生认真掌握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区别词的古今意义,要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要会识别通假字,要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应该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学会对比分析,且动手翻译。为加强文言文的学习,实行每课一考、人人过关、不断复习、不定期检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加强各类文体(文本类和实用类)阅读指导,结合考点引导学生总结每类习题的答题模式,并要求分析记忆,积极向中考靠拢。此外要善于变换题型进行训练,例如论证方法的考查本次就出现了两种不同方式,学生第一次见到,有点懵。此外平时教学中要多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不要只会摘录文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精点概要能力,中考时得分会很吃亏。4.加强写作指导,为了使学生形成写作知识系统,进行专题讲座,争取使学生学作文的命题、立意、构思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坚持两星期一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